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京 市

[景定]建康志 五十卷/(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纂·—靖嘉庆6年(1801)金陵孙忠愍祠刻本,清钱大昕藏抄宋本;明影宋抄本,清钱大昕抄本,清乾隆间抄本;抄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据嘉庆6年刻本影印本。一一建康府,南宋建炎3年(1129)改江宁府置,辖境大体相当于今南京市。

光祖,字华父,号裕斋,南宋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进士。宝祐3年(1255),以宝章阁直学士安抚使来任建康知府,开庆元年(1259)以资政殿学士安抚使再任,景定间又以安抚使三任。应合(1213—1280),号淳叟,又号溪园,南宋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淳祐进士,官至实录院修撰。开庆元年,曾以承直郎差充江南东路安抚使司干办公事。建康在乾道、庆元年间曾两次修志,但记载尚多缺略,马光祖遂于景定2年(1261)在郡圃之钟山阁下设立志局,聘周应合主其事。应合夜以继日,疲精书传,将乾道,庆元二志合而为一,又增入庆元后60多年间事,于同年辑成是编。凡50卷。卷1~4留都录,卷5建康图,卷6~14建康表,卷15~16疆域志:地为都、地为治所、地所属分野、地所属国、地所属州、地所属郡、地所置侨郡、地所置府、地所统县、地所接四境、镇市、乡村、坊里(巷陌附)、铺驿、道路,桥航、津渡、堰埭;卷17~19山川志:山阜、冈岭(岘坡堆附)、江湖(淮附)、溪涧、河港、沟渎、池塘、井泉、诸水、岩洞、洲浦(矶汀夹沙附);卷20~23城阙志:古城郭、今城郭、门阙、古宫殿、楼阁、堂馆(斋附)、亭轩、台观、园苑。诸仓、诸库、务场、药局,雪窖、狱犴、营寨,庐院;卷24~27官守志:府治、通判厅、职官厅、曹官厅、都督府、宣抚司、制置司、安抚司、总领所、转运司、侍卫军马司、御前都统制司、提领茶盐所、提领户部酒库所、诸县令,卷28~32儒学志:前代学校兴废、本朝兴崇府学、置教授、增学计、立义庄、建明道书院、建诸县学、祀先贤、贡士;卷33~37文籍志:书籍、书版、石刻、诸论、奏议、露布、表状、诗赋、乐府;卷38~39武卫志:形势、攻守、江防、尺籍、器甲、战舰;卷40~41田赋志:田数、赋税、营租、沙租、圩租、蠲赋杂录;卷42~43风土志:风俗、民数、灾祥、第宅、土贡、物产、古陵、诸墓、义阡;卷44~46祠祀志:古郊庙、社稷、祠庙、宫观、寺院,卷47古今人表,古今人传:正学;卷48~49古今人传:孝悌、节义、忠勋、直臣、治行、耆旧、隐德、儒雅,贞女;卷50拾遗。卷5《建康图》后收有《地名辩》6则。书前有马光祖、周应合2《序》及马光祖《进<建康志>表》。记事《建康表》始于周元王4年(前472),《田赋志》迄于咸淳4年(1268),下限系陆续增益所致。清嘉庆阳湖观察孙星衍重刻时,又补入《[至正]金陵新志》所增职官,科举,财赋额程等方面的内容。方志至宋,无论内容或体例,渐趋完备,名志辈出。而宋代方志,整密赅博,无逾此编,向称旧志中的珍品。全书先分总类,再各分细目,条理清楚,层次明晰,体例严整,领属得当,对前创新迭出,于后影响甚大。其《留都录》、《建康图》及《地名辩》、《建康表》、《古今人表》、《拾遗》等,为前此乾道《史志》、庆元《吴志》(均佚)所无。元张铉《[至正]金陵新志》、明雷礼《[嘉靖]真定志》、清洪亮吉《[乾隆]登封县志》等名志,皆采用此志体例。在搜集文献,考订讹误方面,斯编也颇见功力。如《地名辩》中论丹阳之名本出建业,论六朝杨州尝治建业后始为广陵一郡之名,都极精核。孙星衍重刻《后序》称其“体例最佳”,《四库总目提要》说它“援据该洽,条理详明,凡所考辨,俱见典核”,都可称为的评。

(张乃格)

[至正]金陵新志 十五卷/(元)张铉纂修·—元至正4年(1344)刻本;明正德15年(1520)补刻本;民国37年(1948)南京市通志馆《南京文献》铅印本,1991年12月南京出版社校点本,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本;清抄本;抄本。——金陵,此指江宁府。

铉,字用鼎,陕西浮光人,曾为奉元路学古书院山长。当时,去景定周应合《建康志》已80余年,其间史事,纪载阙略,虽郡人戚光于至顺年间曾修有《集庆续志》,然任意改窜,多变体例,未为详审。至正初,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诸臣复议增辑,以继《建康志》后。至正3年5月,铉应聘入局主其事,至同年10月望成书。次年奉元路儒学刊版。全志共15卷。卷1地理图,卷2金陵通纪;卷3金陵世年表;卷4疆域志;卷5山川志;卷6官守志;卷7田赋志;卷8民俗志;卷9学校志;卷10兵防志;卷11祠祀志;卷12古迹志;卷13人物志;卷14摭遗;卷15论辨。书首有索元岱《序》及修志文移、修志本末及引用书目。上限同于《景定志》,下限迄元至正3年。记事除所领江宁、上元、句容3县及溧水、溧阳2州外,于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之建置、沿革、人事变动等均有详细记载。所为体例,以《建康志》为准,《景定志》所有者,不再具载,故而后人往往称此志为“景定续志”。其图考部分,著山川、郡邑、官署、古迹、形势所存,考其沿革,最为详审。所为图亦有据。元时事迹,多他书所未详。《世年表》以帝代为经,以人事为纬,凡预于金陵事迹者皆书之,上承《建康实录》,下启《上江两县志》大事记。表,志诸篇各冠以《叙》,述为作之意,其词婉而成章,文佳可观。元代史料,一则本诸戚光《续志》,一则本诸路,州、司所报呈者。《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荟萃损益,本末灿然,无后来地志家附会丛杂之病”,可谓中肯。但书中未列艺文,未免可惜。

(时觉非)

[万历]应天府志 三十二卷/(明)程嗣功修,王一化纂·—明万历5年(1577)刻本,20年补刻本。——应天府在明为南京。

嗣功,明南直隶歙县人,明嘉靖丁末(1574)进士,任应天府知府。一化,南直隶泰兴人,贡生,应天府教授。是志记事地域范围,相当于今江苏江南大茅山、溧阳县以西和江北的江浦、六合县地。设纪、表、志、传诸体。卷前有殷边《序》、凡例及应天府境图。卷1~3郡纪,卷4沿革表,卷5~7历官表;卷8~10封爵表;卷11~12科贡表;卷13荐举表;卷14~32诏令志、土地志、山川志、建置志、官职志、学校志、田赋志、祠祀志、杂志、宦绩传、人物传、勋封传、懿行传、列女传、杂传。按《凡例》所称:“志中所载,皆据史册、《一统》、《金陵》、《南畿》各邑等志,惟志与史谬戾者,则从史而折衷之”,去取颇为严密。观其书纪载明代典章制度,以及金陵往事,颇能与史传相合无谬。如《郡纪》下列《金陵志》、《水经注》、《荆州记》诸书以证扬州之三江,足证旧志之误。又《明会典》及《明史》诸书,明代封爵皆只载公、侯、伯3等,本志《封爵表》评载孙炎之追封男爵,颇可补史传之阙佚。然而,诸如灵谷寺等,创自齐梁,旧迹见于《景定志》、《建康志》、《丹阳记》诸书者甚详,志乃遗漏不载,可见此书亦有疏漏。

(倪 波 郑建明)

[康熙]江宁府志 三十四卷/(清)陈开虞修,张怡纂·—康熙7年(1668)刻本;乾隆54年(1789)孙觐光补刻本;嘉庆7年(1802)补刻本。——江宁府,清顺治2年(1654)改应天府而置,辖境大致与今南京市相当。张怡,《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开虞,字大亨,清关中(今陕西)人,曾任江宁知府。据金鳌《金陵待征录·志物》: “《江宁府志》,张怡应膺太守陈开虞之聘为之。”怡,一名遗,初名鹿征,字隆星,号白云,江宁羽林左卫人,晚居摄山(今栖霞山),不入城市,虽日著书,秘不示人。著有《金陵私乘》、《摄山志》。康熙初年,去万历时近80年,而府志缺无。陈开虞网罗旧闻,采摭近事,聘张怡辑为此志。凡34卷。卷1~2图纪,卷3沿革表,卷4疆域志(附风俗),卷5~6山水志,卷7建置志,卷8~10赋役志,卷11学校志,卷12~14科贡表(附荐举),卷15~17历官表(附封爵),卷18~19宦绩传,卷20~27人物传(附孝义、列女、方伎、释道);卷28古迹志(附宅墓),卷29灾祥志;卷30祠祀志;卷31~32寺观志;卷33~34摭佚。每卷首有序,未有论,文多雅训,无浮巧之习。但志图承《金陵新志》、《金陵图考》之弊,仍以8县治境图附40景,识者哂之。《[嘉庆]江宁府志·凡例》云:“凡志书有作八景、十景图者,大抵虚伪可嗤,徒烦纸墨,若在金陵,尤属无取。”殆指此。《疆域志》的《形势》则引晋宋以来各史所纪大江舟师攻守之略,于义类乎《金陵新志》之《兵防》。《风俗》尤以采辑《客座赘语》为最多。亦不著艺文志,而仅于《摭佚》中列举部分金石,一蹈《金陵新志》复辙。

(时觉非)

[康熙]江宁府志 四十卷/(清)于成龙纂修·—清康熙22年(1683)刻本,精抄本。——已残。今存卷3~29、34~40。刻本藏北京图书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成龙(1638~1700),字振甲,汉军镶黄旗人,清康熙7年由荫生授知县,21年任江宁知府。此志纂于于氏江宁府任上。今存卷次为:卷3星野(祥异附),卷4历代沿革、府属八县沿革;卷5建置;卷6疆域(江宁府、上元县、江宁县、句容县、溧阳县、溧水县、高淳县、江浦县、六合县)、风俗;卷7~8山川;卷9帝王世系(封建附);卷10学校,卷11户口上、下;卷12田赋上、中、下;卷13水利、蠲赈;卷14~16历官表上、中、下;卷17宦迹;卷18兵制;卷19~21科贡上、中、下;卷22祠祀;卷23寺观;卷24古迹;卷25陵墓;卷26人物;卷27~29人物(忠节、孝义、文学、隐逸)、游寓;卷34~38艺文(论、露布、表、奏议、省札、文、序、考、传,题词跋教条、条议、疏、引、记、诗、诗馀、赋、赞);卷39~40摭遗。《祥异》收录周孝王13年至清康熙22年旱涝、战事等事,《历代沿革》记春秋迄清南京建置及其隶属变迁,《帝王世系》述三国吴大帝,历晋、宋、齐,梁、陈,至明太祖、建文帝、成祖诸帝传略,《人物》始于汉张磐,记事止于康熙22年。《艺文》所收宋曹彬《平李煜露布》,《摭遗》所记海瑞出行,权豪为之尽撤厅事什物、易以旧几敝椅、而妇人童孺却争相观睹、欢呼鼓舞,资料价值都颇珍贵。其增补康熙7年《陈志》之后史事,史料价值尤高。各门之后往往以“论曰”的形式直抒胸意,展开议论,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

