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 眙 县

(正德)盱眙县志 二卷/(明)李天畀修,陈惟渊等纂,一明正德13年(1518)刻本;抄本。

天畀,字荷道,明山西交城县人,举人。曾官山阳(今淮安市)县知县,正德10年来任盱眙知县。惟渊,字主静,明浙江慈溪县人,正德9年来任盱眙儒学教谕。明代盱眙县志创于天顺周福,因系草创,“略而弗详,收之匪实”之处有之,天畀患县内“人物、政迹、风教凋丧而无传”,遂聘惟渊重纂县志。参与其事的,还有县学训导朱仲经等。全书共上、下2卷。卷前有盱眙县城图,城乡总图、历年表。卷上:建置沿革、郡、星土、疆域、形、风俗、山川、国都、城郭、古迹、室、祀典、治、公署、学校、祠庙、产、户口、贡赋、荒政、惠政、武备、铺递、寺、坟墓、津梁、井泉、废置、名宦、人物(附举人、进士、岁贡、例贡、乞恩、荐举、王臣、皇亲、勋臣、武职、武举、吏员、孝行、贞节、尚义、艺士、流寓、衣冠盛事)、卷下:艺文。末有正德戊寅(13年)朱仲经后序。记事上起古代,下迄正德12年。旧志之文,大抵采入。文字简洁,无赘辞。虽只上、下两卷,但篇目设置详备,内容网罗颇全面。其中《铺递》、《人物》记述较详实。《艺文》所载多为咏景之作,如唐韦应物、宋苏轼、米芾诗,其中也不乏有关人物及地方史事的资料,诸如《尚书陈公传》、《参政王公传》、《重修儒学记》、《创建永济桥记》等,而以皇帝制文冠于首。

(冯 勤 张玉祥)

[万历]帝里旰眙县志 十二卷/(明)李上元,丁汝彦修,戴任等纂·—明万历23年(1595)刻本。——帝里,据传明太祖朱元璋生于境内,故名。

上元,字于贞,号贞所,广东番禺人,万历20年至23年任盱眙知县。汝彦,号青来,贵州永宁人,举人,万历23年来任盱眙知县。任,徽州人,占籍盱眙,博学好古。万历22年,邑绅冯应京倡修县志,李上元遂聘戴任主其事。李上元去任后,丁汝彦续修末2卷,此书终成完帙。凡12卷。卷1圣迹志(洪基、戚畹、陵墓、文章、纪事);卷2舆地志(疆域、沿革、分野、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卷3建置志(城市、里保、公署、坊表、马场)、水利志(塘堰、堤坝、津梁);卷4赋籍志(田粮、户口、条鞭、孳牧、课贡、物产);卷5官师志(官秩、吏役)、典礼志(典礼、祀典、公仪、宾兴、制宝);卷6学校志(儒学、书院、学政);选举志(科目、荐辟、武选、恩例);卷7人物志(宦绩、封爵、封荫、旌奖、命妇);卷8人物志(名宦、乡贤、戚勋、德行、列女、文学、逸人、方伎、流寓、仙释)、古迹志(陵墓、遗胜、宫室、寺观、碑碣);卷9~11艺文志(御制、令旨、册文、铁券、御诗、宸翰、诰命、制敕、祭文、碑记、碑铭、序传、辞赋、诗林、诗馀、文移、典籍);卷12丛杂志(通纪、灾异、缫著、辨疑、著述)。前有盱眙城市图、圣迹图。体例采用纲目体。分类细密,内容繁富,资料充实,其《丛杂志》中的《通纪》类于大事纪,为当时志书所少见。但前后偶有重复交叉之处,如卷8有《碑碣》、卷9有《碑记》、卷10有《碑铭》,等等。

(张修银)

[康熙]盱眙县志 三十二卷/(清)朱弘祚修,周洙纂·—康熙11年(1672)刻本。

弘祚,字徽允,山东高密人,清进土,康熙7年来任盱眙县知县。当时上距康熙3年《李时茂志》仅8年,但因朝廷诏修一统志,故有此志之修。凡32卷。目次为:图考、建置沿革、星野(祥异附)、疆域(形胜附)、山川、风俗、城池(兵御附)、河防、封建、户口、田赋、物产、职官、公署、学校、选举、祠祀、陵墓、古迹(寺观附)、帝王(后妃附)、名宦、人物、孝行、列女、流寓、隐逸、仙释、方技、艺文(记、碑传、序、赋、诗、颂)、杂辨(备遗附)。前有《序》、《图考》。记述简洁,虽称32卷,但内容止有3、4万字。书中于生活习俗,婚丧嫁娶有较为精采的描述。盱眙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很早就在广大群众中流传,《艺文志》于此记载颇详,为研究古代民间文艺的珍贵文献资料。

