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州 市

[乾符]吴地记 —卷附后集一卷/(唐)陆广微撰,后集不著撰人·—明万历《古今逸史》本;清《四库全书》本;明《唐宋丛书》本;清嘉庆10年(1805)《学津讨原》本;清同治12年(1873)江苏书局本,民国26年(1937)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26年《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古今逸史》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校注本。——吴,苏州的古称。

广微,苏州人,唐僖宗时在世,生平事迹未详。此书撰于僖宗乾符(874—879)问。书不见于《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及《宋史·艺文志》皆著录。此书所记有错,又经后人窜乱,《四库全书总目》因“虎疁”条,“称唐讳虎,钱氏讳鏐,改为浒墅”而乾符时钱鏐尚未为吴越王,后又“斥之曰钱氏”,因而论断“显为宋人之辞,则此书不出广微,更无疑义”。清张海鹏据黄廷鉴旧抄明钱榖本,在“罗城”下有“又至大宋淳熙十三年丙午,总二千二百十五年”19字,亦以为宋人作的证据。周中孚认为“其说恐未是,盖此书若属宋人所作,则于唐何以云今唐也”。(《郑堂读书记补逸》一七)顾颉刚说:“按以发展观点视此书,与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范成大《吴郡志》,简繁疏密之间,次序井然。故知此书实是唐人作。……不知古人书籍,原有随时改动之可能。唐人所作,能禁宋人弗改乎?大宋淳熙,固非唐人浯,而上文‘至今唐乾符三年’,能谓宋人语乎?诚为宋人语,何以言‘至今’也”。(《苏州史志笔记·吴地记作于唐人为宋人所窜乱》)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据学津讨原本考核,认定“此书当分为三”:(一)“《吴地记》自按《史记》至“《吴地记》终”、“是陆广微原书”,其中有“后人增续”,(二)《吴地记后集》旧日本原文,有“以俟后来者添修”,旧抄本增19字“似淳熙时人就原文旁注”,“洪武《苏州府志》引无此十九字可证”,(三)《吴地记后集》,“当是乾符时书”,文中不仅有宋人,而且有元人“陆续增补”。由此足证,陆广微撰《吴地记》,又经宋,元人增补,足可信的。此书有卷无目,是六朝至唐多种《吴地记》中唯一流传至今者。虽记述不详,且经后人窜乱,而其中保存有关唐及以前吴地之史料,为他书所无。并为其后修志与史、文作注等广泛引用。其载唐事,于苏州和属县之沿革、山水、城池、坊巷,桥梁、寺观、坛庙。廨署以及物产风土、户口登降、赋税徭役等,均可略窥其变迁。而于方志的源流,确如顾颉刚所说,是苏州后继者的阶梯,如《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都是因利乘便,后出转精,更上一层楼的。

(陆振岳)

[元丰]吴郡图经续记 三卷/(宋)朱长文撰·—绍兴4年(1134)苏州公使库刻本,明万历2年(1574)钱氏悬磬室刻本,龙宗武刻本,清乾隆24年(1759)朱钥明刻本,嘉庆10年(1805)张氏照旷阁刻《学津讨原》本,道光10年(1830)长白荣氏刻《得月簃丛书》本,咸丰3年(1853)仁和胡氏木活字排印《琳瑯室丛书》本,同治12年(1873)江苏书局本,民国2年(1913)重印同治真州张氏广东刻《榕园丛书》本,民国11年影印《学津讨原》本,民国13年乌程蒋氏刻《密韵楼景宋七种》本,民国26年《丛书集成初编》铅印本;1986年金菊林点校江苏古籍出版社《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排印本,并有多种钞本,不备录。

长文(1039—1098),字伯原,宋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年未冠便举进士乙科,后因骑马伤足,不肯出仕。筑室乐圃坊,著书阅古,人称乐圃先生。元祐间经苏轼等推荐,充本州教授。绍圣间被召为太常博土,迁秘书省正字。家藏书丰富,书无所不知。《宋史》有传。撰纂此书的经过,作者在《序》文中这样说:“元丰初,朝请大夫晏公(知止)出守是邦,……尝顾敝庐语长文曰:‘吴中遗事与古今文章,湮没不收。今欲缀辑,而吾所善练定以谓惟吾子能为之也’。长文自念屏迹陋巷,未尝出庭户,于求访为艰。而练君道晏公意,屡见促勉。于是参考载籍,采摭旧闻,作《图经续记》三卷。”后又因章岵的索取而“稍加润饰”。《序》作于元丰七年九月,成书当在此以前。当时未能刊行。到元符2年(1099),祝安上使镌板于公库。南宋初,孙佑访得遗书,授学官孙卫补葺校勘,于绍兴4年成书刻传。现在的传本就是这个补校本。题名为《续记》,据作者于《序》里听说:“由祥符至今逾七十年矣。其间近事,未有纪述也”。所以,承续的应是北宋大中祥符间李宗谔等撰的《苏州图经》,又名《吴郡图经》,而非洪武《苏州府志序》所说的《吴县图经》。书分上、中、下3卷。上卷有封域,城邑、户口、坊市、物产、风俗、门名、学校、州宅、南园、仓务、海道、亭馆、牧守、人物,中卷有桥梁、祠庙、宫观、寺院、山、水,下卷为治水、往迹、园第、冢墓、碑碣,事志,杂录等,共28门。前有自序、目录,后有常安民,林虑,祝安上3篇《后序》和孙佑《跋》。虽说是“续”,而门目齐全。赵汝谈《吴郡志序》称:“《旧图经》芜漫失考,朱公(长文)虽重作,亦略。”说是“重作”,似同于重修,这是宋代苏州方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图经,而且全国现存两宋的图经,完整的只有两部,此为完整者之一。因此,它有助于今天去辨认宋代图经的体式,为研究方志发展的源流提供了依据。书中所记述的种种史实,一直为以后的方志所征引。

(陆振岳)

[绍定]吴郡志 五十卷/(宋)范成大撰,汪泰亨订补·—绍定2年(1229)订补刻本,明毛氏汲古阁刻本,清乾隆《四库全书》本,清嘉庆海虞张氏《墨海金壶》刻本;道光金山钱氏《守山阁丛书》本,民国商务印书馆铅印《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15年(1926)吴兴张氏择是居景宋刊本;民国10年(1921)影印《墨海金壶》本,民国11年影印《守山阁丛书》本,清抄本,1986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陆振岳点校《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本,另有多种版本,不备录。

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谥文穆,吴县人。《宋史》有传。绍兴24年(1154)成进土,历任著作郎、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四川制置使、吏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晚年退居故乡石湖。是南宋著名诗人,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四大家。著有《石湖集》、《桂海虞衡志》、《揽辔录》、《吴船录》等。《吴郡志》,在《宋史·艺文志》和“传记”中均作《吴门志》。此志在著作权的问题上曾有风波,绍熙3年(1192)书成后没有立即刊行,赵汝谈《吴郡志序》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都记及这件事。赵《序》说:“初,石湖范公为《吴郡志》成,守具木欲刻矣。时有求附某事于籍而弗得者。因哗曰:‘是书非石湖笔也’。守惮莫敢辨,亦弗敢刻,遂以书藏学宫。……绍定初元冬,广德李侯(寿朋)以尚书郎出守。其先度支公(嘉言)石湖客也,是以侯习知之。及谒学问故,惊曰:‘是书犹未刊邪?’他日拜石湖祠,退从其家求遗书,得数种,而斯《志》预焉,校学本无少异”。又据周必大作范文穆墓志“载所为书篇目可考”。《志》为范石湖作,确凿无疑。赵《序》又说明了对范成大撰志有帮助的几个人(龚颐、滕茂、周南厚)以及李寿朋要订补的原委。李寿朋订补的文字,大都冠有“补注”二字,所以原作与增补清晰可辨。虽偶有“补注”的起迄不明,但绍熙3年是原文的下限。事属此后的,必然是增补无疑。至于绍定2年以后牧守的题名,显然是后此的守平江者,由于未修新志,故设法附骥尾以传。此志体例和《吴郡图经续记》同一类型,其间的渊源,脉络清楚。而门目增多,内容更丰富。书中所设门目,卷1沿革、分野、户口租税、土贡;卷2风俗;卷3城郭;卷4学校;卷5营寨;卷6官宇,仓库(场务附)、坊市;卷7官宇;卷8~9古迹;卷10封爵、牧守;卷11牧守,题名;卷12~13官吏、祠庙;卷14园亭;卷15山;卷16虎丘;卷17桥梁;卷18川;卷19水利;卷20~27人物(列女附);卷28进士题名(武举附);卷29~30土物;卷31宫观、府郭寺;卷32~36郭外寺;卷37~38县记;卷39冢墓;卷40~41仙事;卷42浮屠;卷43方技;卷44奇事;卷45~47异闻;卷48考证;卷49杂咏;卷50杂志。书前目录所列,与书中稍异,今以书中标题为准。前有赵汝谈《序》。其与《图经续记》比照,是大同小异,稍有增减。增加的如分野、营寨、仙事、浮屠、方技;减省的如海道、碑碣。并有1门分作2或3门,次序也有所调整。有些门,正文前有小序。全志所引的正史,野史、类书、专著、别集、方志、笔记等,约计有150种及170多人的各类诗文。所有的引文,都注明书名或篇名和作者。往往于夹注之中又有夹注,四库馆臣称此为“著书之创体”。王鏊《姑苏志序》称道“范《志》竣而整”。《四库全书总目》誉为“征引浩博,而叙述简核,为地志之善本。”章学诚《书<吴郡志>后》虽指责其不合体例有多处,但也认为“搜罗极博,证事亦佳”,“其所以为后世称,……亦不偶然也”。此志对后世苏州的志书有很大影响,明代的洪武、正德两志,体例都脱胎于此,清人修志,也总要追溯到它。书中所记苏州城垣的规模和园林第宅的分布及其变迁,北宋时苏州的兴办教育,县吏的俸禄、科举中式后金花榜贴的格式,不见于正史,土特物产,吴中风情,兴修水利的实验与经验总结等,也都是少见的。有些引文原书已不传或文已夺佚,如《吴越春秋》关于阊门和《搜神记》关于吴王女紫珪的记载。也有的与现传本文字有异。凡此等等,为各种研究者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资料。至于它的缺点,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20曾指出它述沿革有误。牧守与进士题名有多处差错。但瑕不掩瑜,无损于它成为公认的名志。

(陆振岳)

续吴郡志 二卷/(明)李诩撰·—民国5年(1906)张氏《适园丛书·五集》刻本,旧抄本。

诩,字原德,号戒庵老人,明南直隶江阴人。生卒年月未详。张钧衡《续吴郡志跋》:“按戒庵老人,明江阴李诩自号,李贯之之祖,家有《得月楼书目》,未知即其人否?”据光绪《江阴县志》卷17《文苑》称:其“性耽文史,更潜心性命之学,与唐顺之辈互为砥砺。晚谢应举,发藏书手披口诵。……评骘古今,高言亹直。尝执经陈某之门,及陈开府江南,手书问所欲。言谢曰:昔为弟子,今为编氓,时事岂所宜言?竟不一通谒者。”著有《世德堂吟稿》、《名山大川记》、《心学摘要》、《戒庵漫笔》诸书。“发藏书”可证藏书之富。“谢应举”、“时事岂所宜言”,与此书专补神仙高士,庵观,寺院的旨趣合,此志当为李诩所辑无疑。其辑志的意图,于《序》中说;“范成大《吴郡志》,由今而观,《范志》峻而整。虽详尚有未备者外,遗失仙人隐士之居址,名山胜景之出处,庵观寺院所兴起之迹,此皆前志所遗失者也,故续其志云”。全书卷上自《鹤瓢山房记》至《管山岳庙》47篇未标类目,下分古迹1S篇,古址29篇,卷下:神仙传67篇、高土传28篇、附录56篇。所辑有诗有文。张《跋》称为“均录全文,征实不苟,余籍以补《范志》之后,亦无愧色。戒庵藏书家,故采取极博。”说它“采取极博”,“均录全文”,这是事实。倘使以为无愧于“补《范志》之后”,似尚可商榷。其辑诗文,均系释道家事,颇多出世虚无飘渺之辞。辑者间或加按语,亦不出此范围。如卷下韩崇传所引“汉书”当是“后汉书”之误,传中所谓“托尸”,显系道者语。且既为专记释道的志书,与《范志》无直接关联,何续之有?其分类及归属,颇多混杂,因而疑此旧钞本可能尚未定稿。如前47篇未立类,《附录》明显是前诸目的补充。