(王德云)

[嘉庆]江宁府志 五十六卷/(清)吕燕昭修,姚鼐纂·—清嘉庆16年(1811)刻本;清光绪6年(1880)刻本。

燕昭,清河南新安人,嘉庆12年来任江宁知府。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室名惜抱轩,旧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40年。清散文家,为“桐城派”主要作家。著有《惜抱轩全集》,选有《古文辞类繤》、《五七言今体诗钞》。此为姚鼐主讲钟山书院时应吕燕昭之聘所纂。凡21门。卷1~2天章;卷3舆图,疆域、分野;卷4沿革;卷5占今记事年表;卷6~7山水;卷8~10古迹,卷11风俗、物产;卷12建置:官署、城池、行宫、杂置公所;卷13祠庙;卷14~15赋役(粮运官税附);卷16学校;卷17武备:兵制、江防、马政;卷18驿递;卷19秩官;卷20~24秩官表;卷25~28名宦;卷29~33科贡表;卷34~51人物:儒林、敦行、忠义、仕绩、文苑、隐逸、流寓、技艺、列女、仙释;卷52~53金石;卷54~56艺文。前有《序》、凡例及目录。《金石志》为旧志所无,《艺文志》旧志未有专志而附于他篇,而他篇所记又多有阙略,此则抄撮省志,采问故家,参诸旧史及四库书目著录,以补前志不足,且将艺文分为三类:一为江宁人所撰述,二为江宁地而撰述,三为古人题咏纪述江宁之诗人,条分缕析,均颇有可观处。但《天章》详记康熙、乾隆二帝南巡途中驻足金陵的有关歌咏题识,刊于卷首,意在颂德,与志体不相吻合。且行文间或冗沓,又多滥用助词,以至瞿宣颖《方志考稿》(甲集)认为它并非出于姚鼐手笔,疑“姚氏不过以钟山书院主讲絮衔而已”。光绪6年重刻时,书后附有《校刊记》一卷,用以校订原书讹误。

(张乃格)

[同治]续纂江宁府志 十五卷首一卷/(清)蒋启勋、赵佑宸修,汪士铎等纂·—光绪6年(1880)刻本;光绪10年重印本。

启勋,生卒年不详,字鹤庄,湖北天门人,曾任江宁知府、湖南衡永郴道。士铎(1802—1889),初名鏊,字振庵,号梅村,晚号悔翁,江宁人。道光举人。初治三《礼》,后精舆地学。纂有《[同治]上江两县志》等。此志卷1图说;卷2田赋;卷3军制;卷4祠祀;卷5学校;卷6实政;卷7建置;卷8名迹;卷9艺文;卷10大事表;卷11秩官表;卷12科贡表;卷13兵事表;卷14人物:驻防、名宦、先正、孝友、仕迹、儒林、文苑、义行,寓贤、忠义,列女;卷15拾补。此志所称“续纂”,乃续嘉庆《吕志》。所为义例,多以惜抱先生为准则,而补缀残阙。《天章》无可续,去之。图说较《吕志》完备。《驿递》仿《至正新志》例改附《舆图》后。《军制志》述驻防标营、绿营之制,及营汛各地,皆嘉庆《吕志》所未详者。《实政》一门为《吕志》所无,盖自同治3年来,江宁设立吏治局,善后局等新型机构,此亦以济一时之变。《艺文》一门,上卷续嘉道以来七邑名贤著述,惟专辑书目。不收诗文,下卷系志金石。金石《吕志》特立一目,而兹志则为《艺文》之副。其甄采金石,搜讨颇勤,或泯佚复显,或失收可按,一并网罗,不令失坠,且具录全文,附以考证。如南唐义井栏题字,《吕志》佚目,王德神道碑,《建康实录》已作佚目,此志访得后一并收录。虽题续纂,而有续有不续,且有创例。全志区分络引,体严法备,辞简意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谓:“梅村续者,乃承惜抱之后,然不为苟同,其取舍皆有意义,老成典型,其在兹乎”。

(时觉非)

江宁府七县地形考略 一卷附图一卷/(清)吴崧庆纂·—清光绪间江楚书局刻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纂者生平无考。是书内容包括江宁府考:城郭考、府境诸山考、诸水考、全境界址考;上元江宁考:城中街道考、两县乡镇考;上元县境界址考;江宁县境界址考;句容考;溧水考;江浦考;六合考;高淳考;各县城厢乡镇考;四境界址考;附图。编者于各考分别言之,以至鸟飞人行之道也都案籍可稽。

(倪 波 郑建明)

新京备乘 三卷/陈乃勋辑,杜福望编纂·—民国21(1932)年清閟阁南京分店铅印本,民国23年铅印本。——新京,即南京。

乃勋,字述猷,民国18年(1929)授代江苏第三专税局务。福堃,字霭簃,陈氏姻亲。陈氏任代局务,虽年已60,然未除元龙豪气,访龙蟠虎踞之遗,欷歔故垒,漫为札记。后示杜氏,杜为之整理而补缀亡佚,复发其旧藏相与考订,裒然成帙。本书专以金陵为限,其事例隶旧上、江两县治者,均在甄录之列。除历史记述外,上限基本起于明清之交,下限迄民国19年,于咸、同较详。凡3卷。上卷11门,计收城治(附故城)、山水、古迹、名胜、园第、祠宇、寺观、陵墓、公廨、街坊(附桥)、井泉共253条;中卷4门,计收建置、政闻(附官制)、掌故、人物共60条,下卷7门,计收艺文,金石、名人轶事、风俗(附游观)、灾劫、物产、杂摭共104条。全书10余万字。资料采摭繁富,纪述精详,体裁兼《建康实录》及《日下旧闻考》二书,尤于阐微显幽、革故鼎新,用力最勤。编者博采群书,言皆有本,其或转录他书,必为标明原书。其中《掌故》一门,多由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所刊《掌故丛编》,上溯弘光,下迄太平天国,其中保留了一些太平天国史料,如《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始末》、《讨满清诏》、《祭明太相寝陵文》、《太平天国政教一斑》、《钺江兴五策》、《石达开复曾国藩书》、《李秀成招降赵景贤文》,《李秀成谕李昭寿文》、《苏州王畹上忠王取上海策》等,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颇多裨益。

(倪 波 郑建明)

新南京 南京市政秘书处·—民国24年(1935)南京共和书局铅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是志卷首为孙中山遗像,遗嘱并插图32幅。第1章史地概略;第2章名胜古迹;第3章市行政组织;第4章警政概况;第5章市财政及地政概况;第6章教育概况;第7章水陆空交通;第8章公共卫生;第9章市救济事业;第10章农工商业;第11章各机关社团地址。资料以编辑时事为主,对于了解民国政府机构及有关事业的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倪 波 郑建明)

[民国]首都志 十六卷/叶楚伧,柳诒徵主编,王焕镳主纂·—民国24年(1935)南京正中书局铅印本;民国26年上海正中书局再版本。——首都,此指中华民国首都南京。

楚伧(1887—1946),笔名叶小凤,吴县人,历任《民立报》记者,《民国日报》编辑长、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国民党宣传部长、江苏省建设厅长,立法院副院长等职。诒徵(1880~1956),字翼谋,号劬堂,江苏镇江人。曾任东南大学等校教授、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中央研究院院士、国史馆纂修,解放后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著有《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历代史略》、《中国版本概况》等,纂有《江苏书院志》、《江苏社会志》、《江苏钱币志》等,焕镳(1900—1982),字驾吾,一字觉无,江苏南通人。幼习经史,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历任浙江大学文学院中文讲席、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杭州大学中文系主任及图书馆馆长,晚年兼浙江文史馆馆长,浙江省政协常委。曾编有《明孝陵志》、《杭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书目》、《历代名人年谱集目》、《韩非子选注》等。甲戌(1934年)冬,叶楚伧鉴于金陵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已7年,却未有志,南京沿革及有关现状,中外人士诹访所及,仅以旧肆故书应之,非所以掞张首都之义,意欲柳诒微承首都志主任,而柳拘于馆务,未惶兼及,乃荐王焕镳从事编辑,周生佐之,6阅月而成志。凡16卷50余万宇。卷1沿革,疆域、城垣,卷2街道,卷3~4山陵,卷5水道、气候;卷6户口、官制、警政、自治,财政,司法;卷7~8教育;卷9兵备、交通;卷10外交;卷11~12食货,卷13礼俗;卷14方言、宗教;卷15人表、艺文;卷16历代大事表。凡图52、照片75、表60。是志不囿于旧志门类,自立义例。其《气候》、《警政》、《自治》、《司法》、《外交》等为向之所无者,约占全书的十分之四。《交通》、《礼俗》、《方言》、《宗教》于旧志为附庸,今蔚为大观。《人物》一门,历来旧志记载甚详,此以陈作霖《金陵通传》俱在,故仅表其名,以省篇幅,惜于近代、当代人物均未载入。《艺文》一门,专列公藏板籍,私家藏书及南京掌故书目。盖各体诗文自有文征专书,故不烦钞录。南京疆域时有分合,兹编所记纵起于建置之始,横限于管辖所及,自民国16年后但详京市,江宁县政则付阙如。志中图表丰富,悉随文附见,堪补文字之不足。但下册因编写过于仓促,致间有疏漏之处。如对浦镇附近定山下的明代达摩碑石古迹等就未予记载。方志文体不外二种,或融会群籍,自铸新辞,或上挈纲领,下列征引之书。兹志随行文所便,于二体并有所取,经以纲要,纬以图籍,循原竟委,融冶新旧,曾有民国良志之誉。

(倪 波 郑建明 时觉非)

南京小志 刘绍桢、唐圭璋等编·—民国38年(1949)中华书局铅印本。

圭璋(1901—1990),江苏南京人,192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长年执教,致力词学研究,编有《全宋词》。民国37年(1938)南京市设立文献委员会,创修南京市志,凡例粗具,即行搜访,先辑简编,以便观光南京者。刘绍帧主稿,唐圭璋等通之,经6月而成志。分10部分,依次为沿革、形势、疆域、户口、气候、交通、经济、教育、习俗、胜迹。较前数志,详实精益。

(倪 波 郑建明)

首都乡土研究 李清悚、蒋子奇主编·—民国19年(1930)南京中区实验学校铅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是书系作为《首都教育丛刊》第4种及《首都中区实验学校编印丛书》第7种,专供初级中学及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之用,教师以之为参考亦极相宜。共9章34节,分别记述南京历史、形势、交通、名胜古迹、市政、物产、社会风俗、文化、农工商状况等,附乡土研究教学大纲。各章节有正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颇多古籍善本,并注明来源。于教授、学习非常方便。但正文用白话叙述,参考文献用文言,语言风格不协调。

