童子戏
2014-02-26
童子戏起源于唐朝,由古老的祭祀舞蹈演变,与巫术有着密切关系,至清代中叶,它逐步完成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过渡,发展为一种戏剧样式。
童子戏是中国傩文化遗存不多的一个重要分支,已传承千年以上仍保存完好,是研究中国傩、傩舞、傩戏的重要资料。童子戏由古代通州民间的“上童子”、“童子会”等宗教祭祀仪式演化而成的,发展轨迹至少在千年以上。
童子戏起源于“以舞降神”的巫觋演唱,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相交融,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传统戏剧。
童子戏使用南通的方言土语,唱的是俚曲小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唱腔高亢清亮,如泣如诉。主要有铃板腔、点鼓腔、圣腔、书腔、喜腔。唱词句式多为老百姓喜欢的七字句、十字句。
童子戏乐队中清一色为打击乐,有大鼓、锣、闹钵、手鼓等,无丝弦乐器。
童子可分文童子、武童子两种。文童子以念唱为主;武童子的表演形式融杂技、气功为一体,惊险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