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凤台花匠与南京花神庙*

2024-11-25    孙妙凝

南京城南有一个老地名叫花神庙,位于雨花台区花神大道附近。关于花神庙,有个当地百姓津津乐道的传说,至今仍被镌刻在花神亭中的石碑上,这则碑文由俞律老先生撰写,其中这样介绍花神庙的来由:“自明朝定都,集天下花匠于此为皇室培植名苑珍卉,极一时之盛。百姓乃立花神庙,祀百花之神。”当年的庙宇已经荡然无存,而传说却承载了南京人共同的历史记忆—盛极一时的凤台花业与南京花神庙。

凤台花匠

清﹝光绪﹞《续纂江宁府志》提到南京城南的花神庙时只有短短的一行小字:“花神庙,花匠所居。”这段话道出了花神庙的由来,而花匠所居地正是旧时南京凤台门一带。

凤台门本为南京城外郭的城门之一,明洪武时所建。这里地处城外南郊,丘陵地形、气候适宜,居民世代以种花为业。明代中叶以来,江南商品经济繁荣,拥有私家园林的地主、富户间兴起了种植、赏玩花木之风,秦淮河附近的河房妓馆也对花卉有大量需求。临近城南花市的凤台门就成了金陵乃至江南地区闻名遐迩的买花胜地,大量花匠以花卉种植、售卖为生。明计成《园冶》就说:“苏州虎丘山,南京凤台门,贩花扎架,处处皆然。”明人于若瀛也有诗云:“城南华严寺,寺僧皆种花。”华严寺位于城外安德门附近,与凤台门相去不远。寺僧种花的风气想必也与此地花业的繁盛有关。到了清代,城市之间的花卉贸易日趋频繁,诗人厉鹗记扬州友人从金陵移植蟠梅之事,有“蒋陵气暖首灵谷,花匠家多住凤台”的诗句,这都表明了凤台花业在江南的知名度。

清末,凤台门花匠种的最多的要数珠兰、白兰、茉莉三花。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这样介绍南京的鲜花产地:“花、竹、果木,物品之清者也,江南地最宜之。城内五台山民善植梅;宝林寺僧善种牡丹;鸡笼山后人善艺菊;城外凤台门花佣善养茉莉、珠兰、金橘,皆盆景也……”珠兰、白兰、茉莉三种花本产自广东、福建一带,不耐严寒。这几种花不仅可以为女子助妆压鬓,还可用于制作花茶,到了江南反而风靡一时。苏州虎丘、南京凤台的花匠对市场的嗅觉最为灵敏,清末都以“三花”种植闻名。清人蒋宝龄的《吴门竹枝词》这样写道:“萍末风微六月凉,画船衔尾泊山塘。广南花到江南卖,帘内珠兰茉莉香。”

直到民国,南京街头巷尾贩卖的白兰、茉莉等花基本来自城南的凤台门。1935年8月24日的《国民夜报》描述了当时南京花业的盛况,十七八岁的卖花女们在凤台门花神庙一带的花匠那里采购了鲜花,装满了花篮进城售卖,大街小巷都能听见“卖花呀!白兰,茉莉花!”的叫卖声。

花神庙节俗

凤台门花神庙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有明初和清中期两说。可以肯定的是,它的营建与当地花卉种植业的兴盛密不可分。明清时期,每到二月十二日花朝节和九月十六日的菊花生日,花神庙都会举行盛大的花神会,花匠献上缤纷的鲜花,向花神进香祈祷,以求利市。清甘熙《白下琐言》载:“凤台门,外郭十八门之一也。有花神庙,旧有联云:‘过眼说繁华,漫劳寻芳草吴宫、秋花晋苑;同心勤报赛,最难忘春风山郭、秋雨江城。’却移易他处不得。每岁花朝,卖花之家,各以花供献几,牡丹、芍药、海棠、碧桃之属竞秀争妍,备极其胜,谓之花神会。”

花神会也是南来北往的花匠们交流技艺、展销花卉的场所。《白下琐言》还记载了一则花神会上的奇闻:“一熊姓后至,老于花事者也,袖出素心赣兰一箭,众见之,已为惊叹。无何,复于怀中出一布巾展视之,有稻穗数茎,长二尺许,结实离离,菁蒨可爱,以小瓶供之,咸愕然称绝。春未及半,而良苗怀新,真神工也。”赣兰产于江西赣州,花肥叶茂,名重江南,这次在凤台门的花神会上也崭露了头角。清代的花卉种植技术不断突破,不少地方有了温室等设备,特别是花业繁盛的江浙一带,花匠们精研技艺,因此也有了早稻出穗的奇事。

