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龙:漫谈湘城老街 邂逅千年时光
在繁华喧嚣的苏州市相城区北部,隐匿着一条静谧幽深的湘城老街。它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往昔故事,承载着岁月赋予的独特魅力。
湘城老街河西街(李雪龙 提供)
湘城老街由河东街、中行街、河西街组成,并留有圣堂街遗存。该区域旧称相城,相传吴王阖闾元年(前514),伍子胥领命来此择址营建都城,因“地土卑下”而放弃建都,当时运抵的城砖最终被用以铺设街道,“相城”之名则因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而来。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相城归属会稽郡吴县;唐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相城属长洲县;宣统三年(1911),建置湘城镇,为长洲县四大重镇之一;1912年复并为吴县,改称相城市;1928年,相城市复称湘城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行政区划调整,原湘城镇和阳澄湖镇于2004年合并为阳澄湖镇。据《湘城镇志》记载,湘城镇被誉为“姑苏娄门外第一镇”,它紧邻阳澄湖西岸,以济民塘(市河段)为中轴线,傍水而建。
一、河东街:城砖溯源,道韵仙乡
湘城河东街,肇始于春秋中后期,是道家文化的重要传播地。始建于宋咸淳二年(1266)的灵应观,原名灵应道院,元延祐年间重建并升院为观。千百年来,高道辈出,灿若星河:宋代的赵志清、元代的苏斗南皆在此修道;元末明初道士席应真钻研道教思想精深,兼通儒典,尤精《易经》,旁及佛经与方术;姚广孝早年拜席应真为师,习得阴阳术数,后辅佐朱棣成就帝业;明洪武初年,高道周鹤林奉诏进京论道,名震京师,至今玉皇殿后墙尚存康熙年间“鹤林遗胜”的砖雕,见证着这段佳话;清代真人高科昇,于雍正九年(1731)吴地大旱时,应召祈雨成功,苏州知府为之立下“回天法力”匾额,并举行隆重的挂匾仪式,一时轰动全府。如今,保存完好的灵应观玉皇殿,于2009年被列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殿内珍藏的明隆庆二年(1568)“灵应说”、清康熙十八年(1679)“灵应观碑记”和清咸丰五年(1855)“重修灵应观引”三块碑石,也在2014年被认定为苏州市级可移动文物,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灵应观前,曾建有通仙宝坊,惜宋末元初毁于兵燹。相伴的通仙桥,元延祐年间随道院升格为观,更名为观桥,清光绪十六年(1890)得以重建。观桥工艺精湛:桥拱券采用券石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金刚墙以条石层层叠砌,加设丁头石加固;拱券两侧立有4只桥耳、4根明柱,西侧明柱镌刻对联“紫阳旧迹照千古,再鏊新模庆八方”;东侧明柱对联“□□鹤林□相水,□□□渔沙□□”,因岁月侵蚀,字迹已漫漶难辨。桥两侧设望栏、栏杆,桥面中心石雕刻着形似旋涡纹的精美图案,巧妙诠释“道”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内涵。整桥以花岗石为主材,桥面东西两侧各保留一块条形武康石,南北桥堍也分别留置方形武康石,这些特殊石材宛如历史“活化石”,见证着岁月变迁。2002年3月,观桥被列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昔时灵应观后,迎仙河潺潺流淌,迎仙桥静静伫立,还有一棵七百多年树龄的银杏树。传说其树根穿越河底,在对岸住户厨房灶膛口隆起,恰好成为天然的烧火凳,为这片古老之地增添了传奇色彩。
远眺河东街,其地形宛如一只振翅欲飞的仙鹤:观桥似鹤的丹顶,灵应观玉皇殿、雷祖殿等建筑构成鹤的脊背,大殿两旁厢房仿若展开的翅膀,灵应观后方地势较高的妙智庵犹如鹤尾,庵中两棵高耸入云的古银杏恰似鹤羽,妙智庵后的断渡虹桥则宛如鹤微微弯曲后伸的双足。相城八景中的“渔沙落雁”“通仙宝坊”“灵应古观”等景致错落其间,令河东街仿若人间仙境,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
河东街自观桥北堍起,沿观桥河往西延伸至都家角,再连接济民塘东岸向北直达迎仙桥,全长380米。都家角曾是明代都卯及其子都穆故居所在,建有雅致的寿模堂及假山、花园。都穆,字玄敬,号南濠,官至明太仆寺少卿,为著名金石学家、藏书家与文学家。明弘治九年(1496)都穆考取进士后,举家迁居苏州南濠街,其故居后变为碧泉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河东街仍保持东西两面临街格局,米行、竹行、木行、小猪行、橹店、染青店、漆店等商铺鳞次栉比,商贾往来,市声鼎沸,一派繁荣。20世纪70年代,因市河拓宽改造成航道,迎仙桥、都穆古宅遗址被废,街沿被拆除,河东街仅余单面房舍,成为“半爿街”,昔日繁华虽逝,但历史永存于岁月长河。
