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通 市

[嘉靖]通州志 六卷/(明)钟汪修,顾磐纂,林颖重修·—嘉靖9年(1530)刻本;1985年南通市图书馆静海楼校勘精抄本;上海古籍书店1988年据明刻本影印本。——顾磐,《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磐,字子安,生卒年不详,通州(今南通)人,举人。9岁选入州学,12岁为廪生,博学强记,储书万卷,精粗巨细靡不研究。著有《海涯集》10卷等。其所著盐法、钱谷、马政、水利诸论,皆凿凿中当世务。纂志选材很为严谨,订《名宦乡贤考》甚严核。时称“江北之雄”。正德戊寅(1518)通州知州蒋孔旸聘顾磐等编州志,后因蒋调任,志仅具稿而未成书。钟汪为不致一方数百千载之文献散失,聘蒲田举人林颖以顾磐稿重修。书成付刻。为南通现存最早的志书。记事自建州以至是志纂修之日。下上旁搜掇拾,靡遗其事。凡6卷。卷1地理:疆域、沿革、山川、市镇、街坊、桥梁、古迹(丘墓附)、物产:土贡、品类;卷2宫室:公署、学官、杂署、铺舍、祠宇(寺观附)、典礼;仪制、祈典(恩典附)、风俗;卷3官政:户口、田赋、里役、水利、盐课、马政、备荒、武备(漕运附);卷4职官:官制、列官、宦迹(流寓附);卷5人物:选举、列传、列女(方外附);卷6词翰、文类、诗类。此书为通州与海门的合志,在体例上改变了旧志将海门附于通州之后的惯例。《凡例》称:“海门旧自为志,而附于后,非体也,今以类附之,而总名曰通州志者,海门领于通州也。”对于志书的纂写也有独到之处,各卷前有序后有论。《凡例》称:“凡分门者,俱小叙于首,以见大要,中间附一、二论说,以尽其意,亦效史家之体。”记述态度严谨,注重史料来源。凡引“维扬志诸书各注其下,有互异者并注之,以存传信传疑之义。”卷3《官政》记述翔实,特别是《水利》、《盐课》、《马政》、《备荒》、《漕运》等条目记之尤详。其《马政》直书通州地濒海域,章木罕生,不宜畜牧,应因地立法,免征田粮,《漕运》提出为解除“海运意外之虑”,可傍海漕运,辟海运与河漕并行,为通州海运提出可行的主张,都对当时发展南通经济有一定的影响。

(邵 健)

[万历]通州志 八卷/(明)林云程修,沈明臣纂,陈大科,顾养谦同纂·—明万历5年(1577)刻本,1963年9月上海古籍书店据天一阁藏明万历刻本影印本、抄本。

明臣,字嘉则,诸生,曾参胡宗宪幕府。著有《丰对楼诗选》、《荆溪唱和诗》、《吴越游稿》、《通州水利议》等。明万历4年,闽人知州林云程来通8载,政修人和,因明代虽6修州志,但或存或不存,乃考古图籍及嘉靖《海门县志》而修新志。太仓王世贞作有《序》。《序》中阐述方志性质颇有见地,认为方志与史书性质相类,所谓“今志,犹古史也”。又指出史与志的得失差别,“古史之失在略,今志之得在详”,古史仅记载君卿大夫言行之一端,而今则于一地山川、土地、民物、风俗、兵防、人物之类,无不备录。并对当时志书的弊病作了犀利的抨击:“古史之得在直,而今志之失在谀”,古史记载不虚美,不隐恶,而今志隐恶扬善,每每有所讳忌。主张新修志书,当取今志之详,古史之直。此志设图、表、志、传、遗事诸门目,体例仿之正史,又史志合一。每卷前有序,后有论,“志之详”,“史之直”兼而有之。卷1舆地图、沿革表、秩官表、选举表;卷2疆域志: 疆域、星野、机祥、形胜、山川、风俗;卷3经制志:官制、学校、武备、公署、城隍、秩祀、邮舍、都鄙、津梁;卷4物土志、则址、户口、贡献、物产、徭役;卷5杂志:坛庙、第宅、冢墓、寺观、古迹、艺文;卷6~7传:名宦、外传、流寓、名臣、列传、忠节、孝友、淳德、文学、隐逸、节妇、卷8遗事。内容丰富,记事翔实,尤以疆域山川、物土志为甚。并巧用图表,节省了许多繁文,最为可效。《四库全书》亦云:“其秩官,科第诸门,皆括之以表,于例颇善。”通州自宋至明万历期间,所修志书,已大多散失,唯此志集前志大成,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明史》艺文志2有著录。

(邵 健)

