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 水 县

[万历]溧水县志 八卷/(明)吴仕诠、黄汝金等纂修·—明泰昌元年(1620)刻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作“吴仕诠修,黄汝金纂”、“明万历7年(1579)刻本”,均误。

仕诠,字公择,明浙江归安(今吴兴县)人。明万历进士,3年来任溧水知县,升南京兵部职方司主事,转车驾郎中。汝金,邑人,庠生。溧水县志创于明正德4年(1509)陈宪、范祺,再修于嘉靖4年(1525)王从善、方彦、黄志达,但均“简而陋”。万历4年,应天重修府志,檄属邑摭拾地方遗佚以报,仕诠嘱汝金等人共与其事。6年,溧水政事百废咸举,诸生以纂修县志为请,仕诠遂以之委诸汝金。汝金为溧水耆宿,熟闇地方掌故,受聘后参酌“正嘉两志(正德《陈志》、嘉靖《王志》)、金陵新志(《[万历]应天府志》)及邻邑诸志吾邑曾隶属也者”(黄汝金《小引》),博集群书,肆力参订,历5月而草具。稿成后呈于仕诠,仕诠又“为之拾其遗,汰其冗,厘其讹,间以品评附焉”(吴仕诠《序》),凡一年而书成。参与其事者,尚有县学教谕高汝梅、训导阮化、县丞戴士充等人。凡8卷。卷1邑纪、邑名、沿革表、官师考、官师表、学职、杂职、荐辟考、选举表、例贡、秀民、儒土、别途、吏员、知印、承差、阴阳术、武荫、封君、恩荫;卷2学校(学田附)、公署(县署<医学僧会司道会司养济院附>、仓场<演武场、察院、京兆馆>、坊表、邮递、乡约、保甲、祀典<文庙、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山川坛、社稷坛、城隍庙,邑厉坛、中山书院>);卷3风俗、田赋(户口、田亩、税粮、里甲、均徭、驿传、马政、军政、役匠、渔课、桑枣、食盐、钱法,借办纪原);卷4疆界、城濠、山川(冈墩井泉附)、杠梁(河渡附);卷5市镇、坊厢、街巷、乡鄙、圩塘、祠庙、寺观(庵院附)、古迹、坟墓;卷6名宦传、忠节传、乡贤传、孝子传;卷7义士传、隐逸传、烈女传、流寓传、方外传;卷8艺文:记、诗、箴。前有武尚耕、吴仕诠2《序》,县境、县城、县治、学宫4图及纂志姓氏、目录、原志、末有黄汝金《新修溧水县志小引》。《原志》类乎方志论文,阐述有关方志收录范围、记述方法等方面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如分野、形胜、食货,志书例于收录,而此独以为“分野而至一邑,甚微渺矣,人顾欲聚古今而讼之,又从而折衷焉,得无诞乎?至于形胜,在溧无可恃也;食货在溧无专产也,即有之,亦非为治者所急,况可无而强为之说乎?”故此书一概予以删除。编者治学态度也颇为严谨。南朝之齐、梁、陈及北周,资料无着不稽,《邑纪》遂于其下分注“无考”。《邑志》略同今之《大事记》,收录春秋至明万历8年溧水有关大事。《官师表》知县栏记事至万历46年,县丞栏记事至万历47年,主簿栏记事至泰昌元年。卷8《艺文》全书已终后又另起一页收录徐必达《重修儒学尚义记》、《新建书院记》等文。溧水重修儒学在万历27年,《新建书院记》中又有“今上改元”字样,推测“今上”为明光宗朱常洛。光宗年号泰昌,在位仅一月,故泰昌元年应为此本所刻之年。而徐必达文既于《艺文》已毕另页附刻,黄汝金万历7年冬所撰《新修溧水县志小引》又列于徐文之后,疑万历仕诠、汝金成稿后曾已刻印,但蒇事当晚于万历8年吴仕诠重修谯楼之后(详见《邑纪》)。

(张乃格)