(陆振岳)

[洪武]苏州府志 五十卷图一卷/(明)卢熊撰·—洪武12午(1379)刻本(苏州顾公硕藏原刻完本,有傅增湘《跋》;台湾有黄廷鉴《跋》本);另有抄本。

熊(1331—1380),字公武,明吴县(今苏州市)人。元时曾为吴县教渝,洪武初因系旧官被遣。后起为工部照磨,擢中书舍人,迁兖州知府。少曾从杨维桢学,博学工文词,尤精篆籀。著有《说文字原章句》、《鹿城隐书》及《蓬蜗》、《夏幽》、《石门》等集,别有《兖州府志》。此志《四库全书》未收,却一向为人称道。与作者有同朝之好的宋濂于该志《序》中历陈宋元以前的修志状况后说:“入国朝,吴县教谕卢熊,闵前志之乖纷,以为苟不合而一之,恐不足示来者。乃揽众说,摭遗事,芟繁取要,族别类分。……成书五十卷,于是数百里之内,二千载之间,其事可按书而得矣”。全志前有图1卷。所设门目,卷1沿革、分野、疆域;卷2山;卷3川、水利;卷4城、乡都;卷5坊市;卷6桥梁;卷7园第;卷8~9官宇;卷10户口、赋税、漕运;卷11赈贷,廪禄;卷12学校;卷13贡举题名;卷14兵卫;卷15祠祀;卷16风俗、氏族;卷17封爵,旌表;卷18~20牧守题名;卷21~41人物:名宦、名臣,儒林,文艺、循吏、忠义、孝友、高行、隐逸,方技,释老、列女;卷42土产;卷43古迹、寺观;卷44冢墓;卷45异闻;卷46考证(系地名考)、杂志(已载《范志》者未录);卷47~50集文(《范志》有者未录)。前有宋濂《序》。体例上依类联属,把各自的效用,逻辑地集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就其参阅的典籍,粗略地统计,单是注明出处的就有130多种,用力之勤,可想而知。且书中所征引的资料,有些原书已失传,因而史料价值很高。

(陆振岳)

[正德]姑苏志 六十卷/(明)林世远修,王鏊等纂·—正德元年(1506)刻本,嘉靖21年(1542)增补刻本,清《四库全书》本。——苏州以姑苏山得名,此袭其义以“姑苏”为名,实指苏州。

鏊(1450—1524),字济之,谥文恪,学者称震泽先生,明苏州府吴县人。成化10年乡试,明年会试连捷第一,廷试第三,授编修。历任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入阁,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文章尔雅,议论明畅。著有《王文恪公集》,《史馀》等。《明史》有传。王氏受知府林世远之请,担任纂修。《姑苏志·序》说:“合范、卢2《志》,参以诸家,裨以近事,阅八月成,得六十卷。”八个月即修成如此篇幅的一部志书实在少有。早在弘治间,知府史简、曹风聘吴宽、张习、都穆纂志,虽功亏一篑,但遗稿“书积满箱”。林世远以吴宽的积稿,交王氏裁定。又有浦应祥、祝允明,蔡羽、文璧、朱存理、邢参、陈怡、杜启先后参加编次。所以进展如此之快,就很自然了。全志卷首为图。卷1郡邑沿革表;卷2~4古今守令表,卷5~6科第表(乡贡、进士),卷7沿革、分野、疆域,卷8~9山,卷10水,卷11~12水利;卷13风俗;卷14户口,土产;卷15田赋(课税、贡役:附);卷16城池;卷17坊巷;卷18乡都(市、镇、村附);卷19~20桥梁;卷21~23官署;卷24学校(书院附);卷25兵防;卷26仓场、驿递;卷27—23坛庙;卷29~30寺观;卷31第宅;卷32阻池;卷33占迹;卷34冢墓;卷35吴世家(封爵,氏族附);卷36平乱;卷37~42宦绩;卷43~58人物(名臣、忠义、孝友、儒林、文学、卓行、隐逸、荐举,艺术、杂技、流寓,列女。释老);卷59纪异;卷60杂事。前有王鏊《姑苏志序》,后有杜启《后序》。嘉靖增卧本特增《岁贡》一表,于《科第表》、《古今守令表》和《田赋》等都有补入。《郡守纪事》增补至嘉靖21年。对于此志的评价,历来誉毁参半。《四库全书总目》称它:“繁简得中,考核精当。在明人地志中,尤为近古。”章学诚《书<姑苏志>后》也说:“《姑苏志》为世盛称”。但章学诚又从“史家法度”出发,说它“无义例”,编纂有矛盾,颠倒、不齐、不类等。乾隆《苏州府志·修志凡例》也指责《吴世家》不过抄录《史记·吴太伯世家》原文,《封爵》或重复,或非实。《氏族》“如朱,张、顾,陆等姓,其世次已详各传,余未免挂一漏百,且多附会难言”。所说应该是允当的。但在今天看来,门目中设“表”,尽管在表述上有不妥之处,而在苏州方志史上是开创性的。而内容虽有摘抄旧史以至无关紧要的文字,但也有极为可取的有价值的史料,如《驿递》所记驿递、铺舍的设置和变化,路程的距离等,可以补正史之不足。又如设《平乱》一门,为别的方志所少见。它记载了秦项梁起义,汉刘濞反叛,晋苏峻、桓玄,齐王敬则等的叛乱,东晋孙恩起义,梁侯景之乱,隋高智惠,刘元进,杜伏威、沈法兴等的起事,唐刘展、李锜、王郢等事件,僖宗时“剧贼剽昆山”,南末金兵陷苏,邵青聚党于崇明,扬震部曲李世明叛杀巡检,以及元兵入苏,张土诚据吴等。这些事件,有些也不见于正史。

(陆振岳)

[康熙]苏州府志 八十二卷首一卷/(清)宁云鹏、卢腾龙等修,沈世奕,缪彤纂·—康熙30年(1691)刻本。——有作卢腾龙修,宁云鹏纂者,误。

世奕,字韩倬,清吴县(今苏州市)人。顺治末进土,官翰林。无意仕进,请假归,闭门读书。彤,字歌起,清吴县人。康熙丁未(1667)科状元,授修撰,升侍讲。丁父艰,不复出。讲学授徒,学者称双泉先生。据王新命《序》,是志成于康熙23年。全志目录:卷首巡幸;卷1图,古今沿革表、沿革详节;卷2分野星晷,祥异;卷3疆域、形胜;卷4城池;卷5官署、仓驿;卷6乡都、市镇;卷7坊巷;卷8桥梁、关津;卷9山阜;卷10水道;卷11河形;卷12~15水利;卷16~19职官;卷20户口,卷21风俗;卷22物产;卷23~26田赋;卷27徭役;卷28学校;卷29~34选举;卷35兵防;卷36~37祠祀;卷38~40寺观;卷41第宅;卷42园林;卷43冢墓;卷44古迹;卷45艺文;卷46~53宦绩;卷54封爵;卷55~66列传;卷67孝友;卷68忠义;卷69~70文学;卷71武略;卷72流寓;卷73独行;卷74隐逸;卷75后妃;卷76—77列女;卷78艺术;卷79释道;卷80~82杂记。前有王新命,慕天颜,张志栋、宋荦、卢腾龙5《序》。门目设置受贾汉复豫、陕通志的影响是明显的,如《河形》系从《河南通志》的《河防》而米,《后妃》系从《帝王》而来,颇为不伦不类。但编者也能继承旧方志的传统,致力亍反映苏州的地方特点。要而言之,它比起以前范、卢,王3志和后来的乾隆、道光,同治3志,是显得逊色的。尤其是明中叶以后的史事,人物,疏漏很多。并且引文大都不注明出处。当然,这是清代苏州第一次修成的志书,上距明《正德志》已有170余年历史,跨度较大,资料的搜集又有局限,易代之初,有种种约束和顾忌,修志的难度足可想而知的。至其《古今沿革表》,把苏州和属县的分合废置,罗列周详,还把苏州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分代系年记述,类似大事记。虽然都是抄录各种史籍旧文,但毕竟是苏州方志中的创新。又如《祥异》门,记叙日、月蚀、地震,各种灾害,以及夏梅冬桃之类的异常现象,也能剔除不科学的荒诞因素,无疑是可取的。

(陆振岳)

(乾隆)苏州府志 八十卷首一卷/(清)雅尔哈善,傅椿修,习寯。王峻等纂·—乾隆13年(1748)刻本。

寯,字载展,号谧斋,清吴县(今苏州市)人。康熙57年(1718)进士,雍正4年(1726)督学湖南,迁侍讲、侍读学士、少詹事等职。峻(1644—1751),字艮斋,江苏常熟人。雍正2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曾任浙,云、贵乡试副、正考官,江西道监察御史。精地理之学。著有《水经广注》、《汉书正误》、《艮斋诗文集》等。纂修<<苏州府志》时,拒贿千金求更一,二字者。协修5人,其中有吴派经学家惠栋。全志设目:卷首图,卷1分野、疆域,建置沿革<表附),形势;卷2风俗;卷3城池(坊巷附);卷4山;卷5水;卷6~7水利;卷8户口,田赋;卷9~11田赋(屯田、芦课、徭役、榷税、钱法、盐课、积贮、蠲赈附);卷12~15公署;(仓驿,义局附);卷16~17学校(书院、社学、义学附);卷18军制;卷19乡都(市、镇、村附);卷20津梁;卷21~23坛庙;卷22~25寺观;卷26古迹;卷27~29第宅园林;卷30~31冢墓;卷34~35职官;卷36~41选举;卷42~46名宦;卷47~65人物;卷66艺术;卷67流寓;卷68~72列女;卷73释;卷74道;卷75~76艺文;卷77祥异、记兵;卷78~80杂记。前有安宁,雅尔哈善,傅椿3《序》和《修志凡例》。关于体例《凡例》中称,“今志与旧志,(《康熙志》)体制不同者,如《建置沿革》附表,以旧志记繁志寡,,则仿《大清一统志》之例。人物分县序代,则仿皇浦访《长洲志》之·例。……此外移易尚多”。但从总的方面看,与《康熙志》还是渊源相承的。至于减去《巡幸》、《氏族》、《封爵》、《后妃》诸门,也是恰当的。尤其是删《巡幸》,在文化专制主义极度严酷的情况下,是颇有胆识的。编者不仅依据府旧志,渊源正史,旁及古今群籍,下及各县志,又参稽文移、碑刻、文集,甚至‘从书贾购得明崇祯初昆山王提学志坚所纂‘宦绩’,‘人物’稿十四册。……因据其本增改十之二三’,取材广泛而又严谨。在方法上也有特点:“每事每条,概系以书名。或一书中原文有不备者,有错误者,则参以他书,合成一篇。仍注明某书,参某书,或某书,某书合纂。”(《修志凡例》)以往的方志乃至史籍,在记述星野时,大都是转相抄袭,多无新意。而此志《分野》,列有《苏州府极度昼夜长短日出入朦胧影刻分表》和《星纪宫星宿图》,较为精密。