州乘资 四卷/(明)邵潜撰·—南明弘光元年(1645)刻本;1985年南通市图书馆影印本;抄本;1961年南通市图书馆油印本。——州指通州,即今南通。

潜(1581~1665),字潜夫,号五岳外臣,江苏通州(今南通市)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博极群书,好著述”,著有《循吏传》、《友谊录》、《引年录》、《志幻录》、《眉如草》、《邵山人诗集》等。晚年僦居如皋西城寓公庐,潜心州乘。“凡涉志事,远则求诸简册,近则征诸耆旧,有所见闻,率日属月累,书而藏之……勒成一家之言,命曰‘州乘资”,意思是可以作为将来编修州志的参考。邵潜对方志理论亦有阐发:“今日郡志,古之国史也。修史之难,无出于志”;修志的原则应当是“文直事核”,“不得以浮靡之辞,虚妄之事而参之”。是志分38类。卷1杂识、秩官、选举、名宦、流寓、名臣、列传、机祥、山川、河渠、风俗、官制、学校、武备、城隍、社仓、朝贺、祈典、乡饮、津梁、则壤、户口、馈运、岁课、岁办、贡赋、徭役、丁粮、仙释、祠宇、寺观、冢墓、遗事;卷2艺文:宸翰、碑记、著述;卷3宦迹;卷4人物(附续)。类目清楚,检索方便。其中《徭役》记述甚为详备,通过一条鞭法在通州实施、演变的兴衰过程,反映了明朝赋税制度改革的利弊得失。断限上至五代,下迄南明弘光元年,统合古今,详今略古。虽为私人著述,但考证精核,叙述简括,填补了明代万历5年(1577)至南明弘光元年近70年通州州志的空白,其内容不断为后志沿用,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何晓宁)

[康熙]通州志 十五卷/(清)王宜亨修,王效通,王兆升纂·—康熙13年(1674)刻本;抄本;1962年南通市图书馆油印本。

宜亨,清华阴人,进土,康熙9年知通州,17年去职。效通,字龙门,号塞庵,崇祯庚辰(1640)钦赐进士,历刑部主政,郎中,后弃官隐居海门,著有《秋香园集》、《武陵游集》、《且园杂咏》。兆升,字仙佩,举人,曾知台湾,明干有惠政,著有《春秋题钤》等。此志首冠宜亨、效通、兆升3序、州县志原序4篇、新旧地舆图10幅、纲目、凡例。卷1区域志:沿革、疆域、星野、机祥、形胜、山川、河渠、古迹、泉池;卷2建置志:城隍、公署、学校、都里、坊市、津梁、坛庙、寺观、宅基;卷3赋税志:则壤、户口、正供、杂办、芦洲、马政、税课。盐策、备考;卷4经制志:文庙祀典、公仪、官制、武备、卷5秩官表:统辖秩官、州秩官、营秩官、所秩官、县秩官;卷6选举志、甲榜、乡荐、岁贡、辟荐、武科、武籍、材勇、任子、例贡、稼史工曹;卷7风物志:习俗、时序、物产;卷8臣绩志:名宦、外传、流寓;卷9~10人物志:名臣、列传、忠义、孝友、笃行、文学、隐逸、任侠、仙释;卷11列女志:节孝。贞烈;卷12~14艺文志:宸翰、藏书、州乘、著作、记、碑记、碑铭、颂、题名、序、书、疏、议、诗;卷15杂记:遗事、正讹。编纂体例及收录标准仿前志之体,“宁简毋烦,宁刻无滥”,共列12志,79目,“头绪清而无纷庞之患”,除《建置》、《秩官》、《人物》3卷取诸旧志从五代始外,其余各卷皆续自前志断限处.记述以简核为要,详近略远,而记载赋税,人物及艺文尤详。《遗事》、《正讹》两目则考证、补订了明《万历志》的缺误,从而使明万历至清康熙间“吏治之得失、赋役之重轻、风尚之淳漓、人物之臧否,以至灾祥之有无、文章之聚散……”等等如在目前,填补了“百年之内,文献阙如”的空白。

(何晓宁)

