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胡文成:明朝言路兴衰系于一人?汤鼐弹劾案为何成弘治转折点?

2025-07-14    

在大明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多次出现言官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惊心动魄场面。明朝历史上几乎所有首辅皆在言官的声讨声中黯然退场,而明朝中期言官汤鼐,就是当时死谏之士中的典范。


IMG_256

汤鼐像


怼天怼地谪边陲


明宪宗末年怠于朝政,沉迷方术、宠信宦官,致大明王朝由盛转衰。刚继位的明孝宗为了广开言路,曾下诏要求言官“给事中、御史(明朝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职当言路。凡朝廷政事得失、天下军民利病,许直言无隐”(《明史》卷180《赞语》)。诏书一下,效果明显,言官一改宪宗成化朝畏缩的态度,纷纷上书,弹劾各内阁辅臣、六部官员、朝奉官、宦官、外戚等,而汤鼐第一个弹劾首辅万安罔上误国。


IMG_258

乾隆《句容县志》“汤鼐”传


弹劾奏章递上去的第二天,汤鼐被宣至左顺门前,其面前森列着一群宦官。宦官见到汤鼐,便命令他下跪。汤鼐立即表示:“令我跪,究竟是圣上旨意,还是你们这些太监自己的意思?”为首宦官表示:“有圣旨。”汤鼐方肯下跪。这些宦官便开始宣读旨意,里面提到汤鼐的奏书已被留在宫中。汤鼐甚急,大声说:“臣所说的是有关国家大事,为什么留在宫中不办?”不久之后,万安被赶出内阁,而汤鼐则被调至京郊掌管登记清理皇家马匹事务。


IMG_259


汤鼐并未灰心,身在畿辅的他复奏孝宗“退奸进贤”:“择侍臣端方谨厚若刘健、谢迁、程敏政、吴宽者,日与讲学论道,以为出治之本。至如内阁尹直、尚书李裕、都御史刘敷、侍郎黄景,奸邪无耻,或夤缘中官进用,或依附佞幸行私。不早驱斥,必累圣明”(《明史》卷180《汤鼐传》)。汤鼐不畏奸佞豪权,在斥权奸和荐忠良时表现得胆识过人,气势凌厉,忠贞刚烈之情溢于言表。


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汤鼐又弹劾礼部尚书周洪谟,侍郎倪岳、张悦,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接着,他与庶吉士邹智、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等屡次上章弹劾大学士刘吉:“少傅刘吉,与万安、尹直奸贪等耳。安、直斥,而吉独进官,不以为耻。请大申黜陟,明示劝惩”(《明史》卷180《汤鼐传》)。


IMG_260

刘吉


刘吉,成化朝时期“纸糊三阁老”之一,是孝宗执政之后唯一留用的先朝阁臣,并委以首辅之职。史载“吉多智数,善附会,自缘饰,锐于营私,时为言路所攻”(《明史》卷168《刘吉传》)。汤鼐在弘治初年的言路上,意气尤锐,“其所抨击,间及海内人望,以故大臣多畏之,而吉尤不能堪”(《明鉴纲目》卷五244页)。随后,刘吉唆使其亲信御史魏璋,许愿“君能去鼐,行佥院事矣。”魏璋与刘吉合谋之后,欣然自得,日夜搜集汤鼐罪状,欲弹劾汤鼐。


不久四川大灾,发生了中书舍人吉人案件。魏璋在刘吉的授意下,肆意篡改吉人供词,更是以一个荒唐的梦,将汤鼐、刘概等人定为诽谤朝政,结党营私,妖言乱政之罪。这种罪名在封建社会是极其严重的大罪,果然刘吉阴谋得逞,所陷诸人皆被下锦衣卫狱,“欲尽置之死。”幸亏吏部尚书王恕、刑部尚书何乔新上疏乞宥,孝宗才收回先前严厉判决,从轻发落,刘概免死流放海州守御千户所;御史汤鼐充军被贬至肃州(今甘肃酒泉)。汤鼐也再未返回朝廷,一直戍守在肃州,直到晚年才回乡。


少颖聪悟披肝胆


汤鼐(1426-1502年),字用之,号方洲,又号铁翁,谥文贞,籍贯江苏句容殷家边人。父汤全(字彦和),在安徽寿县为吏。汤全生四子,汤鼐排行三,幼年随父在寿县生活。而《明史》载:“汤鼐,字用之,寿州(安徽寿县)人。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此处所载汤鼐籍贯有误。


IMG_262

明成化十一年登科录载汤鼐履历


据《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记录:“汤鼐,贯应天府句容县,民籍。寿州学生。治《春秋》,字用之,行三,年三十二,闰七月十六日生。曾祖顺一,祖应善,父彦和……”汤鼐续修的《汤氏宗谱》中明确“鼐,字用之,祖籍句容。尊甫彦和公客游于寿……”晚年汤鼐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在手指卷曲的病痛中亲自作序,序中坦言:“以家在寿(寿县)、容(句容),每岁两地奔驰,故集中谱,寿、容者略详……”同时期的明《弘治句容县志》也载:“汤鼐,字用之,(句容)福祚乡人,成化十一年登谢迁榜进士。”


生长在寿州的汤鼐小时候面黄肌瘦,身体瘦弱,却“资质奇伟,文词英发”,在童子间崭露头角,老师同学都十分喜爱。


IMG_263

句容华阳街道尹家边村(原为殷家边村)