[顺治]溧水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闵派鲁修,林古度纂·—清顺治15年(1658)刻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误作顺治13年刻本,又未著录首一卷。

派鲁,字伯宗,河南祥符人。拔贡,顺治10年来任溧水知县。古度,生平已见《[顺治]高淳县志》提要。顺治乙未(12年,公元1655年),清廷檄下郡邑,命亟修志,派鲁聘林古度主其事。卷首修志文移、修志姓氏、凡例,及县境、县城、县治、学宫4图;卷1邑纪、沿革表、官师表、学职表、杂职;卷2荐辟考:科贡表、廪监、选监、例监、民监、吏员、儒士、别途、阴阳、知印、承差、封君、恩荫、武科表、将材、武荫;卷3建置志、祀典志、卹典志;卷4风俗志、田赋志;卷5山川志、舆地志、古迹、坟墓;卷6名宦传、忠节传、乡贤传、人物传、廉能传;卷7孝子传、贞烈传、义士传、隐逸传、流寓传、仙释传、杂志;卷8~10艺文志。首冠以闵派鲁《新修溧水县志序》。记事最晚者迄于顺治15年。书前《修志文移》保留了当时各级地方政府关于编修地方志的文件,其中时有不刊之证。例如关于志书的作用与性质,《文移》中谓:“郡邑志书,固经济之要典,法戒之权舆也”。堪称中肯。此志之修去明万历《吴志》近40年,书中于近事、新事及原志未载之事多所增补。《邑纪》记东汉光武帝建武6年(公元30年)移丹阳郡治宛陵,溧阳隶之,晋武帝太康2年(281)溧阳隶丹阳郡,丹阳郡还治建业等事,均为旧志所不载。而编者亦能秉笔直书,所记当年溧水“土瘠而赋繁”情状,道出封建社会细民的苦难,颇为可贵。林氏亦有文名,所辑于此后滦水县志有一定影响,书中内容几全为康熙《刘志》所采摘。

(王德云)

[康熙]溧水县志 十一卷首一卷/(清)刘登科修,谢文运、王芝藻等纂·—清康熙16年(1677)刻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为康熙15年刻本,又未著录谢文运,均误。

登科,清奉天(今沈阳)人,由举人于康熙12年知溧水县。文运,邑人,顺治进士。芝藻,字荇友,一字其瞻,邑人,顺治11年(1654)举人,历婺源教谕、泗州教授、湖广邵附令。刘登科来溧后,县学训导程之望以旧县志奉进,谓前书所未载及年久残脱者当续纂增补,登科乃延谢文运、王芝藻等辈共襄其事,最后经刘登科定稿付刻。全书以顺治《林志》为规范,篇目也一脉相承,唯于卷4增《政事志》,卷首删《修志文移》,卷2删《武科表》、《将材》、《武荫》、《隐逸传》改《耆德传》,《艺文》增1卷。《田赋志》设《户口》、《田亩》、《税粮》3目,《政事志》设《钱法》、《盐法》、《马政》、《兵政》4目,《山川志》设《山》、《冈》、《墩》、《洞》、《涧》、《水》、《湖》、《港》、《河》、《堰》、《坝》、《塘》、《池》、《泉》14目,《舆地志》设《疆界》、《城濠》、《坊隅》、《街巷》、《镇市》、《乡鄙》、《里巷》、《村保》、《圩坂》9目,《建置志》设《学校》、《公署》、《仓场》、《坊表》、《邮递》、《乡约》、《祠庙》、《寺观》、《桥渡》9目。书前有刘登科《序》。记事卷1《官师表·学职》止于康熙16年朱宏宪、张新杼。《顺治志》至此仅20年,故刘氏“只须重刊,文字舛讹,悉为订正,向所未载,今则备书”(《凡例》)。卷3《建置志·乡约》己每乡设乡约所,置约长、副约长,乡约堂内藏朝廷谕牌等,常集里人于此讲解,并置有二簿册,登记善恶,间行劝惩,是研究明代及清初执政者对于基层社会统治的珍贵史料。《舆地志》收有深水长年被涝、请求减免税粮等的奏折、详文,颇能反映民生疾苦。《忠节传》以颂扬之笔记刘凤池于清初清兵逼近时赴水自裁,谓其死后“衣冠整然,立于河中,面貌须发犹生”,书中所体现的民族气节亦难能可贵。