二、中行街:晋街梵影,贤杰流芳
湘城中行街(今称人民街)形成于晋代,沿迎仙河北岸东西走向。东至三马桥〔即天福桥,又名赛马桥,相传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八年(1828)重修,为相城四古桥之一,是旧时圣堂庙会抬神道子的必经之路〕,西至纪念清河内史陆云的济民桥东堍,全长约350米。早期的中行街,茶馆说书声抑扬顿挫,书场、戏馆座无虚席,烟馆、南北杂货店、诊所、客栈、银店、铁匠铺等各类店铺林立,市井烟火交织,勾勒出繁华热闹的生活画卷。
中行街北侧后山咀,矗立着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的妙智庵,它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沧桑。它与明初著名高僧姚广孝联系紧密。姚广孝(1335—1418),相城人,幼名天禧,14岁于村西妙智庵出家,法号道衍。他不仅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高僧、诗人,更是“靖难之役”的幕后策划者和《永乐大典》的监修者,对建立永乐朝、开创百年盛世居功至伟。正如明代思想家李贽所言:“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明永乐十二年(1414),姚广孝以钦差身份赴苏、湖赈灾,衣锦还乡之际,踏入妙智庵,见“僧众冷落殆尽,仅有修学一人,守其香灯”,庵宇年久失修,梁木腐坏,破败不堪。姚广孝心生悲悯,起念重修。经其修缮,妙智庵焕然一新,壮丽有加。明成祖朱棣特旨免去妙智庵九亩三分基地的粮租。明代“吴门画派”领袖沈周亦与妙智庵结下不解之缘,他曾多次携友前来赏玩庵中牡丹,兴之所至,创作《妙智庵牡丹》一诗,让这份雅趣流传后世。2009年10月,“妙智庵旧址及明御祭姚广孝文碑”被公布为苏州市级文保单位。妙智庵西侧建有姚家祠堂。姚广孝病逝后被追封荣国公,敕建姚少师祠堂。堂内不仅立有少师遗像,还保存着《永乐皇帝御祭姚广孝文》和《皇太子致姚广孝书信》碑石两方,这两方碑石于2014年被认定为苏州市级可移动文物。
妙智庵基东,原有西晋清河内史、右司马大将军、文学家陆云的衣冠冢;西南角的陆士龙祠堂,亦称内史祠堂、陆云土地庙。据《相城小志》记载:“陆云土地庙在相城,祀晋陆云。云为郡人,因督粮过娄地,见岁祲,以所督粮尽赈饥民。云后遇害,民感其惠,葬衣冠于此,立庙祀之。”为守护此祠,附近自然村更名为陆家村。晋大将军陆云被阳澄湖一带民众奉为当地最大的土地神。
明成化年间,吴门画派领袖沈周伯父沈贞吉重修陆士龙祠堂,明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徐有贞为此作记。历经四百多年风雨,至1922年,里人姚文澂再次募修。从晋代至今一千七百余年,这座两进一院落的祠堂仍保留着明式古建筑风貌。2019年8月,该祠堂被公布为苏州市第八批文保单位,祠内“晋大将军右司马陆士龙祠记”“重修陆士龙祠堂记”两块文碑,于2014年被认定为苏州市级可移动文物。
相城八景中,位于中行街沿线的“妙智名刹”“少师遗像”“虹桥断渡”“内史祠堂”“相城云树”五景,与同一中轴线上的河东街灵应观景观遥相呼应。
三、圣堂街:庙会遗风,岁月新章
民国“湘城镇全图”(李雪龙 提供)
湘城圣堂街,今人或许已鲜知。查《相城小志》中“湘城镇全图”,可见圣堂街与中行街以三马桥为界,自三马桥东堍蜿蜒向东南延伸至圣堂桥西堍,全长约300米。其起源与明代嘉靖初期(1522—1532)落成的东岳行宫(当地人称为圣堂庙)紧密相连。随着圣堂庙香火日盛,信徒云集,周边逐渐形成街市。街道两侧商铺主营香烛、锡箔、钱粮等祭祀用品。
圣堂街又有“御道”之称。每逢农历三月廿八“春会”,便是街中最热闹的时分。各路神司齐聚,庄重前往岳庭解饷祝福,祈福仪式肃穆隆重。长长的会班队伍身着华服,浩浩荡荡;街道人潮汹涌,摩肩接踵;圣堂浜畔舟楫如织,人声鼎沸。圣堂庙内,“喝朝”之声此起彼伏,人们载歌载舞,为东岳帝庆寿,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自20世纪50年代起,圣堂庙在历史变迁中渐被拆除,原址建起湘城中学。20世纪70年代后期,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的圣堂桥也被拆除。随着圣堂庙与桥的消逝,曾经的繁华街市也渐渐消亡。
