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 安 市

[乾隆]山阳县志 二十二卷首一卷/(清)金秉祚修,丁一焘、周龙官等纂·—清乾隆14年(1749)刻本;清道光24年(1844)玉尺山房赵锦传抄本。——山阳县,今淮安市(县级)。

秉祚,清钟祥人,拔贡,乾隆7至12年来知山阳县,后升任徐州知府。一焘,湘中入,曾任翰林院检讨,乾隆元年广东正主考。周龙官,邑人,康熙丁酉(56年,公元1717年)举人,雍正癸卯门七年,公元1723年)进士,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山阳系淮安府首邑,为黄河下游以南第一要冲。康熙间,邑人张鸿烈撰有《山阳县志》56卷,未付梓。乾隆11年秋,年谷顺成,县政渐理;知县金秉祚遂开设志局,依据张鸿烈《康熙志》,“采其遗编,参互考订”,“正讹补亡”,“益以时事”,由丁一焘,周龙官主持而成《[乾隆]山阳县志》22卷首1卷。卷首上谕、御制诗文;卷1沿革表;卷2秩官表;卷3选举表:贡监、勋爵、地封、恩荫(乡饮附);卷4~5建置志:城池(街、巷、市、井、桥、渡、关、闸、坝、堰、坊、镇、集、村、坊表附)、公署(仓庾、铺递、坛庙、普济堂、育婴堂、养济院附);卷6疆域志;形胜、山川、封建、风俗、物产;卷7学校志: 书院(义学附);卷8民赋志;户口、条鞭、田赋、杂办、里图、解拨、蠲赈;卷9军政志:营志兵戎;卷10河防志;卷11水利志;卷12漕运志;卷13盐法志;卷14榷税志;卷15~16艺林志:各体文(上、下)、诗赋(上、下);卷17~18丛志:古迹、祠寺、丘墓、祥祲、杂记、辨讹;卷19~22列传:名宦、仕绩、忠烈、孝友、儒行、德义、文苑、隐逸、侨寓、方伎、方外、贤媛、孝妇、烈妇、节妇、贞女。前有金秉祚,韩墉、杨熥 3《序》,张鸿烈康熙47年12月旧《序》,及纂修姓氏、凡例、目录。下限止于乾隆13年。旧志往往首列星野,此则以山阳区区弹丸之地,占度芒芴,故予删除。山阳古代东近大海,北枕黄河,西襟洪泽湖,中有大运河贯络南北,而黄河、洪泽湖防其害,运河湖荡资其利,浚渠筑圩,民田攸赖,关系甚重。书中《河防志》起于《自汉迄元明河道源流治法始末》,止于清尹继善大修高家堰石工,详于宏观水利之大势大略,《水利志》则偏重沟渠圩田,详于微观水利之农田工程,角度不同,相得益彰。《漕运志》记漕运职官、船厂、过往船数、粮数、淮安卫、大河卫,《盐法志》记盐政、晒盐、销盐、盐税、驻场官兵,《榷税.志》记自清江浦至板闸设3关收税等情,均切合当时山阳地情。地方掌故旧志成成相因,相沿成习,传闻互异,仍而不改则易于贻误后人,改而不辨则后人览而莫名,故特设《辨讹》1门,治学态度颇为严谨。但卷首《上谕》所收并非专指山阳一地,《河防志》所记梁天监13年(514)作浮山堰,15年堰坏等,当时地当泗州。亦有越境而书之嫌。

(彭金林)

[乾隆]山阳志遗 四卷/(清)吴玉搢撰·—乾隆稿本;清光绪26年(1900)刻本;民国10年(1921)《楚州丛书第一集》刻本;民国11年淮安书局刻本;清咸丰7年(1857)段氏抄本;4次复校光绪26年(1900)抄本;抄本。——山阳县,晋义熙中置,民国3年改名淮安县,今为淮安市。