(王德云)

[乾隆]溧水县志 十六卷/(清)凌世御修,方性存纂·—清乾隆42年(1777)刻本,钞本。

世御,字书巢,浙江钱塘人。清乾隆36年进士,38年任溧水知县,善吏治,能文章。性存,安徽桐城人,清乾隆27年举人。溧水县志,前虽数度纂修,但事多漏略。乾隆16年,邑令曹江创修未竣,凌世御继修而成。其目分:卷1天官:星野、庶征;卷2~3舆地:沿革、疆域、城池、风俗、坊巷、坊表、公署、旧署、乡约所、仓廒、养济院、育婴堂、狱租、邮递、义阡、营制(附兵事)、山川、圩堤、村保;卷4官师:官名目、官师表、驻防、封爵、宦迹;卷5民赋:蠲赈、户口、田制、赋额、盐政、物产;卷6学校:学宫、祀典、祭器、书籍、学额、学田、书院;卷7选举:征辟表、科目表、武科表、仕籍、封赠、恩荫;卷8庙祀:坛祀、寺庙;卷9~10人物:忠义、孝友、乡贤、文学、尚义、流寓、隐逸、方技、仙释;卷11列女: 孝女、孝妇、烈妇、节妇;卷12~14艺文;卷15古迹:遗迹、碑碣、坟墓;卷16摭拾。共12门64目、附1目。其中《舆地》、《人物》门各占2卷、《艺文》门占3卷,可见《舆地》、《人物》、《艺文》3门在全志中的突出地位。

(倪 波 郑建明)

[光绪]溧水县志 二十二卷首一卷/(清)傅观光、施春膏修,丁维诚纂·—清光绪9年(1883)刻本,15年(1889)重印本,民国4年(1915)重印本。

观光,字竹坪,江西新建人,清同治甲戌(1874年)进士,光绪3年任溧水县知县。春膏,字郇卿,河南密县人,由举人于光绪8年任溧水县知县。维诚,字纯葊,溧水人,贡生,精考据。溧水自乾隆凌世御修志,百余年间无人续之。至光绪,傅观光等续《凌志》,乃钩稽抉剔,析疑核实,探逸增新。是志卷首新序、衔名、凡例、目录、图说、绘图;卷1天文志:星野、庶征;卷2舆地志:沿革志、沿革表、疆域、山川、圩堤、村保、市镇(附形胜)、风俗、土产;卷3建置志:城池、官署、公所、坊志、坊表、仓廒、养济院、育婴堂、狱租、义阡;卷4封爵志;卷5官师志:设官名目、秩官表、防汛、名宦;卷6赋役志:蠲赈、户口、田制、赋额、盐政;卷7学校志:学官、祀位、祀仪、祭器、乐器、乐悬、书籍、学额、学田、书院;卷8典祀志;卷9选举志:科目表、武科表、征辟、仕籍、封赠、录荫;卷10武备志:营制、邮递、兵事;卷11~13人物志:乡贤、乡宦、忠义(附表)、孝友、文学、尚义、流寓、隐逸、方技;卷14~15列女志:节妇、贞女、孝妇、孝女、烈妇、烈女(附殉难表);卷16~18艺文志;卷19名胜志:古迹、碑碣、坟墓;卷20二氏志:仙释、寺观;卷21轶事志:摭拾;卷22旧序跋、旧修衔名。旧志城池、官署以及营制、兵事等目统隶《舆地》。是志特立《建置》、《武备》2门,将《城池》、《官署》等条列入《建置》,《营制》、《兵事》等条列入《武备》。封爵旧隶《官师志》,是志亦特为一门。《官师志》又易作以表,系以年号,判以官阶,秩然不紊,其详情无从查考而其治行卓越或殉难者,则附入名宦传。《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观于斯志所载,令人穆然遐想矣”。