(倪 波 郑建明)

洪武京城图志 一卷/明洪武28年(1395)刻本;明弘治5年(1492)重刊本;弘治重刻影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是志分宫阙、城门、山川、坛庙、官署、学校、寺观、桥梁、街市、楼馆、仓库、厩牧,园圃13类。为图6:京城山川;大祀坛山、州坛、庙宇、寺观;国学;官署;街市、桥梁;楼馆。朱绪曾《读书志》曾谓得见洪武刊本,称其镂刻精工,字仿松雪。常见者为弘治间江宁县知县朱宗翻刻本,盋山精舍影印以广其传。观此书可见有明开国建都之宏廓。

(倪 波 郑建明)

金陵地志图考 ·—清抄本;1983年台北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是书无目录、序、跋。正文首列金陵历代纪年事表,记事自建安2年(197)起至清顺治2年(1645)止。图考部分包括:吴越楚地图考、秦秣陵县图考、汉丹阳郡图考、孙吴都建业图考、东晋都建康图考、南朝都建康图考、隋蒋州图考、唐升州图考、南唐江宁府图考、宋建康府图考、元集庆路图考、明都城图考、历代互见图考。

(倪 波 郑建明)

金陵历代建置表 一卷/傅春官撰·—金陵丛刊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春官,字苕生,江宁人。勤于学问,耆学长者亦乐为指导。金陵建置,最为多故,言掌故者难之。此表分成5栏,一曰国都,二曰州府,三曰留军,四曰郡州府,五曰县。表中著录,类有门径,讲版本目录之学,眉目既极清晰,考证亦复详明。

(倪 波 郑建明)

金陵琐志 (清)陈作霖撰·—正志5种9卷,清光绪11~34年(1885—1908)江宁陈氏刻本,续志2种,民国6年(1917)石印本。

作霖(1837—1920),字雨生,号伯雨,室名可园,世称可园先生,江宁人。先后于省府、县志局、书院、学堂、官书局、官报局,图书馆任职。正志5种包括:《运渎桥道小志》1卷,《凤麓小志》4卷,《东城志略》1卷、《金陵物产风土志》1卷、《南朝梵刹志》2卷。其中《东城志略》含志山、志水、志街道3门;《金陵物产风土志》含本境植物品考、动物品考、矿物品考、食物品考、用物品考5门。续志包括《钟南淮北区域志》、《石城山志》。其中《钟南淮北区域志》有1卷本与3卷本之别,后者含山冈、水渎、街巷3门。“钟”指钟山,即紫金山;“淮”,指秦淮河。“钟南淮北”系指南京城区的一部分,相当旧日江宁府城的一半。背以大中桥为标准,北循城垣,历朝阳、太平、丰润、神策、金川,至仪凤门为界,以内桥为枢纽,北由卢妃巷斜展,至三牌楼与仪风门相接,南由府东大街至驴子市折而西,历坊口果子行为界。

(倪 波 郑建明)

金陵通传 四十五卷补遗四卷续传一卷附姓名韵一卷/(清)陈作霖撰·—清光绪30年(1904)瑞华馆刊本;1986年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

作霖,生平已见前。是书全为人物传记,收录范围是江宁府属7县自成周以下逮至当世人物。金陵为人文渊薮。陈氏甄录诸书,以二十四史为主,《景定》、《至正》2志辅之,而路氏《帝里人文略》、朱氏《诗汇姓氏录》亦一大宗,其余府、县各志以及大家谱牒,下逮稗官小说,亦酌情参录,历30年之力乃告成。书中体例,以朝代为次,但其苗裔即附其下,不再以某代为断,其余则各据时之先后,择事迹相近者汇为1卷,论断之言即随其后。具体标准有四:1.人与事各从其类,合传例也;2.门第相及,世家例也;3.年代递次,立表例也;4.每卷括以定评,论赞例也。书末附《姓名韵编》1卷,以韵为母,以姓为子,相当于现在的人物索引。

(倪 波 郊建明)

金陵通纪 十卷续纪四卷/(清)陈作霖撰·—清光绪33年(1908)瑞花馆刊本。

作霖,生平已见前。是志为编年体,上述邃古,下迄晚清,甄列史之关于金陵者而备列之。卷1黄帝至建衡4年(272);卷2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至东晋恭帝元熙2年(420);卷3宋武帝永和元年(420)至顺帝升明3年(479);卷4南齐高帝建元元年(479)至和帝中兴2年(502);卷5梁武帝天监元年(502)至敬帝太平2年(577);卷6陈武帝永定元年(557)至祯明3年(589);卷7隋文帝开皇9年(589)至宋太祖开宝8年(975);卷8宋太祖开宝8年(975)至恭宗德祐元年(1275);卷9元世祖至元12年(1275)至韩林儿死吴乃建元“吴”元年(1368);卷10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至福王弘光元年(1645)。涉笔谨严,征引翔实。《续纪》4卷:卷1清顺治2年(1645)至雍正12年(1734);卷2乾隆元年(1736)至嘉庆25年(1820);卷3道光元年(1821)至咸丰11年(1861);卷4同治元年(1862)至13年(1874)。《续纪》于咸同以来之太平天国事所记尤详,所载不专建康,体例也较谨严。

(倪 波 郑建明)

金陵岁时记 潘宗鼎撰·—民国18年(1929)铅印本。

宗鼎,字薑灵,江宁人。潘氏世居金陵,仿《帝京景物略》、《荆楚岁时记》,摭拾旧闻、网罗轶事而成是编。内容有:春联、门神、黄钱、纸马、冥钱、神疏、爆竹、贺柬,恭喜包、双喜团、茶泡、托锣、灯节、龙灯、灯市、灯谜、迎厕姑、走百病、杂戏、高桥会、赌博、请春酒、屠苏酒、大地会、张工会、观音蓬、放风筝、扫墓、寒食、祭厉坛、城隍神、阴差五二麻子、都城隍庙、茅山会、东岳会、都天会、大王会、五毒菜、雄黄豆、五毒牌、钟馗图、老虎被、五色线、张天师图、龙舟、关帝会、天地交泰、分龙雨、灯舫、老郎会、立夏、夏至、七夕乞巧、茄饼、盂兰会(莲花落)、齐河孤(荷花灯)、地藏蓬、门促织、中秋斗香(月饼)、摸秋、构节、登高、重阳糕、重阳旗、重阳犒店伙、迎霜降、十月朝、月当头、消寒会、腊八粥、冬至打火坯忌、偷大寒、打春、灶糖、十景莱、洪福齐天、嫁鼠娘、压岁钱、天竺腊梅、线钱等70条。

(倪 波 郑建明)

栖霞小志 一卷/(明)盛时泰撰·—明焦竑刊本;清嘉庆24年(1819)金陵甘氏重刊本;缪荃孙《藕香零拾》本;民国36年(1947)《南京文献》铅印本。——栖霞山,在南京市区东北约20公里。

时泰,生平详见《牛首山志》提要。栖霞山古名摄山,在长江岸边,倚陆临流,风景如画。南朝明僧绍隐居于此,明僧绍字栖霞,后于其宅建寺,即称栖霞寺。清光绪8年(1882),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因此山为二叠系下统标准地层“栖霞灰岩”,正式命名此山为栖霞山。栖霞山自古以来名僧前后相继,明僧绍之子明仲章又创千佛岩,隋时复于是山建造舍利塔,遂使此山成为当时佛教,美术中心。时泰所作,依次为净业堂、般石庵、可容庵、文殊庵、观音庵、大觉庵、污西凹、醒石、迎贤石、石房,唐公岩、天开岩、法华庵、凌虚室、摄山神祠、试茶亭、白乳泉、无碍庵、白云庵、印空安禅师塔、白鹿泉庵、默坐轩、纱帽峰、明月台、乔司马诗、品外泉、禅堂、舍林塔、徐铉徐锴二题名、游九言书、赵伯崴诗、大佛庵、方丈、退居、冀京兆诗、明征君碑、梵志诗石刻等。所记以名胜、庵观、金石为主。但对于题名石刻收录过于草率,甚至千佛岩、舍利塔之妙相庄严,多不暇及;舍利塔曾留有工匠姓名,也没有予以收录。

(王乃吉)

[民国]栖霞新志 十章/陈邦贤编·—民国23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邦贤,生平未详。栖霞山志、寺志,自明及清,盛时泰、楚云、张怡、僧可浩、金銮、文伯仁等,虽曾屡屡纂辑,但所记多偏于诗文、古迹、名僧,而于社会状况却少有涉及,而民国期间,栖霞厉行自治、兴办教育、改良种植,新事颇多,邦贤遂以两年之功,调查考证,编成此志。书以“新志”命名,盖与盛时泰等旧志相对而言。书前有民国19年《自序》、凡例、目录。全书不设卷而分立10章: 1沿革;2形势(位置、气候、形势、风景);3交通(铁路、航路、山峰、街市、桥梁、村庄、电报、邮政);4古迹(摄山、栖霞寺、千佛岩、舍利塔、纱帽峰、紫盆峰、凤翔峰、天开岩、一线天、叠浪岩、明月台、中峰涧、桃花涧、品外泉、白鹿泉、白乳泉、珍珠泉、功德泉、玲峰池、饮马池、彩虹明镜、中峰石、迎贤石、石房、剑石,明征君碑、禹王碑、重修栖霞寺碑、不可考之古迹);5人物(帝王、秩官、隐士、高僧、技师);6文艺(诏敕、碑铭、传略、建记、游记、叙赞、书简、诗赋、山志、金石);学校(乡村师范、栖霞实验小学、栖霞民众学校);8自治(沿革、人口、组织、人员);9物产(植物、动物、矿物);10风俗(婚嫁、丧葬、时令)。每章均有考证,末附参考书籍。部分内容系平日调查所得,如《风俗》等,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记述也颇为细腻、生动。《沿革》类于《大事记》,依时间为序,反映自六朝至于民国与栖霞有关之寺庙、战争、政区等情况,下限止于民国18年。书中记述范围在于栖霞镇。与旧志迥异之处,是对现状和未来计划也广搜博采。记事重点,在于反映现实的《学校》、《自治》、《物产》,以及《古迹》。其《学校·乡村师范》收有名称、位置、沿革、设备、行政组织、入学、编制、经费、课程、训育、课外活动、推广事业、刊物、实验小学等方面的资料。叙述方法详略有方。其《古迹·千佛岩·舍利塔》构造,详及每层长度、宽度、高度、围长,雕刻详及一、二两层每层8面之图案,以及8柱的存毁情况及存者所刻经文,而《交通·山峰·栖霞山》仅注“参看第一章第四章”8字。遇有冷僻字,往往直注同音字。不足之处是分类间有未为尽当之处,如山峰、街市、村庄隶于《交通》等。书中本应附有德国影片公司曾经采用过的《栖霞摄景》照片20幅,异常珍贵,惜战争时铜版遭炮火所毁,今已不存。

(张冠星)