[乾隆]直隶通州志 二十二卷/(清)王继祖修,夏之蓉纂·—清乾隆22年(1755)刻本。

继祖,汉军正红旗人,举人,乾隆15年知通州,22年离任。在职勤于求治,尤究心掌故,与郡人士征文考献。之蓉(1698~1785),字夫裳,号醴谷,晚号半舫,江苏高邮人,清雍正4年(1726)举人,官盐城教谕,11年进土。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后任福建乡试正考官,湖南学政等。曾主讲钟山、丽正等书院。著有《半舫斋诗抄》、《兴艺录》,编有《汲古编》、《读史提要录》等。并曾于乾隆48年修《高邮县志》12卷,之蓉对方志颇有研究,认为方志的功能是“述往事所以昭方来也”,因此,应“宁谨毋滥,宁质毋华”。他主张对一地的往事,要遍稽诸史传,对当代情况不可凭据前编,也不可主观臆断,要进行调查,人物须“盖棺论定”,不为生人立传,均有可取。乾隆19年,夏氏受聘于继祖主纂《直隶通州志》,遂使上述方志观在《直隶通州志》中得到较充分的体现。继祖称该志“据旧志所载,缺者补之,讹者正之,略者详之,繁者节之,其昔无而今有者则详审而增之。举八十年来未备之事,皆得综其大纲,贯其条目,循端竟委,睹旨知归,益亦稽索靡遗矣”。凡21卷。卷1舆图:通州分隶图、通州四境旧图、四境新图、州志旧图、州志新图、古迹图、州廨图、儒学图、狼山总镇府图、泰兴县四境图、泰兴县城新图、如皋县四境图、如皋县城地图;卷2疆域志:星野、沿革(表附)、形胜、地里、都图、市巷;卷3山川志:山、江、海、河渠、闸坝、井泉、桥梁;卷4建置志:缄池、官署、仓廒、驿铺、堂院、义冢;卷5民赋志:户口、田赋、解支、沙洲芦课、杂课、盐法、卷6学校志、学制、祀典、师儒、宾兴、乡饮、书籍、学田、书院;卷7仪礼志:庆贺、开读、新任、迎春、耕蜡宣讲、救护、祈祷;卷8祠祀志;坛、庙;卷9~10秩官志:统辖秩官、州秩官、县秩官、盐秩官、所秩官、营秩官;卷11宦迹志;卷12军政志:镇戍、兵制、海防;卷13选举志、进士、举人、贡选、辟荐、武科、武略、应例、封荫;卷14人物志:名贤、宦绩、忠节、孝友、义行、文苑、隐逸、寓贤;卷16列女志:节孝、贞烈;卷17风土志;习俗、岁时。物产;卷18古迹志:名胜、坊表、宅基、寺观;卷19~21艺文志;著述、疏、议、碑、序、诗、赋;卷22杂志:祥祲、方技、仙释、轶事。体例遵府志之体。因通州已升直隶州,辖如皋、泰兴两县,而海门坍没,归并通州,故《疆域》、《山川》、《建置》、《民赋》、《军政》等志变动较大,记州情详、述县情略,原《海门县志》所载附后。每卷首列有叙说,类前缀以小引,篇末间附论断。州域、县境均用图示,秩官、列女皆用表列,《坛庙》、《建置》入祠祀志,《文庙》、《祠祀》归《学校志》,《学校志》中增《宾兴》、《乡饮》,《民赋志》后附《芦课》、《盐法》,归属得当,记述翔实。时人周朝阳称该志:“首列舆图终杂志,上关国计下民风;阐扬宗祖由贤嗣,缀拾遗忘补化工;笔削不参疑似词,远追前史颂熙丰”。但第7卷《礼仪》一门,所列《庆贺》、《开读》等8目,大致为各官厅共同之官仪,不免有悖志体。

(何晓宁)

(乾隆)州乘一览 八卷/(清)汪撰·—清乾隆稿本;抄本;民国29年(1940)南通文献征集会铅印本。

,生卒年不详,字峙云,一字巢,原籍安徽,康熙间迁居通州(今南通)。诸生,幼即工吟,屡试被放,益肆力于诗,著有《咏兰轩集》等。书中所设门目:卷1原始;卷2山川;卷3城邑;卷4祠墓;卷5园亭;卷6事迹;卷7各景;卷8物产。体例事以类分,横排纵写,以“一览”的形式介绍通州,亦志之变体。记事至乾隆43年(1778)。各类不设序、论,均紧扣卷题,开门见山,记述严谨。取材不沿袭旧志,注意对事物进行新的考证。其《原始》卷补充了《通州儒学考》、《市河考》等条目。其中《通州儒学考》,称“通之有学,志不载所始”。而其根据王应风的《儒学志》、陈尧的《重修儒学志》,对通州儒学的始末作了较详的记述。《山川》、《城邑》、《事迹》、《物产》各卷特详,给人以展目即能领略通州端倪之感。《物产》目记载了古通州特产如糯赶青元麦、军山宝珠茶、猴头竹、市河银鱼,及明代通州名医陈实功专治背疮草药沧浪草等。其中的《草类》,对草棉的下种、病虫害防治、拾花、纺纱乃至织布,以及“秋日闽粤人抵通买花衣,巨艘千百,皆装布囊”等等,都有记述,则不但为草棉的种植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经验,而且还反映了古通州商贸繁荣的景象.《用物》目记载的宋代澄泥砚,具有能发墨,水不涸等特点。这些记述,多是官修志书所没有的,从而起到了拾遗补阙的作用。