(陆振岳)

吴门补乘 十卷首一卷/(清)钱思元撰·—清嘉庆25年(1820)吴门钱氏刻本,28年宜兴任氏刻本,道光10年(1830)刻本,抄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为十卷首一卷续编一卷,误。

思元,字宗上,号止庵,吴县人。世居浦庄,6岁随母迁居郡城,从沈德潜学诗。一意著述,有《兔园类记》,《止庵随录》,《止庵闻见录》等。《吴门补乘》是他的精心之作,作者《自序》说;“(乾隆)辛卯(1771)初,……闲居无事,见载籍所记吴事,辄手录之。《志》有者弗录,间杂以一二耳闻所及。……然闭户先生见闻有限,未能旁及他邑(只是吴、长,元三邑),则亦曰《吴门补乘》而已”。于乾隆38年完成初稿,后30余年,不断修改补充,嘉庆8年又作《续编》。全书目录:卷首巡幸补;卷1建置沿革补、风俗补、城池补、山补、水补、水利补、户口补、田赋补;卷2物产补、公署补、学校补、军制补;卷3乡都补、津梁补、祠庙补、寺观补、古迹补、第宅园林补;卷4职官补、名宦补、选举补;卷5人物补;卷6艺术补、流寓补、列女补(女秀附);卷7二氏补、艺文补;卷8祥异补、记兵补、杂记补;卷9刊误;卷10续编。前有黄炳《吴门补乘叙》,《自序》和《凡例》立类全仿《乾隆志》,内容又是补该志所缺,所以可以看作《乾隆志》的补编。卷10曾毁于火,思元子士锜辑成《续编》1卷成原数。《凡例》说明撰纂意图:“略于文词而详于经济,如田赋,水利之类。凡有关吴门利病者,无不审时度势,悉心参酌,庶司牧者采择之。”《人物》一门,自忠义,节烈以至奇才异能、绩学能文之士,无不著录;虽细行片长,亦所不遗。从篇幅看,比重最大的是《人物》,这对人文荟萃的苏州,为前志拾遗补缺,是有必要的。此后道光、同治两府志均从此取材。另有不被后志吸收而确是难得的记载,如《杂记补》有顺治2年(1645)清兵进入苏州因强征粮刍而激起人民武装反抗的记述,为官修志书所避而不载。又康熙时苏州发生的“哭庙”一案,金圣叹就是因此案而被杀的,其他受株连的人很多。此书即载有受害人顾予咸遭难经过的自述,虽所记未详,但存此史实,也就极为可贵了。

(陆振岳)

[道光]苏州府志 一百五十卷首十卷/(清)宋如林、额腾伊修,石韫玉等纂·—道光4年(1824)刻本。——主修人《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额腾伊。

韫玉,字执如,号琢堂,清吴县(今苏州市)人。乾隆庚戌科(1790年)状元,曾典试福建,视学湖南,出任重庆知府,川东道,山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辞官后主讲紫阳书院20多年。著有《读左卮言》、《汉书刊误》、《独学庐诗文集》等。道光元年与潘世恩同受知府宋如林之聘纂修苏州府志,由琢堂总其事。分纂为潘世璜等7人,其中有著名藏书家,校勘家黄丕烈。书前有宋如林,额腾伊2序、凡例,图;卷首仿康熙《沈志》设《巡幸》、《宸翰》,凡10卷;正文体例基本参照乾隆《习志》,唯于《田赋》增6卷,《学校》、《津梁》、《名宦》、《僧》各增1卷,《第宅园林》、《选举》、《杂记》各增2卷,《坛庙》、《列女》各增5卷,《职官》增3卷,《人物》增14卷,《寺观》分立《僧寺》、《道观》2门凡增4卷,《艺文》虽有5卷而另立《金石》、《集文》、《集诗》3门实增10卷,并新创《序》1卷置于卷末。其中增设的《金石》,实际上是恢复和发展了《吴郡图经续记》的《碑碣》,保存了不少应当重视的史料。而《巡幸》与《宸翰》,《乾隆志》已删,此书却再设,所记无非是登临迎送,歌功颂德之辞,尤其是对玄烨和弘历所题诗词匾额等类,收录无遗,实在没有实际的史料价值。《杂记》和别的方志一样,有不少是荒诞不经的传说,但仍可从中披沙拣金,发现一些有用资料。如对太湖六桅船和渔民生活的记述,对研究当时的造船技术和渔民生活,就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在编纂方法上也有不同于前志之处,如《古迹》,《坛庙》、《第宅园林》,《人物》、《集文》等目,都先列纲目,给查阅者带来方便。而记载失当的也有多处,如《军制》所记弓兵数额、横泾巡官等。《职官》不著太湖厅司狱,而转引早已裁撤的苏州府经历、昆山主簿等。但因其内容丰富,故嘉、道之间与《乾隆志》并被目为善志。

(陆振岳)

[同治]苏州府志 一百五十卷首三卷/(清)李铭皖,谭钧培修,冯桂芬纂·—光绪8年(1882)江苏书局刻本,稿本,清同治抄稿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误为同治13年修。

桂芬(1809—1874),字林一,为学宗法顾亭林,因又字景亭,吴县人。道光20年(1840)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政治上敌视太平天国,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江宁(南京),他在苏州办团练,擢任右春坊中允。1860年,李秀成攻占苏州,他逃往上海,参与由江浙官绅和英、法、美等国领事组成的会防局,又参加李鸿章幕府,为之出谋划策。主张裁减苏、松两府和太仓州的赋额,倡导“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是改良派的先导,对洋务派有很大的影响。著有《校邠庐抗议》,《显志堂稿》、《两淮盐法志》等。此志是他晚年移居苏州郊外木渎时所纂。同治13年,冯氏去世,其子芳辑继其遗志,完成定稿。因于光绪间刊行,所以有人又称为《光绪苏州府志》此志体例,“悉遵《乾隆志》而略为变通。”所设门目,先有图,卷首巡幸;卷1星野;卷2疆域(建置沿革、形势附);卷3风俗;卷4城池;卷5坊巷;卷6~7山;卷8水;卷9~11水利;卷12~19田赋;卷20物产;卷21~24公署;卷25~27学校;卷28军制;卷29~32乡都(村镇圩图附);卷33~34津梁;卷35~44寺观;卷45~48第宅园林;卷49~51冢墓;卷52~58职官;卷59~67选举;卷68~73名宦;卷74~108人物;卷109~110艺术;卷111~112流寓;卷113~133列女;卷134~135释道;卷136~139艺文;卷140~142金石;卷143祥异;卷144~149杂记'卷150旧序。前有胡元炳、谭钧培、许应、郜云鹄、毕保重、李铭皖等6《序》和《修志凡例》。并把分纂者及其所纂门目分别载明,这是本志的创新。《修志姓名》列有采访11人(康、乾两志都只有1入,道光志增至2人),如此重视采访,实具有卓识。此志比起以前诸苏州志,有两个显著的优点。一,12幅地图,系以绘图新法并参用咸丰、同治两次履地实测绘制而成,虽因缩绘和刻印等技术未免失真,但较旧图方位,比例的粗略失当,要可信得多。二,清代的赋额,前志记载极为繁芜,每亩应输米银数莫辨究竟,此据同治2年新定科则列表,并附旧章于后,使实征本色与折色的名数,一目了然。并且,缕述田赋的层层加码以及种种弊端,造成“吴下人民负担之重,国内为最”的状况,又远溯宋代以来田亩、户口、赋税、漕运,解支数和屯田、芦课、杂税,盐铁诸法的史实,备采《宋史》、《明史》、《续文献通考》、《赋役全书》以及有关的官吏奏议、私人撰著和各种方志的记载,考述颇为翔实。此外,《杂记》中有关著名藏书家黄丕烈“百宋一廛”的记叙,有关苏城阊门孙春阳南货铺经营规模和特色的记述,也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对《巡幸》的复设,实在不足取。尤其是对太平天国所设的苏福省及其在苏州推行的一切措施,太平军各类代表人物及其业绩,一概予以摒弃而对反太平军有功者,巨细无遗地一一褒彰,把当时方志“有褒无贬”的原则发展到更加谬误的境地。

(陆振岳)

[光绪]吴郡志略 二卷/(清)陆基撰·—光绪末年抄本。

基,江苏长洲人。此志无序、跋,民国《吴县志·艺文》没有著录,未详撰作经过。其体例在旧志中颇为独特。凡2卷,卷上:第1章苏州府,第2章吴县,第3章长洲县,第4章元和县,第5章昆山县,第6章新阳县,第7章常熟县,第8章昭文县,第9章吴江县,第10章震泽县,第11~12章形势,第13章山水,第14章沿革,第15章物产,第16章风俗,第17章新政;卷下;第1章开化之始,第2章周,第3章圣道南行,第4章战国及秦楚际,第5章汉,第6章东汉,第7章三国时之吴,第8章晋,第9章宋,第10章齐,第11章梁,第12章陈,第13章隋,第14章唐,第15章吴越,第16章宋,第17章元,第18章明,第19章国朝。所记内容,除《新政》略记苏州的现代工业如电灯厂等而外,均系摭拾旧志而得,别无新的资料。而且,摘抄旧志又不精审,也无统一标准。如记各县时,有的仅及名称及设置,有的则涉及沿革。又如在卷下断代作记时,有的是一代的史事,有的仅是一、二人物,又失之太略。所以,谈不到史料价值。但是如此分章立目,恰是对志书体例的一种新的尝试。为方志编纂别创途径,值得方志编纂史的研究者注意。

(陆振岳)

[弘治]震泽编 八卷/(明)蔡昇撰,王鏊重修·—弘治18年(1505)刻本,明万历45年(1617)刻本,清抄本。——震泽,太湖古称,即今江苏太湖。蔡昇书本名《太湖志》,王鏊重修时,据《禹贡》之“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改。《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附注以为震泽县,误。

昇,字景东,吴县西山人(《四库全书总目》作吴江人,误)。生卒年月未详。博览群书,工诗赋,为人规言矩行,以名教自任,撰有《西岩集》等。鏊(1450—1524),生平已见《(正德)姑苏志》提要。此编所记,卷1五湖、七十二山、两洞庭;卷2石、泉、古迹;卷3风俗、人物、土产、赋税;卷4水利、官署、寺观庵庙、杂记;卷5~7集诗;卷8集文。其中《石》、《泉》记载特详。石除记宋代朱缅采太湖石之外,还记有各山的奇石,如有鸡距石、神镇石、鹰头石、玄龟石、龙舌石、仙人石、鼋壳石、蟹壳石、石壁、龙床、石屋等。泉记载了15个。《古迹》记载了“灵仙之境九”,其中第6述神话柳毅传书的故事;《故国之墟》与《先贤遗迹》,记春秋时吴王及汉晋的甪里,绮里,葛洪等故事遗迹。其《第宅》的先桂坊,是徐缙于弘治18年以进士被选翰林庶吉士而建,把时人所建之建筑列入古迹,在方志中罕见。《风俗》记载太湖百姓“以蚕桑为务”,“以商贾为生”、“以舟楫为艺”、“其土贵”,“其民勤”,“其俗厚”、“其屋字固”、“其冠服朴”,“其婚丧俭而少文”,较为切合当地特点。《杂记》记乡村、渡口、桥梁、湾港、洲矶等名,亦与他志不同。

(叶瑞宝)

