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典籍里的镇江长江江豚

2023-07-26    潘春华

长江江豚,别名“江豚”“江猪”“海猪子”“扬子江豚”等,为鲸目、鼠海豚科、江豚属哺乳动物。江豚一般体长1.2-1.8米,重50-100公斤,头部钝圆,额部隆起稍向前凸起。吻部短而阔,上下颌几乎一样长。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大大的脑门,微微弯起的嘴角,永远面带微笑的表情,十分可爱喜人,所以又被人们称之为“微笑天使”“天生微笑的精灵”。

长江江豚主要生活于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长江江豚是一种古老的水生哺乳动物,在地球生活已有2500万年,被称为长江生态的“活化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于长江中特有的淡水鲸豚类动物,是我国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标性物种,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江豚。

长江江豚和在海洋生活的海豚形态非常相似,都拥有光滑的外表和可爱的外形。但不同的是,长江江豚没有背鳍,而且它们的眼睛比海豚要小得多。虽然江豚的视力很好,但由于长江水比较浑浊,因此它们主要靠发出的高频脉冲信号和低频连续信号回声定位来感知身边的事物,从而躲避危险。另外,由于它们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因此一般每隔1分钟左右就要跃出水面呼吸。《魏武四时食制》曰:“魳鱼,黑色,大如百斤猪,黄肥,不可食。数枚相随,一浮一沉。一名敷。常见首。出淮及五湖。”

dab7fd34-3477-4971-9f19-31323c029c87.jpeg

《点石斋画报》中所描绘的“江豚为祟”

镇江濒临长江南岸,长江流经境内长达103.7公里。自古以来,镇江一带的长江水域常有江豚出没,江中渔民、船夫、行船人、承运木材的“木客”,以及从西津渡过江的客商时有发现江豚的身影。由于长江下游镇江水域江阔水深,是江豚生活的良好地段,此江段江中浮玉焦山,山旁小屿环列,鱼类、江虾、虫藻麋集,为江豚提供了丰盛的食物。因此,这一带的江豚最为活跃。

元代著名学者、“京口四杰”之一的俞希鲁编纂《﹝至顺﹞镇江志》卷四载:“江豚,出扬子江中,状如豚,黑色,出没波涛间,鼻中作声,其出,必有大风,土人以此占候。”说明早在元代,在长江中作业的渔民、船夫、行船人便常见江豚,并以江豚出现观测天气。见江豚迎着风频繁露出水面,就知道即将要风浪大作,赶紧返回。明代,镇江文人张莱编纂的《京口三山志》亦有关于江豚的记载。明末的张岱经过镇江时,乘舟往焦山,旅途看到很多江豚,围在船边要东西吃。于是,张岱给它们投食喂饭,这些动物乖巧得像小孩一样吃食物,这事记录在《陶庵梦忆》里。清朝后期,来往船家对江豚越来越敬畏起来,他们常常把大风大浪造成的“折橹翻船”与江豚的报复联系起来。

明代对战争中的火器颇有研究,而火炮、火箭等都需要大量的火药,而最复杂的火药配方,其成分多达几十种。有火器专家发现江豚的“油骨能逆风”,兵书《武备志》《兵录》上竟然有这样的火药配方:狼粪、艾肭、江豚骨、硝火、硫火、箬灰、桦灰、杉灰、江豚油,狼粪二味加江豚煆骨为灰,炼卤为油,拌以硝硫等药晒焙极干,二八分配火药用以火攻,风逆愈劲。还特别写了一首火攻阵里神器诀:“须教加入江猪骨,骨煆为灰肉炼油,油拌硝灰性烈……”