(邵 健)

(乾隆)海曲拾遗 六卷/(清)金榜纂·—清乾隆年间刻本;抄本。——海曲,这里指南通州,因江水至通州距海口渐近,舟行者见江流之广也,故谓之“海曲”。

榜(1735~1801),字蕊中,一字辅之,号檠斋,清学者,方志名家。安徽歙县人。乾隆进士,任翰林院修撰,以丁忧归故里,不再出任。潜心于经文研究,与戴震、程瑶田友善,著有《礼笺》、《周易考古》等。此书虽名为“拾遗”,实与方志无异。该书凡6卷。卷1方域类(山川、市井、坝桥)、建置类(城门、官署、学制、墩垣、场宅、祠基、名胜、寺观);卷2秩官类(宦迹、选任、封荫);卷3人物类(忠节、孝友、义行、名隽、处士、文苑、武略);卷4列女类(节孝、贞烈、淑媛、节尼、义婢);卷5杂传类(方伎、仙释、寓贤、义仆);卷6物产类(谷种、蔬果、药材、花卉、草木、鸟兽、鱼虫、服用、食品、器玩)。以纲统目,脉络清晰。金氏博采旧闻,摭密撷要,可考一方之大端。

(沙锦程)

[嘉庆]海曲拾遗补续 六卷/(清)金榜纂,徐缙续补·—清嘉庆23年(1818)徐氏芸晖阁补刻本;抄本;1963年南通市图书馆抄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误作“海曲拾遗续·补”。

榜,生平已见《[乾隆)海曲拾遗》提要。缙,字鸾坡,生平未详,曾与杨廷撰合纂《(道光)崇川咫闻录》12卷。据缙书中云;补续系金榜写成6卷后再补的未定稿,所谓“乙亥冬得此板(《海曲拾遗》书板)于坊间,偶有腐剥处,且板片镌镂未净,为之修剔者月有余”,后遂“就见闻所及者,补续一,二条于卷末”,再行刊刻。乙亥为嘉庆20年(1815),分类设目同于金榜《[乾隆)海曲抬遗》,先补后续,补续的内容附于各卷卷末。

(纪燕秋)

[道光]崇川咫闻录 十二卷/(清)徐缙,杨廷撰纂·—道光10年(1830年)徐氏芸晖阁刻本。—崇川,即今江苏南通。南通宋时为崇州,一名崇川。

缙,简介已见前。廷撰,生卒年不详,字述臣,南通州人,贡生。善读书,勤于搜缀乡先辈诗文轶事,抄撮成帙,并用资撰著,役人刊刻,为存史传世作了有益的贡献。著有《顾襄敏年谱》1卷,《五山耆旧》(前集20卷、今集8卷)、《故尚书拾沈》、《孝经阐义》、《法言补笺》等。此书卷1疆域录、形势录、建置录;卷2山川录;卷3~卷4文征录上、下;卷5~卷7献征录上、中;下;卷8方技录、仙释录、名宦录、寓贤录;胜迹录;卷9杂稽记;卷10烈女表;卷11物产录;卷12余志录。此书踵乾隆王继祖、夏之蓉《直隶通州志》后,凡旧志所未载者,广为搜辑,悉注出处于下,甚为详慎,足补旧志之缺。其《文征》、《献征》2录,于旧志后数十年中之文献遗闻,搜罗宏富,编辑尤详。又《烈女》1门,旧时方志往往病之,“略者不足彰幽隐,烦则累牍不可穷”,此书以表列之,在南通旧志中也算创例。《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曾称此书“洵为名手书”。

(沙锦程)

(道光)江南直隶通州志 十七卷/(清)顾鸿修,李琪,杨廷撰纂·—清道光年间刻本,仅刻成7卷:原稿本.——总卷数未详。已残。道光刻本仅7卷(卷1,3,4,6,7、10,17),稿本仅1卷(卷13)。

