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 阴 县

[嘉靖]清河县志 四卷/(明)吴宗吉修,纪士范,张四维纂·—明嘉靖45年(1566)刻本。——清河县,民国3年(1914)改为淮阴县。

宗吉,字南崧,江西浮梁人,举人,明嘉靖41年任清河知县。士范、四维,均明邑人,县学生。据嘉靖44年吴宗吉《后序》,吴氏到任后,“搜先年旧卷……得其一二,参以时势”,后经纪,张二人稍增益而润色之,遂成此帙。所设类目为:卷1建置(疆域、城池、街坊、镇集)、分野、山水、形胜(八景附)、物产、户口、里甲、田赋(课程、土贡、孳牧、草场)、徭役、(银差、走递夫、力差)、职官、公署、学校(社学附)、选举(进士、举人、岁贡、封赠、恩遇、勋爵、怀才抱德、贤良方正、人材、楷书、年例、例贡、吏职)、名宦;卷2人物(独行、列女);卷3风俗、驿传、关津(闸坝、桥渡附)、祀典(圣贤、坛壝、祠庙、寺观附)、兵防、仓储、恤典、铺递、古迹、灾祥;卷4词翰(敕、记、诗)。前有嘉靖44年胡应嘉《序》及图2幅。此志无确切刻成年代之标志,据记事止于嘉靖45年判定,当刻成于嘉靖45年。是志《田赋》、《徭役》的记载较为翔实。然清河叠遭水患,书中未言及水利,乃为一失。又记事过于简略,有碍使用,如从洪熙至成化间的历任县令均缺载。

(孙慧萍)

[康熙]清河县志 四卷/(清)邹兴相修,汪之藻纂·—康熙12年(1673)刻本。——已残,缺《序》及卷4。

兴相,清博罗(今属广东省)人,康熙11年任清河县令。之藻,邑人,著有《止止堂文集》、《易经通议》、《诗义发挥》,曾于康熙11年、34年两度纂《清河县志》。康熙11年朝廷议修统志,诏天下郡国州县采进志书,县令邹兴相“乃访诸荐绅博土而得其人,采诸远乡僻聚而广其听,校诸先达长老以公其是非”。并以宪颁《豫州志》款式为标准,兼参秦、蜀2志之同文者订为卷帙。前有凡例。卷1图考(旧图,新图、河道图)、建置沿革、星野、祥异、疆域(里程附)、形胜、山川(沟附)、关津桥渡(八景附)、风俗、城池、里甲、坊市、镇集、公署、学校(书院、社学附)、仓储;卷2祀典(丘墓附)、兵御、河防、驿道、恤典、古迹(寺观附)、户口、差徭、地亩、贡赋、物产、秩官(宦绩附)、名宦;卷3选举(制科、年贡、征辟、武勋、例贡、封赠、荫叙、吏阶、冠带附)、人物(先哲、流寓、独行、列女、隐逸);卷4历朝制书、著述文目、艺文(对策、诗、奏疏、论、议、说、表、记、赋、碑)。记事以事之“颠末而载,间附末议”,表明纂者观点,补遗条目以邑事为增损,不丛杂。

(徐 轶)

[康熙]清河县志 四卷/(清)管钜修,汪之藻等纂·—清康熙34年(1695)刻本。

钜,字维庵,清临川(属江西)人。康熙26年来知清河县,36年升任宁州知州。在任有政声。之藻,生平已见前,《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于邹兴相康熙11年所修《清河县志》下附注:“日本内阁文库有康熙三十四年刻本全帙”,以《管志》、《邹志》混为一书,误。按《[乾隆]清河县志》朱元丰《序》:“清河县志修于嘉靖乙丑,国朝再修于康熙壬子,至乙亥,县令管公重修之,刊刻成书”。明说康熙期间曾两度修志,后成者主修人为管钜。又《乾隆志》载有《康熙壬子志凡例》及《康熙乙亥志凡例》,北京图书馆所藏与《乾隆志》所载《壬子志》凡例相同,故可断定北图藏本为《壬子志》,系邹兴相所修。壬子即康熙11年,乙亥即康熙34年。此书国内未见藏本,原书现存日本。因未曾寓目,所以书中内容不详。由于卷数和前志相同,且均系汪之藻主修,推测篇章设置与书中体例尚不至去前志过远。

(纪燕秋)