[康熙]具区志 十六卷/(清)翁澍纂修·—康熙28年 《1689)刻本。——具区,太湖别称。

翁澍,字季霖,号胥母山人,清吴县洞庭东山人。早年师队吴梅村,不谋仕宦,放情诗酒,有怀才不遇之慨,每自比诸葛亮。博学多识,家中富藏书,尤善五七言歌诗。好事结客,与当时名士黄周星,屈大均、归庄、钱谦益,汪琬等交游甚密。著有《胥母山人诗集》10卷。季霖感于王鍪《震泽编》“未及阨如、兵防、经济之学”(自序),“慨然发凡起例,上参《山海经》,下究太史公,郦道元以来诗书,旁及图经、地记、稗史别集之属,左右采获,积以岁月。其或未悉者,举凡山邮旅亭僧侣坊肆断壁荒山野冢残碑断刻,父老之所传闻,缁衲之所记忆,迩则策杖以求,远则拿舟以访,搜剔讨论,靡有缺遗”(汪豌《序》),“取蔡,王二书,订其讹舛、芟其繁荷,加之捃抚遗佚,年稽月考,越十载成书”(自序)。凡16卷,设图、志、杂记11目。卷首有具区图。卷1本志;卷2七十二山;卷3支山、峰岭、湾坞;卷4洲矶、港渎、渡口、泉石、桥梁;卷5水利、用兵;卷6都图(附户口、田赋、土产);卷7乡里、村巷、风俗;卷8古迹、名迹;卷9官署(附防湖、坊表、祠庙、宫观);卷10寺院(附庵);卷11第宅、园亭、冢墓;卷12科目、人物;卷13人物;卷14灾异、奇事;卷15杂记;卷16杂咏、杂文。志书内容归属得当,“典雅详实,成一家之言”。(汪碗《序》)。本志距王鏊《震泽编>>180余年,书中所收,颇可补其空白。其有关太湖水利、灾异的记述,史料价值尤为珍贵,不失为研究太湖水利的第一手资料,故多为后人引用。但王氏亟欲加重经济内容的记述,而“名及经济,终鲜实用”(吴莱庭浯)。

(李嘉球)

(乾隆)太湖备考 十六卷首一卷附—卷/(清)金友理撰·—乾隆16年(1751)艺兰圃刻本。——苏州图书馆、吴县档案馆藏。

友理,字玉相,吴县洞庭东山人。诸生。清代地理学家。早年从帅吴莱庭,受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影响,著述讲求实用,鉴于太湖“湖山之名胜,人鲜传之”、“湖山之扼塞,人鲜能知之’,取明代王鏊《震泽编》,翁季霖《具区志》,“订其沿讹,增补其阙略”。为此,他“束装裹粮,遍历湖山之间,而湖外之溪渎溇港虽远必至,一一究其源委。险夷,又复考古证今,务欲详其事而得其实状”(《自序》),最终辑成是编。此志共16卷30类,设图、表、志、传、补遗等门目,体例悉仿志体。书前设有两篇序。卷首巡幸、图说;卷1太湖;卷2沿湖水口、滨湖山;卷3水治、水议;卷4兵防、湖防论说、记兵、职官(衙署、仓庾、教场);卷5湖中山、泉、港渎、桥梁、都图(地名)、田赋;卷6坊表、祠庙、寺观、古迹、第宅园亭、冢墓、风俗、物产;卷7选举(进士、举人、贡士、荐举、议叙、武科、武职、例仕)、乡饮;卷8人物;卷9列女;卷10~11集诗;卷12~13集文;卷14书目、灾异;卷15补遗;卷16杂记,末附湖程纪略。内容翔实,可靠。书不曰“志”而曰“考”,盖嫌与郡邑等同,同时也表示所辑,为补考前志,亦聊以备后人之考订。文字简洁,可以弥补《震泽编》、《具区志》之不足,成为后人治太湖讲水利谈兵防的重要参考书。

(李嘉球)

[光绪)太湖备考续编 二卷/(清)郑言绍纂·—光绪30年(1904)憩园藏板刻本。——·江苏省苏州图书馆等单位有藏。

言绍(1830—1907年),字季雅,吴县洞庭东山人。光绪6年进士,以知县分在河南候用期间,奉勘彰德府灾赈。署新蔡时以工代施修筑河堤,颇称允当。知祥符、永城、安阳等县时,惩治剧盗,抚慰良民,听断明察,平反冤狱多起,为上司所倚重,任浙江候补知府时,上司每遇错综复杂事,常委他去办理,终得迎刃而解,对乡间义举欣然承任,曾仿新政将家乡“五湖书院”改办成“五湖两等小学”。晚年著述不倦,72岁时还网罗散佚,访录《太湖备考》原版残缺80余页,命工锓补,重加校印,以成完璧。并手辑《太湖备考续编》,刻印传世。此外,尚有《慎馀录》2卷,《禹贡图注汇纂》1卷,《拜庚随笔》2卷,《憩园制艺存》1卷等。是书依金友理《太湖备考》目次,“仍其旧者十一条,续增者十八条”,“光绪癸卯(29年)三月始属稿,十阅月及成”,每卷首有序说明仍旧或续增的理由。卷首有钱塘程良驭《序》与郑言绍《自序》。卷1水沿、水议、兵防、湖防、记兵、职官、田赋、坊表、祠庙、寺观、古迹、第宅园林、冢墓;卷2选举、乡饮、人物、集诗、集文、书目、灾异、杂记。此书弥补乾隆15年(1750)至光绪30年共150年的太湖地理,历史,社会等内容,对太平天国在东山,西山的活动记述尤详。是一份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李嘉球)

[嘉靖]浒墅关志 二卷/(明)张裕撰·—明嘉靖16年(1537)刻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作18卷。浒墅关今为浒墅镇,属苏州市。

裕,明进士,曾官刑科给事,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嘉靖丁酉年(1537年),陈大咸巡镇,因感叹浒墅关无志,遂锐意修辑,并以之委诸张裕。裕受任后典访遗老,折衷属辞,渐汇成帙。卷上:建置沿革一、分野疆域二、形胜三、土俗四、公署五、宦迹六、官辖七、钱钞沿革八、船料则例九、晶式十;卷下;禁令十一、人役十二、祠庙十三、桥梁十四、丘墓十五、文艺十六、诗词十七、杂志十八。前有浒墅关舆地图形、浒墅钞关公廨图。书中于设关收税及榷官罢置记述颇详,为研究古代税收的难得资料。《土俗》始记泰伯,仲雍断发纹身,中述申公巫教民以骑射及伍员、孙武教民以强战,末叙吴民尊崇文化、学以文学、右于孔门,于破译当地民俗演变规律亦有启发。浒墅地近苏州,名胜古迹至夥,而自古又以铸造、冶炼名天下,张氏也能详加收录。

(张鸿来 张玉祥)

[康熙]浒墅关志 二○卷首一卷/(清)孙佩撰·—康熙12年(1673)刻本。

佩,宇瑶仙,又字鸣庵,三吴名宿,吴县人。康熙29年(1690)副贡,联镳而上,充史馆,蜚声石渠,天禄间。曾纂修《苏州织造局志》、(康熙)《吴县志》等。康熙8年黄泰昇榷浒、具典故渐湮,属珮纂关乘。珮取嘉靖,万历两《浒墅关志》重加编辑,于康熙12年成书付梓。但是书康熙癸亥22年吴县知事刘滋《浒墅关志序》称:“予以康熙癸亥春抵吴阊,有诸里孙子珮者持其所辑《吴县》,《浒关》两志,向予请序言”,未明刻本,疑12年刻板行世后再刻。此志立目不同他志,卷前为图说;卷1乡镇(附疆域);卷2山水;卷3建置;卷4管辖;卷5钱钞;卷6岁额;卷7则例;卷8榷部;卷9员役;卷10兵防;卷11官署;卷12义塾(附社学);卷13祠院;卷14神庙(附寺观);卷儿桥梁;卷16街堤;卷17土产;卷18风俗;卷19人物;卷20古迹(附风景、古墓)。浒关管辖范围较广,包括吴松、刘河、白茆福山、放生池、蠡口,木渎,柏渎、转水河、大渲、下埠(上四港在无锡)等港,均为浒关所辖,可补他志之不足。

(叶瑞宝)

[嘉庆]浒墅关志 十八卷/(清)凌寿祺撰·—道光7年(1827)刻本'抄本。

寿祺,字介福,号戒甫,吴县优增生,浒墅关镇人。因自康熙孙珮纂《浒墅关志》后至道光7年,已150余年,乾隆《孙鼐志》至此也已近百年,遂以“旧志缺者补之,无者续之,拾遗踵增”,并仿《吴郡志》、《姑苏志》增艺文一门,照《苏州府志》列名人著述书目,变旧志人物7目为《本镇》、《乡村》、《流寓》、《迁徙》4目,旧志关政7目,因今钞不行,保留《建置》、《管辖》、《榷使》、《官役》4项,而总入“榷税”一门。全书厘为18卷,于嘉庆13年(1808)成稿。当时因乏资未刻,至道光7年,始由关佐领文祥、长洲监生朱灏等资助,刻板传世。此志目录为卷1建置沿革、山、水(水利附)、风俗;卷2学校;卷3公署(营汛、兵防、义局、旧迹附);卷4~5榷税则例;卷6榷使、名宦、科目;卷7委官人役、管辖;卷8坊巷乡村、道路桥梁;卷9庙宇;卷10寺观;卷11古迹、物产;卷12第宅园林;卷13冢墓(义冢附);卷14~15人物:本镇、乡村、流寓、迁徙;卷16列女;卷17释道、艺文;卷18杂记、原序、原修衔名。前有舒明阿,文祥两序,并凡例、衔名、图等。舒氏称该志体例“谨严”,其内容对“榷政大有稗益”,可“微寓劝惩”以“正人心”。文祥说:“其书体裁该备,不漏不支。”凡例称:“人物久而论定,今断自嘉庆年间止,其卒于道光7年后者,俟将来续修采入。至闺中苦节,易于湮没,仍随时登载。”由于此忐始刻于道光7年11月,刻竣于8年,故列女有两次补遗,至道光8年。

(叶瑞宝)

[民国]重修吴长元三县合志 浒墅关采访稿·—抄本。

此书民国7年(1918年)成稿。撰者佚名。全稿约17600余字。不分类,计有人物传略、事迹10篇;寺庙、书院、祠堂等碑记、考略12篇;浒墅关沿革、交通、地势、农产、工产、商业、水产、畜牧、山产、风俗等分类简介10篇,简要记载浒墅关地理状况、位置、地名来历、设关年月、隶属府县、清末自治、区划范围、宣统2年人口统计,以及警政、邮政、交通、农、林、牧、副、渔各业状况和本地风俗习惯。另有女子蚕业学校事迹1篇,较详尽地记载了该校开办缘由、校址迁徒、学校规模、学制、学科、实验场、在校学生及已毕业生人数、历任校长等内容。

(姚 伟)

齐谿小志 李楚石纂·—民国15年(1926)燕塘汇朱氏士食旧德之庐校印铅字本。——齐谿,即齐门外燕塘汇,清为长洲县治,民国并入吴县,现隶苏州市。

楚石,江苏吴县人,生卒年月未详。“品敦励行……劬学媚古,工吟咏,长考据。”(王謇《齐貉小志跋》)。此志设目有建置沿革、城池、川泽、官宇(仓库、驿递、善堂、义冢附)、军制、坊巷、桥梁、祠庙、寺观、第宅、园林、冢墓。古迹、人物、列女、释道、流寓、金石、艺文(附集文、集诗)、杂记。前有张一,单镇两《序》,后有王謇《跋》。取材谨严,每一记载,均注明出处,且均事归雅驯。

(周 天)

