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为荷而来:从苏州荷花市集说起

2025-08-14    

7月19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关注了苏州古城白塔西路的荷花市集,因而,这个荷花市集火遍全国,不但周边上海、杭州、南京的游客慕名而来,远至东北的游客也有专程而来。随着各种朋友圈、自媒体的不断推送,更是让这个荷花市集人流滚滚。8月9日,“观前花汇·荷花市集”在观前街小公园开市,又将荷花市集从白塔西路向南,用皮市街花鸟市场作为联系纽带,通达观前街,拓展了市集的长度。据说这个荷花市集将持续到8月底。


IMG_256

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苏州白塔西路荷花市集


10元、20元一束五六枝花的价位,基本上属于人人可接受的范围。于是乎,一时间古城的大街小巷、园林名胜,到处都是穿着汉服、旗袍的美女,手持一束荷花,摆起pose,打卡留念,成了夏日里的另一道风景。


IMG_257IMG_258

8月9日,“观前花汇·荷花市集”正式开市


每天,数十上百的摊位形成专题集市,连续不断,这不是一个可以简单用行政命令做到的。位于姑苏区白塔西路与皮市街交叉口的荷花市集,原先是一个农特产品自产自销疏导点。若干年前,苏州吴中区的东山、西山(今金庭)的果农,经常会将自家产的当令瓜果挑着担子在苏州城里走街串巷的叫卖,走累了,干脆就选一个好的“市口”设摊零售,这一现象曾经令姑苏区的“城管”很无奈。经多方“会诊”,最终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 “变堵为疏” 方案,即在姑苏区的一些主干道附近,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专门设立农特产品自产自销疏导点,让瓜果农有一个合法销售点。白塔西路与皮市街交叉口正是其中之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疏导点最近几年自然形成了一个荷花市集。之所以在这个地方形成荷花市集,也许与附近皮市街有一个花鸟市场有关。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在荷花市集的东南面不远处,曾经有过一个纪念《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祠堂周濂溪祠。乾隆《长洲县志》记载:“周濂溪祠,在半十九都正一图弦歌里,祀宋先贤周子。旧在吴县胥台乡。嘉定间,四世孙和州观察使兴裔驻札平江,奏建。后遭兵火,其裔孙文英、南老屡复而卒废。明正统元年,裔孙浦、渊等始迁于家,在万寿寺西,故以濂溪名坊,有崇本堂。万历四十八年,移建今所。本朝乾隆九年,给帑修。地隶元和。” 乾隆《元和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周濂溪先生祠,在忠烈祠西弦歌里,祀宋周茂叔先生也。初先生四世孙兴裔以和州观察使驻节平江,奏立祠于吴县胥台乡。其裔孙文英、南老自道州来,因家焉。祠屡复而卒废。明正统间,十四世孙渊等迁于家,颜其堂曰崇本。万历中,十七世孙与爵复建专祠,前堂祀先生,后堂祀先生父,以武功大夫兴裔配。万历末,十八世孙希虁复建于弦歌里,以裔孙制机、检察使才、秘书省检阅文字玙祔焉。春秋编祭长洲。”如今,周濂溪祠已经不复存在,可作为地名的濂溪坊依然存在,观前街东端还有一个叫做濂溪坊的公交站。周敦颐是宋代人,因其后人迁家苏州,故建有其先人的祠堂,并为苏州留下了濂溪坊这样一个地名。


IMG_259

周敦颐画像


IMG_260

濂溪坊


苏州人的夏日,从来就有观荷纳凉的习俗。《清嘉录》转引《城南草堂集》云:“六月廿四谓之荷诞,实无所出。惟《内观日疏》:是日为观莲节,鼌采与其夫各以莲子相馈遗。” 为什么六月廿四日要赏荷花?那是因为这一天是“荷诞”,也称“观莲节”,苏州老百姓称之为荷花生日。


清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廿四赏荷花。” 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也记载:六月二十四日,画船、箫鼓竞于荷花荡,观荷纳凉。” 葑门外荷花荡位于黄天荡西北,这里是苏州“水八仙”(茭白、莲藕、水芹、芡实、茨菰、荸荠、莼菜、菱角)的主产地,水网密布,赏荷花的最佳选择就是乘船,因而这天会有“画船、箫鼓竞于荷花荡”的特殊景象。当然也不乏兴之所至不惜赤脚试水者,加上这天傍晚经常下雨,游人往往赤脚而归,所以当时就有“赤脚荷花荡”的民谚。