[乾隆]摄山志 八卷首一卷/(清)陈毅撰,汪志伊删补,钱大昕考订·—清乾隆55年(1790)苏州府署刊本。——摄山,即栖霞山。

毅,字古渔,江宁县人。志伊,字稼门,清桐城人。乾隆举人。历知县、苏州知府,累官两湖总督。调闽浙,坐事夺职。著有《近腐斋集》。大昕(1728—1804),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清嘉定人。乾隆19年进士。清代著名学者。先是,楚云上人于清康熙32年(1693)撰成《摄山志》8卷,后陈毅以此为基础复为重纂,未刻;乾隆末,汪志伊来守苏州,取陈毅所纂稿略加删补,又经钱大昕考订,于乾隆55年付梓行世。凡8卷、首1卷。卷首天章,正文分设图说、建置、古迹、人物、高僧、律师、诏敕、碑铭、塔铭、山中铭、建记、艺文、考证等门。前有汪志伊《新修摄山志序》和陈毅《摄山志序》。《天章》载清高宗于乾隆22、27、30、45、49年前后5次南巡的咏诗、赐匾、赐联。《图说》除栖霞全图外,尚有行宫、彩虹明镜、玲峰池、紫峰阁、万松山房、幽居庵、天开岩、叠浪崖、德云庵、珍珠泉等10图。《人物》、《高僧》、《律师》3门,记其弘法行谊;《碑塔铭》、《建记》等,或传高僧事迹,或叙山寺建置沿革;《艺文》之属,也都收录有关寺庙的篇章。故是志虽以山志为称,实际所记皆关栖霞寺,与《栖霞寺志》无异。

(张修银)

覆舟山小志 一卷/汪訚撰·—民国36年(1947)南京通志馆《南京文献》第三号铅印本。——覆舟山,在今南京太平门内,玄武湖畔。

訚,字蔼庭,南京人。金陵为六朝故都,历代掌故名胜极多,有关金陵历代掌故名胜的记载也甚多,独覆舟山未有述之者,蔼庭殊以为憾事,遂采摭史乘及六朝文集中有关覆舟山之记述,辑成《覆舟山小志》,不久又增补订正,厘成此编。首有无题自序,正文无标目,依所记内容,大致可分为山名、园圃、寺庙、战事、名僧、艺文、逸闻等几类。记事始自东晋,迄于民国32年。覆舟山又名玄武山、龙山、龙舟山,俗称小九华山。东接青溪,北临玄武湖,风景优美,形势险要,晋于此置芍药园,宋文帝改乐游苑,萧梁时侯景叛乱曾陈兵山北,山上又建有法伦寺、三藏塔等,篇中于此均有记述,并且述及佛经翻译。所收藏冰事属六朝礼制资料,于读者颇可长见识、助谈资。艺文类收有宋武帝、梁简文帝、鲍照、颜延之、谢灵运、范晔、沈约、丘迟、温庭筠等名人歌咏,《释志道传》、《业首尼传》、《竺道生传》、《净秀尼传》、《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等,于研究宗教人物较有用。编纂取述而不作之法,全由原始资料撮录排比而成。所引资料有《宋书》、《陈书》、《南史》、《[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秣陵集》、《南朝佛寺志》、《申报》及个人文集等。

(王乃友)

[光绪]凤麓小志 四卷/(清)陈作霖撰·—清光绪26年(1900)刊本;民国6年(1917)刊本,民国36年《南京文献》第4号铅印本;1963年十竹斋重印本。——凤麓,指风台山一带,风台山,在今南京中华门内西南隅。

作霖,生平已见《金陵琐志》提要。作霖曾假李宅居,邻于风麓,弦诵之余,常与儿辈等陟冈跻阜,探奇览胜,并就父老咨询故实,归而翻阅故籍,证以见闻,件系条分,拟撰专志,而因事中辍。光绪25年,作霖发簏中陈稿,散者萃之,缺者补之,终成此志。全书分,4纲,共3考、2述、5记、2录。卷前有《自序》、图(城西南隅街道图、愚园图);卷1志地(考街道、考古刹、考园墅)、例言;卷2志人(述历代名贤、述明代名贤);卷3志事(记灌圃、记机业、记诸市,记倡义,记鼓铸);卷4志文(录杂著,录诗歌),末为胡国光《后序》。《考古刹》仿《洛阳伽蓝记》,梵刹非最古者不登,至于婆罗门教等,则概付阙如。《考园墅》着重记愚园之结构、景点。《志人》收有三国吴张昭至明方文等数十人小传,诸如李白,徐达子孙,顾起元弟及其友人等,或居于凤麓,或生于凤麓,或游于凤麓,或葬于凤麓,或祠于凤麓,而清代人物,即使撰述等身,也一并摈弃。《记灌圃》收录蔬菜生产的有关资料,为其他名胜志所罕见。记载最详、史料价值也最高的是《记机业》,《记倡义》。前者记南京明清丝绸业兴衰情况,其织户机不逾百之制、乾嘉全城3万机之盛,乃至加工、漂染、包装、销售、织机构造、机工生活等,均一一形诸笔端,对于研究南京地区较早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具有较高价值。后者专记太平天国机匠衙总制吴长松与清军勾结企图里应外合破坏天京城守的详细过程,尽管编者对太平天国革命持否定立场,但却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行文之间,常常杂以双行小注,多为补充性说明文字,遂使全书资料愈益充实。

(王乃友)

[民国]石城山志 一卷/陈诒绂编纂·—民国6年(1917)石印本。——石城山,即清凉山,在南京市区西部。

诏绂,生平详见《金陵园墅志》提要。作者因顾云《盋山志》“拔帜西北”而“不敢续也”,故《石城山志》没有关于石城西北内容的记述,只是以石城为的,定其界址,分三段记述。一是山北路至北城而止;二是山南路至新街口而止;三是山东路至干河沿而止。凡山径所经之地的园墅、人物、祠庙、寺观都予记载。书中往往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记述,表现作者自身的思想观点。如“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毋为诸渊生”等等,即渗透着诒绂的“死有重于泰山者,有轻于鸿毛者”的生死荣辱观。至于追怀陶弘景隐居的隐仙庵、贯休所建的金陵寺、龚贤之扫叶楼等等,也无不可以蒙发读者思古之幽情。此编拾零搜遗,考据精审,比之顾云《盋山志》简略者详之,散者整之,文省而事增,使金陵城中名胜犬牙相错者皆挈若一贯,脉络皎然。

(黄 静)

盋山记 八卷/(清)顾云撰·—清光绪9年(1883)自刻本。

云,字子鹏,号石公,清上元(今南京)人。盋山在南京市西,自龙蟠里至蛾眉岭,沿小仓山过虎踞关,经四望、马鞍诸山抵清凉门、迄乌龙潭而止。凡8卷,分5门。首形胜,次祠庙,次园墅,次人物,次艺文。晚清薛时雨太平天国中曾参李鸿章军幕,授杭州知府,以“招抚流亡、振兴文教”为任,后历主浙江崇文书院、江宁惜阴书院,弟子为筑薛庐,顾氏曾负笈从游,于此记述颇详。卷首有汪士铎《序》,略谓文字高简,落枝归叶,若晋魏人语云云。

(纪燕秋)

[嘉靖]后湖志 十一卷/(明)赵惟贤等原编,(明)万文彩等续编。——后湖即南京玄武湖。

惟贤,生平未详,曾任南京户部给事中。文彩,生平未详,曾任南京户部给事中。明初曾下令编造全国户口簿册以作为征调赋役的依据,谓之黄册,10年一造,送户部,在后湖建黄册库藏存。正德间,管库官赵惟贤等为记其事而编《后湖志》,历时两年,成书8卷。至嘉靖年间,万文彩等又予以增补,共成11卷,凡30余万言。卷1~3事迹;卷4~10事例;卷11诗文。《事迹》记后湖历史沿革、形势、黄册数目、黄册库架、黄册职官、巡湖职役、后湖界址、后湖公署等;《事例》为黄册库有关工作制度等文件的汇辑,包括黄册编造、库房建造、禁例、黄册库内部制度等方面;《诗文》收录晋至明有关后湖及黄册库纪事诗文。此志从内容到形式均属专志,类于专门档案馆馆志的性质,记叙和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对研究明代黄册制度、土地制度、人口、赋役等问题,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王乃友)

[民国]玄武湖志 八卷/(民国)夏仁虎纂·—民国21年(1932)刊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年影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仁虎(1874~1963),字蔚如,号枝巢,南京人,光绪28年(1902)举人。辛亥革命后,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等职。曾主修《北京市志》,与修《江苏通志》,补“耆旧传”300篇。又撰有《秦淮志》、《岁华忆语》等。仁虎感于“莫愁特小小耳,犹有志,则兹湖(玄武湖)岂宜独缺”,“遂以暇日检志乘往籍之有关者,作《玄武湖志》”。共8卷。卷1往迹志;卷2~3人物志;卷4~6艺文志;卷7名胜志;卷8物产志。《往迹志》以编年体手法,记述了自“晋元帝时创为北湖”得名始,至清同治年止有关玄武湖的兴废状况。至于玄武湖雄伟的地理形胜、帝王将相在玄武湖的活动、沿湖建筑、沿湖的土地开垦、玄武湖的水利地位等,书中均有涉及。其中说;“兹湖兴废,实关霸图,而土地之丰歉,人民之利病,亦往往系焉。”揭示玄武湖与金陵人民之间的关系颇为中肯。《人物志》“但取湖干宦绩,亦但载与湖有关者”、“详于关涉湖事”,卷2限本籍人士,卷3外籍人土收录标准及分类均较严。《艺文志》收有王安石《湖田疏》、梅曾亮《为江宁水患上陆制军书》、许宗衡《旧游日记》,洪亮吉《观后湖打鱼歌》等诗词。《名胜志》收录不仅玄武湖名胜,也包括“通湖诸水及堤埭陵墓”,其历朝建筑虽成劫灰或具在史册,或犹存遗址者,并录无遗,从而保存了大量与玄武湖有关的山、沟、城池、门、苑、坛庙、观阁、寺塔等系统资料。《物产志》详尽记载了玄武湖丰饶物产,如藕、板菱、芡实、湖稻、大根菜、鲫鱼等,其中还对“荷叶裹鸭、米粉蒸鸭遍南北,实始作于后湖”的情况作了考证。后附“后湖租税述略”。但《艺文志》仅限于作者“所及者具之”,难免收而不全。

(黄 静)

莫愁湖志 六卷/(清)马士图撰·—清嘉庆20年(1815)刻本,清光绪8年(1882)重锓本。——莫愁湖,在南京城西。《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士图,生卒年不详,字鞠村,清江宁(今南京)人,诸生,善画山水士女墨竹,工诗,著有《豆花庄诗词钞》等。《莫愁湖志》书前有作者自《序》、明中山王遗像、莫愁湖图、莫愁湖赋,莫愁湖诗借,志中分山水、关梁、祠庙,古迹、文考和郁金堂诗证等。该志于莫愁湖与周遭之山水古迹,记载颇详。唯该湖得名于古女子莫愁,莫愁多传说,全国多处有之,附会之处就在所难免了。