[清]吴郡地理志要 一卷/(清)崇辨蒙塾编辑·—清刊本。

《吴郡地理志要》原为长洲(吴县)陆甬庵所编,长久以来为各塾所传钞,此本即为崇辨蒙熟传抄编辑而成。全书1卷17章:1章苏州府;2章吴县;3章长洲县;4章元和县;5章昆山县;6章新阳县;7章常熟县;8章昭文县;9章吴江县;10章震泽县;11章形势;12章山水;13章风俗;14章物产;15章田赋;16章历史沿革;17章新政。《苏州府》是苏州四至及地理形胜、人物、物产之总介绍。2至10章介绍各县县治所在地和作为各县地理要冲之重要集镇及各县之四至。11至17章简约介绍吴郡内外形胜、主要山水、物产之大概、吴郡地理沿革和新政在吴郡的影响。此书“由近及远,于初学者尤宜”,故为教育者“惠蒙童”之佳本。虽内容简约,但作为私塾教本,犹能抨时弊、推新政,适应当时教育形势。如《风俗》举当时之恶俗“信奉鬼神,夙多淫祀”,“偷惰苟安,柔弱难振”,于是告诫蒙童“当时危紧之秋,有保身保家之念者,其毋忽视体操哉”。又如《新政》介绍了维新运动给吴郡带来的新气象,展望教法改良,由于铁路“兴筑当不远也”,暗示吴郡经济将得到更大的发展,似给蒙童上了时事教育课。

(黄 静 陈 华)

宋平小城坊考 五卷首一卷附录一卷/王謇撰·—1925年初刊本,1958年清稿本;1986年张维明校理《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本。

謇(1888—1969),原名鼎,字佩诤,号瓠庐,晚号菰叟。江苏吴县人。1915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先后就学于黄摩西、章太炎、吴梅诸师。长期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历任宣统《吴县志》协纂,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编目主任,国学会、章氏讲习会讲师,东吴大学、震旦、华东师大教授等职。学问博洽,善治诸子,长于版本、金石之学,精于吴中文献掌故。家有海栗楼,.藏书甚富。一生勤于著述,已成稿者有20余种。宋《平江图》是国内罕见的古代城市地图,图碑上刻苏州内外2重城垣及水陆5门,坊表65座,桥梁314座,还有公署、军寨、学校、楼台、亭馆、园第、寺观、坛墓、河流、湖泊、山陵、古迹等,标出题榜者凡60余处,其中许多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王謇奔波踏勘,稽核旧志,对其称谓、方位、沿革等,一一加以考订,此后续立的坊巷、官廨等,亦根据史志记载予以说明,历时7载,完成本书。所设门目,卷首叙目;卷1西南隅;卷2西北隅;卷3东南隅;卷4东北隅;卷5城外,附录乡都、坊市、桥梁、里巷、官宇、营寨、吴中氏族志考补、吴中故市考。文前有自序。本书以坊巷为经纬,系统地辑入了人物列传、园林府第、物产故市、金石铭刻、书刊题跋、掌故传说等内容,参证历代府县志,成为别具一格的城坊志。

(蒋 康)

红兰逸乘 四卷/(清)张紫琳撰·—民国21年(1932)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据东吴王氏海粟楼藏傅氏藏园校本刊印,1939年苏州图书馆《吴中文献小丛书》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紫琳,字禹书,号霞房,乾隆年间诸生,长洲县(今苏州市)人。曾从钱大昕游,笃志汉学。著有《凉月馆诗草》,《春漪斋笔记》、《校经述微》等。本书系紫琳晚年所作,约成于道光2年(1822),取李白“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诗意命名。所设门目,卷1古迹;卷2遗闻;卷3咫述;卷4琐载。前有张紫琳自序,后有张廷济,刘之泗及陈子彝等人跋语。书中记清乾隆20年(1755)苏州大灾,米价腾贵,城内外饿莩枕藉者不下数千人,居民顾尧年率众请愿,苏州知府为众请命,江苏巡抚叱兵弹压之事;复有老人缢死虎丘蒷亭,题诗于壁,称“八十年来遭九荒,乾隆二十最难当”之句,足以窥见“盛世”之一斑。书中另有苏州女裙样式较他处独异之缘由,吴中称女婿为“布代”之解释,及当地许多佚闻遗事,均可补邑乘之阙。

(蒋 康)

吴门表隐 二十卷有附集/(清)顾震涛撰·—道光14年(1834)小辟疆园刻本,1986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标点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震涛(1750一?),又名瀚,字景澜,又字默庵,一字小野,号非之,墨安,吴县人。布衣。自称“由来失学,读书习艺”,不问寒暑,勤奋著述,是一位谙于吴中掌故的学者。著有《燃松堂文集》、《随笔》、《小辟疆园诗稿》、《吴郡忠孝汇录》等不下数十种。此书的得名,因“止载三邑境内,只录《志》所未及,间有虽载《志》中未能明晰者,重言申明,故名《吴门表隐》’。所作“意在阐扬,广采杂书、传闻故老,随时记录,不依次序。所见何书,所闻何人,每标条下,以昭传信”。“村谈野笔,兼收蒙昧无稽,并采妄传”。(《凡例》)作者还虚心求教,得到多方面的助益。吴云作《序》给予这样的评价:“积三十年而后成编,凡史无传,志无纪者,网罗遗漏,斟酌后善,博采群书之奥,兼听街巷之谈。贯综万言,巨细兼赅,雅俗共赏。”所说并不太过分的。因为是“随时随笔,错综书之,是以门类不分,次第或紊者,稿本使也。”这就造成编纂学上一大缺陷,无义例可言。全书正文20卷,大都没标目。前11卷,城池、山水、坊巷、寺庙、第宅园林、塔殿、物产、古迹、冢墓等混杂无序;卷12题为“坊表”,系记宋以来孝子、贞妇等类的旌坊;卷13为吴郡名贤总祠姓名录及补遗;卷14~20人物,不以类分,而以朝代先后为序。前有《凡例》,后有附集、附录。附集实际是增补的内容。附录为作者生平事迹。所载不见于旧志,多有极为重要的史料。如卷15“徐元、顾云,钱大、陆满,皆北国机工。万历二十六年(1601)六月六日,倡众从葛成击杀税监,遂罢私榷,坐死得减”,“道光廿六年后,丝损停工,匠户嗷嗷莫济,死于沟壑,惨不忍言。……始于戊戌(道光十八年)秋,终于己亥夏,统计二百六十日,所恤机户共三千六百余口”,《附集》“旷眼镜,前朝只有单照,以手持的用之。国初,吴江诸生孙云球得详法创始,后传其业”,以及手工艺与土特名产如高遵五葵扇,钱葆初,沈望云笔,张江祥帽子,雷允上药材,吴龙山香粉,王素川刻扇,穆大展刻字,谭松坡镌石,项天成捏像,天香斋钮扣,青莲室书笺,世春堂油鞋,天宝楼首饰,王东文铜锡,悦来斋茶食,有益斋藕粉,方大房羊脯,百狮子桥瓜子,马医科烧饼,徐家弄口腐干,陆稿荐蹄子等等的记述,对“研究明清苏州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都是很宝贵的。

(陆振岳)

吴郡名贤图象赞 二○卷/(清)顾沅纂辑·—道光长洲顾氏刻本。

沅,字湘舟,清江苏长洲(今吴县)人。生卒年月未详。喜收藏宋、元旧籍及金石文字,筑艺海楼以储藏。图书之富,甲于东南。常与名宿交游,时邀之家宴酒吟咏,赏奇析疑。著有《玄妙观志》,手辑《吴郡文编>>246卷;校勘《赐研堂丛书》近百种。此书作于道光4年(1824)。协助分纂的有蒋赓埙,尤崧镇、朱绶,沈传桂等29人。有汤金钊、朱珔、陶泣澍、梁章钜,石韫玉、韩崶6序。收录名贤始于吴季札,止于唐仲冕,凡570人。有《例言》述体例和纂辑原委及其经过。象赞前有沧浪亭名贤祠(即五百名贤祠,今尚存。)图。《例言》称,此书的根据和增补的由来,象的部分,明代有“王世贞《吴中往哲象赞》只画明代诸贤,仅中叶而止。钱榖所绘,增益无多。国朝张蟾补入隆(庆)、万(历)、天(启)、崇(祯)诸贤,兼及寓公。是册合而绘之”。张蟾所绘之册,……共绘二百余人。其余访之贤裔,祠宇塑象以及好古者鉴藏。皆确有考证,不敢臆见妄作”。赞的部分,“前明有杨循吉《往哲记》,王世贞《往哲赞》,刘风《续先贤赞》,文震孟《名贤小记》、文秉《续记》,玉峰则有方鹏、张大复《人物志》、《传》,虞山则有管一德、冯复京《文献志》,《先贤事略》, 松陵则有史元《耆旧传》,潘柽章《文献志》,娄东程穆衡《耆旧传》,练川则有朱文素《吴疁文献》。”而“前人各传中,于年寿、第宅、祠墓,往往略而弗载。兹广搜志、铭、传、记以补其缺”。因而,“先贤事实除史传、志传之外,嘉言懿行,散见载籍及遗志传闻于有关掌故者,本传之后,略志一二。”又因“郡邑志传,各随事迹繁简互有短长,是传事实一从简明”。韩葑于《序》中说它“均有征信,无一凭虚”。这种体式,在流传的方志的传记类中是罕见的。

(周 天)

百城烟水 九卷/(清)徐崧,张大纯辑·—清康熙29年(1690)影翠轩刻本,1986年江苏古籍出版社薛正兴校点《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本。

崧,字松之,号庵居士,清初吴江人。素负诗名。与当时名家钱谦益、归庄、万斯同等人交游唱和。一生酷爱山水,足迹遍吴中。大纯,字文一。长洲人。与徐崧朝夕过从,为莫逆之交。徐崧去世后,张大纯对徐书重加纂辑,补缀完篇。本书是记述苏州府及所属州县的山川名胜的地方文献专志。编辑体例,参仿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及明代陈循《寰宇通志》,先出名胜之地为条目,次叙其地理沿革、历史掌故、社会人事,再录唐宋以来特别是明末清初的诗词。网罗甚广,熔方志、游记、诗集于一炉,体例新颖,文采亦佳,极负一时之盛名。清人朱彝尊《日下旧闻》曾采摭本书。后人纂修苏州地方史志,考证文化故实,亦往往征引其事。所设门目,卷1苏州府;卷2吴县;卷3长洲县;卷4吴江县;卷5常熟县;卷6昆山县;卷7嘉定县;卷8太仓州;卷9崇明县。前有尤侗,张大纯序言。本书所载白居易与虎丘白堤,陆龟蒙之鲁望古宅、皮日休与徐修炬宅,寒山子与寒山寺、苏舜钦与沧浪亭、范仲淹与天平山、范成大之石湖别墅、唐伯虎与桃花坞、张溥与五人墓、钱谦益之红豆庄、吴伟业之梅村别业等,均是研究中国文学史与吴文化的宝贵资料。又因徐崧是由明入清的诗人,本书还辑录了抗清志士夏完淳的诗作,编入了被清廷处以极刑的文人金圣叹、遭毁墓戮尸的学者吕留良的逸诗。编者因遇景即书,随笔发刊,故前后错互亦见,刻本中文字误,倒,衍,脱现象颇多,校点本已作纠正。

(蒋 康)

桐桥倚棹录 十二卷/(清)顾禄撰·—道光壬寅年(1842)初刻本,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王湜华标点本。

