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余光中笔下的乡愁和心中的江南,都浓缩在他的“母乡”与“妻乡”漕桥

2025-04-30    

最近,一段中学生作《乡愁》仿写诗的视频刷屏抖音:“小时候,方言是奶奶轻唱的童谣,哼在夜里,温暖在怀里;长大些,方言是邻里家常的唠嗑,笑盈巷子,热情过日子;漂泊后,方言是老乡偶遇的问号,泪在眼里,乡愁入梦里……”这些文字短小却富有情感,迅速引发了共鸣,百万网友争相点赞评论。然而,却少有人知,余光中诗中那枚“邮票”的终点,是武进一座名叫漕桥的古镇。余光中的母亲、夫人均为漕桥人,他说:“母乡加妻乡,那份乡情也不下于父乡了。”青石板、老拱桥、外婆的童谣、表妹的笑靥……那些被岁月揉碎的江南记忆,凝成一首穿透海峡的永恒诗篇。


我的江南是以常州为典型
更以漕桥为焦点的


IMG_257


2003年10月,余光中在《回乡感言》中写道:“我的江南是以常州为典型,更以漕桥为焦点的。”对他而言,漕桥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承载着他深沉的乡愁和对江南温润的无限眷恋。


IMG_258


漕桥,又名复兴桥、曹桥,位于武进区雪堰镇漕桥老街西段,南北走向。它建于清代,是明清两代大米储运的主要漕运码头。桥体采用花岗岩和青石混砌,拱券部分呈纵联分节并列的结构,有券眉。桥的东西两侧桥额上刻瘦体楷书“太平桥”三字,无纪年。桥洞内南北券石上嵌有莲花图案的字堂各一块。因历经岁月沧桑,桥体尽显斑驳之态,西南桥堍有严重损坏,但桥梁基本保存完整。


IMG_259IMG_261IMG_262


漕桥横跨在漕桥河上。漕桥河,原名黄塘港或黄塘河,早在1723年《宜兴县志》便有记载:“黄塘港经漕桥至分水墩入湖(太湖)”。古时,漕桥河水运繁忙,往西,可去宜兴、湖州,往东过太湖入得运河便可经无锡到更多地方。漕桥河像根扁担,挑着宜兴和无锡。


如今的漕桥更像一位年事已高的老者,河畔的风景依旧朴素,灰墙黛瓦的老建筑静静诉说着江南的韵味,岁月仿佛在这里凝固,留下的是时间的印记与历史的沉淀。然而,随着这两年漕桥镇的骨架不断延伸,老商铺纷纷转战,为漕桥注入新生的活力。


漕桥,这个因桥得名的江南小镇。岁月湮远,斑驳的历史铭刻成了她最美的皱纹。新旧小院毗邻,流水人家相映。石板地上的青苔印记记录了老街悠长的历史。推开暗红色的老旧排门,青砖小瓦,码头墙上雕龙画凤,江南水乡的韵味让人恍若隔世。


百年漕桥小学
养根文化的摇篮


在漕桥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孕育了一所百年老校——漕桥小学。这所学校不仅见证了漕桥的历史变迁,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其中包括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


漕桥小学(原名养根小学堂)创办于1906年春,是顺应当时“废科举、兴学堂”的潮流而诞生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养好根,才能根深叶茂,才能成为栋梁之材。


IMG_264

△ 童年时期的余光中和母亲


小时候母亲经常带小光中返回漕桥小住,或来看亲戚朋友,或躲避动荡不安的局势。其间,小光中还会跟随舅舅孙有孚(当时养根小学堂校长)在学堂读书学习。


在养根小学堂,浓眉大眼的小光中,深受老师们的喜爱。来自城市的他,加上良好的家庭教育,总显得那么脱颖而出。


孙校长对他更是疼爱有加。孙有孚校长的旧学造诣很高,尤其喜欢美文,经常会一面捧着水烟筒,不时滋滋地抽吸,一面为小光中娓娓释义,哦哦诵读。他的吴侬软语,纤秀之中透着儒雅,这为余光中在诗文之中的古典风格和抒情倾向奠定了基础,让他一生都感念。


IMG_265


2002年清明节,余光中第一次重新踏上武进漕桥故土,第一次再回母校,并亲自为母校题词:“采天地之精华,聚日月之灵气,以养莘莘学子之根”,字里行间满是对母校师生的殷切期望。


IMG_266

△ 漕桥小学


如今的漕桥小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底蕴与现代文化气息相交融的特色小学。学校秉承“汲沐养根,积健为雄”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那份穿越时光的养根文化,更如影随形,时刻润泽着学生的心灵。


海峡长虹
从“浅浅的海峡”到“长长的桥梁”


余光中曾深情坦言“我的作品有阴柔和阳刚两种风格,阴柔风格的大半是写江南的,而常州就是我看江南的一扇窗口。”


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他更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那是大一的暑假,随母亲回她的故乡武进,铁轨无尽,伸入江南温柔的水乡,柳丝弄晴轻轻地抚着麦浪。故乡留给余光中的是落霞秋鹜、美丽如画,更是笑声欢乐、朦胧而甜蜜的爱情。”


IMG_268

△ 余光中回乡探亲、祭祖


“母乡”及“妻乡”的常州,自然成了余光中先生必定要回的“故乡”。余光中先后4次携夫人回到常州,在祭扫“母亲”“新娘”的先辈后,或到高校讲课,或为市民讲座。2003年10月21日,他参加了家乡人民为他举办的余光中先生作品朗诵音乐会,激动感慨这是自20岁离开大陆后在大陆过的第一个生日。


余光中先生对祖国的深情,不仅流淌在诗篇的字里行间,更体现在对文化传承的执着推动上。他频繁奔走于祖国各地讲学交流,担任多所高校教授,将乡愁化作沟通两岸的桥梁,以诗人的方式,肩负起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重任。


2011年,余光中为《乡愁》续写第五段:“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来那头。”这不仅是他对两岸关系的期许,更是他对家国情怀的真实表达。乡愁,已经不再是过去时的回望,而是一种长久的期待,一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力量。这座桥梁承载的不仅仅是诗人深沉的思念,更是两岸人民对和平与团结的共同愿景。


IMG_270

△ 余光中乡愁文化展示厅


2024年,余光中乡愁文化展示厅在漕桥河畔正式揭幕。展厅通过“外婆桥”“中国心”“民族情”“复兴梦”四个篇章,生动展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与强烈的民族情怀。


从“邮票”到“桥梁”,余光中先生用一生完成了情感的扩容。当年他在常州街头听见乡音时的悸动,如今正化作两岸文化交流的绵绵春雨。或许,最好的乡愁不是终点,而是让所有的思念都找到归途。


来源:武进印记微信公众号综合武进统战微信公众号、武进农家微信公众号、常州家谱微信公众号、《钟情养根 毓秀钟灵——百年老校漕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