(倪 波 郑建明)

溧水征访册 钱桂馨,徐勉编纂·—民国12年(1923)稿本。

桂馨,字小山,溧水县人。勉,字之,溧水县人。贡生,清宣统3年(1911)任桃源县(今泗阳县)训导。是书正文卷端题《溧水县征访条件》,实际为初步整理的征访资料。内容计分12目:学宫、书院、学校、经费(学校经费)、商会、宦绩、武功。忠节、孝义、儒林、节烈、孝友。记事下限为清宣统3年。

(倪 波 郑建明)

【佚志】

[宋]溧水县志

《[景定]建康志》卷42《风土志》1《风俗·溧水县》:“溧水县有山林川泽之饶,民勤稼穑,鱼稻果茹,随给粗足,虽无千金之家,亦罕冻馁之民。信巫鬼,重淫祀,畏法奉公,安业重迁,尤好文学,承平时,儒风蔼然为五邑冠”,后注:“县志”。此属溧水县标目下,“县志”显然指《溧水县志》。按宋有《[咸淳]溧水志》。咸淳为南宋度宗年号,时当1265~1274年,景定为南宋理宗年号,时当1260~1264年。此为《[景定]建康志》所引,知在《咸淳志》之前,和《咸淳志》别为一书。《景定志》所存佚文虽只短短60来字,但却从中可以窥见当年溧水人民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信仰习俗以及爱乡重文的风气,可知此志语言颇为简明。

(张修银)

[咸淳]溧水县志 (宋)周成之、方逊撰。

《[至正]金陵新志》卷前《新旧志引用古今书目》:“《咸淳溧水志》:宋周成之、方逊。”成之,咸淳时(1265~1274)曾任溧水知县。逊,生平未详。溧水在南宋咸淳中建制为县,知此志原名亦当作“溧水县志”。《[至正]金陵新志》之《疆域志》、《祠祀志》、《古迹志》、《人物志》、《摭遗》曾数次引用该志,或称“咸淳溧水志”,或称“咸淳县志”,或称“县志”,也可证成此志原名“溧水县志”。《至正志》所引,内容涉及建置沿革、坊里、祠宇、古迹、人物,而人物又包括耆旧、孝悌等方面。其卷12《古迹志·城关·城阙官署·古固城》所引说:“古固城,犹言固城,亦名平陵”,语言颇为简略。

(张修银)

[元]溧水后志 曹銞纂撰。

《[至正]金陵新志》卷9《学校志·儒籍》:“曹銞《溧水后志》载:‘朱虑者,寿昌四世孙。宋政和八年第,建炎二年官左从事郎、潭州刘阳令。四年,军贼杜彦等陷刘阳,虑力战三日死之。湖南安抚司闻诸朝,赠通直郎,与其子柔嘉将仕郎恩泽,因柔嘉历仕赠至太中大夫。三世孙绍达、明远,四世孙用、泰、栋,俱擢科第。五世孙立之、祐之,以易学授徒于家。’”曹銞,生平未详。政和为宋徽宗年号,此书不直称“政和”,也不称“国朝”、“大宋”而记作“宋政和”,可知此志纂修时已非赵宋。南宋德祐元年、元世祖至元12年(1275),元参政阿刺罕攻占溧水县,此后溧水属元,是此志修于元代。《至正志》修于元顺帝至正4年,时当1344年。由此推断,此书当修于元至元12年迄至正4年之间。从《至正志》所存佚文看,所记内容为人物,但除记述本人之外,还向上追溯高祖,向下延伸记及子、3世孙、4世孙、5世孙,明显带有宋、元时期一些志书的痕迹,类乎名人的家谱。

(张乃格]

