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里话乡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日常生活用品也在更新换代,伴随着我们成长的很多生活日用品在不经意间从我们身边慢慢消失,只留存在记忆中。蓦然回首,再看这些曾经使用过的老物件,多少美好的回忆承载其中。
在南通市崇川区文峰街道鲍家桥社区就有这么一间饱含乡情的民俗馆,民俗馆里集中展示了一批过去的农家老物件,都是原来的鲍家桥村村民拆迁后自发赠送给社区做展示的,而入口处的一副对联“鲍家桥上观风景绝妙好,民俗馆里展乡情浓醇香”则是村民们对这间民俗馆乡土气息的寄托。
马灯
马灯,又叫煤油灯,可以手提,也能挂在墙上,能防风雨,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家庭常用的照明工具。对于很多60后、70后来说,马灯就是黑夜里的明灯,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殊符号和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尤其是在还没有通电的农村,即使是城市,由于供电紧张,经常停电,煤油灯也几乎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每到傍晚入黑之时,一盏盏橘红的灯光,照亮了一个个家庭,陪伴着父母的家务、子女的作业,也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温馨与温暖。在那个没有电灯、物质匮乏的年代,煤油灯的存在成为特殊时代的人群挥之不去的乡韵情结。
茶壶
茶壶,家家户户的必备生活用品,日用杂货店、小卖部都有售卖。在煤球炉子盛行的年代,茶壶烧水是标配,小孩子帮着大人看着茶壶烧开水也成为了很多孩子假期的一项家务活儿。
烘缸
烘缸是热水袋的前身,也是代表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黄铜制成的烘缸,内置炭火,既可以焐被窝,也可以拿着它可以暖手,还可以烘脚。为了防止过烫,细心的人还会用毛线编织一个套子包着,这样就不烫了,随着热水袋、暖宝宝的出现,烘缸也留在了记忆中。
土灶台
现在的孩子已经不知道灶台是什么样子了。而在过去农村砌灶很有讲究的,同样一个灶,好的灶火生的快,烟不往外冒;不好的灶一点火,浓烟从灶膛里不往烟囱走,只往炉膛外窜,搞得整个厨房间烟雾腾腾,呛得不行。农家灶一般砌一大一小两个锅膛,大的烧水煮饭,小的炒菜。灶台中间靠近烟囱的地方还会砌一个小铁炉,烧灶的时候铁炉里加满水。这样一顿饭烧下来,饭菜做好了不说,小铁炉中的水也热了,既可以洗锅、洗碗,还可以洗脸、洗脚,劳动人民的智慧总是无穷的。灶台无论是烧饭还是烧菜都是现在的煤气灶没法比的,既有铁锅的厚重,更有柴火的感觉,充满了人间烟火味道。
锄头、石磨、筛子、钉耙、抖窝等
锄头、石磨、筛子、钉耙、抖窝等各种农具,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粮食褶子,一圈一圈地缠绕着可以存放很多粮食。作为农业大国,中国自古就是农业为主,农业用具相对而言也比较发达,很多用具都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都存在了记忆的深处,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与发展,在不经意间,这些用具就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草鞋
草帽
在农村,草鞋和草帽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也是很具有农村特色的用具,草帽用芦苇编织,既可以遮阳、挡雨,还轻便、透风耐用,还可以垫着坐在地上,草鞋在泥地里行走既防滑,还便于清洗,大夏天或是下雨天,在农田里干活,头戴圆圆的草帽、脚穿草鞋,俨如散落在农田里颗颗珍珠,奏响了乡村动人的乐章。
纺车
作为纺织之乡的南通,曾经家用纺车到处可见,农村里的农妇们极少有不会纺线的,过去买不起布,往往就自己纺线织土布,生活的艰苦不言而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纺车如今也成为了教育下一代的历史遗物。
脚踏缝纫机
作为曾经的“三转一响”四大件的成员,脚踏缝纫机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品。心灵手巧的妈妈们经常到集市上买各种布料,自己回来做衣服、做裤子,既省钱也方便;一般的家庭缝缝补补更是不在话下,脚踏缝纫机为妈妈们减轻了家务劳动的强度,更加高效快捷。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逛商场购买服装成为时尚,再往后,网上购物成为当下的选择,脚踏缝纫机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小柜
以前的家庭,各种小柜是储藏物品的最好工具,木质小柜具有轻便、透气的特点,多用来收藏衣物、各种杂物等。无论是出嫁还是娶亲,家里都要准备好几个小柜子,陪嫁的越多越显得体面,娘家人也越有面子。除了储藏物品之外,这种小柜子还有个作用。以前亲戚相聚,小孩子捉迷藏玩游戏时,就有小孩子躲在柜子里的。如今随着各种家具及收纳箱的普及,木质柜子也逐渐被淘汰了。
篮子
淘箩
以前做饭洗米家家户户离不开淘箩和篮子,最常见的就是做饭时,家里的大人用淘箩盛好米,用篮子装上捡好的菜,来到门口小河边,就着河水淘米、洗菜。篮子的作用还在于平时下地时用篮子装着农用物品,到地里再装上今天要吃的各种蔬菜,竹篮子既牢固又轻便。而淘气的孩子们则会用绳子系着淘箩或篮子,中间压块砖头,里面放些饭粒,用一根长竹子挑着放到河中央,过会儿挑起来,里面往往会有小鱼小虾,小孩子们就会欢欢喜喜的带回家。
机械摆钟
机械摆钟是西洋钟传到中国之后的中国化的产品,相较于西洋钟,机械摆钟更具有中国传统特色,过去也是有一定条件的家庭的集装饰与实用于一体的日用品。曾经风靡一时,每到整点,当当当的钟声成为记忆中的声音。如今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除了偶尔作为装修点缀的机械摆钟之外,多数家庭已经看不懂机械摆钟的身影了。
老式台秤
老式台秤更多的是在过去各种百货店里可以看到,卖南北杂货的营业员旁边常常放着一个老式台秤,各种散装的食品,营业员都会用台秤称重量,一个优秀的营业员往往在称物品时又快又准。而小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过年前和大人到百货店购买好吃的茶食点心,对他们而言快乐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随着更加简易精准的电子秤的普及,曾经遍布商铺的老式台秤退出了历史舞台。
每一个老物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老物件都饱含着浓郁的乡情和乡韵,小小的民俗馆,承载的却是鲍家桥村,乃至整个南通市历史发展的缩影,如今回看这些老物件,更多的是难忘的回忆,以及对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作者单位:南通市崇川区文峰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