禄,生平已见《清嘉录》提要。本书是记述苏州虎丘山塘一带山水、寺院、古迹,市廛等的专著。桐桥为虎丘最著名之处,遂取“春风倚棹阖闾城”诗意为书名。所设门目,卷1山水;卷2名胜;卷3寺院;卷4祠宇、卷5冢墓、塔院、义冢;卷6坊表、义局、会馆;卷7汛地、堤塘、溪桥(浜泾附);卷8第宅(园林附);卷9古迹;卷10市廛;卷11工作;卷12舟楫、园圃、市荡、药产、田畴。前有褚逢椿序。虎丘为运河所经,距阊门近,当时乃商业中心,又有山林之胜,故游人集。而山塘的市廛,工作、舟楫,园圃之属,府县志皆缺而不载,或止偶载一、二物产。顾禄有别业在斟酌桥西,故得周知故事,恣其探讨。仿顾湄《虎丘志》例,辑成此书,病乾隆间任志之浅漏而一归精当。于酒楼、耍货、提相、盆景等虎丘独绝生涯,虽琐必登。遗迹无可追寻者,亦存其名。是书末3卷为最精彩处,足见虎丘在太平天国前之盛况。书中“李侍郎祠”条,记载清初总兵土国宝露刃南下,于苏城由盘门屠至饮马桥;“郡城灯船”条,记有闲阶级的靡侈生活,均不乏价值;对历代寓居虎丘之名人遗迹,也颇多述录。

(蒋 康)

清嘉录 十二卷/(清)顾禄撰·—清道光10年(t830)刻本,道光17年东京乐善堂翻刻本;光绪3年(1877)《啸园丛书》本,光绪17年上海乐善堂据刊行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来新夏校点《明清笔记丛书》本,1986年江苏古籍出版社王迈点校《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本,另有数种翻刻本,不备录。

禄,字总之,一字铁卿,自号茶磨山人。生卒年未详。吴县人。能诗赋,善画,长于掌故,所著有《颐素堂诗钞》6卷等。其中《颐素堂诗钞》梓成后于道光11年传入日本,得到彼邦学人重视.本书是记述苏州风土的杂著,取晋陆机“土风清且嘉”句意为名,共12卷,每月一卷,按月份条记民间令节风俗,引录有关诗词,共242则。每则之末,搜罗群书,援以为证。文前有顾承、顾日新,朝川鼎等人序言。在颇多的清代风土杂著中,本书是极为著名的一种,王伯祥《废稼偶识》称:“读之如谏果回味,历久弥甘。”内容涉及面甚广,尤对社会情况反映真切,其间虽有迷信怪诞之处,而颇有助于了解嘉、道间社会状况及民情风俗,所记社会底层生活更为他书所少见。如卷4《卖时新》,卷6《三伏天》、《流水》、《珠兰茉莉花》,卷7《立秋西瓜》,卷11《饧糖》及卷12《年市》诸条,记小商贩之经营状况甚详。而卷6《虎丘灯船》还记及豪民富贾一掷千金的糜烂习俗。

(蒋 康)

(成化)虎丘山志 二卷/(明)王宾撰,茹昂重辑,成化22年(1486)刘辉刻本;1956年抄本。——藏于北京图书馆等单位。

据卷首徐源序,时长洲县知事刘辉“谓兹山吴中名胜”,“惜无志载之以传慰四方”,乃求故儒王宾(仲光)“手编草志一卷,奈何略而未成”,遂谋请乡贡进士邑人茹昂“冥搜博采,上自唐汉以迄于今”,“幽崖古迹,篝火布履,穷入探究外,至释典方书凡有关关山者靡不编及,忝以旧志,删录成编”。全志2卷,卷1山、泉石、寺、殿阁亭台、冢墓、庙、名公祠、庵院、溪塘、土产、异僧、名僧、异人、名人、名贤、异迹、异闻、杂志、文辞、书翰、绘塑;卷2文集(亦称总集),汇集历代有关虎丘的记、铭、序、文、题辞、碑、赞、疏、石刻等近30篇。成化刻本传世极少,现藏北京图书馆。1956年范烟桥嘱友据苏州来青阁书庄主杨寿祺所藏成化刻本转抄成一册,卷首附杨氏所作序一篇。据杨《序》,是刻本原一卷计56页,原阙8页,嘉靖年间曾增补3页。

(姚 伟)

[明]虎丘山志 四卷/(明)文肇祉纂·—明刻本。——虎丘,原名海涌山,在苏州市西北3.5公里。传说“丘如蹲虎”,故名。

肇祉,宇基圣,号雁峰,文徵明孙,明吴县人。曾官上林苑录事。有《录事集》等。虎丘虽仅海拔30多米,但气势雄奇,风景秀丽,向有“吴中第一名胜”、“江左丘壑之表”的美誉。晋代王殉、王珉曾在此营建馆舍,后舍宅为“虎丘山寺”,至道间改称‘云岩禅寺”,中有云岩寺塔(一名虎丘塔)。山腰处有剑池,相传春秋时吴王闾间墓即在池下。另有试剑石,真娘墓、千人石、第三泉等古迹和景点。是书凡10门:本志、泉石、庙宇、草木、流衍、人物、灵栖、释流、见闻、文辞。卷首冠以南朝陈顾野王《虎丘山序》。诗作自南朝陈始,至元而止,不录明人篇什。其中有些内容,反映了沧桑的变化。如云岩山寺中的小吴轩,原为虎丘最佳处,所谓登虎丘而不登小吴轩,犹不登也,而编辑此志时即已废圮。

(王乃吉)

虎丘山志 十卷首一卷/(清)顾湄重修·—康熙年间刻本,宣统3年(1911)集群图书馆铅印本。——藏于南京图书馆、苏州市志办等单位。

书,字伊人,生卒年未详,太仓人。诸生。本程姓,嗣于顾梦而改。早通经义,师事陈瑚为高弟,得同道推重。工诗,古文,与黄与坚等称娄东十子,有《水乡集》。昆山徐乾学幕其名延馆于家,时刻《通志堂经解》,顾湄校雠之力为多。虎丘旧有三志,昉于王宾,继有文肇祉,继有周永年.顾湄曾参与修纂郡邑志,熟习吴中典故,遂折衷王宾,文肇祉,周永年三《虎丘志》,芟芜订讹,捃摭遗佚,参以己见,编次成书。书中所设门目,卷首巡幸恭记;卷1本志;卷2泉石(溪桥附);卷3寺宇;卷4古迹(名迹物产附);卷5祠墓;卷6人物、高僧上;卷7高僧下、仙、鬼;卷8~9题咏(诗馀附);卷10杂志。前有徐乾学、顾湄等序言及王宾,刘源、刘辉,文肇祉等人旧序。卷首记清圣祖玄烨南巡江南、六至虎丘轶事。编者条分缕晰,简要不烦,历引郡邑诸志,各有考据。《物产》注重名特,其中虎丘之茶记述尤详。所收题咏,凡诗中字句间有与旧志稍异者,皆从善本校正,堪称考核精当之作。

(蒋 康)

虎邱山志 二十四卷/(清)周风歧修,顾治禄纂。—乾隆32年(1767)刻本。——藏于南京图书馆等单位。虎邱,即虎丘,避孔子讳而改。

治禄,字禄百,号花桥,又号瑗堂,清长洲(今吴县)人。贡生。沈德潜高足。沈德潜致仕后,顾诒禄权记室。以古文辞闻名于当世,著有《寒读偶编》、《次万阁集》、《瑗堂文述》,《瑗堂诗话》等。乾隆32年2月,虎丘山住持僧祖昼矢愿重修虎丘志,元和县(今属吴县)令周风歧遂为之倡,聘顾治禄纂辑,顾诒禄又邀张嵩之为助,相与斟酌去取,历时5月而告竣。凡24卷,首原序、山图、次巡幸、宸翰、山水、建置、古迹、寺宇、溪桥浜倘(弄)、祠墓坊局、人物、流寓、高僧、仙鬼、杂志、物产、碑刻题名、艺文。前有周风歧《重修虎邱山志序》,凡例,卷1《原序》收有王宾、徐源,刘辉,文肇祉,徐乾学,顾湄旧序6篇。旧志人物止于元末,此则广搜博讨,将明、清有关人物增入。旧志无流寓,此则以虎丘为东南名山,自古往来其间,流连忘返,终老于此者往往而是,故另辟《流寓》一门。旧志只载虎丘,此又以名胜虽属虎丘,而词人学士,游春送别,必在山塘,山塘塘景,势不可略,而局坊祠墓,罗列山塘,皆关忠孝节义,街弄浜池,经由脉络,所以一并增入。在内容安排上,此志以艺文为重,共达13卷,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以上。其编辑顺序,先诗后文,诗以时代为先后,文以门类为次序。不足之处是虎丘题名收录不全,有些重要题名亦偶有遗漏,如宋代淳祐辛亥(1251)四明程振父,淳祐癸卯(1243)长乐潘持、德祐乙亥(1275)天台戴觉民,宣和甲辰(1124)胡少波、绍兴戊午(1138)向子諲题名等等,均未采录。

(王乃吉)

虎阜志 十卷首一卷/(清)陆肇域、任兆麟撰·—乾隆年(1292)西溪别墅刻本。

肇域,字豫斋,长洲(今苏州)人。唐天随子后裔。天随子隐居甫里,人称甫里先生,肇域筑祠虎阜之阳,奉天随子栗主而祀,肇域既妥先灵于兹,乃考证虎阜前志,憾其阙略,又患艺文间或冗蔓弗择,爰稽往籍,参以近闻,采访搜罗,不遗余力;条分件系,务臻美备。而又得友人任兆麟相助,甄综排缵,复经前辈钱竹汀,彭尺木先生鉴阅审定,乃付梓,成《虎阜志》。兆麟,原名廷麟,字文田,号心斋,震泽(今吴江县)人。幼承家训,又从彭二林,钱竹汀,褚鹤侣诸先生游。嘉庆元年(1796),举孝廉方正,以侍养辞。《虎阜志》共10卷首1卷。首卷巡典、宸翰、图;卷1辑略;卷2名迹、石刻;卷3冢墓(附坊表);卷4祠祀(附义舍);卷5寺院(附塔院);卷6物产;卷7名贤;卷8名僧;卷9艺文(文、诗);卷10杂记(旧序、跋)。考据博洽,远迈前修。虎阜石刻,千人座旁石壁宋人题名殆遍,旧志唯载程振父,戴觉民2石;普门品经,旧志只载曾公亮、胡宗愈2人名,而新志可识者几80余人。所采诗文,皆随条散入。内容较之从前诸志所增益者几三之一。

(陈思丰)

[天顺]天平志 三卷/(明)释竺芳鬯辑·—抄本。

竺芳鬯,苏州天平山白云寺住持,生平不详。卷首有东海徐理元于正统4年(1439)及吴县杨翥于天顺元年(1457)所作序两篇。据此推断,是志最终成书当在天顺年间。据两序所载,寺始建于唐,元季范仲淹之裔孙静翁尝集唐宋以来名胜游山题咏之作藏之于寺,以为奇迹。明正统年间,寺主僧竺芳鬯及其徒文敬复相辑录古今名人之作,采山中事迹,汇成一帙。全志3卷,近3万字,辑唐、宋、元、明四朝名人题咏数百首。

(姚 伟)

[民国]灵岩山志 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张一留辑。—民国37年(1948)印公纪念会铅印本。——藏于南京图书馆等单位。

一留,居士,生平不可考。据卷首张氏自序,灵岩志书相传有5部,宋朱长文《琴台志》,清沈钊《灵岩新书》均早佚,明黄习远《吴中灵岩山志》当时也仅存孤本,而清王镐《灵岩志略》为供巡览之用,山中之事略而不详。鉴于此,灵岩寺方丈妙真‘煞费苦心,博采搜罗,积年累月,壬午冬举稿盈尺”,由此可知是志史料实为释妙真搜集,嘱张氏编撰之。壬午为民国31年,时当1942年,推测成书之年当去此不远。卷首设图像、序例,其中灵岩之路(方位图)、灵岩山图、灵岩寺平面图绘制精细,分别标有比例尺。序有范古农及张氏自序各一篇。全书“以山为范围”,专载与灵岩有关涉者,而不备其余。并以“志山概详志寺,而志佛尤要于志山”为编撰宗旨。卷1胜迹;卷2梵宇(始建、新兴);卷3高僧(传记、语录);卷4檀越(法施、财施);卷5灵异;卷6规制;卷7寓贤;卷8艺文;卷末杂记、题跋。