[至元]溧水州志

《[至正]金陵新志》卷8《民俗志》、卷9《学校志》、卷13《列传》凡3引《溧水州志》。其《学校志·州县学校》所引云:“溧水州,归附初为县,设主学教谕,元贞元年升州,设教授。……至元元年,知州李衡、教授宋升重建明德、尊道二堂,修殿及两庑,增设训导、生徒,加旧其学计见于碑刻:‘旧额田:土田三十四顷六十二亩七分六厘,地一顷九十四亩七分二厘,山九十五亩五分,河渡一所,房屋十四间、随屋地基;租课:糙粳米七百二十四石七斗八升七合,小麦六十一石三斗六升三合,籼稻二百三十四斤,黄豆一石一斗,丝十七两二钱,中统钞七定十六两二钱二分。’……详见本州志”。按元代有2至元,一为元世祖年号,共31年,时当1264~1294,一为元顺帝年号,共6年,时当1335~1340。又,溧水于元成宗元贞元年由县升州,时当1295年。元世祖之至元,溧水尚为县,无知州、教授之职官,知此为元顺帝之至元。另按《[至正]金陵新志》创修于至正3年(1343)初,其时以“至正”为年号仅满2年,而至正之前即为顺帝之至元,2年多之内两度修志,有悖于官修志书的常规,故推断《溧水州志》纂于元顺帝至元年间。《至正志》今存此志佚文,内容涉及民俗、学校、节妇、碑刻等方面,记述不厌其详,资料具体充实。如《学校志》所引,不但追溯州学及学官的沿革,而且述及州学的创建、重建、扩建,甚至连州学不动产的数量及其收入,也都一一开列,详细记述。

(张乃格)

[正德]溧水县志 (明)陈宪修,范祺纂。明正德4年(1509)修。

宪,江西余干县人,进士,明正德间曾任溧水知县,后擢签事。祺,生卒字里未详。范祺《[嘉靖]溧水县志序》:“偏州下邑且有志,溧水密迩南畿,为首善之地,我皇明奄有海内百五十年来,尝修于余干陈君宪。”吴士诠《[万历]溧水县志序》:“溧故有志两矣,其一盖创于余干陈公宪,其一则襄阳王公从善所纂修也。余亟取读之,两者无足述焉。何所病之?病其以简而漏,以详而复,以夸而赝也。”据此推测,是书为明代溧水县第一部县志;但资料失收、错收,记述简陋或架床叠屋的现象较为突出。万历7年(1579)吴仕诠续修县志时尚存。书中基本内容,多为《[嘉靖]溧水县志》所利用。

(张乃格)

[嘉靖]溧水县志 (明)王从善修,方彦、黄志达纂。嘉靖4年(1525)修。

从善,字承吉,号凤林。原籍陕西南郑,占籍湖北襄阳。嘉靖2年进士,次年来知溧水县,7年升吏部考功司主事。在任赈饥民,立社仓、减田赋、建书院、兴教育、修武备、颇有政绩。彦,生卒字里未详,曾任溧水学博。志达,邑人,生平亦未详。明代溧水县志,创修于正德4年(1509)陈宪、范祺,但“间或未详于考订”(黄志达《[嘉靖]溧水县志后序》),未能尽如人意。嘉靖4年6月,应天(今南京市)巡抚陈凤梧檄令属县各修志书上呈,从善遂以之属方彦、黄志达,方、黄以陈宪、范祺《正德志》为蓝本,芟繁剔疑,补阙阐幽,王从善亦相与检阅雠校而笔削之。同年志成付刻刊行。书中所记,为“山川、人物、风俗、城廓、公署、学校、选举、户口、贡赋”,至于“老释之庐,鸟兽草木之名,文人墨客之所著述,有裨于治道者”,也无不毕载。(黄志达《后序》)但吴仕诠却在《[万历]溧水县志序》中批评它“简而漏”、“详而复”、“夸而赝”,未详孰是。明万历7年(1579)吴仕诠重修县志时尚存,佚于何时未详。原书卷前范祺《序》、黄志达《后序》今尚存,见于《[光绪]溧水县志》等志书中。

(张乃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