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探寻老房子里的“长江故事”

2022-05-06    王丽华


滚滚长江自西而来,日夜不息奔腾到南京。97公里,这是长江南京段河道的总长。南京是中国唯一的跨江古都,长江孕育出的南京文化在千百年的历史中翻滚。而在现当代中,长江沿岸仍然散落着丰富而璀璨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的是传统村落,有的是历史建筑,有的是工业遗产……这些老村庄、老房子,仍然在静静伫立诉说着刻有南京基因的长江文化。近日,记者走进长江边的几处历史文化保护建筑,探寻潜藏在南京城市边缘、乡村角落里的长江文化。

长江社区的知青纪念家园。王丽华 摄

长江社区的知青纪念家园。王丽华 摄

传统村落的绿荫大道  映照半个世纪前的红色故事

在南京六合区龙袍街道的长江边,分布着以“长江”命名的村落。它们倚靠长江,并把自然给予的环境变成优势,打造成了长江边的点点乡村星光。

沿着龙袍街道长江社区的一条水杉大道一路驱车前行,两边高大笔挺的水杉往前延伸几千米,把一整条马路铺满绿荫。4月20日,记者来到了长江三组,这是六合区第一个省级传统村落,这里沿堤傍水、林网交错、河渠纵横。一进村,记者便被8000米长的水杉大道和500亩的水杉林吸引,这也是这个村落最鲜明的特点。

在水杉之外,这里绿油油的小麦长势正好。平坦肥沃的土地,是粮食生长最好的基础条件。而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再往古代追溯,则曾经水患频繁、人迹罕至。1968年,上千名年轻人来到这里,他们在一片滩涂上开垦出万亩良田,栽下数万棵水杉,开挖出十里长河,从此改写了这片土地的命运。

当年,这里成立“五七农场”,自此开始村庄建设,六合、扬州、南京等地上千名知识青年陆续插场劳动,人口骤增。先后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600多名知识青年聚集于此,曾是南京最大的“知青村”。

原长江社区党总支副书记何永礼告诉记者,长江社区过去河网密集,地势低洼平坦,“根本种不了田”。知青们用双手挖河筑堤、植树造林,坚实了长江堤岸的防护基础。此外,全国第一批水杉苗在这里成功培育,全省第一批农业机械化在这里试点,全市第一批社办企业坐落在这里,成就了长江社区的一段光辉历史。

为此,村里保留了4处见证历史的老建筑,分别为五七农场学校旧址(现知青博物馆)、长江粮站旧址、老场部、老工房(现同心驿站)。知青博物馆里展陈了不少知青年代的油灯、算盘、自行车等老物件。“这座博物馆也吸引了不少知青回来看看,馆内的老物件很多都是他们捐过来的。”何永礼说。

从沿江滩涂到筑堤建圩,再到田亩方整化治理,长江社区三组是南京地区知青垦荒奋斗、改造自然的典型纪念地。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六合分局副局长张海青告诉记者,未来,村庄将定位为龙袍渔村、知青忆站,在林网交错、河渠纵横的自然基底上,以长江渔村和“知青”文化元素为特色,重点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渔村传统文化研习体验、知青文旅等产业,长江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承接龙袍美食街、长江生活美学研习所等文化旅游服务功能。

不仅仅是长江三组,南京这座城市的红色底蕴深沉厚重,伴随着长江江水的奔涌在历史长河里浩荡前行。在南京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九袱洲支部遗址,南京工农群众运动在大革命失败后又活跃起来;在渡江胜利纪念馆,70多年前百万大军乘风破浪横渡长江的历史被定格……长江两岸的红色遗迹,已经成为点点星光,为城市发展贡献精神力量。

燕子矶老街的历史建筑。王丽华 摄

燕子矶老街的历史建筑。王丽华 摄

历史建筑里的老镇生活  藏着上个世纪的人间烟火

龙盘虎踞、天堑长江,南京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优势,成为帝王将相的青睐之地。其中,燕子矶作为长江三大名矶之一,自三国起就是军事要冲、揽胜怀古之地,朱元璋、龚贤、史可法、厉鹗、乾隆等明清人物都曾在燕子矶挥毫吟诗。历史的涛声依旧,长江与当代市民相伴相生,生出一缕缕温暖又亲切的人间烟火。

对燕子矶的居民萧先生来说,尽管家旁边和对面的商铺已经随着城市发展被拆,但小时候家门口、码头前熙熙攘攘的画面仍令其记忆犹新。他家住燕子矶老街的一栋临街两层商铺,距离燕子矶码头不到一百米。如今商铺已经被公布为历史建筑,资料显示“建于民国时期”“是民国商业建筑的遗存”。