玉搢,字接五,号山夫,邑人。康熙中由廪贡官凤阳府训导。精于六书假借之学,著有《别雅》、《说文引经考》、《六书述部叙考》、《金石存》等。玉搢于乾隆11年(1746)受聘分纂《淮安府志》,得以遍览群书,撰成本志遗,以补正县志及府志中有关山阳部分的内容。共4卷,卷1遗迹;卷2遗事;卷3遗献;卷4遗文。前有自《序》,后有民国11年周钧《跋》。《遗迹》载本地诸多古迹之由来及古今之变异;《遗事》记述历史上本地人物或与本地有关人物之事迹;《遗献》补充、纠正各种文献所载本地有关人物之事;《遗文》补充历代文献不载之本地诗文等。据该《志遗》考证,枚乘故里为淮阴,而枚皋虽为乘子,却从未居淮阴,实居山阳。卷4《遗文》还记载了被以往志书所忽略的民间谚语、警句等,对于当地民间文学及民俗学的研究有参考价值。卷2《遗事》纠正了陈文烛《[万历]淮安府志》以古今地名相同,而错将外地人载入志书的讹误。通篇析疑辨似,博采旁搜,史实考辨精细。但对于有关经济发展的类目,如《河防》、《税赋》、《物产》、《山川》、《漕运》等却无所涉及,不能不算作此书的缺憾。

(丁文恪)

信今录 十卷/(清)曹镳撰,阮钟瑗等增订·—道光11年(1831)甘白斋活字本;抄本。——该志题为“信今录”,实即“乾隆山阳县志补”。

,字琢文,号砺庵,恩贡生,江苏山阳人。钟瑗,字次玉,号定甫,岁贡生。乾隆39年(1774)黄河决口,大水入山阳城,典籍散失,乃网罗放佚,条次见闻,作《信今录》,补《乾隆志》后事。书原成于乾隆58年(1793),书名为《淮城信今录》。嘉庆16年(1811),道光元年作者先后两次修订,记事增至道光元年。道光11年阮钟瑗等为之补正,删改,纠正了一些史实错误,改动了个别论赞的措辞,用活字印刷。全书共10卷。卷1~2题名;卷3~4列传;卷5~6纪事;卷7~8艺文;卷9香火;卷10道古。因为《乾隆志》补,故删去了一无变化或变化不大的《天文》、《分野》、《舆图》、《河道》等。《题名》对“官师中极优、极浊者稍加评语”,为方志中所少见。《纪事》记载了乾隆南巡盛典、本地学额、书院的建立以及乾隆16年以来的重大事件等,史实详尽而重点突出。《田赋》革除了以往方志“条目纷繁,尾数详尽”过于繁琐的记述,仅收录乾隆13年后“奉行久定者,约总其数”的资料。前志《艺文》所收太芜,今经作者“审之又审”,仅取文30篇、诗44首、赋5篇。卷9《香火》记载了境内坛、庙、寺、祠等的沿革及现状。

(丁丈恪)

[同治]重修山阳县志 二十一卷图一卷/(清)张兆栋、文彬修,丁晏,何绍基纂·—清同治12年(1873)刻本。

兆栋,号酉山,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市)人,同治9年任淮安漕运总督,次年调广东巡抚。文彬,满洲正白旗人,咸丰2年(1852)进士,同治12年任淮安漕运总督。晏(1794—1875),字俭卿,号柘唐,邑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以在籍办团练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而由内阁中书加三品衔,著有《颐志斋丛书》等22种。绍基,字子贞,号东洲,一号猿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16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博涉群书,尤精小学,书法亦佳,草书尤为一代之冠,著述甚丰,有《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正》、《诗文集》等。此志作于同治9年,兆栋聘丁宴等为总纂,兆栋去任后由继之者文彬等踵而成之。该志21卷,共分14类:疆域(沿革、四至、分星、高度、风俗、物产)、建置(城池、围砦附、公署、仓庾、坛庙、寺观附、驿递、街市、坊镇、桥渡、塘堰、普济育婴各善堂、药局、坊表)、水利(闸洞、各乡水道、堤围附)、漕运(盐课、关榷)、职官、民赋(里图、户口、条鞭、田赋、杂办杂税附、解拨、蠲振、屯卫人丁田赋附)、学校(学宫、学额、学田、礼乐器、试院、书院、义学)、选举、军政、人物、列女、艺文、古迹(古井、丘墓)、杂记(兵戎、祥棂等)。正文前有图12幅及张兆栋、文彬《序》各1篇,志后有丁晏《跋》。在类目设置上,此编对《乾隆志》效“《史》、《汉》体裁”颇有微词,认为“以志为名而用史体,文虽创义则乖矣”,且“从古史家亦无仅录诏令、诗文即称本纪者”。清朝后期,山阳漕运、盐业等有所萎缩,故将盐法,榷税统归入《漕运》,但《古迹》未注明其存废情况,似有未妥。