(吴福林)

[民国]秦淮广记 三卷/(民国)缪荃孙编纂·—民国13年(1924)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秦淮在今南京城区南部,以秦淮河横贯于此得名,自古为南京繁华之区。

荃孙,生平已见《江苏省通志稿》提要。缪荃孙认为: “秦淮一隅,风流薮泽”,“无不倚文人为主持,藉题咏为标榜”,遂续前代文人士大夫之作编纂《秦淮广记》。共3卷。卷1纪盛;卷2纪丽;卷3纪琐。《纪盛》以“(明)太祖立富乐院于乾道桥”,“各处将士妓饮生事尽起”为开端,纪载了秦淮河畔众多的歌楼舞榭及其“聚四方宾客、搢绅宴集”、文人骚客极尽灯火游船享乐之能事的盛况。而铺排辞藻之余,时时有所感慨,所谓前后五百余年,沧桑三度,盛衰百变,“舞扇歌尘都成陈迹”,“秦淮一水,阅尽兴亡”。《纪丽》主要记自明以来300余个秦淮名妓的生平。《纪琐》记围绕歌女官妓所发生的一些奇闻琐事。此书对研究明清时期秦淮的社会风情和时代风尚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黄 静 陈 华)

秦淮志 十二卷/夏仁虎撰·—民国37年(1948)《南京文献》第24号铅印本。

仁虎,生平已见《玄武湖志》提要。南京山水,秦淮为胜。城南秦淮一区,自明初设教坊司,青楼管弦,风流不歇,遂成繁华闹市,后又屡经兵燹,流水栖鸦,江山依旧,而风台月榭,景物全非,仁虎乃参稽图志,询诸故老,于1943年撰成是书。凡12卷。前有傅岳棻《夏枝巢同年秦淮志序》,仁虎《自序》、述例、目录。卷1流域志;卷2汇通志;卷3津梁志;卷4名迹志;卷5人物传;卷6宅第志;卷7园林志;卷8坊市志;卷9游船志;卷10女闾志;卷11题咏志;卷12馀闻。记事止于民国。各卷之前皆冠以无题小序,阐述立卷所据。《流域》、《汇通》、《名迹》,多采摭前人书籍成编,文末注明资料出处。《宅第》、《园林》、《坊市》、《游船》、《女闾》,不少是作者耳闻目睹所得。秦淮河众流趋赴,广纳百川,故《汇通志》收及青溪、玄武湖、护城河及句容、溧水的赤山湖、湖熟、白米湖等河湖资料33则。人物以所见所闻者为原则,收有卒于咸、同、光、宣及民初者近20人,其中多为县志及《金陵通传》所不载。《游船志》记有灯船、楼船、火食船、佛事船、歌船、卖唱船等方面的内容,为其他志书所罕见。《女闾志》专记妓女事颇详,其中有关明代官妓、清代妓女先自由散处而光绪中叶以后始一院数十人群居的内容,有助于明清妓女生活的研究;有关官厅、警局与无行子弟相勾结残酷剥削妓女方面的内容,对剥削阶级的揭露也很深刻。作者于行文之中间有所见,或所引资料互相抵梧,或所记事物今古已有不同,往往以括注或案语的形式,加以说明。

(王乃吉)

[万历]金陵梵刹志 五十三卷/(明)葛寅亮撰·—明万历间南京僧录司刻本,明天启7年(1627)刻本;民国25年(1936)据天启刻本影印本。

寅亮,字屺瞻,明钱塘(今杭州市)人。万历29年进士,历官主事、福建提学使、南京礼部祠祭司郎中、南京尚宝卿等。有政声。金陵古为帝王都,梵刹名闻海内,骚人向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称。然历经唐、宋、元兵燹,圮毁几尽,原野寥廓,钟声罕闻。万历35年(1607年),葛寅亮于南京礼部祠祭司任上将颓者葺之,去籍者复之,不持仪律者饬之,同时广稽博考,搜之荒碑故牒,得其梗概,编成《金陵梵刹志》53卷。卷1御制集;卷2钦录集;卷3~47寺院;卷48废寺名;卷49南藏目录;卷50~53各寺条例。前有葛氏自序、凡例、目录。《御制集》收帝王谕、诏、文、诗。《寺院》以大刹为纲,次大刹、中刹附丽于大刹,小刹附丽于中刹。记大刹钟山灵谷寺、凤山天界寺、聚宝山报恩寺凡3,次大刹摄山栖霞寺、鸡笼山鸡鸣寺、卢龙山静海寺、天竺山能仁寺、牛首山弘觉寺凡5,中刹铜井院、佛国寺、东山翼善寺、方山上定林寺、石头山清凉寺、苍云岩嘉善寺、燕子矶弘济寺、雨花台高座寺、献花岩花岩寺、幽栖山祖堂寺、天竺山福兴寺等凡37,小刹凡132。所记诸寺,多附载有关敕赐、文、诗、传,其大刹、次大刹、古中刹均冠有景图。《条例》记各寺租额、公费、僧规、公产。书中对诸刹地理位置、规模、建置等记述甚详,所收文、传、诗,材料亦甚丰赡。其于殿楹、赡产、山川、古迹、人物,乃至名贤韵士撰记、题咏,均搜括群书、网罗百氏,捃摭而胪列之。所载碑文至夥,资料价值尤高。

(王乃友)

[万历]金陵玄观志 十三卷/(明)葛寅亮撰·—明刻本;民国26年(1937)影印明刻本;民国37年柳诒徵校刊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寅亮,生平已见前。此志当亦撰于葛寅亮南京礼部祠祭司在任期间。书前有朝天宫景图、神乐观景图,目录。体例类乎《金陵梵刹志》,以大观为纲,中观丽于大观,小庙丽于中观。记大观冶山朝天宫、神乐观凡2,中规石城山灵应观、狮子山卢龙观、长寿山朝真观、方山洞玄观、吉山祠山庙等凡16,小庙51。大观、中观多附敕赐、文、诗、古迹,大观另附道规条例,资料颇为丰富。柳校本书末有柳诒徵跋语。

(王乃友 彭年德)

[民国]金陵大报恩寺塔志 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张惠衣著·—民国26年(1937)北京研究院史学研究会铅印本。——大报恩寺,西晋时名长干寺,梁改称阿育王寺,宋名天禧寺,元为慈恩旌忠寺,明宣德间始名报恩寺,在今南京市中华门外,寺与塔毁于清咸丰年间。

惠衣,名任政,生平不详。惠衣“放迹于大小长干之间者亦既有年,访废寺之遗址,披逊朝之文献,博采傍搜”,遂成此志。共10卷,首1卷末1卷。卷首凡例、劫余遗物;卷1纪载;卷2古迹;卷3梵宇;卷4联额;卷5碑记;卷6寺僧;卷7集文;卷8集诗;卷9杂缀;卷10大事记;卷末补遗(营建、赡产、公费、集文、杂缀)、采摭书目。《纪载》考证长干梵刹如长干寺的历代兴废、屡易其名的源委较详。大报恩寺曾遭圮毁,旃檀旧迹,殆未能认。《古迹》、《梵宇》虽列考三藏塔、阿育王塔、金刚殿、四天王殿等,而考从群籍,均向所未载,此书自亦不能不付缺。《碑记》、《集文》、《集诗》皆以作者时代为序,罗列有关塔、亭资料,于考证相关古迹或可一助。《大事记》以编年体的手法,记载了自孙吴迄于清季数千百年间大报恩寺的营建、檀施,神异之事。此书虽名记寺塔,实亦涉及历朝之逸史。其中对大报恩寺塔建筑规模的记载,详及分寸,对于劫余遗物,诸如全寺,寺塔,塔墓、塔顶盘,宣德三年御制碑,梁长干寺如来舍利塔砖等,还丽以图绘与照片,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黄 静)

[明]金陵古迹图考 一卷/(明)陈沂纂·—民国18年(1929)影印本。

沂,生平已见《南畿志》提要。此图考由陈沂“细绎旧史,博洽群记”而成。共16篇:吴越楚地图考、秦秣陵图考、汉丹阳郡图考、孙吴都建业图考、东晋都建康图考、南朝都建康图考、隋蒋州图考、唐昇州图考、南唐江宁府图考、宋建康府图考、元集庆路图考、国朝都城图考、应天府境方括图考、境内诸山图考、境内诸水图考、历代互见图考。前有陈沂《序》。书中记载了自春秋至明历朝金陵城郭、衙署、街衢的演变状况。一图一考,图可使人明察金陵历代形势之所由变,考则著明图之所以然。内容涵括历代金陵及四周的山水、以及金陵与扬州、句容、溧阳、湖熟(今江宁)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志贵详今略古,忌详略失体,此则《国朝都城图考》比前15篇较为全面,从明朝建都金陵时的宫城、门、署廨,到皇城南有坊以居民,均一一简单介绍。《方括图考》、《诸山图考》、《诸水图考》专考当时应天府的四境、山水,以补《国朝都城图考》之不足。《历代互见图考》对金陵重要桥、门等作了古今对比考证,并在图上标以古今地名,可谓贯通古今。书中记述范围除今南京市外,还包括江宁县,可惜书中记述过于简略。

(黄 静)

金陵四十八景全图 徐寿卿编·—民国9年(1920)上诲书局石印本。

金陵于六朝繁盛之后,四方古迹不胜枚举,惟最著名之景四十有八。惜乎年深代远,沧桑之变,以致湮没。徐寿卿遂不辞山川跋涉之劳,实地考察,追本旁源,博览志书,精心研究,始得窥其全豹,乃特请名手绘图著说,逐景详明,俾阅者按图索骥,一目了然。四十八景全图为:莫愁烟雨、祈泽池深、雨花说法、天界访僧、凭虚远眺、永济江流、燕矾夕照、狮岭雄观、石城霁雪、钟阜晴云、龙江夜雨、牛首烟岚、花涯清兴、北湖烟柳、东山秋月、虎洞探幽、冶城西峙、赤石片矶、清凉问佛、嘉善闻经、杏村沽酒、桃渡临流、青溪九曲、凤台三山、达摩古洞、甘露佳亭、长干故里、鹭洲二水、化龙丽池、来燕名堂、楼怀孙楚、台想昭明、长桥选妓、崖记虞公、石室余青、幕府登高、报恩寺塔、神乐仙都、鸡笼云树、灵谷深松、秦淮渔唱、天印樵歌、山飚别馆、谢公古墩、摄山楫翠、木末风高、珍珠浪涌、落星名岗。

(倪 波 郑建明)

金陵胜迹志 十卷/胡祥翰辑·—民国15年(1926)铅印本。

祥翰,字寄凤,上海人,好探幽,每至金陵,必寻遗迹,访故墟,登崇山峻岭,泛舟云水烟波,考历代宫殿之废基,谒神灵英杰之祠墓,览其故城垒,访先贤故里,入丛林古刹,读残碑断碣。闻者采之,见者记之,夜归旅邸,又不惮翻阅图经,地志,博稽载籍遗编,不厌求详,一一印证。经数年努力,稿成付梓。志共10卷,分门记载。卷1城郭(附故城);卷2~6山水;卷7寺观;卷8祠字;卷9园墅;卷10陵墓(附塔院)。资料较为充实,可补郡邑志之不足。