于是,江豚就遭了大殃。兵部下达捕捞江豚取其油脂的文书到了镇江府。知府无奈,只得派出专业捕捞渔船去长江捕杀江豚。《京口三山志》留下了这样的记载:“万历间,兵部檄取其脂,以为火攻具,而黠甚,竟不可饵而得也。”意思是江豚十分狡猾,不被引诱,东跳西蹿,竟然逃掉许多。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诗人词家在游览吟咏镇江时,也常现“江豚”一词,尽现镇江之秀,大江之美,江豚之趣。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二月,江南道监察御史谢振定到镇江视察漕运工作。一日,谢振定和友人梦楼、朱白泉、鲁选堂在僧人借庵的引导下游览焦山,观赏碑刻,畅饮海月楼。夜晚,又与朱白泉乘舟从焦山去金山。皎洁的月光遍洒江面,静悄悄的夜,但见一群江豚跃水,忽近忽远。此情此景,让谢振定喜出望外,拍船叫绝—世间还有比这更有乐趣的事吗?他忙叫人摆上酒菜,一边喝酒吃菜,一边挥毫作记,写出了一篇《游焦山记》的妙文来。“余与白泉锐意溯月游金山,舟子有难色,久乃解维亚帆翦江上,往还计八九折乃达。月色江光,曲尽其妙,橹声轧轧,与来雁声相互答。风豚拜起,时远时近。命酒酌柁楼,扣舷叫绝。以为尘世间无此乐也”。

再如,明代文学家唐仲实《程仲庸游京口留金山寺》诗曰:“我正无心懒似云,那堪奔走污缁尘。飞花岸柳偏留客,吹浪江豚忽拜人。玉带暂抛烦转语,楞伽曾写悟前身。异时好说金山寺,小小渔舟唤渡频。”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题京口避风馆诗为淮南李小有作》(八首之三):“吹浪江豚向晚多,夕阳酤酒听渔歌。长年共指樯竿笑,少日鲸鱼口里过。”

还有,清代诗人顾翰《重九日阻风京口》诗云:“寒涛一夜来广陵,望江楼外波层层。晓看失却瓜步市,雨丝织作千鱼罾。金山濛濛化空翠,一塔烟际浮觚棱。沙头老树高百尺,袅袅忽若风中藤。我舟欲渡不得渡,如鸟折翼思惊腾。江豚得意颇轩怪,肩背突出冀可乘。心知此夕是重九,眼有高处谁能登……”清八大诗家之一的宋琬《浪淘沙·江行望金山》曰:“谁削玉嶙峋,千尺云根。蛟龙深护海西门。金碧楼台青黛树,小李将军。雁影落纷纷,浪起江豚。钟声两岸客边闻。登涉不如遥望好,倒景斜曛。”

再有,清代诗人严沆《念奴娇·京口归舟》:“扁舟归去,喜渡江,正遇早春时节。吹浪江豚都未起,任我朗吟兰枻。路指南徐,云横北固,十里轻帆截。金山晴了,蒜山犹带残雪。依旧日映中流,鼓声两岸,风景真清绝。斫石谈兵何处是?历历舟人能说。刘尹荒厅,孙郎断冢,总被寒潮啮。晚汀孤泊,玉龙谁叫霜月?”清代朱彝尊《满江红·金山寺》云:“巨石孤根,作弄出,寒潮呜咽。映焦山远树,蒜山晴雪。水品中泠谁载取?钟声两岸何曾歇。试层层,路转妙高台,帘齐揭。哀笛响,风鸣叶。楼船静,沙沉铁。望扬州一片,海云明灭。海里江豚空自舞,天边寒雁飞相接。把题诗,张祜问山僧,犹能说。”等等,不一而足。

清时,在长江中承运木材的排工们,最怕江豚、白鳍啃咬捆扎木排的竹篾缆子,造成散排,大量木材顺水漂失不算,还威胁人身安全。过去,若西北风一刮,成群的江豚、白鳍便会老远从深水中潜出,向木排游袭。凭着它们那锋利的牙齿、庞大的身躯和群体的攻击,一咬、一拱、一撞,再粗的篾缆子,绞扎再结实的木排,折腾几下就得散架。排工们一见江豚、白鳍游来,不敢怠慢,就把早已准备好的鸡、鸭、大米抛入江中,趁它们尽情享用时赶紧脱离险境。