[乾隆]清河县志 十四卷/(清)朱元丰、孔传楹修,吴诒恕纂·—乾隆15年(1750)刻本。

元丰,字端可,号诚斋,浙江桐乡人,雍正2年(1724)举人,历华亭、金坛知县,乾隆9年来知清河,13年复任。传楹,山东曲阜人,举人,乾隆15年简调清河知县。诒恕,安徽桐城人,字次安,拔贡,乾隆13年来任教谕。乾隆13年秋,朱元丰复任清河县知县,时新修《淮安府志》成,朱元丰亦聘吴诒恕议局纂辑县志。吴遂“于旧志之已载者因之,郡志之新增者入之”(吴诒恕《序》)乾隆15年后任知县孔传楹来任后,又对《凡例》、《图考》、《艺文》诸篇重加裁定,最终完成此志。全志共14卷,篇目设图考、建置沿革、疆域、星野、形胜、山川、城池、街坊市井、关津闸坝、镇集、公署、仓储、驿传、铺递、祀典、恤典、户口、里甲、地亩、贡赋、蠲赈、差徭、河防、水利、学校、兵御、秩官、选举、风俗、物产、古迹、祥祲、名宦、人物、列女、艺文、杂辨。因清河素称泽国,而‘前此未有言及水利者’(《凡例》),此志特设《河防》、《水利》,详述六塘河,便民河及各支河,对需要考辨的史事,如邗沟的位置等,采取慎重态度,另编辨疑。《田赋》则条分缕析,分为《起存》、《本折》、《协济》、《什解》诸款目,详加记述。但后人批评此志“周秦以降,疆域不明”,“乃至淮浦马头,牵连多误”,于《人物》、《职官》诸志,“或略所当详,或取非其有”,甚至“不无失实”之处。(《咸丰志·凡例》)

(陈 政)

[咸丰]清河县志 二十四卷首一卷/(清)吴棠修,鲁一同纂·—清咸丰4年(1854)刻本;同治元年(1862)补刻本;民国8年(1919)再补刻本。

棠,字仲宣,号望三益斋,江苏盱眙人,举人,咸丰元年任清河知县,3年复任,累官至四川总督,卒谥勤惠,著有《望三益斋存稿》、《读诗一得》。一同(1805—1863),清山阳(今淮安市)人,字通甫,又字兰岑,号白耷山人,道光15年(1835)举人。好言经世,助地方官抵御农民起义军,著有《通甫类稿》、《清河风俗物产志》、《右军年谱》、《白耷山人年谱》、《邳州志》等。咸丰2年,吴棠延聘鲁一同负责编纂县志,越2年而书成。此志纲目:图说、疆域、建置、川渎、民赋、学校、贡举、军政、官师、人物、列女、古迹、艺文、杂记。书中订正了《乾隆·清河县志》的不少错误。在内容处理上,将水利工程别为1卷,以突出其“邑之首务”的重要性,并在《民赋》中增入盐课、关税,且将军政单列1门,而不载典礼,只将坛庙附于《官寺》,均有其独到处。对于灾祥,仅收有案可稽者,来自小说、传闻者则付之缺如。

(陈 政)

[同治]清河县志附编 二卷/(清)吴棠修,鲁一同纂·—清同治4年(1865)刻本;民国8年(1919)补刻本。

棠,一同,生平俱已见前。同治4年,清河筑城工役毕,“人民渐归”。吴棠“感于十年之间斯土兴废之故”,认为当时“河流之变迁,城市圩砦之增易,与夫营制屯田之改造,学宫书院之修置,忠臣、孝子、义民、节妇之表彰”等邑之“大事’,“皆需证诸公牍,兼采见闻”,纂集一书,遂延请鲁一同,商订而成此篇。全书分两卷,卷1叙图说、建置、川渎、民赋、学校、贡举、军政、官师;卷2叙忠义、杂记。书中着重记载咸丰4年(1854)以来,黄河改道、农民起义、社会变动等情况。如咸丰10年正月宿水地区捻军李成部进攻清江浦、盐河、阜宁、安东、沭阳等地的情况,均有收录。此外还保存了一些屯田资料。

(陈 政)

