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城市的“柴火”

2023-04-03    柏丽娟 胡秋阳

南京。

由北向南穿过丹凤街,走吉兆营,沿中山路行至新街口,是摄影师孙晨固定的夜拍路线。当夜幕按下城市的灯光,另一番光景开启。沿街摊位的灯点亮方寸天地,街头艺人在十字路口驻足,有人步履匆匆,有人停下看开花的树,孙晨的镜头框出这些瞬间,等待时间赋予它们更深的意义。

孙晨自比“拾柴者”,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寻柴、燃火。

“希望未来有人能在我这堆柴火里,找到细节,找到人群,找到温度,找到专属这座城的故事。”

老朱的枪摊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16d10c35acb2443b9069b22d1a162c8b.jpg

老朱的气球枪摊在丹凤街夜市的最北边,靠着街角,是孙晨常来的地方。沈阳产的气球机器陪老朱从湖南路走到丹凤街,托着枪杆的木柄也在数十个寒暑里磨褪了色,快80岁的他还守在这里。

“好枪法!”机器的提示音和孩子的欢呼声一道响起。每有孩子射击结束准备离开时,老朱总会从袋子里拿出一个气球送给对方,以示鼓励。

“这儿是南京打气球枪最便宜的地方,最开始两块钱30枪,不少孩子是围着他的摊子长大的。”孙晨放下相机,帮老朱填装气球,“有的孩子大了也会回来看他,像我这样帮帮忙,和老爷子聊聊天。”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e51fe59da15849329077cb408b02984c.jpg

10年前,孙晨开始拍摄丹凤街夜市。这条200多米长的两排夜市摊位原为解决街道下岗人员、困难群体再就业而设,于2003年形成规模。匆匆百年,张恨水笔下带着烟水气的卖菜翁已寻不见踪迹,磨平的鹅卵石路藏在水泥台阶下,隐去时代的印记,但热闹一如往常。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84e70e659f1a402882496a7dfbc2bc8c.jpg

夜和喧闹一同来临。日用杂品逐渐占满按号标注的摊位,各家摊主站在一旁,少有吆喝,随时准备来一场棋逢对手的砍价比拼。锅碗瓢盆、衣饰鞋袜整齐“散落”,明明都是刚从批发市场拿回的“新鲜货”,却在夜的浸润里蒙上一层做旧滤镜,透出老南京的气质。

对孙晨来说,这样的光影和自然滤镜可遇不可求。起初,他在老朱的枪摊附近找灵感,几百个枪手拍下来,他也成了故事的一环。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f05938b1d35346e89ebb14a8119a357e.jpg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7bcc32cc1284418786b9e4b326492ebd.jpg

每天晚上8点前,枪摊是孩子的天下。在孙晨的镜头里,有命中红心的手舞足蹈,有射击后吹一吹枪口的仪式感,也有哭丧着脸向家长求助的无奈时刻。夜再深些,衣着时尚的年轻人在摊前跃跃欲试,当过兵的小伙儿随意扣下扳机却弹无虚发,民工模样的中年人谈了会价,数次拿起枪最后又放下。不同的夜印在快门里,几乎拼出一个时代。

“夜市枪摊是个再平常不过的地方,来这打枪的也都是普通人。但细看这些照片,当时人的穿着打扮、精神面貌、肢体动作,都值得回味和推敲。”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晨陷入了影像旁观者和故事参与者的身份矛盾,后来索性抛下顾虑,尝试和不同摊主攀谈,一头扎进夜市故事里。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75aa90c2ab6146e38f3ae9d50543fa50.jpg

这10年,孙晨结交了不少老朋友。老陈是全城几乎最后一个夜市书摊的老板,他总是慢腾腾地布书,等待有缘人到来。“老外爱找字典,学生多半买教辅,老知识分子则爱淘各类专业书,也有准备装修家中书房的人,指明要填满几张书橱,这样的生意老陈最喜欢。”后来,老陈生病离世,夜市上没有了半蹲着看书的人,好在孙晨的相机记录过他们。

卖衣服的小刘准备这个月底回徐州老家,放下守了8年的夜市摊,他决定和新婚不久的妻子回乡创业。踏实肯干的小伙子在街边囫囵过许多冰冷的饭菜,如今也将走进下一段人生旅程。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cc1d9e2e1f794c76b18e74f3f5148e47.jpg

“老朱守着枪摊,不全是为经济,这个摊子有周边孩子的童年记忆。小刘回家了,他父亲还在这里,白天兼职大楼保安,晚上总是摆到最晚。”孙晨说,有摊位在招租,有新的摊主入驻,故事的主角几经更换,轮流守住这座城市的温度。