(倪 波 郑建明)

金陵园墅志 三卷/陈诒绂撰·—民国22年(1933)11月翰文书店出版。

诒绂,字稻孙,号石头山人,江宁(今南京)人,生于清同治12年(1873),光绪24年(1898)补县学生,民国期间曾任江苏通志局宁属分纂,《续纂同治上江两县志》分纂。著有《钟南淮北区域志》3卷、《石城山志》1卷等。《金陵园墅志》书前有《序》和题辞,上卷载金陵历代园墅地址、建筑、姓氏、台榭、位置;中卷载金陵历代园墅之游记;下卷载金陵历代园墅之诗歌。前此已有明王世贞和顾璘的同名《金陵名园记》,诒绂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并增加王、顾之后金陵园墅变迁兴废的内容,实为集大成者。唯于园墅之记载仍有悭吝之憾。

(吴福林)

新都胜迹考 周念行编·—民国30年(1941)上海新建设书店刊本。

念行,字树美,曾留学日本,毕业后回国,历游粤、楚。是著为其在宁供职之暇,探游名胜,复取载籍,旁稽博考,举其所闻所见详为着录而成。内容有:1新都沿革概略;2钟山;3鸡笼山;4狮子山;5清凉山;6冶山;7燕子矶;8栖霞山;9南汤山;10牛首山;11雨花台;12莫愁湖;13韬园;14愚园;15玄武湖;16周处;17刘园;18鼓楼公园;19大钟亭;20秦淮河。后附新都城垣之现状及城门之改称。

(倪 波 郑建明)

六朝事迹编类 十四卷/(宋)张敦颐撰·—宋绍兴30年(1160)初建康府学刊本;清道光20年(1840)张宝得翻刻本;光绪13年(1887)李滨翻刻本;《古今逸史》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录印元明善本丛书》本;1989年南京出版社点校本。

敦颐,生卒年不详。字养正。婺源游汀人。登绍兴8年进士第,为南剑州教授。历舒、衡二州知州。有《韩柳文音注》、《衡阳图志》等行世。建康为六朝故都,六朝古迹遗址比比皆是。然迭经兵燹,史迹湮废泯灭,史籍图经难以稽考。张敦颐乃取《吴志》、《晋书》及宋、齐而下史传,与当时之碑记相参订,分门编类、缀为篇目,终成是篇。凡14卷,计14门。卷1总叙;六朝兴废、建都、官殿、郊社、郡国、保守;卷2形势;卷3城阙;卷4楼台;卷5江河;卷6山冈;卷7宅舍;卷8谶记;卷9灵异;卷10神仙;卷11寺院;卷12庙宇;卷13坟陵;卷14碑刻。全书专记南京地区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朝事迹,兼及江乘(今属句容)、句容、溧阳、溧水之事。编者广征博采,排比综考,是者摭采,非者驳正。所引六朝至宋典籍达80余种,其中不少早已亡佚,具有很高辑佚价值。《碑刻》一门,所录碑志以唐代最多,且多为南宋金石家所未获见。著者志在补《图经》、《实录》之脱误,虽云“六朝事迹”,实则上述吴越楚汉,下及北宋,发微抉隐,于史事人文尤多侧重。但书中也有疏漏之处。如卷8《谶记》、卷9《灵异》所记为怪诞异事,以致后人讥之“不免好奇之失”。

(时觉非)

留都见闻录 二卷/(明)吴应箕撰·—金陵秘籍征献楼刊本。——留都,即南京。

应箕,字次尾,明末贵池人。文章气节,推崇海内。明亡,与新安金正希同时死节。生平著述,皆有关国是,不下十数种,殉国后遗书散佚。是书原目13:山川、人物、园亭、官政、科举、书画、器用、交游、服色、寺观、时事、宴饮、音乐。一度散佚。后其五世孙铭道复得之,仅存其9目,即上卷山川、园亭、科举,下卷河房、公署、官政、寺观、服色、时事。其中《河房》可能就是原目中的《音乐》,《公署》可能是原目的《人物》。所述九事,一则可以增人见闻,一则可补正史及明季诸稗编之缺。

(倪 波 郑建明)

建康古今记 (清)顾炎武撰·—清康熙间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改炎武,字宁人,自署蒋山俑,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诸生。顾氏学识渊博,于天文、历算、舆地、金石、考古均有研究,开清代朴学之风,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及方志学家。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顾氏认为修志者必具相当学识,应网罗天下志书以作参考,应进行实地调查,反复核校,修志要有充裕时间,不可仓促行事;志书文字宜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些至今都还有现实意义。兹志不分卷,清抄本不全,有缺页。记载内容为建康建城始末、门名、郊坛、祠祭署、朝日坛、夕月坛、山川坛、社稷坛、先农坛、旗纛坛、祭江坛、马神坛、泰历坛、牺牲所、太庙、奉先殿、五祀、宫阙、宫城诸门、山陵、祠庙、官署、学校、府卫、阅武场、马群、牧马草场、府县(应天府、上元县)、苑囿(上林苑、漆园、花果园、靛园、苜蓿园)、司药局、仓廪、寺观(天妃宫、神乐观、朝天宫、灵谷寺、天界寺、大报恩寺、鸡鸣寺、大能仁寺)、酒楼、塌坊、冢墓、道碑等。资料源于《明实录》。于明初建康城之地理、建置记述尤详,字里行间往往透露出眷明蔑清的思想感情。记载言简义赅,内容丰富,为后人研究南京地理历史提供详备参考。

(时觉非)

[道光]金陵待征录 十卷/(清)金鳌纂·—清道光24年(1844)刻本;光绪2年(1876)重刊本。

鳌,字伟军,江宁人。是书总汇唐、宋、元、明诸志,采书500余种,广为援引考据、掇拾金陵轶事,六易春秋七易其稿,终为10卷。前有《序》,末有《跋》。共分5类。卷1~4志地:城、山水、桥、楼、书院、庙、祠、市、街、巷、村、宅、园、堂、墓、寺、庵;卷5~7志人,收元代以后金陵人物110、列女65;卷8志事:典制、其他;卷9志言;卷10志物。据自《序》,是书不录生人,不采怪诞神异之事,不入讥刺谐谑之词。名为待征,实核正误。

(倪 波 郑建明 彭年德)

秣陵集 六卷/(清)陈文述纂·—光绪10年(1885)淮南书局刊本。——秣陵,古县名,秦始皇37年(前210)改金陵邑置,治所在今江宁秣陵关。东汉建安17年(212),孙权改名建业,移治今南京市。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复改名秣陵。《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文述(1771—1843),原名文杰,字退庵,号云伯,浙江钱塘人。嘉庆举人。是集乃云伯览古所著。集前有图考、金陵历代纪事表,正文以时代为序。卷1吴、越、楚、秦、汉、孙、吴、西晋;卷2东晋;卷3宋、齐;卷4梁、陈;卷5隋、唐、南唐、宋、元;卷6明。书中自春秋至于明代,一一记叙历朝于金陵之缘起,加以考订,参之论断,并附题咏、赞叹之作凡300余篇。卷前以表汇纪事,旁及六朝之佳丽,综2000年之轶事,可称该博宏丽确切完备。

(倪 波 郑建明)

【佚志】

[梁]京邦记 二卷/(南朝·梁)陶季直撰。

季直,南朝梁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宋累征召不起,时人号为“聘君”。入齐,为尚书比部郎,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历东莞、北海、建安太守,为政清平。梁天监初,拜太中大夫。天监10年(511)卒。《梁书》卷52有传。《新唐书·艺文志》2:“《京邦记》,二卷”。《通志·艺文略》4著录于此相同。《[至正]金陵新志》卷4《疆域志·津渡》、卷5《山川志·溪涧》、卷12《古迹志·第宅》引此书凡3则。按《京邦记》一作《京都记》,盖“邦”、“都”形近而误。《[景定]建康志》卷19《山川志·沟渎》等曾引《京都记》共4则。就今存佚文看,内容至少包括山川、津渡、园苑等方面。又上2志《溪涧》门所引为青溪,《沟渎》所引为潮沟,青溪、潮沟皆小支流,而季直一一收录,可知此书记述具体,资料翔实。南京为当时的都城,据书名推测,书中记述范围大致应以今天的南京市为限。

(张修银)

[陈]建康记 一卷/(南朝·陈)姚察撰。

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励精学业,闻见该博。陈太建初为通直散骑常侍,累迁吏部尚书。入隋授秘书丞,卒于大业6年(606)。《陈书》有传。据本传,姚察著有《西聘记》、《玉玺记》、《三钟记》、《建康记》各1卷。《太平御览》卷989《药部》6《当归》:“《建康记》曰:‘建康出当归,不堪用’”,卷990《药部》7《芍药》:“《建康记》曰:‘建康出芍药,极精好’”,等等,凡引此书26则。《[至正]金陵新志》卷7《田赋志·物产》亦引此书1则。仅从今存佚文看,记述内容限于植物,且语言过于简略。

(张乃格)

建康宫殿簿

唐刘知几《史通》卷10《内篇·杂述》:“帝王桑梓,列圣遗尘,经始之制,不恒厥所,苟能书其轨则,可以龟镜将来,若潘岳《关中》、陆记《洛阳》,《王辅黄图》、《建康宫殿》,此之谓都邑簿者也。”清浦起龙通释:“此指帝京规制言,其书亦史志都城一流。”从书名推测,《建康宫殿簿》应为东晋和宋、齐、梁、陈的都邑志,记述范围即今南京。《史通》成于唐中宗景龙4年(710),此书当早于《史通》。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卷6:“《建康宫殿簿》,卷亡,不著录。”以之入隋,未审何据。《太平御览》卷175《居处部》3《殿》:“《建康宫殿簿》云:‘林光殿在县东北十里潮沟村覆舟山前,晋以为药园’。”《[景定]建康志》卷22《城阙志》3《园苑·古华林苑》:“《建康宫殿簿》云:‘宋元嘉中,筑蔬圃,二十二年更修广之,筑天池泉,造景阳楼、大庄观、花光殿,设射堋,又立风光殿、醴泉堂’。”《御览》及《景定志》并引昭德、嘉德、寿安、乾明、有觉、光严、重云、神龙、之善、长寿、胜辩、正福、清曜、丽日等殿,和曾城观、丽谯阁、九日台、通天台等资料,内容全为宫廷建筑、园林的方位、修建始末与演变情况。有时间可考的记载中最晚者为陈永初。按陈无永初,永初当系永定之误,为陈武帝年号,时当557~559年。据此可以推定,此编当纂于陈永定至唐景龙之间。

(张乃格)

