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吴江古渡口的文化地层

2023-06-26    董振声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运河古纤道公园内,有亭翼然,亭旁小道通往大运河边,一座小码头隐于蒹葭丛中,这是吴江古渡口,现已美称为“秋娘渡”。亭旁有女郎铜像玉立,铜像脚跟前的石片上则刻有南宋词人蒋捷的词《一剪梅·舟过吴江》。吴江人喜欢蒋捷的这首词,除了因为他留下“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那样漂亮的句子,还因为他又写了句“秋娘渡与泰娘桥”。吴江水乡多渡、桥,而渡、桥冠以女子之名,便多了些妩媚的色彩。吴江古渡口近旁,正有一座小桥名曰“泰娘桥”,这与词意相合。

吴江渡口为什么冠以“秋娘”,渡旁小桥又为什么命名“泰娘”?虽早有人说过“秋娘”“泰娘”是江南女子泛称,但翻寻故纸、追根究地,果然翻出些名堂来。

在乾隆《浙江通志》卷二百七十八中,南宋诗人陈以庄的一首词《水龙吟·钱塘作》,词中有这样的句子:“向秋娘渡口、泰娘桥畔,依稀是相逢处。”同样是“秋娘渡”,同样是“泰娘桥”,而且同样是“秋娘”“泰娘”联袂!从陈以庄的生平信息推测,其人存世是早于蒋捷的,看来蒋捷写“秋娘渡与泰娘桥”并非首创。

秋娘铜像

秋娘铜像

再前溯一百多年,又在北宋苏东坡一首题为《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的诗中看到类似的句子,其句为“唤船渡口迎秋女,驻马桥边问泰娘。”渡口的秋女,桥边的泰娘,这是“秋娘渡”“泰娘桥”的来源吧?那么苏东坡又典出何处?

比苏东坡稍后的北宋状元王十朋在《东坡诗集注》第十七卷中,提供了解码的钥匙,他在“迎秋女”句下引注道:“杜牧《杜秋娘》诗:‘却唤吴江渡,舟人哪得知’”,又在“问泰娘”句下引注曰:“刘禹锡《泰娘》诗:‘有时妆成好天气,走上皋桥折花戏’”。

苏东坡诗

苏东坡诗

宋词句子的源头远在唐诗中呢。

唐朝“诗豪”刘禹锡作过《泰娘歌》,其引言交代了泰娘的身世:韦尚书得泰娘于吴郡,命学琵琶、歌舞,使尽得其术。后泰娘随尚书入京师,又学新声度曲,闻名于贵游间。尚书死后,泰娘流落民间许久,后为蕲州刺史张愻收容,但其后张愻又坐事被谪,死于地荒且远的武陵郡。泰娘在武陵举目无亲,只能日抱琵琶而哭。刘禹锡同情泰娘际遇,作了那首长诗,开头几句是这样的:“泰娘家本阊门西,门前绿水环金堤。有时妆成好天气,走上皋桥折花戏。”

原来“泰娘桥”本指苏州阊门内的皋桥,它并不是在吴江渡口附近的。不过,“秋娘渡”却真与吴江渡口有关。唐朝另一位杰出诗人、世称“小杜”的杜牧在长诗《杜秋娘》中两次提到了“吴江渡”。

杜秋娘是金陵女子,初为唐朝宗室、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起兵谋反失败,杜秋娘为此被籍入长安宫中为奴。杜秋娘不但长得漂亮,而且有文才,《唐诗三百首》末篇《金缕衣》相传即为其作品。在宫中她得到唐宪宗宠幸,成为皇家妃子。过十多年,唐宪宗去世,唐穆宗即位,杜秋娘被任命为穆宗儿子李凑的傅姆。李凑在杜秋娘的养育下长大成人,被封漳王。那时候宦官王守澄得势擅权,李凑有意联合时任丞相宋申锡铲除宦祸,但事不机密反遭王守澄之害。结果李凑被废黜王位,杜秋娘则被赐归故里。从金陵入长安,又从长安归金陵,杜牧写杜秋娘两次过吴江,去时是“吴江落日渡,灞岸绿杨垂”,归时是“却唤吴江渡,舟人哪得知”。“秋娘渡”确实本指吴江渡。

泰娘桥

泰娘桥

两位唐朝诗人的作品是写实的,真人真事真地点,但到了北宋苏东坡那里,只写“渡口”“秋女”“桥边”“泰娘”,不见了吴江、阊门,而南宋陈以庄的“秋娘渡”“泰娘桥”也是没有地点的,秋娘、泰娘在历代演绎中已经被抽象化、艺术化而成为吴地美女的泛称。但是蒋捷舟过吴江,却将杜秋娘放回了故事原发的吴江渡口——虽然因吴淞江变迁,渡口已不在唐朝旧址。陪同秋娘过来的还有阊门西、皋桥边的泰娘,于是吴江人欣然接受,将蒋捷的词作《一剪梅》骄傲地展示在博物馆里,而且在运河古纤道公园内树铜像、构小桥,营造出蒋词的艺术意境。

艺术高于生活,艺术化了的秋娘、泰娘是比历史人物更能让人产生美好联想的,既然如此,何必再去追究过往事实,还原历史人物?笔者以为,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可以在秋娘、泰娘艺术形象的背后更看到吴江古渡口的历史纵深。都说吴江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便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