(张鸿来)

[乾隆]盱眙县志 二十四卷首一卷/(清)郭起元修.秦懋绅,徐方高纂·—清乾隆12年(1747)刻本,抄本。

起元,字复斋,福建闽县人。廪生,保举贤良,乾隆12年任盱眙县令。著有《淮水考》、《介石堂诗集》、《介石堂古文集》。懋绅,字笏亭,武进人。举人。乾隆12年任盱眙敬一书院掌教。方高,号澹园,星友,江阴人。此志成于乾隆12年,“于旧志者更订十之三,新采增入者十之七”(郭起元《序》),记事止乾隆12年。卷首序、凡例、图17幅;卷1沿革表、疆域、形胜;卷2星野;卷3城隍、坊乡;卷4山川;卷5风俗、物产;卷6封建、职官、廨宇、坊表;卷7田壤、赋额、盐策、关榷;卷8保甲、徭役、军制;卷9水利、河防、桥梁、津渡;卷10文庙、学宫、书院、义学;卷11武庙、坛壝;卷12古迹、冢墓;卷13庙祠、寺观;卷14灾祥、赈恤;卷15帝王、后妃、外戚;卷16名宦、乡贤;卷17甲科、乡举、贡荐、杂职、封荫;卷18忠节、政绩、儒林、文苑;卷19孝义、善行、隐逸、耆旧;卷20方技、方外、侨寓;卷21列女、节妇、贞女、贤孝、卷22~23艺文;卷24拾遗。是志卷10载书院规制和条约等,卷22记有《郭邑侯修建敬一书院记》,为研究书院史的难得资料。《灾祥》与《赈恤》别为一卷,记载较详。自汉元光3年(132)河决通淮以为灾始,记至清乾隆11年止,反映了地方特色,有一定资料价值。但《职官》收备不详,明以前县职均缺载。

(陈正华)

[同治]盱眙县志 六卷—/(清)崔秀春、方家藩修,傅绍曾纂·—清同治12年(1873)刻本;1974年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清同治12午刻本影印本;抄本。

秀春,河南辉县人,监生,同治8年任盱眙县知县。家藩,上海青浦县人,监生,同治9年任盱眙县知县,著有《梦影词》6卷。绍曾,字仲鲁,盱眙人。道光17年(1837)拔贡,曾任蒙城县教谕、宁国县教谕等职,著有《春秋通义》4卷。此志始修于同治8年,成于次年,刻成于同治12年。傅绍曾受秀春,家藩两县令之邀出任主纂,殚心竭虑,旁征博采,终成6卷。目次如下:舆地志(星野、疆域、沿革表、山川、风俗、城池、公署、关津、古迹、坛庙、寺观)、河渠志(水利)、食货志(田赋、漕运、户口、徭役、关榷、蠲赈、盐法、物产)、学校志(学宫、学额、试院)、武备志(兵制、兵事)、职官志(知县、县丞、典史、教谕、训导、泗州营都司、泗守卫守备、把总、职官传)、选举志(进士、举人、拔贡、副贡、仕籍、武阶)。人物志(名贤、宦绩、儒林、忠节、文苑、武功、孝友、流寓、仙释、列女)、艺文志、杂类志。前有方家藩《序》,后有傅绍曾《跋》。记事止同治11年。全志条理清楚,事要文简。由于该志修纂工作正值兵燹之际,文献散失,采录不易,所以记载不很完备。乾隆24年(1759)以前的知县均缺载。卷1至卷2包罗志目过多,较为杂乱。但自乾隆至同治120余年间的一些文献事实赖此而存,功不可没。

(曹红军)

[光绪]盱眙县志稿 十七卷首一卷/(清)王锡元修,高延第等纂·—清光绪17年(1891)刻本;光绪29年(1903)盱眙县志局增刻本。

锡元(1824一?)字兰生,邑人。清同治3年(1864)举人,同治4年进士。曾任吏部文选司主事、淮安府里河同知,晚年寓居宝应。延第,字子上,号槐西,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曾任翰林院待诏。著有《北游纪程》、《老子证义》、《涌萃山房文集》。此志目次为:疆域、山川、建置、田赋、学校、军制、秩官、贡举、人物、列女、古迹、艺文、金石、祥浸、蠲振、兵事、杂记。前有王锡元自《序》及图19幅。记事止光绪17年(1891)。记载较为详实,“较《康熙志》增十之八九,《乾隆志》增十之三四,《同治志》增十之六七。”且大都注明出处。卷末有《校勘记》。《艺文》所收盱眙历代志序跋为研究修志源流的有用资料。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考沿革之分合,订旧志之讹误”,皆王锡元一人之力,是他前后历时10年精心研究的成果。后之治盱眙者都认为此书是一部“私修志”。卷2《山川·支祁井》,卷3《建置·楚姑》等,考证较详,颇具特色。光绪29年(1903)增修本卷首页下题“癸卯重校本”,前有光绪25年(1899)方尔谦《序》。大部分卷后有《续补遗》,记事增至光绪24年(1898)。

(曹红军)

[民国]盱眙县志略 王汾纂修·—民国25年(1936)铅印本.