萧先生告诉记者,父亲告诉他房子是1948年建成,最开始是开粮行,后来用作渔行,成为鱼的临时批发点。“那时候长江里的鱼多着呢!水产公司和渔民们捕捞的刀鱼、鲥鱼、河豚还很多,都会往我们家门口放。”彼时不少人以长江捕鱼、摆渡、货运为生,长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场所,撑起了一家人的衣食丰足。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周边化工厂、材料厂、电子厂等一系列工厂相继建起,每天骑自行车来摆渡过江上下班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萧先生记得,每到早晚上下班高峰期,码头前总是十分热闹。两边沿街的商铺也越来越繁荣,“卖什么的都有。”

而在城市发展里,燕子矶褪去了历史的光环,燕子矶老街如今已经成为一般历史地段。在弘扬长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燕子矶如何重新发光?根据今年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的《燕子矶老街一般历史地段保护图则》,未来燕子矶老街与燕子矶及渡口之间自古相互依存的空间格局将被保护,同时还要保护燕子矶、坦克山、观音山三山环绕,十里长沟与小清河两水穿流的山水格局;此外还将保护地段内的街巷格局、各类建筑遗产、古树名木等,保留历史印记。

长江两岸的历史文化资源到底有多少?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名城处处长王昭昭告诉记者,在滨江核心区的摸排中发现了70多处文保单位,其中11处全国的唯一资源和12处优势资源。“核心区大概是从八卦洲到大胜关,河道总长35公里左右,大约在长江南京段的三分之一。我们还有三分之二的地方没有挖掘,就已经看到了这么丰富的资源。”

除此以外,按照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三级五类保护要求来看,在长江边的历史文化保护对象涉及到环境风貌区1处、历史风貌区有6处、一般历史地段2处、一般古镇2处、一般古村1处,省级传统村落有2处,历史建筑有30处。南京与江共生,而这些触手可及的资源化成了数据,支撑起了长江两岸如今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印记,这些正是当下弘扬长江文化的最佳注脚。

长江三组成片的水杉。王丽华 摄

长江三组成片的水杉。王丽华 摄

工业遗产里的排头兵  为南京文化积蓄创新力量

在梳理紧挨长江的历史建筑里,王昭昭发现30处历史建筑中有20处是工业遗产,占比最高,远高于民居类与红色文化类。“在近现代发展历史上,工业发展兴起的都是离不开水的。随着南京工业兴起、城市发展,长江边的工厂也就涌现出来,比如浦镇机厂、江南水泥厂、永利铔厂、金陵船厂、国民政府首都水厂等等,这标志着南京由农耕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迈进。”

被列入首批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的永利铔厂,就曾有着鲜亮的履历。中国第一袋化肥、第一包催化剂、第一台高压容器以及第一套合成氨、硫酸、硝酸等的装置都在这里诞生,是当时亚洲最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联合化工企业,先后创造了30多项“中国化工之最”,每一个“第一”都彰显着无可比拟的贡献,是中国化学工业的摇篮。毛泽东就曾专门指示:“对付永利铔厂守敌,只能诱至野外歼灭,不能强攻,不能硬打。如果毁坏了永利铔厂,就毁了半个南京城。”

同样在当时在业内站到了世界前端的,还有国民政府首都水厂。1929年,南京人的第一口自来水就来自于这座水厂,至今这里的北河口水厂仍担负着主城区一半的供水任务。这座水厂是国内第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它借鉴当时欧美各国先进的给水技术和管理方法,不但出厂水质良好,而且制水工艺与当时国外最先进水平相当。

南京市社科联主席、南京市社科院院长曹劲松认为,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沿线的工业生产布局进一步强化,南京在钢铁、化工、机械、电子、车辆制造等领域,成为全国的排头兵。“工业文明催生的科技文化和现代科教文化,与南京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相融相促,使南京再次成为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先行者和引领者,也为南京文化的价值创新积蓄了力量。”

历史文化资源不可再生。曹劲松认为,要传扬长江文化,就要驻留往事,全面梳理和挖掘长江文化历史遗存和散落的文化信息。“长江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记忆过往,更为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因而南京要将长江文化的价值内核通过文化再生不断加以新的呈现,使之成为现实生活的艺术审美、情感关照和价值追求,在活化传统文化智慧资源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文化生命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