IMG_261

太湖湿地公园荷花荡重现了昔日葑门外荷花荡盛景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其《陶庵梦忆》卷一的《葑门荷宕》,记述天启壬戌年(1622)“荷花生日”这天全城士女倾城出游、聚集赏荷的盛况:


天启壬戌六月二十四日,偶至苏州,见士女倾城而出,毕集于葑门外之荷花宕。楼船画舫至鱼艖小艇,雇觅一空。远方游客,有持数万钱无所得舟,蚁旋岸上者。余移舟往观,一无所见。宕中以大船为经,小船为纬,游冶子弟,轻舟鼓吹,往来如梭。舟中丽人皆倩妆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纱。舟楫之胜以挤,鼓吹之胜以集,男女之胜以溷,歊暑燂烁,靡沸终日而已。荷花宕经岁无人迹,是日,士女以鞋靸不至为耻。袁石公曰:“其男女之杂,灿烂之景,不可名状。大约露帏则千花竞笑,举袂则乱云出峡,挥扇则星流月映,闻歌则雷辊涛趋。”盖恨虎丘中秋夜之模糊躲闪,特至是日而明白昭著之也。


张岱以散文的笔法描写了“经岁无人迹”的“荷花宕”,这一天却“士女倾城而出”,大小船只雇觅一空,甚至持钱无舟可得,其盛况可谓空前绝后。哪怕平日里彬彬有礼的“士女”,可以不顾形象地尽情玩耍,甚至“鞋靸”,即将鞋子当拖鞋穿,也“不至为耻”。什么原因?张岱引用了“袁石公”的话说因为荷花“灿烂之景,不可名状”。袁石公即袁宏道,曾任吴县知县,对于吴县(今属于苏州)境内的民风民俗无疑是有发言权的。对于赏荷的观感,张岱自己也有《夏日赏荷》作表述:“夏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清乾隆《长洲县志》和乾隆《元和县志》两志均有“六月二十四日游荷花荡”之说。说明在明末清初,六月廿四荷花节赏荷的民俗已经盛行。


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物产”有:“重台之菡萏,伤荷之珍藕”,其“往迹”之“莲塘”一目引用《寰宇记》云:“在吴县西十二里,有田数亩,生莲华千叶,华丽。”又其“杂录”称“苏州旧贡:丝葛、丝绵、八蚕丝、绯绫、布、白角簟、草席、鞋、大小香粳、柑橘、藕……皆具《唐志》”,说明北宋甚至是唐代以前,苏州已经有成片的莲塘。 重瓣的荷花,被虫子伤了荷叶的藕,已被列为珍品,最迟在唐代已经被列入贡品。 乾隆《元和县志》卷十六“物产”记载:“荷有红、白、黄、碧、锦边、并头、西番、罗汉、观音诸种,葑门外最甚。”到清乾隆年间,葑门外的荷花品种已有九种之多。


可见,苏州的荷花情结,早已铸就,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的池塘里,往往也会有荷花的身影。拙政园内有一个绝佳景点称为荷风四面亭,因四面皆植荷花,故名。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的荷花公园,也许就是古代荷花荡的遗存;相城区的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2000亩,引种500余种荷花、睡莲、王莲等水生植物,是一个荷花品种集大成的地方。这些都是苏州境内值得一去的赏荷胜地。


IMG_262IMG_263

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与荷塘


而且,荷花不但能赏,还能吃。最常食用的是莲子和莲藕。嫩莲子可以生吃,老一点的莲子可以做甜品赤豆莲子粥。莲藕也可以生吃,或炒着吃。苏州的饭店里有一道蜜汁焐熟藕,在其孔中塞进糯米焐熟,一般作为特色冷盘。荷叶也不可浪费。在炎炎夏日,粉蒸肉也是苏州百姓的最爱,这道菜一般是采用荷叶包裹,清香扑鼻。以前很多酱菜店,经常会用作包酱菜的包裹物,借它的清香。今年,趁着荷花集市的红火,苏州城内有些“拎得清”的饭店老板已经及时推出了荷花宴,将荷之食用价值发挥之极致,其中“必点”之菜品当然是蜜汁塘藕、荷塘小炒、荷叶粉蒸肉、糖醋藕片、藕粉圆子……


IMG_264

莲子


IMG_265IMG_266

苏州人餐桌上的“荷花宴”


吴县知县袁宏道曾经概括过苏州三件大奇事:“六月荷花二十四,中秋无月虎丘山,重阳有雨治平寺。”从苏州葑门外荷花荡的荷花节,到今天苏州夏日里的荷花市集,特定的浪漫就藏在苏州人的生活中。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和

《为荷而来》,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