汾(1902一?),宇品荷,安徽阜阳县人。上海东亚大学政经系毕业。曾任芜湖日报社社长,民众图书馆馆长,陆军独立第五旅上校参议兼驻京办事处处长,豫鄂皖边区剿匪军总司令部编训处少将副处长等职。民国25年1月代理盱胎县县长,该志即修于这一年。目次如下:沿革(形势)、山川(山脉、河流)、面积(疆域、气候)、户口(户数、男数、女数、壮丁数、男女共数)、行政(组织、人员;公安、自卫组织、民间武力、壮丁队)、财政(省税收入、县税收入、省款支出、县款支出)、交通(水路、陆路、邮政、电信、电话)、经济(工、商、农、矿)、金融(市镇、乡村)、教育(学校、学生、学龄儿童已未入学者)、文化(益群书报社、民众教育馆、民众学校、新闻刊物、新生活运动)、救济(政府方面、社会方面)、卫生(政府方面、社会方面)、礼俗(婚礼、丧俗、葬礼、祭礼、岁时杂俗、一般状况)、现任县长略历。记事止民国25年。除沿革略述前事外,其余各篇都只记述民国期间盱眙县的简况,对民国前的人和事一概不记。篇目较旧志增加了教育、金融、交通、救济、卫生。财政等,反映了时代特色。全志内容虽较过简,但对了解民国前期盱眙县的概况,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曹红军)

[嘉靖]泗志备遗 三卷/(明)袁淮修,侯廷训纂·—明嘉靖7年(1528)刻本。——泗州明嘉靖中州境相当于现在的泗洪县大都及盱眙县西部地区,所领属县为盱眙、天长(今属安徽)二县,《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附注以当时的泗州为“今泗县”’误。

淮,字伯昭,号贞白,明直隶任丘人。正德12年(1517)进土。嘉靖7年来知泗州。廷训,明浙江乐清人,正德进土,除南京礼部主事。嘉靖间私刊所著议礼书,与朝廷所定大礼不合,诏狱拷讯。后起官任泗州判官,累官至漳南佥事,以贪虐被劾为民。早在正德16年,前泗州知州汪应轸纂修有《泗州志》,虽‘辞尚谨严”,但“缺遗犹多”,廷训“恐世次愈远,传信于疑,旧迹新声,空遗故老”,遂撰《泗志备遗》3卷,经袁淮订正,请于巡按刊刻行世。凡3卷。书前有袁淮序、侯廷训序、修志详文、目录、侯廷训识语、附识、及大明一统图、四府三州总图、泗州并二属邑图、祖陵山川拱卫图;上卷帝迹、官师、政赋;中卷礼教、灾患、兵防;下卷词翰。卷末有简短跋语。《帝迹》以《大明实录》、《大明一统志》、《累朝禁例》、《临淮县志》及故老遗言等为据,详记明太祖身世和他在当地的传闻,以及蠲免泗州赋税、保护明祖陵等有关喻旨,《官师》自州官以下至驿递、军职均予收录,《正德志》所遗之名宦,一一增补;《政赋》含户口、粮税、种马牛、均徭,里甲、驿递、劝农、贮积之类;《礼教》记学校、祀宾、风俗、文献、刑狱、公宇;《灾患》记水旱、虫蝗、寇盗;《兵防》记州卫兵食、屯田、民壮、保甲。记事下限止于嘉靖7年。泗州当时领有今盱眙、泗洪等地,《泗志备遗》为这一地区现存最早的志书,书中资料殊为难得。其主要价值,一在补旧志之缺,一在续旧志以来新事。嘉靖7年距泗州沉没,今洪泽湖形成尚有一百余年,其时泗州州境沙湖、陡湖、韩家湖、朱家小湖、小安湖等小湖泊凡52处,待清康熙间州城没于水,此自然环境不复存在,赖此得以略知一、二。但《帝迹》所记明太祖出生多荒诞不经事,而编者却以为“帝王之生,天实为之”,并附会“武敏生稷,玄鸟生商”的古老传说,未免过于牵强。