琪,南通州人,生平无考,著有《少山文钞》、《李氏诗乘》等。廷撰,简介见《[道光]崇川咫闻录》提要。此志已刊印的7卷:卷1疆域志:星野(图附)、沿革(表附)、形胜、地里、乡都、市巷;卷3建置志:城池、官署、仓、驿铺、桥梁、井泉、坛庙、祠宇、寺观、古迹、坊表、宅墓、堂院、义冢;卷4民赋志、户口、田赋、解支、沙州芦课、杂课、盐法;卷6学校志:学制、祀典、学额、师儒、书籍、学田、送学、宾兴、乡饮、书院、义学(社学附);卷7礼仪志、庆贺、开读、新任、迎春、耕耘、宣讲、救护、祈祷、坛祭、庙祭、祠祭、冠婚丧祭;卷10秩官志下:统辖秩官、州文秩官、州武秩官、静海县秩官、海门县秩官、泰兴县文秩官、泰兴县武秩官、如皋县武秩官;卷17列女表上。此外还有卷13人物志,系未刻印的底稿。从卷17《列女表上》看,本志卷数不止17卷,但以下各卷不详。就现存8卷看。此志记事断限至于道光15年(1835)。在篇目分类上,突破了前志的框框,类目细致,层次清楚,有地方性。《民赋志》“盐法”目,突出通州制盐的地方特色。内容翔实,史料性强。《户口》目较系统的记述了通州人口的变迁与征税的关系,《田赋》目记述了不同等级田亩的税额,《礼仪志》分述了各种礼仪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仪注,祭品、祝文等具体内容,对清代中叶通州的经济、文化活动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秩官志》对列传人物,特别是《统辖秩官》的记述,侧重于人物在本地的政绩,删节了有关人物与本地无关的生平繁文,也是对旧志原文照抄的一大突破。

(邵 健)

[光绪]通州直隶州志 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梁悦馨、莫祥芝修,季念诒、沈锽纂·—同治13年(1874)稿本;光绪元年(1875)刻本。

悦馨,安徽合肥人,举人,同治3年9月来知通州。祥艺,贵州独山人,同治末来知通州。念治,生平介绍已见《[光绪]江阴县志》提要。锃,生卒年不详,字笠湖,通州人,盐运使衔,曾任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等职。同治6年春,梁氏谒“侯相曾文正公,言欲重纂州志,且言拟请季,沈两君总其成,公素重两先生之学识,以为然”。次年付诸实践,历8年而成。含所隶泰兴、如皋两县内容。卷前设序、纂修职名、志原、凡例。卷首图:通州全属、州四境、县四境、江海交会、五山、州城隍、县城隍、州学宫、试院、紫琅书院、廨署、场镇各图;卷1疆域志、沿革(表附)、星野、形胜、风气(方言附)、都里、市巷(坊表附);卷2山川志:山、水(水利治绩附)、名迹(宅墓附);卷3建置志:城隍、廨署、仓廒、井泉、桥梁、义局(义冢附);卷4民赋志:户口、则壤、解支(杂税、卫赋、学租附)、蠲恤、芦政、盐法、物产;卷5学校志:规制、礼乐、教养、院塾;卷6仪典志:公仪、秩祀、敦俗、引年;卷7军政志:陆营、水师、乡兵、历代兵略;卷8~9秩官志:官制、文职表、武职表、列传;卷10~11选举志:文选表、武选表、封荫表;卷12~13人物志:名臣传、忠节传、宦绩传(武功附)、孝友传、义行传、文苑传、隐逸传、侨寓传;卷14~15列女志、年例表、节孝传、贞孝传、义烈传、才淑传;卷16艺文志:经、史、子、集;卷末杂纪:祥异、方技、二氏(寺观附)、轶闻、订讹、跋后。计图29、表27、目57、附录6,约100万字。是书集前志所长,纠舛误去犹复,又详加搜讨,征信阙疑,立体较严。如旧志《道里》,已具首卷图说,故删减,《坊表》旧列《古迹》,归属不当,改列《疆域》;《秩官志》旧列《统辖》,“有挂漏舛讹”等弊病,改列《官制》,将历代官秩沿革异同统列于前,再列文职,武职各表;《人物志》前志首列《名贤》,而“副实匪易”,更为《名臣》、将《寓贤》更为《侨寓》。增设《杂纪》以无可属者属之。因前志谬误较多,为避免随条指驳,增设《订讹》一门,考证纠误。为保存历史资料,于卷首设《志原》,详列旧志序文及编者姓名。纂者还重视志书的功能,其《山川志》补充记水,以江河为经,港汊闸堰为纬一一记述,并列举历代治水成绩,给后人留心政要者有所参考。民赋对官、民都有切身关系,“记今额,又记前之变迁、增损”。芦洲涨坍升豁,隐系民瘼,所以尤为重视,记述更翔实。《军政志》注重“思患豫防”,胪列防倭御寇之事,告诫后人于“江清海晏,投戈息烽”的太平盛世之中,应“安不忘危”。编者综合前此地方史志的大量史料,是较为完整的地情著述,向为各界人士所推崇,对全面研究封建时代的南通州,有重要的价值。

(邵 健)