(丁文恪)

[宣统]续纂山阳县志 十六卷/邱沅,王元章修,段朝瑞等纂·—民国10年(1921)刻本。

沅、元章,民国10年左右曾先后任淮安知事。朝瑞,字笏林,号椿花阁、蔗湖退叟,邑人,廪贡生,曾任海州学正。著有《邵氏姓解辨误》、《徐节孝先生年谱》、《张力臣先生年谱》、《吴山夫先生年谱》、《渭南诗集校补》、《徐集小笺》等。此志作于民国8年。其时山阳虽已改称淮安,但因记事止宣统3年(1911),故仍题“山阳”。凡16卷。卷1疆域:风俗、物产;卷2建置:城池(围砦附)、仓庾、坛庙(寺观附)、驿递、街市、坊镇、桥渡、塘堰、善堂、坊表;卷3水利:闸洞、各乡水道(堤围附);卷4漕运:盐课、关榷;卷5职官;卷6民赋:里图、户口、田赋(杂办杂税附)、解拨、蠲振、屯卫(人丁田赋附);卷7学校、学宫、学额、学田、礼乐器、试院、书院、义学(学堂附);卷8选举(毕业奖附、考职附);卷9军政、新军、征兵、警察;卷10人物;流寓、忠义;卷11~12列女;卷13艺文;卷14古迹、古井、丘墓;卷15杂记:兵戎、祥祲;卷16刊误。本志对于光绪后各项“新政”,专设子目,附入大类,如《警察》附《军政》、《轮船》、《电报》附《杂记》,颇能反映时代面貌与特点。旧志屡屡收录闺媛、方外,斯编则概不缉续。《刊误》纠正《同治志》之误,引证颇精。《艺文》仅录书目,另编有《山阳艺文志》8卷,附于书后。“段氏、周氏,皆邑之耆旧名流,分任纂辑,故文辞丽雅,足为续纂志书之佳本。疆域门之风俗物产一篇……是徐太史钟恂撰,……尤为可读云。”(《续修四库全书提要》)。

(丁文恪)

[宣统]河下志 十四卷首一卷/王觐宸撰,程业勤增订·—稿本。——程业勤《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河下,即今江苏省淮安市河下镇。

觐宸,字光伯,江苏丹徒人,生平不详。业勤,字景韩,江苏淮安河下人,清光绪8年(1882)贡生。觐宸作稿未定,业勤继而成之,时间待考。记事止清宣统元年(1909)。志共14卷,卷首为各类小序;卷1界域总叙、围砦、巷陌、水道;卷2桥渡、公署、关口、义学、义举、坊表;卷3祠宇、丘墓、会馆;卷4第宅;卷5~7园林;卷8~11人物;卷12选举;卷13艺文;卷14古迹、丘墓、杂缀。立目较全,史料翔实,且引文大都注明出处。卷1《巷陌》、《水道》、《湖泊》等在详尽叙述之外,又注有古今异名及相关典故。卷2《官署》有关牛痘局的记载颇具史料价值。卷13《艺文》所录书目多有提要,引用资料繁富。书末有罗振常《跋》。《罗跋》对之颇为推许:“体例谨严,搜采繁博,……俨具史才,……竟成巨制。”

(丁文恪)

淮安河下志 十六卷/王光伯原辑,程景韩增订·—中国书局抄本。

光伯即觐宸,景韩即业勤,简介俱已见前。此书凡16卷,与《[宣统]河下志》略异。卷1疆域、水道;卷2桥渡、围砦、公署、巷陌;卷3学堂、义举、坊麦;卷4祠宇;卷5第宅;卷6~8园林;卷9~11人物;卷12科目(列女附:忠义、节孝、烈妇、义妇、烈女、贞女)、释道;卷13流寓;卷14~15艺文;卷16古迹、丘墓、杂缀。所记与《宣统志》略同。

(张鸿来)