(王乃友)

[万历]帝乡纪略 十一卷/(明)曾惟诚纂修·—明万历间刻本。——帝乡,此指泗州。

惟诚,明四川富顺人,举人,万历27年(1599)来任泗州知州。此志前文序,后无跋,推测当纂于万历27年以后,亦应刻于万历中。凡22纲156门。卷前图(祖陵胜形图、圣迹图、祖陵图、泗盱天总图、州境图、泗州诸水图、泗州城图、院治图、州治图、文庙图、盱眙县图、盱眙城图、天长县图、天长城图)、凡例;卷1帝迹志(本纪、世家、列传、形胜、陵墓、兴建、祀典、祭文、祠官、署户、旧粮。兵卫、禁例、临幸、杨王坟)、皇思志(赈济、蠲免、赉予);卷2制使志(院治、题名附宦迹)、钦使志(营建、祭告、视河);卷3舆地志(沿革附郡名、疆域。星野、山川、形胜、景致、乡都、镇集、河道、土产)、建置志(城池、公署、公馆、仓廒、驿递、堤闸、廛市、坊表、邮传、关津、桥梁、井泉);卷4祠祀志(文庙·、祠宇、坛壝)、兵防志(职役、军政、公署、武场、旗军。俸粮、屯政、漕政、操备、巡警、兵器、祀典、公费、狱禁、名宦、材官、武学、民兵、保甲);卷5政治志(土田、贡赋、户口、军匠、条鞭、军饷、马价、税课、水利、恤政)、礼教志(祀典、公式、学政、风俗、道学、乡约、刑狱);卷6灾患志(水、早、蝗、火、风)、民累志(虚粮、飞差、力役、道路、兵冲、城河、卫署);卷7秩官志(古今官制附掾吏各役、历来职官)、宦迹志(才能、忠义、廉介、惠爱附古酷吏传);卷8选举志(科贡、荐辟、武举、特除、荫叙、例贡、省掾、封赠)、人物志(忠孝、节义、宦达、文学、武功、隐逸、耆宿、寓贤、方技、列女);卷9古迹志(城郭、宫室、河渠、坡堰、丘墓、碑碣、遗书)、往事志(世代、封建、祥异、杂记);卷10纶奏志(令旨、铁券、制册、榜文、诰敕、圣纪、御诗、奏章附条议公议)、艺文志(颂、赋、碑、铭、序、记、传、书、杂著、古诗);卷11灵宫志(庙、观、寺、院附庵)、幻迹志(僧释、黄冠、女冠)。记事止于万历27年。泗州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故特设《帝迹》、《皇恩》、《制使》、《钦使》四志,而且冠于全书之首,于方志之中确属创例。朱元璋高祖、曾祖、祖考葬在泗州城畔,自洪武17年(1384)朱贵献祖陵图,次年正式兴工,至万历中明祖陵曾多次扩建、修缮,并于朱贵献图后设祠祭署,专司祖陵祭祀与管理,书中于此记述也殊为周详。曾惟诚官于此地,以黄河改道后泗州常为泽国,堤防最重,而闸之通塞,又危及州城,遂于《建置志》中特设《堤闸》一门。又以水之利民乃州政首务,故以《水利》入《政治志》。资政、教化、存史为志书三大功能,而此于三者并重之中,特以资政为先。明代嘉靖以降,州境腴田淹没,而剥肤赔粮,高、溧寄马,遂使生民涂炭;挑浚、修筑,常十倍于岁征,走递供应,过四府之繁费,泗民所受剥削无以复加,编者特为创设《民累志》,用以收录有关资料。修志成例,风俗多书美不书恶,此则善恶并书,目的也是“欲俾在上者之观风设教而化民功俗”(《凡例》)。在编纂方法上,此志也有颇可称道之处。书中记述重点,在于泗州、盱眙、天长,以各有邑志,多所简略。而语言运用,崇尚浅近明白,力戒奇崛艰深,这即使在新方志的编纂中,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张乃格)

[康熙]泗州志 十八卷/(清)莫之翰、张怿等纂修·—清康熙37年(1698)刻本;抄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题作《[康熙]泗州直隶州志》,清顺,康期间泗州属凤阳府,尚为散州,雍正初方升直隶州,作“直隶州”误,张怿《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泗州当时领有今盱眙,泗洪等地。

