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丰济仓的前世今生

2024-02-14    杨义春

隋运河开凿,主要功能是漕运。有漕运就必有漕仓。淮安明代建常盈仓,后改建,易名丰济仓,是全国最重要的粮仓之一。淮安千年漕运史,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成为淮安“运河之都”的重要佐证。

漕运史与淮安漕仓

漕运自古有之,开始于春秋,发展于秦汉,昌盛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2300余年。漕运,就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漕船,漕船运载的粮食叫漕粮,驾驶漕船的军队、民工叫漕军、漕丁、漕夫。朝廷专设管漕运的官员。例如,唐代设有转运使,宋代设有发运使,元代设有都漕使司,明代和清代都设有漕运总督。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开凿运河,以通漕运。漕运通,则国富;漕运废,则国衰。隋炀帝为巩固统治地位,开凿运河,发展江淮漕运,给扼守江淮的淮安带来空前发展机遇。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沿河城市德州、临清、东昌、济宁、淮安、扬州成为全国有名的商业城市。淮安地处江淮中间地带,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备受历代王朝重视。永乐年间,在运河沿线设有若干仓库。永乐十三年(1415)建于清江浦的常盈仓,是全国五大水次仓(水次,就是码头,水次仓,即码头中转仓)之一。

常盈仓建设与漕运改革

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国家粮食、财源皆仰仗江南。元代多行海运,终因风险较大而裁撤。元世祖至元年间,遂开济州、会通、通惠三河,将南起杭州,北至北京的各段运河连为长达1782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以作漕运。从长江流域征收的粮食及其他物资,无不经由淮安,沿大运河漕运京都。明代,漕运之法,分为四个时期:

一是民运时期(1368一1415)。明初,淮安即有仓廒。洪武年间,曾命“扬州所属通州秋粮,俱收淮安”(《明太祖实录》)。永乐元年,运粮由江至淮安,贮于旧仓,车盘过坝,复装船入淮河。“八年,陈瑄置转搬仓于淮安。江南运船,由五坝车盘入淮”。

二是支运时期(1415-1430)。永乐十三年至宣德五年行支运法。百姓将漕粮从南往北运至京都,在运河沿线重镇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天津设置五个“水次仓”,然后由军队中转至通州或北京交卸。时因漕运所需,漕运总兵官陈瑄于永乐十三年,设常盈仓四十区,廒八十座,共八百间于淮安清江闸之南,可容漕粮150万石(《漕运通志、漕仓表》)。

三是兑运时期(1431-1470)。宣德六年至宪宗成化六年,行兑运法,即民船不必再过淮河、黄河,只需在指定水次直接将漕粮兑与军队转运。实施兑运后,并未完全废除支运,故有兑运不尽之粮,仍令民自运付储仓。明英宗正统初,淮、徐、临、德四仓支运漕粮,仍占漕运总额十分之三四。

四是长运时期(1470-1644)。成化六年至崇祯十七年行长运法,即各省漕粮全数由运军从漕州县直接运至京师交仓。

丰济仓的建设及其遗存

据文件记载,明清时期,从江南运往北京的粮米,年达几百万石,“居天下强半”。为了便于储存、转运粮米,明永乐年间,在山阳县清江浦建常盈仓,至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库道徐泽醇重建改名丰济仓。咸丰十年(1860),捻军攻陷清江浦,丰济仓被毁。同治三年(1864),时任漕运总督吴棠,为防匪患,开工筑城。清江浦城不大,周长1273丈,东西长约3华里,南北宽约1.2华里。丰济仓位于南门外,很不安全,所以决定改建于城内阜康楼东侧现址。同治八年(1869),时任漕运总督张之万委派候补知县许佐廷负责建仓事宜。许佐廷从江淮各地招募400余名木瓦工匠,20余名技术人员,历时14个月,建成库房、马房、住房共500余间。库房一律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石块墙基,飞檐拱壁,古色古香,典型的明清建筑式样。当年,丰济仓年储粮保持在300万石左右,是全国囤粮最多的名仓之一。丰济仓的功能有二,一是南粮北运中转库,二是储粮备荒。遇到灾荒年份,丰济仓开仓放粮。

清中叶以后,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原有的漕运体制难以维系。随着海上运输和津浦铁路的建成,漕运衰落,丰济仓的地位一落千丈。到民国时期,丰济仓已不作粮库之用,改为机关用房,后又作军营、学校、医院之用。抗战时期,日军占领淮阴,丰济仓成了日军军营。解放后,丰济仓又成为清江市委机关宿舍大院。

丰济仓大门

丰济仓大门

如今,在丰济仓旧址,能够看到的,只有当年养马用的十数间平房(已改作民居)。大门口地面上躺着几块条石,条石上清晰可见当年运粮马车碾成的车迹,足足有10厘米宽、3厘米深。可以想见,当年军车运粮,高马长啸、人群繁忙之景象。

2005年春,台湾淮阴同乡会秘书长任振宗先生表示,他家原先就住在丰济仓的东隔壁,时称“任家大院”。小时候,常到丰济仓玩耍,记得丰济仓门前有块碑石,不知下落何处,要是能找到,对淮安漕运史的研究,很有价值。在走访住在丰济仓附近的两位耄耋老人后,得知碑石可能在淮安市实验小学院内乱石堆里。得到学校领导和几名工人的帮助,果真在乱石堆中翻出碑石。碑石由碑顶、碑身、碑座三块组成。碑顶正面刻有“袁浦丰济仓记”六个大字,字的上、下、左、右,刻有龙的图案。碑的正面刻有碑文。该碑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由于年久失修,碑文已经破损模糊,然碑文标题“清河丰济仓记”和碑文首句“政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等字还隐约可见。碑文为萧山张百揆所书。

丰济仓碑亭

丰济仓碑亭

为保护好碑石,淮安市于碑石找出的第二天即向淮安市实验小学下发了《关于加强“袁浦丰济仓记”石碑保护工作的通知》。学校接到通知后,在校园内建亭予以保护,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教材。

作者单位:淮安市清江浦区档案馆 淮安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