朝臣江右侍御史刘梦蟾因公务经过寿州,他听说这个孩子特别聪明,便叫人把汤鼐叫来,有意测试其才智。刘梦蟾出上联“室内焚香,烟绕画堂蟠白蟒”。小汤鼐听后稍作思索,便对出下联“池边洗砚,墨随流水化乌龙”。上联以“白蟒”比喻香烟缭绕之状,下联则借“乌龙”比喻墨团在水中流动之态,出句雅致,对句更妙,动静结合,如诗如画。刘梦蟾称赞汤鼐想象丰富,思路敏捷,并且亲自出资助其读书。汤鼐也不负所望,明成化十年《春秋》经考第一名,成化十一年考中进士,授行人职,升广西道监察御史,后改广东道,走上了一条不畏强权、疏劾权奸、忠直谏言,为明王朝的长治久安竭忠尽智之路。


IMG_264

《汤氏宗谱》


即使被小人陷害遭贬戍边,汤鼐依然想着回朝廷尽忠。《汤鼐文集》中所录《过古浪》,是他谪戍肃州经过古浪(今甘肃武威市古浪县)时所作:“峰回路转树苍苍,远望平沙是战场。地接羌胡严圻堠,天分山堑壮封疆。河流风度滩声急,戍堞云来日色黄。遥指肃州无尽处,桑弘蓬矢志初尝。”诗中内容虽为咏景,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作为一名贬谪官员,此时的汤鼐不仅有戍边卫国、建功立业的男儿志向,更有深深的报国热情。 


IMG_265


晚年汤鼐放逐归来,“卜筑远村,杜门不出,谢绝人事以礼,自闲呼酒命篇,用写怀抱”(明《弘治句容县志·人物志》)。他的作品均是出于对社会、朝廷、时局和人民的关注,表现诗人淡泊名利和不求虚名的高洁情操,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


铁肩担道铸忠魂  


明朝是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得最为完备的时期。其中,创立的巡按御史(明朝的“中央巡视组”)制度作为明朝地方监察制度的重要部分,是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统治,进而巩固皇权的产物。明朝的言官可谓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进言和弹劾,揭露了许多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甚至在必要时直言皇帝的过失。他们不畏强权、敢言善谏,甚至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风骨与勇气 。


IMG_267


明孝宗即位后,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汤鼐很高兴,以为自己振兴天下、革除弊病的政治理想将通行于天下。于是,趁着星象异变、上下惶恐,朝廷广开言路,与邹智、李文祥等多位志同道合的友人相约,上书劝谏孝宗皇帝从自身做起,选贤纳谏,斥逐小人,才能消除天变。他们同进退、共生死,早已将利益得失和个人命运置之度外。他们这种不畏权贵、嫉恶如仇、刚直忠贞的品德何等可贵!他们以非凡的胆识敢于向孝宗皇帝直击弊政,刚直不阿和宁死不屈的精神永载史册!


IMG_268

明代官员,来源/《大明王朝1566》


诚如《明史》所言,言官“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他们的出发点是为封建专制制度保驾护航,他们骂君主是为了帝国的根本利益。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总是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开明皇帝身上,而汤鼐身处明朝中期这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宦官猖獗的时代,他为官刚正,忠耿清廉。他认为不对的人和事,执拗地坚决上疏,不怕被人误解,不惧被人弹劾。


他的骨硬敢言,引来小人不满,遭受一场劫难,差点送命。


IMG_269

影视剧中,大臣因谏言而被廷杖。来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截图


言官是古代最具正义感的一群人,我们无法否认这个群体存在的积极意义。运转理想的王朝,言官们就是道德的脊梁、百官的表率,他们以弹劾为武器,以自己的性命为赌注,一次次把国家拉回正轨。当这根脊梁被打断,当言官不敢再进言,当弹劾被滥用,说明这个王朝已经病入膏肓。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堵塞言路,必将导致国家的衰亡。《明史》也认为此事导致弘治朝“言路渐稀”。的确,明朝中后期言官制度失去了应有的监督作用,各色朋党形成,一些言官也不得不选边站,沦为党同伐异的工具,最终加速了明朝的衰亡。


IMG_270

海瑞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截图


汤鼐一生高风亮节、不畏权奸、忠耿直谏,刚直之声震动天下,在明朝史上树起一面忠直正义的旗帜,“京师号曰‘汤殿虎’”。连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的“弘治三君子”之一的吏部尚书王恕,也频频对别人夸奖:“汤用之,豪杰士人,不能及。”从此视为终身交往的挚友。乡人推崇敬仰他为国为民的忠贞大志,将其供奉在句容乡贤祠中。清雍正年间,又将其供奉在忠孝祠中。清代句容重建四牌楼,北面牌匾“殿中执法”,即为汤鼐而建。而其生长的寿县在明代为其修建了汤公祠。清代重修时,寿县状元郎、光绪帝师孙家鼐亲自撰写碑文。


如今,汤公已远逝,汤公祠的碑文早已斑驳模糊。当我们驻足回眸这段历史,似乎又看到那位骨硬敢言、精忠报国、人称“殿虎”的汤铁翁,正手持奏章向我们匆匆走来。


参考文献: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

②李介人,印鸾章修订《明鉴纲目》

③明《弘治句容县志》

④《寿县志》

作者:胡文成

江苏省句容市史志办公室主任

来源:句容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