之翰,字崧皋,清湖广潜江县(今属湖北)人,康熙9年进士。初任上高县(今属江西)知县,以考绩卓异,康熙22年任泗州知州。怿,字东岩,清江南宣城县(今属安徽)人,举人,康熙25年来任泗州儒学学正。之翰莅任后,以州志漫漶已久,遂于公暇校正繙阅,又捐俸延聘学博名儒参与订正,“董其事者学正张怿,训导金木修”(《后跋》),盱眙县儒学训导陈于逵等人也多所赞助,于康熙28年成稿。全书凡18卷。卷1图考:四境总图、境内总图、城堤之图、水势总图;卷2建置沿革(封建附);卷3星野(祥瑞、灾、异附);卷4疆域(形势、山川、关津、桥梁、风俗、物产附);卷5城池;卷6河防;卷7职役;卷8职官:历代官制、历代职官(泗营、泗卫附);卷9公署;卷10学校;卷11选举:甲科、乡科、贡生、武科、荐辟、封赠;卷12祠祀;卷13古迹、都、城、宫室、寺观、陵墓、泗州十景、卷“名宦(流寓附);卷15人物(孝义、隐逸附);卷16列女;卷17仙释(方伎附);卷18艺文、疏、议、记、书、赋、诗、杂辨。前有目录、纂修姓氏、末有陈于逵康熙28年《后跋》。记事上限不一,《建置沿革》等上溯远古,《职官》,《职役》等始于明代,下限大多断至康熙27年。各卷之前均有无题小序,阐明纂辑原委。《星野》为旧志普遍设立的门类,用以记载本地区与天上星宿对应的位置,但1州之地,与28宿相较,无异弹丸1粒,形同蛇足,此编虽未能根除弊端删省“星野”,但其中所记,绝大部分篇幅都是祥异的内容,颇属难能可贵。春秋时徐偃王故国在当时泗州地,明太祖朱元璋也生长于斯,境内其他历代封王封侯者亦不下十数人,书中只将帝王、后妃、公主、驸马等作为附录,附于《建置沿革》之下,比之《[成化]重修毗陵志》的专立《帝系》,《[康熙]江南通志》的专立《帝王》之类,显然高出一筹。泗州在隋唐、北宋时为南北交通孔道,向称沃壤,商贾云集,户口殷繁,南宋黄河夺淮后,水灾连年,泗州频频告急,自康熙初立计蓄淮刷黄,终于沦为水乡泽国:康熙18年,泗州城内水深丈余,百姓多溺死;次年,城内水深数丈,船只往来.可以手攀城墙堞口;编内卷3所附《灾异》;卷4所附《山川》;卷5《城池》;卷6《河防》;卷9《公署》;卷10《学校》;卷14《名宦》;卷18《艺文》及首卷《图考》,于此记述不厌其详。此志纂修之时去泗州城没入洪泽湖尚不足10年,书中所记泗州州治及其周围的有关情况,已经成为举世仅存的历史资料。不足之处,一是《艺文》占全书的一半,造成志书比例上的严重失衡,二是《历代职官》明代部分仅以有功民社学校者载之,以致丧失了不少珍贵的资料。

(张乃格)

[乾隆]泗州志 十一卷/(清)叶兰纂修·—抄稿本;抄本.