(姚 伟)

穹窿山志 六卷/(清)向球纂修,李标编辑·—清康熙刻本。

球,字黼文,甬东(今浙江宁波)人。标,字子建,号霞起,嘉善人,贡生。精史学,尤熟悉辽金元事。为人侠义急友难。弘光元年(1645)史可法礼聘之,标知事不可为,以亲老辞归。可法衣冠葬梅花岭,标渡江会葬,归而绕室皆种梅,赋诗30章,人皆比之西台恸哭。自此杜门不出,号东山逸民。其诗慷慨激烈,雄迈自喜,著有《东山稿》。《穹窿山志》共6卷。卷1~4文,卷5—6诗。全书一为记述山势殿宇,碑额画像之作,二为称颂施炼师法术功德之文,三为记述三茅真君显灵之纪,四为前人游山观景之述。作者凡数十人,所述皆独自成文,编纂者集合诸篇而成该志,内容可谓翔实广博。

(陈思丰)

[康熙]穹窿山志 四卷/(清)吴伟业,向球纂修,李标辑,金之俊鉴定·—康熙10年(1671)刻本;民国32年(1943)铅印本。——吴县档案馆,苏州市图书馆藏。

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人。崇祯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国子监祭酒。明末清初著名诗人。著有《梅村集》、《春秋地理志》等。球、标,简介均已见前。吴县西部的穹窿山乃是江南著名道教胜地,汉平帝时已建有寺观,穹窿山又是吴地、太湖72峰最高峰。但历代志书对山记载甚少,或语焉不详。李标于是寻访古迹,参阅有关志乘文献,编辑成书。书成后靖南王、吴伟业作有序。各卷首均设有小序。卷1山水志;卷2古迹志(泉碑);卷3人物(附奏文、赤文天律、执事、规范、斋会吉辰、正一倡商);卷4形势、文集。志中收录、保存了穹窿山寺观的历代碑文近20块,对研究穹窿道教,乃至江南道教的传布、发展具有较高的价值。

(李嘉球)

寒山寺志 三卷/(清)叶昌炽撰·—1922年吴县潘氏刊本,1986年江苏古籍出版社黄玉瑜等校点《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本,1990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张维明校补《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本。

昌炽(1847—1917),字鞠裳,号缘督,晚署寂鉴遗民,清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光绪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国史馆提调、甘肃学政、江苏存古学堂史学总教等职。学识渊博,尤长版本、金石之学。著有《藏书纪事诗》,专搜藏书家史实,並各缀绝句一首,以抒其人特征或记其珍藏,为书林掌故之佳作。另有《缘督庐日记钞》、《邠州石室录》、《奇觚诗文集》等。寒山寺是我国著名的江南古刹,因唐人张继《枫桥夜泊》一绝而蜚声中外。本书是作者应江苏巡抚程德全之请,为纪念募修寺院而作。初稿纂成于宣统3年(1911)6月,由程德全延请名士郑文淖厘定。郑氏眉批墨勾,多所改易,以致作者不满,于辛亥革命次年,又据旧稿整理修订,斯编即此修订稿。所设门目,卷1志桥、志寺、志、象、志钟;卷2志碑、志僧、志产、志游、志事;卷3志诗。有叶昌炽自序及后序,张维明校补本有增纂补编》、《附录》各一,收录初稿本的《程德全序》、《志塔》、《寺记辑存》、《钟碑续补》、《挝联辑存》、《枫桥历代宅第园林》、《敌楼铁铃关》、《修志纪事》等。本书对寒山寺的历史沿革,文物、碑石以及寒山拾得的事迹作了全面的记述和考证,並辑录了历代咏吟寒山寺的诗篇,体例精当,史料翔实,文字典雅,被推为苏州寺园小志中的上乘之作。

(蒋 康)

寒山寺小志 二卷/张选编·—稿本。——藏于南京图书馆。

寒山寺建于梁天监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因寒山子曾驻于此,因以名寺。而其名声大著,多因张继《枫桥夜泊》一诗,寺屡建屡圮,荒江寥寂,无登临眺揽之观,徒令访古者致叹名胜之荒芜。清代光、宣间,陈筱石,程德全、陆申甫,钟琦先后抚吴,悯古迹之沦亡,无以副遐人思慕,慨然先后重建,焕然顿还旧观,而复铸铜钟,时其撞击,而使客商羇人,闻声感触,不啻张继夜泊诗。寺住持雅好文,遂属枫桥小学校长马锡侯缮录全寺诗文、碑记,委张选纂次,选乃仿宋荦《沧浪小志》例,辑为《寒山寺小志》。凡2卷。上卷:志、传、诗、碑;下卷:记、诗、楹联。其中多唐以来名家佳作。其尤为精彩者,若寒山子诗,韦应物、张继诗。若《重修寒山寺记》2篇,亦为后人鉴知名利之助。

(陈思丰)

苏州府报恩塔寺志 一卷/(清)释敏曦辑·—民国9年(1920)刻本。

敏曦,浙江天台人。世业儒,以武功补官生,后落发入山,矻矻穷年,凡教中刻经讲法,重建兴修等靡不竭其心力。住持报恩寺。其生平足迹半东南,于江浙往来最多。晚年兴修报恩寺及塔。全书凡1卷。首序,次批文、诸记,末跋。苏州府城北街报恩讲寺,俗称北寺,为吴赤乌中孙权母夫人舍宅所建,有9级宝塔,为吴郡塔寺之冠。书中所收内容,半为光绪至民初官府因重修报恩寺所发批文。诸记、序、跋多叙重修报恩寺缘起及称颂敏曦事迹之文。

(陈思丰)

沧浪小志 二卷/(清)宋荦辑·—清康熙丙子(1696)刻本;光绪10年(1884)江苏书局刊本。一一藏于南京图书馆等单位。

荦,字牧,商邱人。以荫入仕,官至吏部尚书。年未20,博学能文章,诗歌笔翰动天下。出判黄州,虚己向学与四方贤士大夫相交结,日肆游江湖山谷之间。著有《绵津诗钞》。沧浪亭,宋苏子美建,吴中之名胜,清以日久荒芜。宋荦抚吴4载,闲以暇日,乐山水之游,偶于幕府东偏城南野次得宋苏子美沧浪亭故址,一坏仅存,荦慨然怀古,爬梳而扫除之,既修祠宇,有堂有室,缘阜筑亭,亭下为舫斋,绕以回廊,峙以高轩,汇以曲池,木石交错,光景一新。于是搜其传记,采其诗词,葺成《沧浪小志》。凡2卷。上卷:传、志、诗、记、序、志铭、祭文;下卷:记、诗。前有图。上卷多为前贤称颂苏子美及古沧浪亭之作,其中诗文间出,既翔于实,复富于文。下卷宋荦自撰之《重修沧浪亭记》及颂诗,所可观者唯记而已。

(陈思丰)

沧浪亭新志 八卷/蒋瀚澄辑·—民国17年(1928)排印本,民国17年铅印本。

瀚澄字吟秋,江苏吴县人,民国17年任苏州图书馆编目。沧浪亭,清宋荦重修后,咸同时续修者又有吴立庵、梁茞林、张振轩,至民国17年,已逾60年,寺已日渐荒落。吴邑吴子深先生,慨亭之将废,任巨款修治之。前后栋宇,均还旧观。瀚澄居邻沧浪亭,每有赓继小志之愿,至此遂网罗宋荦以后诸有关沧浪亭之记述、题咏,及宋荦漏未采辑者,当新亭落成之际,亟草成增辑《沧浪亭新志》8卷。卷1纪载;卷2集文;卷3集诗;卷4石刻;卷5联额;卷6史传;卷7寺院;卷8杂缀。内容较宋荦《沧浪小志》更为广博。诸篇《重修沧浪亭记》,后人读之,可知沧浪亭相沿变革史实,弥足珍惜。诸题咏,颇富文采,亦为名亭增辉。《集诗》大都为宋荦之后名士所为,颇多咏物抒怀佳作。

(陈思丰)

[嘉靖]石湖志略 一卷/(明)卢襄辑·—旧钞本,明嘉靖刻本。——苏州博物馆有藏。

襄(1481—1531),字师陈,号五坞山人,吴县人。嘉靖2年<1523)进士,累官兵部郎中。以争大礼诏下狱。事白,升陕西右参议。卒后文征明为撰《墓表》。著有《五坞草》。堂集00书前为江阴张兖、平湖屠应埈两序,次为石湖山水图,由此可见明嘉靖时石湖全貌。正文内容分:本志、流衍、诸山、古迹、灵禀、物产、灵楼、梵宇、书院、游览等10类,简核有法。卢襄世居石湖,故作此书以述其山川古迹,兼及人物。钞本有顾千里等题识,弥足珍贵。

(李嘉球)

(明)三吴杂志 一卷/(明)潘之恒编.—明刻本。一此书专记太湖。

之恒,字景升,号天都山史。明歙(今安徽歙县)人,侨居南 京。工诗。嘉靖间官中书舍人,有《涉江诗选》、《鸾啸集》等。是书收录汪道昆《游洞庭山记》、喻钧《游太湖记》、邹耿光《游洞庭 山记》,附纪游诗、王世贞《泛太湖游洞庭南山记》,陶望龄《游洞庭山记》、曹学佺《泛太湖游洞庭两山记》。洞庭山在江苏太湖中,有东、西二山,东山古名莫厘山、胥母山,西山即古包山,自古为太湖主要名胜。由于时间的推移,洞庭山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变迁,其东山明时已和陆地相连,形成半岛。此编所收,保存了不少可以反映太湖历史风貌的资料。如汪道昆就曾记到,林屋洞其中开阖无常,深入,石愈奇,或若缀旒,或若雕琢,或若粉绘,旁多奇字,皆古篆隶书。此外,书中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也间或有所反映。如陶望龄记消夏湾时写到,家有程卓之资,廛市之间,盛若通邑,富豪们的排场和奢侈,跃然纸上。

(张修银)

[明]吴风录 一卷/(明)黄省曾纂·—明万历百陵学山刊本,清道光11年(1831)六安晁氏学海类编木活字排印本,民国9年(1920)上海涵芬楼据清晁氏本影印学海类编本,民国15年上海扫叶山房五朝小说大观石印本,民国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台北《丛书集成》新编本。

省曾,字勉之,号五岳山人,明吴县人。嘉靖(1522—1566)·举人。曾从王守仁游,又从李梦阳学诗。于书无不览,学问赅博。著有《西阳朝贡典录》,《拟诗外传》、《客问》、《骚苑》、《五岳山人集》等。此编无目录,前无序,后无跋,亦无标题,文中内容,按时代先后依次记述吴地的社会风气和现象,类于一部地方风情的大事记。首自吴王阖庐造九曲路于姑苏之台,终明代中叶吴民精造文具。一事一记,每记一事,均先追溯此一风气、现象的起始发端,然后记述此起始发端对于后世广泛的社会影响直至最终形成一种普遍风气的过程。如记吴郡多信佛说:“自梁武帝好佛,大兴塔寺,……至今虎丘、开元每有方僧习禅设会讲,二、三月郡中士女聚至支硎观音殿供香不绝。”此编一反溢美乡邦的成例,字里行间往往藏有投枪匕首。其苏师旦条谓:“自苏师旦以韩氏书史受诸将贿,至今吴人好游托权要起家.自郡守徐亲信吏胥,门隶往往成富人。至今为吏胥门隶者酷以剥克讼人为事,而隶人之害为尤甚1”这就远远突破了风俗志自身所有的容量。