光绪通州志补正 ·—民国稿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不题撰人姓名。红格工楷,首页书口贴补,题“光绪通州志补正”,以下各页书口印“泰兴县志稿”,盖借用泰兴县志稿纸。封面草书“未印,已见前”,当为定稿本,且书已不全。原本一函二册,另一册题“南通县志卷十工程图志表”,亦为红格工楷稿本,但2书用纸迥异。《光绪通州志补正·通州历代兵略》末眉批“图志入补正”,疑《图志》即《南通县志》卷10之《工程图志表》。《补正》末有张謇民国元年(1912)8月手记,推测可能为张謇所修。《光绪通州志补正》目次:通州沿革(禹贡至顺治二年、附表)、通州沿革(雍正二年至光绪三十三年、附表),通州历代兵略。《通州沿革附表》共设年代、统部、通州、如皋县、泰兴县5栏,详记有关内容。《通州历代兵略》起自周敬王37年(前483),迄于同治4年7月,一一胪列南通战事,其中尤详于南宋御金、清初抗清、郑成功北伐、英人内犯、太平天国战争对南通一带的影响。张謇手录《元故万户张鼎墓志》资料价值颇高。张鼎,元张宏纲之子、张汉之弟。旧州志谓张宏纲驻守通州凡20年,并记其于大德5年(1301)以江阴水军招讨使移驻通州,而《墓志》载张宏纲勋爵阶官颇详,谓张鼎镇守通州垂20年,并记其于大德11年因兄刘汉以宏纲之职相让遂袭父职镇通,足证旧州志误张宏纲,张鼎父子为一人。通州滨江,坍、涨频频,《工程图志表》记张謇议立保坍会、潮灾、江岸坍涨情况甚详,所收《实测宣统元年十月至宣统三年五月坍岸表》,《总报民国元年三月至三年九月坍岸表》、《通境潮灾户数统计表》,一一胪列地点、长度、宽度、户数、口数等,资料翔实,地方特色也很鲜明。《补正》记事止于民国元年,《图志表》止于民国3年。《补正》征引经、史、子、集近百种,其中不乏难觅书籍,有些今已不传,凡所用引,皆注明出处。

(张乃格)

江苏通志通州属志稿 十卷附录一卷/金拭纂·—稿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作“江苏通州志稿”,又未著录附录一卷,并误。

轼,生平已见《[宣统]泰兴县志续》提要。清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18年(1929),江苏曾先后三次开馆纂修江苏通志,同时向全省征集资料,据此稿书名推测,《江苏通志通州属志稿》似为应江苏通志局之檄而搜集整理以备省志采摘的征访稿。卷首附录(历代兵略:通州);卷1沿革表、疆域、山川;卷2城池、关津、公署(仓廒附、义宇增)、坛庙(祠祀)、宅墓、寺观、古迹、风俗、通州沿革(通州、如皋县)、通州沿革(新增)、通州疆域、通州山川;卷3通州学宫、通州户口、通州田赋(杂税附录)、通州芦课、通州屯田、通州群田、通州牧政、通州物产;卷4通属选举表;卷5通州文职表、通属名宦;卷6~7通属人物(名贤、宦绩、武功、忠节、孝义、儒林、文苑、隐逸、艺术、流寓、方外、列女);卷8~9艺文、海门厅人物;卷10杂类志(纪事)。记事止于光绪33年(1907)。所附《历代兵略·通州》冠于全书之首,为他志罕见,所记周敬王37年(前483)至清同治4年(1865)7月兵事,基本同于《光绪通州志补正》之《通州历代兵略》。全书以新增旧志所未收、补充旧志所遗漏、纠正旧志所误记为宗旨,新增、补遗、纠正均于志中注明,眉目颇为清晰。但因系稿本,立目间或错乱,秩序偶然颠倒亦往往有之。如《人物·艺术》李全仁生卒年在后,陈达夫生卒年在前,而篇中竟列李全仁于陈达夫之后。

(张玉祥)

海曲方域小志 一卷/(清)金榜纂·—清光绪17年(1891)上海著易堂《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排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榜,生平已见《海曲拾遗》题要。此志前无序、后无跋,亦无目录与标题。依书中实际内容分类,依次为概述、山(山、冈、峰、岩、崖、石)、水(河、潭、沟、湾、洲、港)、街市、园第(园、楼、轩、亭、阁、堂、院、书屋)等。南通濒临大海,历史上海岸线变化很大,篇中对此曾有所反映,如概述的“变沧为桑”、北溟山的“今没于海”的记述等。园第所记古迹凡50余处,今多已不存,资料颇显珍贵。虾子湾收有文天祥经此前往石港日期的资料,足可与文天祥《指南录》所记脱身元军,冒死南归的险恶经历相印证。但书中不止一次地记述南通“龙脉”、“龙气”,而竟以堪舆家言为据,殊不足信。

(纪燕秋)