大头家的店

丹凤街到新街口这短短一两公里的距离,是城市飞速发展的缩影。这边的夜市摊位还保留着老城的格调,那头的层楼叠宇已亮起梦一般的灯芒。“在这条路上走,有种从过去走到现在的感觉。”孙晨总能敏锐捕捉到城市变化开始的瞬间。这些瞬间,也成了他做城市摄影的原因。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ce81dff63f094da1a43a000281d9fd33.jpg

今年2月,在宁海路上待了快30年的建华电话亭正式拆除。赶在拆除前一周,孙晨为它留下了最后的影像。

熟人提起这座电话亭,少有说建华的,大多喊它老杨家(随老板姓),孙晨则叫它“大头家的店”,因为这家养了只小狗叫大头,路过的人都爱唤它。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c319189bb5c24942acfeb7fca068ed4f.jpg

大头家的店24小时营业,这里的日与夜截然不同。白天,它和普通的烟酒小卖部没什么区别,零食杂物以自己的规律堆在挡雨棚下,乍看还带着些土味。到了夜里,当老板娘建华在电话亭前的人行道上摆几把破椅长凳,这里便凭空出现一片跨文化飞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年轻人在这里汇聚,开一瓶洋酒,端一碗泡面,世界中心的夜开始了。

意犹未尽时,大家朝着柜台里头的建华喊:“妈妈,没酒了!”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f6bed0880f70401aa152af9f0b9cd82f.jpg

孙晨曾连续10个晚上坐在大头家店门口,探一探这里的神奇,也认识了来自古巴的阿斯丹顿。“他是小店十多年的老客,毕业后娶了名叫孔珍的罗马尼亚姑娘,干脆留在了中国。”在阿斯丹顿最困难的时候,老板娘帮助过他,如今他得了空就带爱人来这里坐坐,碰到老板娘和外国人解释不清,他就充当售后,算半个“编外人员”。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c354482ed0e74eabb4533d9ebc59ce3c.jpg

孙晨问老板娘为什么全年不休业,老板娘说开店这么多年来只歇过一次大年初一,第二天就有个留学生问她:“妈妈,你休息了我们怎么办?”从此小店再没关过门。前两年,老板老杨去世,吊唁的花篮从1楼摆到5楼,其中不少是留学生送的。

20多年过去,老板娘也忘了自己有多少“孩子”分散在世界各地,但小店前的塑料板凳承载着这些回忆。

“我们也需要这样的角落,它们让城市更生动。”孙晨说。

城市和城市的人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南京老城南居民区面临拆迁改造。狭长的街巷间做着最后的清空,家住夫子庙的孙晨真切感受了这一切。“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过去,也不可能让老城南人一辈子住在逼仄拥挤的屋子里,城市总会和时代一起发展。”当时代的车轮飞速转过,他站在过去与现在的十字路口,试图尽其所能记录下路边的风景。“有些东西消失了就是消失了,我多记录一些,以后的遗憾就少一些。”

从老城南起,孙晨持续记录着这座城和城里的人。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b1e42da7a2c54542b5ea012b21968274.jpg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d9dcb48d30034e60b4e4363f066895c7.jpg

小粉桥的街头艺人总是随性的,琴盒在地上一放,就支起了各自的音乐梦想;新街口的广告大屏下常聚着年轻人,有人卡点告白,有人举着横幅祝偶像生日快乐;进香河的早市从不缺食客,涨价也抵消不了他们对烧饼油条的依赖……他走着,拍着,记录着。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55b78e5f438147238b80b00830631573.jpg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5ef33d5dde67436d9267cbe3c50719a7.jpg

“我想关注一群人的生活,再总结一个地段的变化,最后落回城市本身。”最近,孙晨习惯给照片标注上日期,再按主题归纳,以便日后查找。“我们可能已经想不起10年前的菜价,想不起老街的样子,这些都是生活的痕迹,往深了说,是城市发展的脉络。”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脉络,南京尤是。六朝烟雨弥散在城市的一砖一石里,近代硝烟在这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时间沉淀出城市的独家记忆。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1b49b8afa1d2493d87706b821f6f4c6b.jpg

“我希望大家能看到这座城市是从哪里来的,才能知道未来将到哪里去。”孙晨提起近年来倡导的城市微更新,改造的同时保留城市肌理,留住城市最本质的东西。例如小西湖片区的改造,没有大拆大改后的刻意“复古”,保留下“人气”赋予老城的醇厚,原住民带着过去的记忆迎接新的住客,让一切变得有迹可循。

“我希望子子孙孙看到的不是崭新的南京,而是从过去一路走来的南京。”

(文中照片均为孙晨所摄)

作者单位:新江苏·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