丹阳郡图经

《文选》卷20《献诗》范蔚宗《乐游应诏诗》李贤注:“《丹阳郡图经》曰:‘乐游苑,宫城北三里,晋时药园也。’”同卷谢灵运《邻里相送方山诗》李贤注:“《丹阳郡图经》曰:‘方山在江宁县东五十里,下有湖水。旧扬州有四津,方山为东,石头为西。’”卷22《招隐》颜延年《应招观北湖田收》李贤注:“《丹阳郡图经》曰:‘乐游苑晋时药园,元嘉中筑堤壅水,名为北湖。’”《文选》李贤注成于唐显庆间(656~661),李贤注引此书,则《丹阳郡图经》成书年代当早于唐显庆。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卷6;“《丹阳郡图经》,卷亡,不著录。”以之入于隋,未知确否。李贤注所引北湖即今玄武湖,乐游苑在今南京市区东北一带,方山在今江宁县境内,均未出现在的南京市范围。据现存佚文看,此图经于地理、古迹的记述颇为详明。

(张乃格)

[唐]秣陵记 二卷——秣陵,今南京。传说秦始皇时望气者谓金陵有天子之气,故秦始皇东游以压之,并改是名。

《新唐书·艺文志》2:“《秣陵记》,二卷。”《通志·艺文略》4、《国史经籍志》卷3也均著录作“《秣陵志》”,亦作二卷。

(张修银)

建康图

《太平御览》卷170《州郡部》16《江南道上·昇州》“《建康图》曰:‘西晋乱,元帝自广陵渡江,此城荒落,以府第居县北,幕府之名自此而立。寻以江宁为琅邪国,盖袭帝始封之名也。历宋、齐、梁、陈六代皆都之’。”《[景定]建康志》卷16《疆域志·桥梁》也引此图2则,《[至正]金陵新志》卷4《疆域志·铺驿》、卷11《祠祀志·寺院》又引此图4则。2志所引为俞初桥、永昌桥、水馆、宝林寺,连同《太平御览》所引,内容涉及建置沿革、桥梁、馆舍、寺庙等。成书当早于北宋初年。

(张修银)

建康图经

《太平寰宇记》卷90《江南东道》2《昇州》:“《建康图经》云:‘西晋太康元年平吴,分地为二邑,自淮水南为秣陵,淮水北为建业,其后因愍帝即位,避讳改为建康’。”纂修人及纂修年代不详。但此为《太平寰宇记》所引,当早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766~984)。《太平寰宇记》所存佚文,内容涉及建置沿革疆域。

(张修银)

建康记

《[景定]建康志》卷16《疆域志》2《桥梁·降真桥》;“《旧记》云:“在玉晨观西,句容县三十里桥是也’。”同书卷17《山川志·山阜·茅山·大茅峰》:“《旧记》云:‘在崇僖观北独高处’。”《[至正]金陵新志》卷5《山川志·溪涧·楚王东西二涧》:“《旧记》云:‘崇僖观东二涧是也’。”并引《旧记》。《建康》称其为“旧记”,可知马光祖目其为《建康旧记》,实则就是《建康记》。《景定》、《至正》2志之井泉、宫观、祠庙及《太平寰宇记》卷90《江南东道·昇州》又引此书凡10余则,内容涉及建置沿革、山川、井泉、津梁、祠宇等方面,地域不出今南京市范围,语言简洁明瞭。

(张修银)

[宋]金陵地记 一卷/(宋)黄元之撰。——黄元之一作“元广之”,误。

元之,宋人,生平乡里未详。《宋史.艺文志》3:“元广之《金陵地记》六卷。”《崇文总目》卷2:“《金陵地记》一卷,黄元之撰。”注:“绎按: 《宋·志》作元广之,传写之误。”《通志·艺文略》4:“《金陵地记》:一卷,黄元之撰。”按《宋史》于元至正3年(1343)3月开局,5年10月告成,《通志》则成于南宋绍兴31年(1161),《宗文书目》成于北宋仁宗景祐(1034~1037)中,是《崇文书目》、《通志》去此书较《宋史》为近,可信性强,应作1卷,黄元之纂。又《太平御览》亦有引用,是此书成于北宋太平兴国之前。《太平御览》卷41《地部》6《蒋山》所引为:“《金陵地记》曰:‘蒋山本少林木,东晋令刺使罢还都种松百株,郡守五十株”,。“又曰:‘周顒,字彦伦,隐居蒋山,出为临海令,罢还都,欲游旧居,孔稚珪作《北山移文》以讥之曰:“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雾,勒移山庭”’”,等等,凡引《金陵地记》3则。据佚文看,内容涉及山水、人物、沿革等方面。

(张乃格)

金陵图

《太平御览》卷41《地部》6《蒋山》:“《金陵图》曰:‘后汉末,蒋子文为秣陵尉,逐盗钟山北,为贼伤额而死。常谓青骨死当为神。至吴大帝下都,子文乘白马惨搔头执白羽见形,故令史白吴王为立庙,不尔,当百姓大疫。大帝犹未信。又翌日见于路,当令飞虫入人耳。后果如其言。帝乃立庙钟山,封子文为蒋侯,改为蒋山’。”卷170《州郡部》16《江南道上·昇州》也引《金陵图》1则。又,《太平寰宇记》卷90《江南东道·昇州·上元县》、《舆地纪胜》卷17《建康府》历代宫苑殿阁制度、历代诗、《[景定]建康志》卷19《山川志·洲浦》、卷33《文籍志·石刻》、《[至正]金陵新志》等,凡引《金陵图》7则。以上诸书所存佚文,内容涉及建置沿革、民间传说、山川、宫室、冢墓、古迹、艺文、金石等方面。文笔生动,记述也颇详明。成书当早于北宋太平兴国之年。

(张乃格)

金陵图经

《太平寰宇记》卷90《江南东道》2《昇州》:“《金陵图经》云:‘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卷12《庙宇门》、《太平御览》卷170《州郡部》16《江南道上·昇州》、《舆地纪胜》卷17《建康府·府沿革》也引《金陵图经》凡3条。编纂人、编纂始末、卷数均不详。诸书上存佚文,金陵得名缘由1条、蒋帝庙1则、初置金陵邑1条,内容涉及建置沿革、祠庙、古迹等方面。

(张乃格)

[宋]江宁图经 六卷。

《通志·艺文略》4:“《江宁府图经》,六卷。”《国史经籍志》3著录与此同。《太平御览》卷65《地部》30《江南诸水·秦淮水》:“《江宁图经》曰:‘淮水北去县一里,源从宣州东南溧水县乌刹桥西入百五十里’。”卷170《州郡部》16《江南道·昇州》,及《太平寰宇记》卷90、《舆地纪胜》卷17、《[景定]建康志》卷17、19、45、46、《[至正]金陵新志》卷5、11等,也曾多处引用该图经,内容涉及山川、井池、寺观、建置沿革、名胜古迹等许多方面,且记述简洁明瞭。

(张修银)

[宋]金陵记 (宋)沈立撰。

立,北宋历阳人,字立之。举进土,佥书益州判官,迁两浙转运使,累判都水监,出为江淮发运使,徙宣州,提举崇禧观,卒。著有《河防通议》、《蜀江记》、《都水记》、《名山水记》等。此书大约纂于江淮发运使任上。《太平寰宇记》卷90《江南东道》2《昇州》:“按《金陵记》云:‘梁都之时,城中二十八万余户,西至石头城,东至倪塘,南至石子冈,北过庄山,东西、南北各四十里。自侯景反,元帝都于江宁,冠盖人物多南徙,洎陈高祖复王于此,中外人物不迨宋、齐之半’。”《太平御览》卷170《州郡部》16《河南道上·昇州》:“《金陵记》曰:‘姑熟之南、淮曲之阳置南豫州,六代英雄迭居于此,以斯地为上游焉’。”《[至正]金陵新志》卷8《民俗志·风俗》也曾引用此书。由现存佚文推测,此书详于事物变化,内容至少包括建置沿革、人文、风俗等方面。

(张乃格)

[祥符]江宁图经

《[至正]金陵新志》卷首《引用古今书目》:“《祥符图经》。”而于志中卷5《山川志·江湖》引用作《祥符江宁图经》,《[景定]建康志》卷18引用也作《祥符江宁图经》,可知作《[祥符]江宁图经》是。除此2志外,《大明一统志》卷6也引有该图经。诸书现存佚文,越城1则,石硊山、竹山各1则,长塘湖、溧水、濑水、秦淮河、新洲各1则,日观台1则,甓桥1则,风俗2则,内容包括山水、洲浦、桥梁、古迹,风俗等类目。

(张修银)

[宋]江宁图经

《[景定]建康志》之《疆域志》、《祠祀志》等凡引《图经》8则。按《景定志》引《江宁图经》或作《旧图经》,或作《旧经》,只此8则单称《图经》,知此编与前已著录之《江宁图经》非同一本书。《舆地纪胜》卷17《建康府》府沿革、县沿革、古迹、碑碣引《图经》凡9则,引文有熙宁中事,熙宁为宋神宗年号,时当1068~1077年,其时去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已六、七十年,知此图经又非《祥符江宁图经》。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卷1《总叙门》、卷2《形势门》、卷3《城阙门》、卷4《楼台门》、卷5《江河门》、卷6《山冈门》、卷7《舍宅门》、卷10《神仙门》、卷11《寺院门》、卷12《庙宇门》、卷13《坟陵门》、卷14《碑刻门》凡引此书52则。张敦颐字养正,南宋绍兴进士,是此图经成于北宋熙宁至南宋绍兴之间。《[至正]金陵新志》坊里、物产、官署,《大明一统志》卷6《应天府·古迹》等亦有引文多则。据现存佚文推断,此图经内容颇为广泛,涉及建置沿革、疆域、官署、山川、井泉、津渡、宅第、古迹、庙宇、冢墓等许多方面,且有物产、赋税方面的记述,为前此图经所不见。如《六朝事迹编类》卷5《江河门·绛岩湖》引此书: “在句容县西南三十里,源出绛岩山,周回二十里,溉田一百顷,旧收岁课钱二百二十贯,咸平三年正月奉敕除放,”就为研究当时的税率等提供了确切的依据。

(张乃格)

[乾道]建康志 十卷/(宋)史正志撰。

正志,字志道,晚号吴门老圃,南宋丹阳人。绍兴21年(1151)进士,除枢密院编修。乾道3年(1167)以左朝奉郎、集英殿修撰知建康府,6年改知成都府。著有《菊谱》等。此志成于乾道5年3月,史正志《序》今有佚文存于《舆地纪胜》卷17《建康府·碑碣》。《宋史·艺文志》3:“史正志《建康志》十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8:“《建康志》十卷:府帅史正志志道撰,时乾道五年。”《舆地纪胜》卷17、《[景定]建康志》卷5、16、17、21~22、33、40、42、43、46、《[至正]金陵新志》卷1、4、5、7、8、11~13等曾多处引用该志。内容涉及建置沿革、城池、山川、交通、津梁、祠庙、古迹、赋役、民俗、人物、碑碣、艺文,并收有图和图考。从佚文看,此书资料繁富,记述具体。如仅《[至正]金陵新志》卷11《祠祀志·寺院》所引,就有清真寺、明觉寺,玉泉院、延福禅院等83座寺院的资料,《舆地纪胜》所引古迹就有永安宫、读书台、洗钵池、孔子巷等10多则资料。今有《蒲圻张氏大典辑本》。

