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让文物“说话” 读懂盐城历史

2024-06-18    李林彦

盐城地处两淮盐区中心地带,历史上“两淮盐税甲天下”“环城皆盐场”。沧海桑田,盐阜大地留下大量文化遗迹,文物资源富集。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进一步做好考古和文物保护研究阐释工作,挖掘、研究、传承文物承载的多重价值,多角度深挖和展示盐城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与预防保护并重”转变,更好地赓续城市历史文脉、展示时代风貌。

“考古前置”保障考古发掘

6月2日,经南京博物院、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单位的考古、文保专家论证,盐城市沙井头遗址被认定为汉代盐渎县城官署性质建筑遗址。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8a1db3815f934d21a198a7af6b59c84c.jpg

作为汉代古遗址,沙井头遗址是麻瓦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城址属性,对探索盐城建城史具有重要价值。2023年,盐城地域开展考古发掘项目共11个,其中包括环城停车场和海贸路两侧地块、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东侧地块、南海未来城步湖路和棠心路地块、盐都龙墩头遗址、大丰后北团遗址、东台缪杭遗址6个已完成项目,以及东闸新村一期地块、同曦鸣城地块、阜宁钱庄遗址、滨海小东圩遗址、东闸东河边5号地块5个正在开展的考古发掘项目。

市区各地块考古工作的顺利开展,得益于“考古前置”的推行,其原则为“先考古,后出让”。在2019年市区土地出让与储备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例会上,市领导首次提出相关地块开发建设之前必须“考古前置”的要求。此后近4年时间,已完成考古调查、勘探项目600余个,考古勘探面积达1500万平方米;开展文物区域评估项目10个,涉及面积200平方公里;实施考古发掘项目20多个,出土文物资料1.2万余件(套)。

“如果没有‘考古前置’的战略性要求,许多考古发掘工作将难以及时开展,我们未必能看到目前所展示的考古成果,更可能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副馆长、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夏春晖说。

“两大母题”探寻盐城地域文明

2月26日,2023年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重要进展汇报会在南京举行。“盐城盐业考古”获得专家组的一致认可,获评“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2023年度六大较为重要的发现”。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615cdebfd6934f3c8083b6d785707701.jpg

“盐业考古研究”是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九大课题之一,站在中华文明探源的高度,系统研究盐城地域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序列关系已成为一项重点工作。

“我们目前的考古工作,是围绕‘盐城地域文明探源’开展的。”夏春晖介绍,盐城考古工作有“两大母题”。一是通过基建考古,摸清历朝历代的城市规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原历史上的盐城;二是开展盐业考古,了解先民制盐的工艺和生活点滴。

基建考古是对基本建设范围内地下文物实施抢救性调查、发掘、研究和实施保护的考古工作,往往是被动的,其发现具有偶然性,因此“考古前置”的推行非常重要。而盐业考古则属于主动层面的探源与研究,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系统研究作为支撑,然后再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考古工作。

考古发掘工作是分散的,一处地块一片遗址一座墓葬。但又不是分散的,当考古成果汇入磅礴的中华文明,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2023年9月至2024年1月,在盐都区龙墩头遗址,共清理遗迹28处,其中灰坑20个、灰沟3条、台基1处、堆积1处、晚期窑址1处。出土石器、青铜器、陶器、瓷器等小件44件,标本180余件,其中保存较好的遗物有石钺、石锛、石凿、石刀、青铜刀等。此外还采集到唐宋时期的砖、瓦与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的口沿、器足等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标本。

南京大学考古系副主任张敬雷说:“龙墩头遗址是南京大学考古本科生实习基地,我们进一步确认了龙墩头遗址的范围、时代及内涵,不仅填补地区文化空白,也丰富里下河地区不同时段特别是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资料,对了解该区域文明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厘清历史发展脉络,回答盐城地域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背景、特点与机制,构建盐城地域文明体系,验证盐城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围绕“盐城地域文明探源”主题,继续开展盐业遗址调查,配合基建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深入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生动阐释”激发文物活力

5月23日,盐城市博物馆公众号推出“盐博的文物在演我”,将出土于建湖刘桥的宋绿釉蕉叶纹瓷枕、市区迎宾路汉代陶搓、龙冈中学商代遗址商半月形双孔石刀等近10件文物,以图文和视频相结合的形式,赋予其鲜活生命力,让文物“活”起来,讲述属于它们的故事。

为实现考古成果多层次多渠道转化,市考古所将适时举办重要考古发现成果宣传和展示,实施“考古+融媒体”传播计划,将文物故事用生动语言“转述”给广大观众,涵养文化自信。

据悉,为向社会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更好发挥考古“以史育人、以史资政”作用,让广大青少年感受保护和修复文物的意义,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增强文物保护意识,该馆已举办考古研学、考古课堂、考古夏令营等活动37期。

“我们通过考古工地开放日、考古研学游、考古夏令营等活动,形成更多蕴含地域文明特色的文创产品,衍生推出更多承载盐城文化、城市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夏春晖介绍,将继续做好本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文旅产业发展多方位深度融合,让更多文物“活”起来。

作者单位: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