山阳风物志 一卷/(清)吴昆田纂·—清光绪17年(1891)上海著易堂《小方壶舆地丛钞》排印本。

昆田,生平已见《[光绪]淮安府志》提要。此志前无《序》,后无《跋》,亦无目录、标题,文中所记的主要内容,依次为形胜、风俗、物产、纠俗措施。其中风俗首服饰习俗,次婚姻习俗,次丧葬习俗,次祭祀习俗,次生产习俗,次岁时习俗,土产首五谷,次蔓,次蔬,次果,次丝絮,次药物,次兽,次鳞。记述时间起自五代,止于晚清。编者力主“风俗与世移易”,注重风俗与社会的关系,着力动态地记述民俗风情的古今变化。如服饰习俗中由古代的“冠服朴素,非仕宦不衣缯帛”,到清初因漕运极盛、“纲盐顿集”而形成的“被服穷谶绮”、“争为侈靡”,再到晚清战乱频仍而衣着的“稍稍复古”,等等。在记述方法上,个性事物浓墨如泼,共性事物惜墨如金。淮安旧属漕运中枢,樯桅林立,商贾如云,编中于形胜、习俗中一再及之。至于上元、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节,仅用“皆恒俗也”一笔带过。

(张修银)

【佚志】

[嘉定)山阳志

《文渊阁书目》卷19:“《山阳志》,六册。”《舆地纪胜》卷39《楚州》引《新山阳志》凡3条,其中州沿革1条、风俗形胜2条。《永乐大典》卷2807、3525、3579、7514、7516引《山阳志》凡6条,其中下邳、戟门仪门、三阿村、广储仓、西河仓、大军仓各1则。山阳新志是与旧志相对而言,此和《山阳志》实同为一书。从现存佚文看,是志内容至少涉及建置沿革、山川、风俗、城池、村镇、古迹、仓储等方面。《永乐大典》所引戟门仪门为宋乾道6年(1170)事,所引大军仓为淳熙11年(1184)事。按《[康熙]山阳县志稿》张鸿烈《序》:“宋嘉定时,有《山阳专志》,经兵燹散失,后遂未有续者”,《[同治]山阳县志·凡例》:“邑旧有宋《嘉定志》,顾炎武《郡国利病书》多采其说,盖当时犹有传本,久而佚去。”嘉定为南宋宁宗赵扩年号,当1208年至1224年,去乾道6年30余年,去淳熙11年仅20多年,推测《舆地纪胜》、《永乐大典》所引者即此嘉定《山阳志》。

(张修银)

[康熙]山阳县志 五十六卷/(清)张鸿烈纂。

《(乾隆)山阳县志》金秉祚《序》:“邑人张检讨毅文于辑若干卷,未付梓旋就散佚”,韩墉《叙》:“邑绅张检讨留心纂辑,垂二十载,未宣其业,当阳金公宰邑时复因之旁搜远讨,正讹补亡,而书以大成”。张检讨即张鸿烈。鸿烈,邑人,字毅文,号泾原,又号岸斋,康熙18年(1679)由生召试博学宏儒,特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后因屡次上疏除国子监助教,迁大理寺寺副,以丁忧归。康熙南巡,特旨官复原职。工诗词,著有《曲江楼集》、《淮南诗钞》、《渡江草》、《红药轩》。此志久已不传,今《[乾隆]山阳县志》卷首存有张鸿烈康熙47年12月识语一篇。据鸿烈《识》:“(康熙)二十六年,烈归里,本县李公特开局敦请,坚辞不获。是年草成十之二三。继因人事杂沓,书籍稀少,二十七年移局杭州湖上,就邵宫詹戒之、毛太史大可借书,得以遍考群籍及十五县通志。时李公以事被论去,接任者山西崔公靖又奉催檄,寄札至烈,嘱即于湖上开雕,意在速成也。未几,崔又墨误去。而烈于二十八年奉部檄催补,蹉跎至今,又十数年志甫成,而山阳令七易其人,遂置刻事于不问。……书成,亦有好义者欲代县父母募捐付梓,而烈年已垂暮,苦于无力缮写。”述纂辑过程甚详。按此《识》及《[乾隆]山阳县志》书前诸《序》、卷21《文苑传》本传,此志凡56卷,逾10万余字,乾隆中金秉祚,丁一焘等主修县志时,曾以此为蓝本,而“正讹补亡”“益以时事”,踵事增华,终成完帙,主要内容已基本得到保留。

(张乃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