(张修银)

[庆元)建康续志 十卷/(宋)吴琚修,朱舜庸纂。

琚,字居父,一字云壑,南宋开封人。工书法。历帅荆、襄、鄂三路。庆元6年(1200),以镇安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江南东路安抚使兼判建康府。卒谥忠惠。著有《云壑集》。舜庸,南宋建康人。好古博雅,曾任建康府府学学正。《[景定]建康志》卷49《古今人物传》3《耆旧传》有传。早在淳熙(1174~1189)前期,舜庸就着手搜集地方文献资料,自历代典籍,到里巷口传,乃至仙佛之书,无不综研,已成数万言之大帙。吴琚莅任后,得其稿而喜,遂为之订正诠次,刻梓以传。时为庆元6年8月。名为“续志”,系对《[乾道]建康志》而言。据《[至正]金陵新志·凡例》,此志元至正4年(1344)纂修志书时尚存,此后佚于何时未详。《舆地纪胜·建康府》府沿革、景物,《[景定]建康志》留都录、疆域志、城阙志、文籍志,《[至正]金陵新志》地理图、山川志、田赋志、祠祀志、兵防志、古迹志、人物志等,先后引用此志数十条。内容有宸翰、建置沿革、疆域、城池、山川、田赋、祠祀、军事、古迹、名胜、艺文、碑刻、人物等,记事止于庆元年间。据《郡斋读书附志》5,此志卷前还方吴琚《序》。

(张乃格)

[元]建康路志

《蒲氏张氏大典辑本》据《永乐大典》卷10999《六姥·府》引《建康路志》一则。按《永乐大典》引建康府,元世祖至元14年(1278)升建康路,元文宗天历2年(1329)改集庆路,此称“建康路”,推断当是至元14年至天历2年之间所修。

(张修银)

[元]金陵志

《文渊阁书目》卷19《旧志》:“《金陵志》,八册。”编纂人未详。《[至正]金陵新志》卷9《学校志·路学》收有杨演所撰文,中记元大德庚子秋8月大火,只有尊经阁等个别建筑幸存。次年,邑绅集资创建正殿,地方官捐俸重构廊庑斋舍等辅助设施,而“庙之兴废始末,备载《金陵志》中”,末署“大德乙巳良月朔”。乙巳为大德9年(1305),庚子为大德4年,二者相距甚近,杨演所记当不致有误。《[至正]金陵新志》成于元至正4年(1344),是《金陵志》纂于元大德5年至至正4年这40余年之间。

(张乃格)

[元]集庆路续志 (元)赵世延修,戚光纂。——集庆路,即建康府,亦即今南京。

世延,字子敬,元成都人。弱冠授承事郎,皇庆(1312~1313)中累迁御史中丞,文宗时官至奎章阁大学士、中书平章政事,曾与修《经世大典》,封鲁国公,元统(1333~1334)中卒。光,郡人。元文宗天历2年(1329),南台御史赵世延聘戚光续修《建康路志》,戚光遂就《建康路志》删订增补而成是编。佚于何时未详。至正4年(1344)纂修《金陵新志》时,曾多所采辑。《至正志》的《地理图》、《疆域志》、《山川志》、《田赋志》、《祠祀志》、《古迹志》、《人物志》等,先后引用该志共40余则。引用时,或称“戚氏续志”,或称“戚氏志”,或称“戚氏云”,或称“新志”。内容涉及图考、建置沿革、坊巷、乡里、铺驿、山川、道路、桥梁,赋税、古迹、祠宇、碑刻,人物等方面。从今存佚文看,记述颇为翔实。如仅桥梁一类有斗门桥、仙人桥等10座,坊巷一类有嘉瑞坊、鸡行街、运巷等7个。但据《[至正]金陵新志·修志文移》,此志“妄更旧志,率意涂窜,遂使名迹埋没无闻”,看来对于《景定志》的改动颇多。

(张修银)

[康熙]金陵私乘 (清)张怡撰。

怡,生平已见《[康熙]江宁府志》提要。编撰过程、卷数、书中内容未详。

[明]金陵人物志 (明)陈镐撰。

镐,明金陵(今南京)人,成化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据明顾起元《容座赘语》卷7《金陵人金陵诸志》:“陈中丞镐有《金陵人物志》。”同书卷6《金陵人物志》:“盛仲交贡士家有陈中丞《人物志》抄本,余从其子敏耕伯年文学得之。仲交手题其首简云:‘陈中丞为此书,历有岁时脱稿,没后归罗太守。余妻姑丈司马宪副屡借之不得,最后于陈中丞子求得草本录之。余又借司马家本录二册,寄玉泉师于豫章。昨玉泉师以母夫人制家居,余又复借录本抄之,以藏于家。于以见里中故物,恐仓卒中难得尔。何时有力正其讹误,并《金陵世纪》刊之,以传布四方邪!嘉靖壬子仲冬十六日题于鹪息馆中。”盛仲交即盛时泰,嘉靖壬子为嘉靖31年,时当1552年。是此书约成于正德、嘉靖间,至嘉靖31年尚未刻,当时已有稿本及抄本数种,但流传不广,书中内容,偶有讹误。据书名推测,所记应为金陵人物传记。

(张冠星)

(明)金陵名山记 (明)王可大撰。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7《金陵人金陵诸志》: “王太守可大有《金陵名山记》。”可大,字元简,明南京锦衣卫人。嘉靖进士,累官至台州知府。辑有类书《国宪家猷》。据书名推测,此编记述对象为南京诸山。卷数及详细内容不考。

(张冠星)

(明)栖霞寺志 (明)金銮撰。

明顾起元《容座赘语》卷7《金陵人金陵诸志》: “金山人銮有《栖霞寺志》。”銮,字在衡,明陇西人,侨居南京。习歌诗,喜交游,解音律,善填词。与盛时泰友善。有《徒倚轩集》。此书卷数、编撰缘起、具体内容未详。

(张冠星)

(明)栖霞寺志 (明)文伯仁撰。

《栖霞新志·自序》:“关于<栖霞)山志或寺志的书籍,……更有……文伯仁《栖霞寺志》,可惜各志所记载的,多偏于诗文、古迹,或寺僧的遗闻佚事,对于社会状况,却少记载。”同书第六章《文艺》九《山志》:“文伯仁《栖霞寺志》。”伯仁,字德承,号五峰,明长洲(今苏州)人,诗文书画家文征明从子,诸生,亦善丹青,工于山水人物。据书名及《栖霞新志自序》推测,此志记述范围限于栖霞寺,内容详于古迹、艺文、名僧。

(张冠星)

[康熙]摄山志 八卷/(清)楚云上人等撰。——摄山,即栖霞山。

楚云上人,法号兴源,俗名龙宏戴,字骏工,清湘乡人。明季诸生。入清后,遍游名山,隐居南京栖霞寺,为该寺住持,自号楚云上人。有《旃檀集》、《西江游草》。摄山自古与荆州玉泉、济南灵岩、天台国清,共称天下山水四绝,又有“金陵摄山为东南第一名胜”之誉。自南齐永明7年(489)明僧绍舍居为栖霞精舍,唐高祖敕改“功德寺”,高宗时称“隐居栖霞寺”,宣宗大中间改“妙因寺”;宋太平兴国中改“普云寺”,景德间改“栖霞禅寺”,元祐间改赐“严因崇报寺院”,旋改“景德栖霞寺”,明洪武25年(1392)仍赐额“栖霞寺”,山寺屡兴,名僧辈出。楚云上人于禅定之余,涉猎群书,命门人慈忠、匡慧寺人纂辑《栖霞志》。志成于清康熙32年(1693),凡8卷,分山、寺、僧、传、名贤、诗文、逸事数门,记述范围包括“峰峦丘壑、梵宫香刹、兴废建置、语录文言、铭辞题咏”等(马士芳《摄山志序》)。主要内容今保存在清陈毅重纂《摄山志》中。原书王泽宏、耿光祚、马士芳3《序》亦见于陈毅《摄山志》卷首《旧序》。

(张冠星)

[清]摄山志略 六卷/(清)张怡撰。

陈邦贤《[民国]栖霞新志》卷首《自序》:“(栖霞)历代都有山志或寺志记述当时盛况,关于山志和寺志的书籍,……明有……张怡《摄山志略》六卷。”同书第六章《文艺》9《山志》: “清张怡《摄山志略》六卷。”张怡,生平已见《[康熙]江宁府志》提要。张怡曾于明亡后来居摄山,据此推测《摄山志略》当撰于入清之后,陈邦贤《自序》以之入明者误,《艺文·山志》入于清代者为是。

(张冠星)

【附存目】

金陵后湖志 (清)王曼犀等撰·—清宣统2年(1910)铅印本。——藏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

(张冠星)

续莫愁湖志 (清)醉吟馆主撰·—清光绪11年(1885)刊本。——藏南京博物院。

增修莫愁湖志 二卷/(清)醉吟馆主撰·—清光绪14年(1888)刊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明孝陵志 王焕镳撰·—民国23年(1934)钟山书局铅印本。

总理陵园小志 傅焕光撰·—民国22年(1933)铅印本。——藏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

灵谷禅林志 (清)谢元福撰·—清光绪12年(1886)刊,本。——藏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地理研究所。《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金陵历代名胜志 (清)陈文述撰·—民国22年(1933)铅印本。——藏南京博物院。

[明]金陵图咏 三卷/(明)朱之蕃撰·—明天启3年(1623)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中国方志丛书》据明刊影印本。——影印本藏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秘书处资料室。

金陵胜观图集 (日)松江房照编·—清宣统2年(1910)刊本。——藏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金陵古迹图考 朱偰编·—民国25年(1936)商务印书馆铅印本。——藏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科学的南京 中国科学社编·—民国年21年(1932)中国科学社铅印本。——藏于金陵图书馆、南京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南京 倪锡英编·—民国25年(1936)中华书局铅印本。—藏于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南京 八篇/南京日本商工会议所编·—民国30年(1941)铅印本。——藏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南京概况 书报简讯社编·—民国38年(1949)铅印本——藏于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康熙]灵谷寺志 十六卷/(清)吴云撰。

云,号舫翁,清江西安福人。灵谷寺在南京东郊钟山东南麓。原在钟山西南独龙阜,名开善寺,为梁武帝天监13年(514年)葬宝志和尚于此后所建,唐改宝公院,宋称太平兴国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明初因营建孝陵迁于今地,改名灵谷寺,历代均称东南巨刹。当时占地500亩,山门至大殿长达5里,号称“天下第一丛林”。后毁于火。现存寺院为清同治年间重修,规模大不如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77:“《灵谷寺志》,十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吴云撰。灵谷寺……旧有景泰僧洁庵、嘉靖间黄河二志。康熙庚辰,云重辑为是编。前有云自序,及寺僧寂曙所纪修辑缘起,凡分二十四类。其门目皆因明志之旧,仅略为删补耳。存佚未详。

(张修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