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太湖渔船上的戏曲人生

2023-07-10    

无锡滨湖区位于太湖西北岸,这里的渔民在新中国成立后,赓续太湖渔业历史的优良传统,在太湖捕捞渔业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无锡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的迫切需要,滨湖地区的太湖捕捞渔业日渐萎缩。太湖流域十年禁捕政策更是加快了渔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很多有特色有价值的渔文化元素正逐渐消亡。对太湖捕捞渔民这一特殊群体开展口述史研究,挖掘和保护其相关的渔文化历史已刻不容缓。

2022年10月,滨湖区档案史志馆正式启动“无锡太湖捕捞渔民口述史征集”项目。项目开展半年多以来,访谈人员多次来到蠡园街道渔港社区,与一位位“40后”“50后”捕捞渔民面对面交谈。接受访谈的捕捞渔民世代捕鱼,走过大半世纪的风霜,他们将记忆中渔船上的生活重新拾起,娓娓道来……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把渔民生活唱进戏曲里的鲍荣仙奶奶。

鲍荣仙,1948年出生,21岁嫁到渔港,就跟随丈夫一家在太湖捕鱼。如今鲍奶奶是近20年的老戏迷,自编自唱的渔歌、手工缝制的戏衣、创新传承的戏曲,尽述太湖渔船上的岁月。

鲍奶奶幼时跟随父母从焦山到宜兴,以运输水果和陶器为生。鲍奶奶家兄弟姊妹八个,因为父亲“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鲍奶奶没有读过书,后经人介绍,嫁到了渔港附近。

1974年以前,鲍奶奶一直与丈夫一家生活在渔船上“靠天吃饭”。为了生计,他们有风就不停船,几天几夜都在舱外不停捕鱼。没风时就停靠在岸边向农民买一点蔬菜。鲍奶奶除了协助丈夫打鱼,还承担了一家的三餐。心灵手巧的她自己手工缝制衣服,大人小孩穿的鞋也大多出自她手,捕鱼的网是她与其他妇女一起手工搓线,再一点一点织到一起。

围湖造田结束后,渔民陆续上岸定居。鲍奶奶家靠捕鱼和运输,自造了一间两层的房子。而后渔村拆迁,鲍奶奶一家搬到了现在的渔港家园。这时的鲍奶奶也到了退休的年纪,为了弥补年轻时不识字的遗憾,她去了社区的老年大学读书。在戏曲课上,鲍奶奶找到了兴趣点,领悟到了戏曲的魅力。

在老年大学学了四五年后,鲍奶奶结识了一群喜爱戏曲的老伙伴,组成了同乐艺术团。每周一、周五,鲍奶奶都会与姐妹们一起在活动室排练,也会周期性地受邀参加公益表演。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abc85707a6fc40a5972e9704dc1e81d4.jpg

鲍奶奶也自豪地向大家展示了她手工制作的衣服和头饰。她购置了一台小型缝纫机,对照演员的服饰采购相近的布料。她制作的戏服走线工整,与演员的服饰几乎无异。为了演出效果更好,鲍奶奶也亲手制作演员头饰、簪花等,追求精益求精的她会花费数小时戴着老花镜手工穿珠子。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3fd37491a62c4959a29aacfb9b908541.jpg

鲍奶奶如今生活美满,退休金完全能满足她的日常所需,她的儿女也非常孝顺,常来陪伴她,也非常支持母亲对戏曲的热爱。鲍奶奶的家中挂着很多演出的剧照,她的女儿也自豪地把为母亲录制的演出视频向大家展示。讲到如今生活幸福的点滴,鲍奶奶还是会怀念起曾经鞠躬尽瘁的干部们:“我们年轻时虽苦,现在还是享福了。在围湖造田的时候,我们的大队长整天整夜在大坝上守着,刮风下雨都在,受了寒,没几年就生病走了,他最辛苦却没享到福。”

渔民的故事在鲍奶奶的歌声中娓娓道来,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也在渔民的后代中代代传承。

作者单位:无锡市滨湖区档案史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