[万历]狼五山志 四卷/(明)王扬德撰,钟光岳校正·—上海王培孙先生藏本;民国24年(1935)影印本。——狼五山又称五山,在今南通市区之南长江岸边。所谓五山,指狼山,军山、剑山、黄泥山、马鞍山。

扬德,生卒年不详,字心抑,明浙江人。万历38年(1610)武进士,历任狼山总兵等职。善武能文,兼通五经,“时与文人学土结社山中,歌诗酬倡”。是志撰于万历44年。凡4卷。卷1山图、形胜、山川、古迹、建置、物产、名贤、仙释、灵应、祀典(附祭文)、事纪(附灾异创缮);卷2五律、七律;卷3五古、七古、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五绝、七绝、狼五山赋、萃景楼赋;卷4碑、记、传、序。狼五山当江海之交,其五峰列峙于江之委,海之冲,西控齐鲁秦晋,东凌吴越瓯闽,为东南第一重镇,是志将狼五山“要害、名胜、岩洞、台刹及古今事迹、诗文,灵奇编次成帙”,尤以诗文最为丰富,是记载狼山的第一部山志,史料价值颇大,可补以往州志记载之不足。

(沙锦程)

[乾隆]南通州五山全志 二十卷/(清)刘名芳撰·—乾隆16年(1751)刻本;光绪3年(1877)校对原板刊补重订本。

名芳,字南庐,号可翁,福建人,擅长诗文。乾隆3年来游南通,先后寓居7年,编有《宝华山志》、《金山志》、《焦山志》,晚年着力编辑清代诗集,乾隆24年卒于如皋雨香庵,享年56岁,葬于狼山。《南通州五山全志》,是记载狼山内容最为丰富、资料最为翔实的一部山志。作者为了写好这部山志,“殚精竭虑,搜遗访阙”,“精其图绘,状其云物,一岩一洞、一水一石之奇,莫不搜罗荟萃。”计20卷。卷1山图、形胜;卷2~4山水:岩、峰、洞、石、石台、泉、池、港、杂记;卷5~7建置:院、殿、祠、庵、楼、阁、轩、亭、山房、桥、闸、塔、墓(僧塔附);卷8杂志:祀典(祭文附)、灵应、灾异、特产、创缮;卷9~10人物:隐逸、归隐、杂传、流寓、仙释;卷11~19艺文:碑、记、赋、颂、说、启、诗;卷20志馀:正讹、遗事。全志分门记载,于各门中复以类聚,无类可聚者则以杂记列之,条分缕析,了如指掌。其所收北宋至清乾隆年间与狼山有关诗文600余篇,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但收录标准把握不严,与五山关系并不密切者,往往收之,如《五太守传》、《六闺秀传》。五太守皆因曾于狼山题咏,即予入传,已属勉强,而《六闺秀传》所记六女都不生于山中,只因传说受山川清淑之气而生,也一概予以入传,就更为牵强附会了。

(沙锦程)

(同治)两淮通州金沙场志 (清)邱标纂·—孙氏经畲楼藏稿本传抄本。

标,通州学岁贡生,生平无考。同治间,邱氏对明嘉靖《古沙全志》“细加考核、补遗”,“并广搜博采”汇总为一场专志。共为3册,不分卷。首列纂修姓氏、总目、志原、凡例、序,次分地图、古迹(场界、建置、灶课)、仕宦(题名、选举)、人物(文苑、宦绩、孝行、义行、流寓、隐逸)、节孝、杂志(灾祲、土产、杂伎、轶事)、艺文(诗、记、序、赋、著述)。是志虽“为灶地而设”,但自然、社会、人文等均载无遗。记事上起置场,下迄清同治间。其篇目或准正史,或及州志,叙述简括,条理分明,于一场古今之各类情况,删繁就简,择要集录;考据详确,征引谨严。记述原则注重教化,也比较注意实用性。“诗古文辞有关风化者则载,否则不能书入”,“特产有便民之故,亦载数条以备览”,其资料价值较高,可补“修盐法或修州志”之不足。

(何晓宁)

[清]两淮通州吕四场志 ·—清抄本。——吕四古为滨海产盐地,相传唐代吕洞宾4次游此而得名。《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作“吕四场志”。

是志不分卷,主要内容为:序、吕四场十景诗、吕四场筑城记、古迹(寥角嘴、放鹤田、吴妃塜、露御夹、范公堤、桃村、大河营)、职官、节孝。记事至清道光9年(1829)。对研究吕四的历史地理、风物人情有一定参考价值。

(沙锦程)