每逢花朝节,花神庙举行演剧酬神的活动,为花神庆祝生日。《点石斋画报》1891年亥集中的《为花祝嘏》即展现了清末南京花神庙的节俗,“金陵之业花者,向循天宝宫中故事,必于花朝日雇菊部具彩觞为花神祝嘏。本月恰逢晴爽,首事者兴高采烈,既就离城五里之花神庙演戏一日。至十七、十八两日,复由邨氓集资演剧,一时鸾笙凤管,紫韵红腔,几乎响遏行云,尽砭俗耳,而坠鞭俊侣,拾翠佳人联袂而来,颇极游目骋怀之兴,不识花神有知其亦能鉴彼真诚而以千红万紫偿之否”。花朝节的演剧活动不仅是花匠、商贾们的盛事,更是周边爱花居民的节日,檀郎谢女们借着花朝节的机会赏花观剧,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花神庙的节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据应扬《花神庙》一文记载,花神庙供奉大小花神100尊。每一种花都有一个花神,坐在中间最大的是牡丹花王神像。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百花生辰和九月十六日菊花生辰是花神的节日,“众花农都要进香朝拜,祈求花神保佑花业昌盛。尤以百花生辰那天,更为热闹,众花农打着旗幡,敲锣打鼓,携香带烛,顶礼膜拜。”花神庙居民王子冰老人自小就住在花神庙,他在《花神庙的变迁》一文(《雨花文史》第十二辑)中记录了花神庙丰富的戏曲活动,“花神庙大门外为广场,广场上建有当年城南最气派的‘凤凰大戏台’,戏台高大雄伟,四檐向外挑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唱戏三天”。在百花生日的当天,花农们纷纷前来敬香祭拜,远近商贾和社会名士也借此机会前来会友、订货或商讨市场行情。院内还有南京白局(相声、南京白话)、苏州评弹及扬州评书等演出。这里由于花事繁盛、交通方便,许多店铺就面路而开。此外还有茶馆、杂货店、布店等,可惜这些店铺大多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花神庙的衰落

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花神庙香火虽然延续,但已逐渐走向衰败。首当其冲的是凤台花业的凋零。1937年《中国世界经济情报》刊登了一则题为《南京花神庙的花业》的考察手记,作者是一位农业经营专业的学生—刘弘毅。他和同学在花神庙村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发现花神庙是由48个村(22榭)组成,大多村民的职业就是种花,七成以上的种花者都要向花神庙进香,后来便自然形成一乡了。

根据刘弘毅的调查,“每个花园大多有温室,但他们的温室非常高大,并无加温设备,是专门保护白兰花、茶花越冬的。他们有三十几年生的白兰花,大约有二丈多高,小的温室无论如何放不下去的”。尽管花农的设备已经很先进,但效益却并不甚好。刘弘毅采访了一位当地的花农,花农表示:“现在的花市已经一落千丈了,以前市面好,妓业市盛,公馆衙门都要我们的花,可是近年来市面坏,又禁娼,公馆衙门要花都向中山陵园、金陵大学去买了。”原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南京的花业有了新的发展。1927年,南京市政府将三牌楼南洋劝业会旧址绿筠花圃改建为市立农艺场,栽培花木。1930年建立中山陵园花圃,后建成占地4.67公顷的露天花圃,以及温室两座。金陵大学等高校更是汇集了学兼中西的新型农学人才,他们选用优良花卉品种,引进国外新品种,利用科学方法选育培养的花苗广受欢迎,这都使得城南的花木业受到冲击。

与之相应的是,花神庙的荣光也不复当年。刘弘毅发现,昔日香火旺盛的花神庙已经改为“市立花神庙简易小学”,有70多个小学生在这里上课。其中一个教室就在花神老爷的大殿上。

抗日战争期间,频繁的战火使花神庙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据《雨花文史》第八辑杨新华《昨天,这里是一片血泊火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雨花罪行录》 的记载,凤台门花神庙一带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主要殉难地之一:“1937年12月10日,日军第6师团和114师团侵占凤台乡、花神庙和雨花台一线,一把大火把花神庙的庙堂和村舍花房烧得精光。”“1945年12月8日,由花匠芮方缘、农民张鸿儒、商人杨广才等人联名具结,陈述组织义务掩埋队收埋尸体的工作,共收埋‘难民尸体5000余具’。”战火使凤台门的花业元气大伤,花农们损失惨重,有的甚至只能沿街叫卖。人们为此形容:“起早带黑累个死,走街串巷跑个死。提篮卖花叫个死,除掉本钱饿个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沉寂已久的花业又开始在花神庙村慢慢兴旺发展起来。不过,当年的庙宇却再也没有恢复如初。据花神庙社区居民的回忆,花神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毁坏进而拆除。20世纪90年代,雨花台区政府在花神湖上建起了一座花神渡桥,桥上四季花神雍容娴雅,桥身雕饰四季花卉细致入微。它提示人们,花神庙的历史与记忆并未远去,等待着我们去寻找和发掘。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南京地区民间传说的演变研究”(2022SJYB079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孙妙凝,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