清光绪十年(1884)创刊的《点石斋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光绪二十四年(1898)停刊。其间,画报“选择新闻中可嘉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其中有幅《熬煮江豚》图,细辨图解文字,乃:“长江数千里,每当风雨骤至之时,必有江豚拍浮水面,虽不必全身皆现,而远远望去,已知其为庞然大物。江行者惧,见之为不祥,恒于船首焚香祈祷,奉之如神明。然习闻江宁所织之缎苟不搓以江豚之油则其色不肥,则江豚宜可以获取。蒜山下有渔户数家,掘地而为灶,架巨釜其上。有人经行此处,见相聚熬煮江豚油。相之每只约重三百斤,状如水牛而两耳生鳞。然则豚之生于江者非真通于神明也,特庸人自扰之耳。”这段文字,说的是长江中常见江豚拍浮水面,被行船人视若神明,倍加崇拜。江豚的油脂被江宁(今南京)织造作为绸缎的特殊抛光剂。镇江渔民捕获江豚后,在蒜山(今镇江西津渡北)脚下掘地为灶,熬煮江豚,提炼油脂。《熬煮江豚》图中左下方四人所抬的即为江豚。然绘图者并未亲见过江豚,恐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竟把江豚画成状如水牛,两个鼻孔,两个大耳有鳞,还有一条细尾巴。差矣!谬矣!

d0086b0b-abb5-4b7d-87b2-2bcd19d48ec7.jpg

谢振定《游焦山记》

由于长江江豚的栖息地主要是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这两个湖泊中,有大量的人类聚集生活在这些区域,因此江豚很容易受到来自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近些年来长江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水中工程项目日益增多,长江中船只数量也大大增加,污染排放、滥捕滥捞的现象更是日益严重,这些都使得江豚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人类活动产生的水下噪声,也会对长江江豚的声纳系统造成影响,导致它们因为探知不到危险而死亡。据资料显示,仅2012年3至6月,就发生江豚死亡事件15起,死亡江豚19头。如5月21日上午11点多,在南京下关金陵造船厂一处码头,一头仅一个月大的小江豚被人发现漂尸江面上。这头死亡多日的小江豚,随后被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的专家带走进行解剖,发现小江豚头骨碎裂,是死亡之后被撞击所致。5月22日中午,位于江苏省太仓港港口泊位附近发现一头已经死去的江豚,经渔政部门解剖后发现,这头长江江豚腹中空空,由于食物链被破坏,江豚找不到食物,饥饿致死。这样令人惋惜的悲剧还有很多。根据统计,从2006年到2012年,江豚的数量由1800头锐减到1200头左右,近一半的江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消失了,并且以每年约6.4%的速度在减少。2017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显示江豚种群数量为1012头,种群极度濒危。

长江江豚的濒危处境引起了国际组织和中国政府的关注。2013年,长江江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保护修复被列入了国家重要战略。2017年,中国正式将长江江豚由二级保护动物提升为一级保护动物,农业部也发表了《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长江江豚保护更加引起重视。

为了保护江豚这一“长江国宝”,镇江市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白鳍豚保护站”,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5个江豚类监测保护站之一。2003年,镇江又建立了江苏省首个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21年,全国首个地方性长江江豚保护联盟—镇江市长江江豚保护联盟成立。2022年9月29日,由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和安徽省马鞍山市协同制定并提交的《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获得批准,实现了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并于2022年10月24日正式实施。

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和畅洲长江北汊江段,为豚类等野生动物提供了稳定的栖息繁育场所。和畅洲为长江镇江段的一个沙洲,它将长江分隔为南北两汊,南汊为主航道,北汊为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约57.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约10.9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约25.7平方公里。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对维持长江江苏段生态系统稳定性和保护江豚栖息地的完整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以来,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有了极大改善。根据监测,保护区水质达到二类水标准,保护区内江豚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常年生活着25头左右的江豚,还有其他野生动植物440余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20余种。2022年9月17日上午9时30分左右,保护区内负责监测的工作人员,突然发现保护区核心区域的江面上,一次集中出现大群江豚,数量多达15头,一幅“群豚戏水”的景象,实在是不多见。

(作者简介:潘春华,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镇江市作家协会会员、镇江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镇江市政协文史重点作家、镇江市委宣传部新闻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