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仪扬运河申遗路上的遗憾与荣光

2023-12-06    姜师立

仪扬运河作为江苏扬州段运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在确定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时,仪扬运河故道及其“四闸五坝”遗址曾被寄予厚望,最终又不无遗憾地与“世界遗产”失之交臂。而在大运河和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后,仪扬运河段的遗产遗迹又将获得新机遇。

前几天去仪征讲《大运河与文学》,有听众问:为何作为大运河重要一段的仪扬运河没有列入大运河世界遗产名录?这个问题,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成了很多仪征人共同的疑问,这里就揭秘一下仪征运河为何无缘历史遗产。

千年古刹高旻寺(资料图片)

千年古刹高旻寺(资料图片)

开凿于东晋的仪扬运河是古邗沟的第二条入江水道。《水经注》记载:“自永和中(345—355年),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欧阳埭,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广陵城。”就是说,到了东晋永和年间,由于长江岸线南移,邗沟水源枯竭,邗沟口门淤断,因此开挖了欧阳埭,将邗沟南段的入江口门西延至仪征,引江水入运,并开河30公里,至广陵城与邗沟相接,使漕船在长江中的航路减少了几十里。该段运河史称“仪真运河”。这就是今天的仪扬运河。因此,可以确定这阶段邗沟的主入江口就在仪征的欧阳埭。

隋唐时贯通全国的大运河开通后,仪扬运河是沟通长江南北,分担长江上游及江南运河过江运船的要道,仪征港也成为漕粮北运的重要港口。到了唐代,长江岸线的变化造成的运河入江口新的变化,由于长江江心淤积出瓜洲,瓜洲沙涨,渐与北岸连为一体,长江北岸南移20里许,横亘在扬子津入江口前,致使漕船不得不绕行瓜洲,在长江风浪中损失严重。据《旧唐书·齐浣传》记载,开元二十五年润州刺史齐浣主持开凿了贯通瓜洲的伊娄河,使江南漕船渡江的距离从30公里缩短到10公里,大运河入江口也因此再次向南推移至瓜洲渡口。瓜洲运口开辟了一条从江南运河及镇江以东的来船过江的捷径,但湖广、江西及上游其他地区的漕船沿长江东下,入仪真运口要比瓜洲运口近得多,所以仪真运口一直被保留着,而且多次改建。

世界上第一座复式船闸——真州闸也就建在仪扬运河上。扬州到仪征之间的仪扬运河上的真州闸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复式船闸。北宋时,由于真州水情阻碍漕运,需要建筑新的船闸。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有一篇文章叫《复闸》,记述了这件水运史上的大事。文章介绍:仁宗天圣三年,监管真州排岸司、右侍禁陶鉴,倡议修建复闸,以节制水流,节省行船过埭的劳力,当时工部郎中方仲荀、文思使张纶任正、副发运使,赞同、上表并获准,建成了真州复闸。闸成后,每年可省去多余的河卒五百人、杂费一百二十五万。船运旧法规定,一条船载米不得超过三百石。闸建成后,开始时可装运四百石,以后载运数量逐渐增多,官船达到七百石,私船可装米八百多袋,每袋是二石。可见复式船闸技术对运河漕运的革命性作用。真州复闸作为中国第一座有文字记载的复式船闸,比欧洲同类船闸早了约400年,在世界运河史上也具有首创意义,今天的葛洲坝等现代船闸用的还是1000多年前的这种复式船闸技术。因此可以说仪扬运河的这一阶段标志着中国运河技术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从隋唐一直到明清,仪扬运河一直是大运河漕运、盐运重要的一段。《宋史》讲:“江南、淮南、两浙、荆湖路租籴,于真(州)、扬(州)、楚(州)、泗州置仓受纳,分调舟船溯流入汴,以达京师,置发运使领之。”真楚运河和汴河是当时漕运最繁忙的河道。宋代时,因为大运河的作用,仪征成为全国重要的漕运和盐运中心,宋代真州司法参军刘宰在诗作《送邵监酒兼柬仪真赵法曹呈潘使君》中写道:“仪真来往几经秋,风物淮南第一州。”可见当时的真州被称为“风物淮南第一州”。宋时,通泰各盐场生产的盐运到真州(建安军),年转运量为7810多万斤。元朝大德年间在真州设有批验盐引所,真州盐运办课总额达一万锭以上,“与杭州及其附近的两处一起,成为全国之最”。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就曾经写道:“大城镇真州,从这里出口的盐,足够供应所有的邻近省份。大汗从这种海盐所收入的税款,数额之巨,简直令人不敢相信。”

明清时代的仪征更是成为漕运和盐运中心。《明史·河渠志》:“湖广漕舟由汉、沔下浔阳,江西漕舟出章江、鄱阳湖而会于湖口,暨南直隶宁、太、池、安、江宁、广德之舟,同浮大江,入仪真通江闸,以溯淮、扬入闸河。瓜仪之间,运道之咽喉也。”《清史·河渠志》:“江漕自湖、广、江西沿汉、沔、鄱阳而下,同入仪河。”每年的漕运量在400万石。明代淮南盐,“十居七八,通赴仪真批验掣割,商贩江湖。岁课增至七十余万引。”清代每年在仪征所检核的数字是淮盐引额的四分之三,达一百余万引,即2.2亿多斤。

太平天国战争后,两江总督曾国藩重新选址,将淮盐总栈定在了仪征运河边的十二圩。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十二圩开埠,直到1937年日军占领,承担淮盐监掣、入江重任达60多年,其间商贾云集、市井繁华,沿江列樯蔽空,有30多个船码头。这些码头,大多是淮盐销岸的运商们建起来的。十二圩成为清朝淮盐汇集转运的重镇,被称为“食盐之都”。当时的十二圩有15万人口,有近400家注册的商铺和2000多的店员,江面有2000多艘巨大江船和5万多劳工,作为数省食盐供给基地,可称得上是个“经济特区”,繁盛一时。

仪扬河历代均为官河,常浚常修,至今保持完好,仍是六级航道。尽管1959年堵断后仪扬运河故道成为遗址,但它作为扬州段运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因此,申遗部门积极争取将仪扬运河故道及其“四闸五坝”遗址列入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但在申报过程中,仪征人后知后觉地发现,当地早已在仪扬河边建起了一座五星级宾馆和别墅,就这样,仪扬运河与遗产点不无遗憾地失之交臂。

好在2017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启动后,仪征人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将仪征放在了核心区范围,仪征十二圩和大码头历史地段被列入《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重要展示点,拦潮闸被列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考古项目,十二圩被列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因此,仪征人当下要抓住大运河和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积极申报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省和国家的计划;同时将仪扬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我们相信,假以时日,不是遗产点的仪扬运河也有可能与扬州段的大运河遗产一样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