[同治]清河县志再续编 二卷/(清)刘咸修,吴昆田纂·—清同治12年(1873)刻本;民国8年(1919)补刻本。

咸,字受亭,江西萍乡人,以监生援例报捐同知,治河运粮有功,官至淮扬兵备道,加布政使衔。秉性伉直,时遭蜚语,牢75卒。昆田,生平已见《[光绪]淮安府志》提要。同治11年,有《淮安府志》之修,征书于属邑。当时清河斥卤之田,3亩只可当1亩,但科征赋税却2亩当1亩,统治者也感到“过重矣”。后“田赋改定,有如新造之郭”,当政者又急于树碑立传。刘咸遂延吴昆田总其事,历5月而成此篇。全志分为两卷,类目设置仿于前附编,仅省《图说》,增《列女》。修纂者认为,“地方之大无逾于川汉之移、田赋之征、沟洫之利”,故书中以大量篇幅记述自然、经济方面的史实。尤为所道者,《民赋》内有“附载桑麻棉葛法”、“附山阳县金公秉祚织布法”,为一般志书所少见。且修纂者治学较严谨,书中所载,“皆有案牍可稽,其所无案牍者,则所亲闻亲见也”。(《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凡例》)

(陈 政)

[光绪]清河县志 二十六卷/(清)文彬修,吴昆田、鲁蕡纂·—清光绪5年(1879)刻本,民国17年(1928)重刻本。

文彬,娃辉发那拉氏,字质夫,满洲正白旗人,咸丰2年(1852)进士,官至漕运总督,于度支吏治、漕运河防、无不洞彻。蕡(1831~1879),字仲实,清河人,补弟子员,不屑场屋之劳,办理赋事有成效,曾入漕督吴棠之幕,纂有《安东县志》,有诗文集刻行。昆田,生平已见前。昆田在此志《跋》中称,“长白之公由东抚再履漕督之次年,命昆田引鲁仲实学博汇辑前志,并为一书”。文彬再履漕督是在同治9年(1870),则此志应始修于同治10年,又称“是书以丙子为断”,丙子为光绪2年,而刻印出来已在光绪5年3月。全书分为26卷:图说、疆域、建置、川渎、民赋、学校、贡举、军政、秩官、仕迹、人物、列女、古迹、艺文、杂记(附祥祲)。此书于前志空文一皆裁节,专取文直事核者书之,编写态度较为严肃。《杂记》中续以近事,体现出“身撄离乱,不敢讳饰”的直笔精神。文彬称此志“条理明白,殊流共贯”,似非过誉。

(陈 政)

[民国]续纂清河县志 十六卷/刘枟寿等修,范冕等纂·—民国17年(1928)刻本。

枟寿,字子鹤,天津人,民国间曾署淮阴县知事。范冕,字丹林,清河人,候选直隶州判,拔贡,总纂县志,未成而逝。此志始修于民国9年,13年脱稿。记事止于宣统3年(1911)。全书分16卷,立目因于前志,唯删《图说》一门,《艺文》增《金石》一附目.内容与旧志相比,新增警察、邮电、印花税、人民剪发等新事物。《金石》中诸如驱逐候缺官碑等,反映了明季城市民变的情况,颇有史料价值。书中有辛亥革命时清江起事史实,也弥足珍贵。

(陈 政)

[民国]淮阴志征访稿 八卷/徐钟令撰·—民国抄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中国地方志集成》1991年影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作“徐钟龄”,又附注“记事始光绪二年至宣统三年”,并误。

钟令,邑人,曾任安徽无为州江防州同,代理霍邱知县。宣统与民国初年,江苏屡令纂修通志,檄所属各县征集资料,钟令身任采访,遂成是编。共8卷11门。卷1诏谕志;卷2宸章志;地理志:图、疆域,山川、村镇、物产、沿革表、封建表;卷3河渠志:水道、堤闸、水利;经政志:户口、田赋、禄饷、盐法、仓储、榷税、蠲恤、祀典、公署、交通、警察;卷4学校志:学宫;武备志:兵制;卷5故事志:大事略、兵事略、古迹(故城镇、署宅、陵墓、祠宇、寺观)、杂事(志事、释道、灾祥);卷6官师志:传、补遗、清代官师武营表;卷7人物志:先贤(名贤、宦迹、武功、忠节、孝义、儒林、文苑)、方技、列女(节妇、孝妇、寿妇、贤母、烈妇、烈女、贞女、孝女)、选举表(乡饮、征辟、吏阶、武阶);卷8艺文志:纪述本地事之书,本地人著述、金石。记事《沿革表》始于先秦,《宸章志》始于南朝,《盐法》始于康熙,大部以晚清同治,光绪为断,下限一般止于宣统3年(1911年),最晚者《户口》迄于民国7年(1918年)。《诏谕》主要收录朝廷有关治理黄、淮的诏书;《大事略》简要记述康熙、乾隆南巡途经境内事;《兵事略》以吴昆田文集为据,详述捻军等在淮阴一带的活动。是书因成于民国7年前后,故对于清末新政的资料保留尤多。如光绪季年江北大学堂、江北高等学堂等高等教育的兴办,宣统期间清徐(徐州)、瓜(瓜洲)清、海(海州)清铁路的筹划、勘测,臧家码头至杨庄段22华里铁路的筑成与通车,以及江北电报局的创设,经费、业务等,书中记述都颇为详实。《忠义》所附《辛亥烈土》周振铎英勇遇害,并遗信父母谓“国家新造,军需至绌,不幸遇害,吾家慎无受恤金”,一则见编者政治态度的进步,一则见烈土精神的感人。