兰,清陕西榆林县人,乾隆25年(1760)举人,由内阁中书任安庆府同知,乾隆51年署理泗州知州。当时,去康熙28年(1689)《莫志》之修已百年。其间,泗州于雍正2年(1724)升为直隶州,领盱眙、天长、五河3县,州治自康熙19年沦入洪泽湖,乾隆中寄治盱眙于前,裁虹(虹县,今安徽省泗县)移泗于后,不一而足,均为前志所不及载。乾隆51年,有司下修志檄文,恰值叶兰莅任,兰遂于次年秋开局夏丘书院,网罗典籍,遍采案牍,访诸野老逸士,证之残碑断碣,参以亲身经历,焚膏继晷,历5月而于康熙53年春告竣。全书凡11卷72目。卷1舆地(舆图、沿革、分野、山川、形胜、风俗);卷2建置(城池、公署、坛坝、祠庙、邑里、保甲、马递、关津、桥梁、古迹、陵墓);卷3水利(河总、淮河、洪泽湖、汴河、濉河、堤、堰、沟、围、三县河道、泗虹河总论、淮河论、濉河论、淮黄考、洪泽湖考)、卷4轸恤(祥异、蠲赈);卷5食货(户口、田赋、盐策、积贮、物产);卷6学校(学宫、祀典、书籍、弟子员额、学租、书院、义学、乡饮酒礼);卷7秩官(官制、秩官年表、营制、卫制);卷8选举(进士、举人、贡生、荐辟、武科、武勋、貤封、恩荫、应例杂职);卷9名宦(汉、南北朝魏、北齐、唐、宋、元、明、本朝);卷10人物(乡贤、乡宦、乡饮宾、文苑、孝义、善行、隐逸、耆寿、流寓、方技、方外、列女);卷11艺文。前有叶氏乾隆53年2月《重修泗州志序》、目录、重修姓氏。记事与江苏有关者含泗洪、盱眙2县,间或涉及宿迁、泗阳、淮阴、洪泽等县;上限不一,《人物》等起于先秦,《艺文》始自唐代,《职官》以明为限,《食货》等断于康熙,下限最晚者抄本《职官》记至乾隆54年知州吕占建,显系后任附名窜入。各门类前亦有无题小序。人物卫宏、陈翌、王辑等前此州、县志俱遗,此据《汉书》及有关墓志铭补入。旧志所载誓书、丹券,以其《艺文》录之不合志体,悉予删除,其他诗文疏启,不关泗州山川、人物、建置、风土者,也摈而不录。一般志书图绘多集于卷首,文与图不便对读,是编则将图随文附入,如《州城图》附于《城池》、《洪泽湖图》附《水利》等。泗州东南自康熙后一片泽国,盐枭奸匪出没无常,地方治安颇不宁靖,书中遂子《保甲》详加记述,以便查稽统治。水为泗州要政,编者于《水利》卷不仅详记水情、水灾,而且广收博采有关治水主张,如《汇纪治淮五条》、《汇纪治湖三条》等等,有些主张现在仍有参考价值。叶兰并非大家,但字里行间时有史笔一现。如《山川》记河流,往往用互见法于正文下夹注:“详见《水利》门”,《人物传》记人物,常常于传记中收录传主的长篇奏疏诗文。编者治学态度也颇为严谨,如《山川·朱山》记山麓有朱买臣墓,以下夹注:“世传为汉朱买臣,讹”,并不牵附名人,务侈风土。但书中将古迹、陵墓入《建置》,归属欠妥。

(张乃格)

【佚志】

淮阳记——淮阳郡,晋置,故城在今淮阴市西南,隋废。此用古名,大致相当于泗州,包括今盱眙,泗洪及安徽的泗县等地。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6《河南道》16《泗州·临淮县·淮涡神》:“《淮阳记》:‘按古《岳渎经》云:“禹治水三至桐柏山,乃获淮涡水神……遂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泗阴,锁龟山之足,淮水乃安,流注于海。”后唐永泰初年,汤任楚州刺使时,有渔人夜钓于龟山之下,其钩为物所制不复出。渔者健水,没沉于底可五十丈,见大铁锁盘龟山足,寻不知极。渔人遂告汤。汤命渔人及能水者数十人,获其锁,力不能制,加以大牛五十头,乃振动,稍就岸。时天无风惊波浪翻,观者大骇。缘之锁末,见一兽状如青猿,白首长鬣,雪牙金爪,闯然出岸,高五丈许,蹲踞起伏若弥猴……观者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拽牛没水去。时楚多名士与汤相顾愕然。”《太平寰宇记》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期间,时当公元976~983年,文中永泰为唐代宗年号,时当765年,是此书成于中唐至宋初之间。引文中的龟山,古属盱眙县,今在洪泽县境内.据这则佚文看,此书多荒诞不经的内容,但另一方面也收录了古代泗州的一些神话、传说和遗闻逸事。

(张乃格)

(泗州)(图)经

《太平寰宇记》卷16《河南道》16《泗州·临淮县》:“吴城亦名高平郡城,在旧徐城北三十里,东临废通济渠。《旧经》云:‘太建六年陈将吴明彻于此置高平郡,隋开皇四年废。”又《沥桥城》条引《旧经》:“梁天监二年筑置戍,南临沥水桥,以为名”。又《高冢城》条再引《旧经》:“梁为兴安郡,领高冢城,属东徐州,高齐初废”。《舆地纪胜》卷44《盱眙军·景物下》紫阳山也引《旧经》1则。《太平寰宇记》所引属“泗州”目下,可知旧经为“泗州旧经”。成书之年应早于《太平寰宇记》成书之年的宋初。就现存佚文看,此经内容偏重地理,详于沿革。泗州吴城等资料,于他书极为难觅,尤显此书价值之高。惜已亡佚。佚于何时未详。

(张修银)

