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当年全国著名的“三红”,有一个在江苏徐州

2024-07-01    张景良

不少徐州人的味蕾记忆是“山楂糕”“山楂条”。以“红叶”牌山楂糕而驰名的徐州果脯蜜饯厂,曾在徐州淮海西路195号生产了40多年,成为不少徐州人的难忘回忆。

《泉山文史资料》作者之一的赵淑玲,曾在2017年走访了原徐州果脯蜜饯厂的销售员李宝安和其他职工,了解了那一段历史。

原徐州果脯蜜饯厂门市部

原徐州果脯蜜饯厂门市部

徐州的果品加工在新中国成立前大多是小作坊,1956年公私合营后,国家成立加工食品企业,由江苏省供销社投资,将几家私人作坊组建成徐州副食品加工厂,地址在淮海西路,主要生产徐州传统食品山楂糕等产品。

1957年,加工厂改名为徐州果脯蜜饯厂,20世纪70年代,徐州果脯蜜饯厂与徐州食品厂分家。徐州果脯蜜饯厂主要以生产山楂制品为主,金丝蜜枣、果脯、月饼材料、果汁、果酱等为辅的产品,归供销社管理。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徐州果脯蜜饯厂的产品要进行调拨,山楂糕系列产品虽然受欢迎,但只能在本省销售。

工人在生产果脯

工人在生产果脯

陈巧珍是厂里的元老级人物,进厂时才16岁。她说:“1955年最早的厂址在丰储街,有南北两个院。厂子级别高,与果品公司平级。当时徐州市开万人大会时,果脯厂的工人站在第一排。”

刘荣芝是1959年进厂的,先在切削车间干,后又去了包装车间。她说:“当时生产的山药干、干姜片等主要作为药材出口到日本、东南亚,为国家换取外汇。”

刘荣芝说,制作山药干费时费力。一根粗山药做成山药干,只有手指头一般粗了。一斤鲜山药只能出几两山药干。山药干的加工方法还是当时厂里的工人专门去河南学来的,为此厂里还成立了山药干班。

工人在包装产品

工人在包装产品

20世纪70年代前生产蜜枣、山楂糕等产品全靠手工。鲜枣要人工一刀刀地划开,一个人一天最多能加工30斤。木工刘帮臣和周广泰一起到外地学习借鉴,回到厂里成功研发划枣机,比人工快10倍。

生产山楂糕要把核去掉,人工去核太费时。技术员刘云汉在20世纪80年代发明了去核机。一台机器一天去核上千斤,解放了很多劳动力。厂里的工人还研制出山楂糕搅拌机。对于这些小发明、小创新,厂里都给予了精神奖励,发大红花和奖状。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开始逐渐繁荣,“红叶”牌山楂糕系列产品放开销售,多次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奖,先后有7个产品荣获江苏优质产品第一名。

老职工在厂门前合影

老职工在厂门前合影

当时,徐州的“红叶”牌山楂系列产品与北京的“红螺”牌果脯、广州的“红棉”牌凉果成为著名的“三红”品牌,畅销全国。徐州的“红叶”牌山楂产品也成了名声大振的“山楂大王”,一年能销售1000多万元,那是徐州果脯蜜饯厂最红火的时期。

对于徐州果脯蜜饯厂来说,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件事,是1992年代表全国同行业负责起草“行业标准”,并于同年12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

据李宝安介绍,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不得不停业关门。一直干销售的他不忍心看到这么好的一个产品就此消失,于是带领原厂的七八个人自筹资金,租赁厂房、另起炉灶,在徐州果脯蜜饯厂同意授权他继续使用“红叶”商标的前提下,开始了艰苦创业。

1995年,李宝安成立了“徐州淮海果脯蜜饯厂”。2017年,“红叶”品牌被徐州商务局认定为首批“徐州老字号”。2019年,“红叶”品牌被江苏省商务厅认定为“江苏老字号”。

(供图:赵淑玲)

作者单位:徐州报业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