【佚志】

(通州)旧图经 (宋)阮綝纂。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41《淮南东路·通州·古迹·三虎化船》,“阮綝《旧图经》云,‘太平兴国八年,渔者严五云:“今旱往茅港捕鱼,有三虎群行,入江化为三小船望布洲去”。数日,布洲有人来云,彼处有三虎。此亦异文也’。’《舆地纪胜》约成于南宋宝庆3年(1227),其所引三虎化船为北宋太平兴国8年事,时当983年,是此图经纂于太平兴国之后、宝庆之前。《舆地纪胜》所存佚文,类于后来的遗文逸事,内容荒诞不经。

(张修银)

[崇宁]通州图经 (宋)杨阜纂。

《舆地纪胜》卷41《淮南东路·通州·风俗形胜》:“南濒吴会,列壤相望,旁通吴越,迨于外帮,风帆海道,瞬息千里”,下注:“崇宁中郡守杨阜作《通州图》序”。同卷“讼庭多虚,囹圄空隙,殆有古之淳风”,下又注:“杨阜《通州图》序”。《州沿革》又引杨阜《图经》1则。杨阜,北宋徽宗崇宁(1102~1106)中曾任通州知州。此图经即纂于杨阜通州任上。《舆地纪胜》所存佚文,内容涉及形胜、风俗、建置沿革、疆域,其中形胜类于今之概述,风俗类于今之司法。

(张修银)

[开禧]淮南通州志 十卷/(宋)孙昭先纂。

《宋史·艺文志》3:“孙昭先《淮南通川志》十卷。”按《舆地纪胜》据《新唐书·地理志》,旧有通州通川郡,乃后之夔州路之达州。周世宗乎淮南,以唐静海军为通州,至此有两通州,遂改夔州路之通州为达州,且旧通州不在淮南,故此《淮南通川志》实为《淮南通州志》,以旧通川郡而误。《[万历]扬州府志》卷24:“《淮南通州志》,十卷,宋孙昭先纂”,正作《淮南通州志》。昭先,字延父,南宋龙溪人。淳熙进士。嘉泰初除司农寺簿,迁寺丞,出知衢州,开禧3年(1207)知通州,嘉定中擢吏部郎中,官终太府少卿。此志即纂于通州任上。《舆地纪胜》卷41《淮南东路.通州》州沿革、县沿革,及《永乐大典》卷3148《九真·陈博占》、卷7516《十八阳》盐仓、军粮仓、凡引此志10则,内容涉及建置沿革、疆域、仓储、人物等。《舆地纪胜》州沿革所引云:“《通川志》云:‘海陵之东有二洲。唐末割据,存制居之,为东洲镇遏使。制卒,子廷挂代之为东洲静海都镇遏使,修城池官廨,号静海都镇,今城是也。改东洲为丰乐镇,顾俊沙为崇明镇,布沙为大安镇,狼山西为狼山镇。至南唐李璟嗣位,始补静海制置使’。”所记除沿革外,已牵连城池、市镇、官署等,且资料翔实,记述详明。

(张修银)

[永乐]通州志 一卷/(明)永乐16年(1418)严敦大修。

[景泰]通州志 一卷/(明)景泰5年(1454)孙徽修。

[弘治]通州志 二卷/(明)弘治4年(1491)施纪修。

[嘉靖]通州志 四卷/(明)嘉靖33年(1554)黄国用、吴桂芳修,丁铁纂。

铁,字君武,岁贡。“经、史、天文、堪舆……诸书靡不通,尤长于胡氏春秋”。著有《春秋疏义》、《过庭录》等书。丁氏自序云,“重修州志,深愧不才,唯恐考究弗精,褒贬失当”,故“借书以资考究,访老以质见闻,每成一传,博问广询,必公必实,而后载之”。丁氏坚持“志,史类也,当美恶并书”.由此遭到责难,但“执不变,书成自付梓”。

[嘉靖]通州志 八卷/(明)嘉靖38年(1559)喻南岳,李汝杜修,钱峰,江一山纂。

峰,诸生,笃学修行,著有《夏云诗稿》。一山,字子云,岁贡。博综坟典,著有《双莲阁集》。此志有李汝杜《序》、马坤《序》。马《序》称:“其事核而不浮于文,其论公而不近于谀,信一郡之良乘也”!

[康熙]通州志 二十四卷/(清)康熙11年(1672)王宣亨修,范国禄纂。

国禄;字汝受,诸生。以诗文名震一时,著有《浪游草》、《十山楼集》,《古学一斑》等。此志“胪纲立目,具有条理”,然“以语触当路为所抑”。范氏蒙咎,“遂毁其版,投书而去”。时王土祯有诗赞之:“翩翩浊世佳公子,只数扬州范十山”。

(何晓宁)

【附存目】

[咸丰)直隶通州志续编 (清)冯云鹓纂·—稿本。——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记事至咸丰4年(1854)。已残,存人物、选举,艺文3篇。

州志辑要 玉沙氏辑·—稿本。——藏上海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