1998年,湘城镇择地重建圣堂庙。2000年后,圣堂庙会重现生机。2015年10月,圣堂庙会成功入选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承载着阳澄湖百姓祈求风调雨顺、消灾免难美好愿望的传统民俗文化,在新时代浪潮中不断传承创新。
四、河西街:枕河人家,烟火江南
湘城河西街,依济民塘(市河段)西岸南北走向,南抵思贤泾,北达虹桥湾,全长415米。回溯至20世纪50年代,此地曾被划分为镇南、镇北街。其历史可溯至西晋,相传为感念陆云赈灾济民之恩德,“相城塘”更名“济民塘”,“相城桥”亦改称“济民桥”,河西街由此应运而生。此后逐渐兴旺,明清时期已发展为繁华商业地段。清末民初,随着苏州—消泾、苏州—常熟、无锡荡口—上海等航线开通,河西街设立湘城轮船码头,商船穿梭,商贸频繁。
河西街自古官宦云集、富户众多、古建筑林立。姚氏家族的姚文璐、姚文徵在清末民初权倾一方,被尊称为“姚大爷”“姚二爷”。姚文璐官至相城市总董、吴县市乡公会会长等职,姚文徵任相城市副议长。姚文璐之子姚元桂民国时任湘城市总董,后当选江苏省议员。清末民初,姚氏家族在河西街最南端围河筑基,打下千百根梅花桩,填土建造占地数亩的姚氏宅院。该院南临思贤泾、北至湘城大桥、东滨济民塘、西邻文昌阁,主房设楼,独领风骚。张姓富户(以张倚云为代表)源自宋大儒张载一族,其祖张毓庆(1844—1896)获长洲县五品衔侯选州同,家族在河西街中段营造前后三进、占地数亩的“张氏大宅”。镇北街许氏亦为富户,于思贤泾桥北堍开设米行和许正隆米厂,生意兴隆。
河西街古建筑之美不逊河东街。位于北梢虹桥湾的祖师堂,据《相城小志》中“灵应始于宋咸淳二年,祖师堂赵志清募缘置买……基地,给额启建灵应道院”的记载推断,始建年代应早于宋咸淳二年(1266)。1953年改建为湘城中心小学。位于南端的文昌阁,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灵应观住持周正谊独资建造,曾是士子会考场所。清同治至民国间,该阁历经沧桑,先后作为义塾、蒙养小学、团练局驻地、湘云禅院、相城市公所驻地、保卫团总局驻所、警察局警备队驻地等。1953年先后作为湘城邮电支局、派出所驻地,1989年起闲置。
河西街建筑极具江南水乡特色,众多房屋临水而建,一部分建筑搭建于坚固石驳岸上,部分房屋立柱扎根水中桩基或立于挑出条石之上,与河水相融。临河墙面开设小门,下方为条石台阶,居民可下至市河洗涤购物,尽显水乡闲适生活。这里还留存诸多清末建筑,如恒新典当、韩长发酒酱店、赵大生南货店、乐苑里等,至今保留着精美的石库门、砖雕门楼、园作厅楼及雕刻细腻的轩梁,诉说着昔日繁华精致。
然而,20世纪30年代末,日寇铁蹄践踏及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腐败,湘城街走向衰落。当地民谣道尽苦难:“湘城庵基上,矮贼(指日寇)逼军米,拿伲厾脱勒鱼池里,结果呒办法,哭哭啼啼拿出来,弄得呒饭米”“民国辰光住进宪兵队,宪兵队宪兵队,三声不对谈,面孔板起来,竹杠敲起来……”“民生苦,民生苦,破衣不能遮屁股,民生苦,民生苦,妻儿老小糠草过”,字字血泪。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经济逐步恢复。20世纪50年代,河西街重现生机,鱼行、米行、布店、南北货店等各类店铺多达六十余家。至今,这里仍保留众多文化瑰宝:传承至今的“湘城老大房”(茶食店)为江苏省级老字号,其手工“湘城麻饼”口感酥脆,2012年被列入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城爊鹅”由传统爊鸟技艺演变而来,香气四溢;金秋街头巷尾回荡的阳澄湖大闸蟹叫卖声令人垂涎。此外,经营几十年的茶馆、面店、剃头店、白铁铺、弹棉胎作坊等老店,依旧深受老湘城人喜爱。它们散发着浓郁烟火气,与江南水乡环境完美融合,生动传承着江南文化的软糯甜美韵味。
湘城老街,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这里不仅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圣堂庙会、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澄渔歌,还有江苏省级文保单位沈周墓以及多处苏州市级文保单位、可移动文物及文物控制保护建筑。2009年,老街被列入相城区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2022年,湘城老街进入苏州市首批古镇、古村、老街名录。这条历尽沧桑的老街,恰似阳澄湖畔一颗璀璨明珠,必将在历史长河中持续闪耀。
(作者简介:李雪龙,苏州市相城区档案馆档案史料征集顾问,苏州市阳澄湖文化研究会会长。)
栏目编辑:胡渝宁
- 上一篇:黄 涛:消逝的南京“诗河”——青溪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