(王德云)

清河风俗物产志 一卷/(清)鲁一同纂·—清光绪17年(1891)上海著易堂《小方壶舆地丛钞》排印本。

一同,生平已见《[咸丰]清河县志》提要。此志前无序,后无跋,亦无目录、标题,文中实际内容,主要为概述、风俗(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物产等。其中以风俗记述为详。概述谓“百余年来,黄流移夺,一经流过,辄为空,长溪大泽,旁壅沙为岸。……春或不雨,鸣沙蔽天,暑涝骤降,数里不通牛马。……四乡无十里之田,中农无一岁之蓄,赋三倍于邻”,土产又称“其蔓野芋长生,贫者赖以卒岁”,对晚清淮阴破败荒凉的生产景象、贫苦百姓的悲惨遭遇,都作了生动的反映。此外,文中对社会风气中的一些丑恶现象也进行了真实的记述,如奸商的珍玩“作伪变真,真乃不及”,猾胥的“便捷巧慧,权倾府僚”,豪绅的“山珍海鲑,肴鼎如沸”,婚姻的“指腹赠杯”、“甚相剽夺”等等。编者每叙一事,往往使用类似的句子结语,循环往复,一气呵成,使得此志气势充畅,故笔锋针砭者,尤为读者所不齿。

(张晓贤)

淮阴风土记 二卷/张震南纂修·—民国25年(1936)至26年秋怀室主人铅印本。

震南,生平已见《王家营志》提要。民国18年5月,震南倡修《淮阴地理读本》,得黄少玖、范农研响应,年底拟订编纂凡例,并得会员20余人,次年初更定书名“淮阴风土记”,不久即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分区征集资料和稿件。资料汇集后,又由震南统稿润色,分上、下两卷分别于民国25年7月与26年1月付梓印行。上卷;楔子;第1章清江区:第1节东郊巡礼、第2节城内及北郊、第3节城西至窑汪、第4节马头镇、第5节徐家湖至武家墩;第2章老子山乡:第1节老子山、第2节涧西与涧东;第3章南湖区;第1节水边村市、第2节张家圩、第3节陈集至御坝、第4节黄河两岸。下卷:第4章吴城区:第1节中运之行、第2节夏家湖,第3节三柯树、第4节渔沟与浪石;第5章大河区:第1节袁集至西坝、第2节盐河两岸、第3节寿宁之游、第4节娘子庄诸镇;第6章金城区:第1节沭阳道上、第2节六塘两岸、第3节永丰到永兴。上卷前有随伯子《序》及震南《弁言》,下卷前有秦选之《序》,后有震南《识语》。各节以下设有细目。诸章首有区乡地图,正文中时有照片附入。全书以一假设的中学生口吻,于结伴周行全县之后,根据观察和访问所得,据事直书。上卷以寒假出行,故笔下尽用冬景,下卷以暑假出行,故笔下尽用夏景。书中所记内容,涉及政治、教育、财政、军事、卫生、司法、交道、水利、山川、街巷、集市、农业、古迹、寺庙、风俗等方面。所收资料如抬天会行侠、新桥十老交友、乞丐魏真诚行义,以及导淮,勘县诸役,老子山,五连乡诸事变等数十事,为旧志所无。因编者崇尚“目前”、“实状”、“着意人生为主”(《弁言》),所以乡人“读之恍如身在故居,亲与若辈周旋”,而未曾经行者,“读之尤饶妙绪”(随伯子《序》)。此志最大价值,在于努力突破传统志书固有体例的尝试。震南《弁言》开篇即谓,向来官修志书“虽严整可观,而详尽有味则难”,难以发挥志书的教化功能,而“本书创议之始,即务求所以弥志书之缺憾”,“以文学言,大致欲仿近人游记之体,而将各种材料贯穿叙述”,故所记莫不逼肖。不足之处是正德10年(1515)虎入察院,经随伯子考订纯为北清河(今属河北省)事。而编者未及删削。