盱眙图经

《太平御览》书前《经史图书纲目》(引用书目);“《盱眙图经》。”书中卷34《地部》8《商洛襄邓淮蔡诸山·都梁山》:“《盱眙图经》曰:‘都梁山周回三十里,在县南’。”同卷《斗山》:“《盱眙图经》曰:‘斗山周回二十里,在县西南,与都梁山相连,枕淮水险峻,名曰斗山’。’又《台子山》:“《盱眙图经》曰:‘台子山周回一十里,在县东一里’。”又《长围山》;“《盱眙图经》曰:‘长围山周回四里,在县北七里。上置军营,将士一千人守捉。至德二年节度使高适置’。”凡4引《盱眙图经》。编纂人,编纂年月,卷数均不考。都梁山,斗山,台子山、长围山,今均在盱眙县境内,由此可以推知此图经记述的地域范围。《太平御览》现存诸佚文,全系山脉,内容涉及面积、方位,得名原始,古迹等。

(张乃格)

(宋)都梁志 六卷/(宋)何季羽撰。

季羽,乡里字号未详,曾知盱眙军。晁公武《郡斋读书附志》五下《拾遗》:“《都梁志》六卷,右郡守何季羽所修也,诗文附焉。”都梁即都梁山,是古人对于盱眙县治附近诸山的通称,此以都梁为盱眙别名。按南宋建炎3年(1129)升盱眙县为军,次年废军复为县,绍兴12年(1142)再升盱眙县为军,又《郡斋读书志》成于南宋孝宗前后,是此志当成于建炎3年至孝宗(1163至1189年在位)之间。据晁公武所注,《都梁志》凡六卷,书末附有何季羽的诗文。其时盱眙军尚统有天长县(今属安徽)地,推测书中所记也含有天长县内容。

(张修银)

(宋)都梁记问 (宋)刘荀修。

荀,字子卿,宋清江(今属江西省)人。耽精理学。淳熙中知余干县未满,适逢周必大为相,以荀为首荐,改判德安,知盱眙军。著有《政规》、《明本》、《座右记》、《文源》、《痴儿录》、《德安守御》、《边防指掌图》、《南北聘使录》等。据《[万历]盱眙县志》戴任《序》:“迄宋南渡,知盱眙军刘苟始作《都梁记问》”。另据《[乾隆]盱眙县志》郭起元《序》:“宋绍兴间知军刘荀作《都梁记问》,都说此书为刘荀纂修。佚于何时未详,书中内容也已不可考。所记盱眙郡事,并不限于今日的盱眙县。

(张修银)

[绍熙]都梁志 八卷/(宋)霍篪修,周之瑞纂。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8:“《都梁志》八卷:郡守霍篪、教授周之瑞修,绍熙元年也。”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44《淮南东路·盱眙军·碑记》:“《都梁志》,《都梁诗》,并霍篪《序》。”篪,南宋京口(今镇江)人,至迟在淳熙16年(1189)来知盱眙军,绍熙元年(1190)在任,与杨万里等人相过从。之瑞,生平未详,曾任盱眙军学教授。此志修于绍熙元年,凡8卷,记述的地域范围和后来的泗州大体相当。书中主体结构,除正文之外,前有霍篪《序》,后可能仿何季羽《都梁志》附有《都梁诗》。

(张修银)

[嘉泰]都梁续志 一卷/(宋)耿与义纂。

《直斋书录解题》卷8:“(都梁)《续志》一卷,嘉泰壬戌,郡守耿与义《序》。”《舆地纪胜》卷44《淮南东路.盱眙军·碑记》:“《都梁续志》、《都梁续诗》,并耿与义《序》。”与义,字子仁,南宋开封人,庆元5年(1199)来知泗州,嘉泰2年(1202)仍在任。此为霍篪《都梁志》的续志,修于嘉泰2年,系州志,凡1卷,前有耿与义《序》,正文后亦当仿何季羽、霍篪2志例附有《都梁续诗》。其时去《霍志》仅10余午,续辑内容不会太多。

(张修银)

泗州郡志

《明一统志》卷7《中都·形胜》:“(中都)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末注:“《泗州郡志》”。编纂人及编纂年代均不详。《明一统志》所存佚文,语言简略,重在勾勒一地的大势大略。

(张修银)

[旰眙](图)经

《舆地纪胜》卷44《淮南东路·盱眙军.军沿革》:“盱眙军……于天文为鹑尾星纪之次。《旧经》以为在牛女之间。”《舆地纪胜》约成于南宋理宗宝庆3年(1227),所记建置以宝庆以前为准,故此图经成书之年应早于宝庆。根据佚文及书名推测,内容当以建置沿革、疆域、山川、桥梁、津渡、乡都坊镇、星野等为主,所记范围大体和后来的泗州政区相当。

(张修银)

(元)泗州图册

《明一统志》卷7《中都·风俗》:“《泗州图册》:‘民俗醇厚,以信行为先,与洙泗接壤,雍容文雅有士君子之风’。”同卷《形胜》:(中都)北接中原,南通江淮”,末也注:“《泗州图册》”。编纂人未详。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以之入元。今存2则佚文,内容涉及地理、风俗,但有关风俗的记述明显带有理想化的因素。

(张修银)

(天顺)盱眙县志 (明)周福撰。

《[正德]盱眙县志》朱仲经《后序》:“(盱眙)自建邑以来,上下千余年间,旷无载籍,惟天顺间司训周福间一修之,又略而弗详,收之匪实,使乡邦人物、政迹、风教凋丧而无传矣。”是《天顺志》为盱眙通志之创修。因系草创,故粗疏,失实之处间或有之。正德13年(1518)重修县志时,曾多所采摘.

(张冠星)

[正德]泗州志 (明)汪应轸纂修.

应轸,字子宿,号青湖,明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正德12年(1517)进士,选庶吉士,正德12年以谏南巡被杖,出知泗州。在任有惠政。世宗立,召为户科给事中,后官江西提学佥事。丁父艰归,卒。著有《青湖文集》。《[嘉靖)泗志备遗》侯廷训《序》“(泗州志)盖自正德辛巳汪守子宿草创一修。”辛巳为正德16年,,时当公元1521午。《泗志备遗》袁淮《序》:“《泗州志》,乃知州汪应轸为之,判官侯廷训又益,因爱其辞尚谨严,而惜其缺憾犹存……。”推测考证较详审,语言也典雅庄重。所缺据侯廷训《序》除“帝迹”外,“李大行之死忠,一代名贤,而不录于人物;泗居滨淮,水患是切,而不载捍淮方略;田赋而不纠其偏重之因;兵防而不及夫民兵之实;有广济仓,而军储之数无所为稽;有驿递,而夫役之供应莫知从出。凡若此类,不一而足”。嘉靖《泗志备遗》系专为《泗州志蚌》遗之作,共设帝迹、官师、政赋、礼教、灾患、兵防、词翰7纲,《[正德]泗州志》与此或无大异。

(王乃友)

[康熙]旰眙县志 (清)李时茂,刘津逮纂修.

时茂,字蔚之,锦州人,举人。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等职。清顺治18年(1661)来任盱眙知县。津逮,清河北曲周人,时茂门人。康熙3年(1664),上距万历《戴任县志》已70年,其间迄无续修者,时茂患文献遗失,谋欲开局,恰逢津逮前来探视,遂聘津逮与县学赵、周二生分任之,历3月而成书。佚于何时不详,李耐茂《序》今存于光绪《王锡元志》中。据李《序》,此志“事增于前,而文省于旧,不失严谨之意”。推测体例,立目类乎万历《戴志》,所增为《万历志》以后之新事及其以前所缺之旧事,内容也较前志为简。

(张修银)

[康熙]旰眙县志 (清)胡应麟纂修。

应麟,字漫园,清海宁人,监生,康熙18年(1679)来任盱眙知县。清勤有雅才,在任有善政。康熙24年,康熙帝特敕廷议,令各地遴选通晓典故之员,遍历方舆,绘图以进,胡应麟奉命承勘泗州,天长、盱眙山川,晰讹辟谬,一一核正,最后举3州县舆图形胜,披卷上进,于是始有此志之修。此志早佚,唯胡应麟《序》今存光绪《王锡元志》。据胡《序》,兹篇偏重舆地形胜,其他方面则比较简略。

(张修银)

(明)祖陵纪略 (明)朱邦翰纂。——祖陵,即明祖陵,系明太祖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在今淮河与洪泽湖交会处的西岸,江苏省盱眙县境内。自清康熙19年(1680)黄河夺淮始,一直没于洪泽湖中,1976年之后,经筑堤隔水,修复,始得复见天日。

邦翰,朱贵8世孙。早在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追谥其高祖朱百六为德祖,曾祖朱四九为懿祖,祖父朱初一为熙祖,而实未知葬所.洪武17年,宗人朱贵献图并贴说,确认祖陵在泅州城北13里的杨家墩(今盱眙县管镇乡明陵村境内),太祖遂于次年营祖陵,并命朱贵充奉祀,四品服色,子孙世袭祠祭署事。此后,明祖陵代有扩建,但因地势低洼,每被水,时毁时修。至朱贵8世孙邦翰,始纂辑《祖陵纪事》,以记其修缮、祭祀之事。佚于何耐未详。

(张修银)

[嘉靖]重辑祖陵纪略 二卷/(明)朱自新辑。

自新,邦翰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83《史部·政书类存目一》:“嘉靖癸丑(32年,公元1553年),自新又重辑是编。”所辑内容,大多当保存在曾惟诚《帝乡纪略》中。

(张乃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