(王德云)

王家营志 六卷/张震南撰·—民国22年(1933)铅印本。

震南(1895—1968),字煦侯,笔名张须,别号秋怀室主人,江苏淮阴县王营镇人。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法政专门学校,此后终身从事教育。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上海农业大学教授,1949年后任安徽师范学院中文系函授教研室主任。著有《国史通略》、《通志总序笺》、《淮阴风土记》、《中学国文述教》、《中等学校应用文》、《通鉴学》等。王家营镇(今名王营镇)在江苏淮阴市市区北郊,当于黄河北岸,海道未通以前,从陆路入京者多取道于此,为明清时淮北重镇。清末因黄河涸徙,商旅北行改道,及至津浦铁路建成,王家营遂沦为僻地。王家营史事,散见诸书,原无专志。震南重其乡里,博稽史籍野录,广访故老师友,搜集丛残,拟定义例,仿县志而有所变通,辑成是志。此志成于民国20年冬,记事上起明嘉靖万历时王家营得名,下迄民国22年竣稿之日。凡13目。卷1:建置(沿革、圩寨、坊市、疆域、天文、里甲)、河渠(河水、淮水、盐河、鲍营河、营河、文渠沟、各项工程);卷2:军政(明清兵事、清军制沿革、职官姓氏)、警卫(警玫沿革、警官姓氏、民团、保卫团、街政事务所、镇公所);卷3:职业(河徙前概况、工技、行贩、细民生计、近郊农业、关税、地方杂捐)、交通(舟航、驿递、盐河津渡、旧黄河津渡、桥梁、道路、邮政);卷4:礼俗(古今习尚、婚丧诸礼、义行、方言)、宗教(僧徒、巫术、回教、耶稣教、在理教)、学校(义学、小学、宣讲所、阅报社、民众学校、农民教育馆);卷5:人物(士行、列女)、古迹(故镇、署宅、坊井、陵墓、碑识);卷6:杂记、叙传。其《职业》、《交通》取材丰富,读之可想见当年往来客商渡浊河、驰官道、北货鹰集,车马喧阗的情形。《礼俗·方言》则辨析方言,旁通韵府,有“夸大其说曰讦(郑玄曰:讦,夸也。)”,“由此达彼曰徂(《尔雅》:徂,往也,引申为至。)”等记载,对研究古今词义的流变有一定价值。但行文求简,记时叙事不够具体。列女一目,虽云“今妇学昌明,政尚平等,”不专志“清门世学,习闻诗礼者”,但观其所记,仍多贞孝节烈之类。

(陈正华)

【佚志】

[成化]清河县志 朱海、欧阳映纂修。

明《(嘉靖)清河县志》吴宗吉嘉靖44年(1565)《清河县志后序》:“……此予始至清河,孟尝深苦于是,而亦莫可如何也。咨访之余,即索县志,以为考镜之资。有漫应者曰:‘县濒于废,奚志之云?’久之,乃得一帙,仅载旧迹遗文,而于田赋、丁徭诸凡有关政理者,乃皆略焉不悉。考其时,成化初年知县朱海同教谕欧阳映所修者。盖当熙洽之际,天下物力殷阜,兹邑犹未告惫,故志者备录景致,颇涉文饰。然文亦不雅醇,又未有刻本,盖亦未成之书也。”卷数不详。推测明嘉靖41至44年吴宗吉·在任时尚存,佚于何时未详。《光绪县志·秩官》知县栏谓朱海为遂昌人,曾修县志,宏治7年(1494)知清河县。欧阳映,明钧卅密县人,《光绪县志》引《乾隆志》称其与朱海协修县志。

(王德云)

清河志征 (清)章守勋撰.

《民国淮阴志征访稿》卷8《艺文志·纪述本地事之书》:“章守勋,《清河志征》。”守勋,字号爵里未详。《纪述本地事之书》以时间先后为序,一一胪列淮阴县志、《清河志征》侧于乾隆与咸丰二《清河县志》之间,守勋当系清人,此书也应成于这一期间。据书名推测,此书为原始资料的汇编,目的是为纂辑县志服务,有异于已成志书。

(张修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