(张晓贤)

[万历]吴社编 一卷/(明)王稚登纂·—明广百川学海刊本,明重订欣赏编刊本,明万历34年(1606)宝颜堂秘笈续集刊本,明万历王百谷全集刊本;清顺治3年(1646)两浙督学周南李际期宛委山堂说郛续四十六卷刊本,民国11年(1922)上海文明书局据宝颜堂秘笈石印本,台北《丛书集成》新编本。

稚登,明长洲(今吴县)人,字百谷。有诗名。万历中征修国史,未赴而史局罢。著有《吴郡丹青志》,《弈史》等。吴地自古好神祗,喜淫奢,败坏民风,荒废民业,稚登有感于此,特作是编专记庙会之事,目的是针砭时弊。全编仅1卷,无目录,文中有标题,标题顺次为:会、五方贤圣、会境、会首、助会、接会、看会、打会、妆会、走会、舍会(色目、杂剧、神鬼、人物、技术、缠结、乐部、珍异、火器、祭器、散妆)。前有无题序、末附《顾文学云龙书》1篇。《五方贤圣》为庙会祭祀主神,《会境》为庙会场地,《舍会》中的《人物》为庙会祭祀的古代名人,所附顾文龙书实际是对于本编的书评。此编虽为刺时之作,但客观上保留了不少明代万历年间的资料。如《舍会》中《杂剧》目,收录了《虎牢关》,《曲江池》、《楚霸王》、《单刀会》、《游赤壁》、《刘知远》,《水晶宫》、《劝农丞》、《采桑娘》、《三顾草庐》等10余种剧目,《技术》目收录了《傀儡》、《竿木》,《刀门》、《戏马》、《马上撬》、《走索》、《弄伞》、《广东狮子》等节目,其中《狮子》记道:“金目熊皮,两人蒙之,一人戴木面具肖月氐,奚奴持绣球导舞。两人蹲跳按节,若出一体”,这对于研究明代晚期的戏剧、杂技等颇有裨益。尤为难能可贵的,以庙会习俗为内容的专志,此编为现在江苏旧志所仅见,故其资料价值更加弥足珍贵。与一般志书的夸饰地方不同,本编重在揭露社会风俗中的丑恶现象。其卷首无题序说,“每春夏之交,妄言降神,于是游乎逐末,亡赖不逞之徒,张皇其事,乱市井之听,惑稚狂之见……启僭窃之心,滋奸慝之行,长争斗之风,决夸淫之渐,溃三尺之防,废四民之业。嗟乎,是社之流生祸也1’其《舍会》中《打会》目更说:“会行必有手搏者数十辈为之前驱……酣斗猛击,旁观之人无不罢市掩扉,夺门丧气.”《四库全书总目》卷143《子部》53《小说家类存目》1有著录。

(张晓贤)

[雍正]姑苏采风类记 (清)张大纯纂·—清小方壶舆地丛抄本。

大纯,生平已见《百缄烟水》提要。此书不分卷,无目录和序、跋,记事止于雍正3年(1725),当为雍正时所作。依其记述次序,主要内容为苏州府、吴县、长洲、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太仓州、崇明。其中苏州府首吴世家,次府城、四至八到、沿革、城门、府治、府学、四时风俗、州县部分首县(州)城,次建置沿革、县(州)治、县(州)学、古镇、山河湖荡、桥梁、亭园宅斋、冢墓井泉、寺观庵祠。基本上是一部苏州志地之书。行政区划沿用明制,以吴县、长洲为附郭,其余太仓、昆山、常熟、吴江、嘉定、祟明,共一州七县。是编资料翔实,记述生动。如府城城门详记阊门、胥门、盘门、葑门、娄门、齐门、平门、蛇门、匠门的得名、修建、现状,吴县记有范蠡宅、韩世忠墓、范文正公祠、洞庭山、太湖、灵岩寺等古迹名胜。四时风俗记春节期间焰火盛况说:“最胜者为烟火。植长竿悬放,人马城阙俱从火中喷出。每放一架,有故事数出者。”每有记述,常采古人典籍进行多角度描绘。如姑苏台一条,就征引《图经》、《续图经》、《山水记》、《越绝书》、《六砚斋随笔》,达5条之多。遇有彼此不相符处,则以小字夹注的方式并列各家异说。如府城记伍子胥筑大城、周42里30步,以下夹注:“府志云四十七里,《寰宇记》云三十里”。凡所采录,多本明代以前史、志,其中不少今已不存,故往往为后来纂修苏州府县志者所援引。

(张晚贤)

[隆庆]吴中人物志 十二卷/(明只著。—明隆庆4年(1570)刻本,1965年扬州古旧书店据明隆庆刊本复制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字景春,明长洲县(今吴县)人。晚年“抱逸民之雅致,良贾之深藏,葺西园以屏居,仿东都以著论,人称曰西园公”。他“博综前史,旁询令献,自成周下迄我明,岁以千数,代经屡革,有闻必书”(皇甫汸《序》),最终辑成此编。凡13卷。卷1孝友;卷2忠义;卷3吏治;卷4荐举;卷5宦绩;卷6儒林;卷7文苑;卷8闺秀;卷9逸民;卷10流寓;卷11列仙;卷12方外;卷13艺术。曾孙张献翼“更为删次,系以论赞,辞丽而作者之意益彰”。书由曾孙张风翼、张燕翼校刻。此书搜罗吴中人物不遗余力,分类仿正史。尤其是能搜“闺秀”与“逸民”,反映了他的治史思想,诚为可嘉。文字简洁,叙事得体,详而不芜。是研究吴中古代人物的极其珍贵的史料。

(李嘉球)

[佚志]

吴郡录

《[景定]建康志》卷19《川志》3《井泉·汤泉·事迹》,“《吴郡录》曰:‘江乘县有汤山,出温泉二所,可以治疾’。’江乘县,秦置,三国吴废,晋复置,隋开皇初又废,即今句容县等地。吴郡领有句容,约在东汉顺帝至南朝期间。此编以“吴郡”为名,文中又称引“江乘县’,推测纂修于南朝或稍前。自《景定志》所存佚文看,语言简朴,不但记述事物的地属、数量,而且兼及事物的作用,注重实用性。

(王乃吉)

苏州记

《太平寰宇记》卷91《江南东道》3《苏州·洞庭山》;“按《苏州记》云:‘山出美茶,岁为入贡’。”《[至正]金陵新志》卷4《疆域志·坊里·子游里》:“《苏州记》曰;‘周文学科孔子弟子言偃宅在常熟县’。”编纂人及年代未详。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以之入隋,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陆澄《地记》条下作唐人书,未详孰是。考苏州之名始于隋,是此书不得早于隋,此书之名最早见于《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二书皆成于宋初,是此书不得晚于后周。佚于何时不考。今《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至正志》之外,《[绍定]吴郡志》亦存有佚文。诸书所存佚文,顾雍宅1条、洞庭山1条、梅澳湖1条2见、言偃宅(子游宅)1条凡4出,内容涉及山、水、古迹、名胜等方面。

(王乃吉)

姑苏志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5《两浙西路·平江府·府沿革》“分置长洲军”,下注“《姑苏志》在乾元二年”;“寻废”,下注“《姑苏志》在大历五年’。乾元为唐肃宗年号,乾元二年为公元759年。大历为唐代宗年号,大历5年为公元770年。是此志纂于大历之后。<<舆地纪胜》约成于南宋理宗宝庆3年(1227),所记建置以宝庆之前为准,知此志纂于宝庆之前。姑苏,今苏州市别称。书中记述的地域范围,应与后代苏州府的政区大体相当。

(王乃吉)

吴郡志

《[元丰]吴郡图经续记》卷上《人物》:“其在江左,世多显人,或以相业,或以儒术,或以德义,或以文词,已著于《旧志》矣。”《舆地纪胜》卷5《平江府·景物下》也曾引用《旧志》。按《舆地纪胜》引书例,凡引范成大《[绍定]吴郡志》称“新志”,引此书称“旧志”,知此与《绍定志》别为一书。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修于宋元丰7年(1084),此为《朱志》所引,当早于元丰7年。《舆地纪胜》、《吴郡图经续记》今存佚文,内容涉及古迹、人物总述、语言朴素、简洁。

(王乃吉)

吴郡续志

《[元丰]吴郡经续记》卷下《汉梁鸿墓》;“《续志》云:‘今阊门南城内有古冢——,相传为要离、梁鸿墓’。”同卷《汉豫州刺使孙坚及其妻吴夫人、会稽太守策之坟》:“《续志》云:‘魏吴纲立孙坚庙,在县东北,孙策祠在县南’。”编纂人及编纂年代不考,。朱长文《元丰续记》修于北宋元丰7年(1084),此为《元丰续记》所引,成书当早于元丰。据书名推测,似为《吴郡志》的续志。朱长文《续记》所存佚文,内容均为冢墓,属古迹类。由《吴郡志》佚文分析,此志内容至少还应包括人物。

(王乃吉)

吴郡图经

《大明一统志》卷8《苏州府·风俗》:“《旧图经》:‘泰伯逊天下,季札辞一国,德之所化者远矣,更历晋汉以来,风俗清美’。”《(绍定)吴郡志》,《[淳裙]琴川志》也屡屡引用“旧图经”。《舆地纪胜》、《[元丰]吴郡图经续记》等书引用时又往往称作“旧经”。如《元丰续记》卷下《碑碣·朱氏墓碣》:“在吴县西穹窿山傍。俗传云买臣之墓,非也。按《旧经》云:‘买臣冢在嘉兴县界’不在此也。”编纂人未详。此书先于《[元丰)吴郡图经续记》,是成书早于北宋元丰7年(1084)。诸书所存佚文,南徐、六十坊,虎丘山,崇德山、永安山、范山、外岗、尚湖、文学桥、灵宝经、养鱼城、姑苏台、淡台湖、长洲苑、福臻禅院、净惠禅院、惠日禅院、徐偃王庙、风俗清美各1则,内容涉及建置沿革、坊市、户口、租税、山水、桥梁、名胜古迹、寺宙、碑刻、风俗等方面。按《大明一统志》成于天顺5年(1461),在引用诸书中最为晚出,所引又不见于他书,推测此图经明代天顺时尚未全佚。

(王乃吉)

(景德)苏州图经 六卷/(北宋)李宗谔等纂。今有张国淦《蒲圻张氏大典辑本》。

宗谔,字昌武,北宋饶阳人。由乡举第进士,真宗时累拜右谏议大夫,历翰林学士。藏书万卷,工隶书,有《文集》60卷、《内外制》30卷,曾与修《太祖实录》、《续通典》、及《家传》等。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8;“《苏州图经》:六卷,翰林学士饶阳李宗谔昌武等撰。景德四年诏以四方郡县所上图经,刊修校定为一千五百六十六卷,以大中祥符四年颁下。今皆散亡,馆中仅存九十八卷。余家所有,惟苏,越、黄王州刻本耳。”是此图经修于北宋真宗景德4年(1007)或略前,后经朝廷校订,于大中祥符4年(1001)曾经刊刻。今《舆地纪胜》、《[元丰]吴郡图经续记》、《[乾道]临安志》、《[绍熙]云间志》、《[绍定]吴郡志》、《[淳裙]琴川志》等书均存有佚文。佚文内容涉及建置沿革,疆域、职官、山水、园第,人物,古迹,寺观等。其中《[绍熙]云间志》卷上《古迹》无题序称:“景佑间侍读唐公询为邑,尝按《旧经》为《十咏》,今《祥符图经》反不及焉,毋乃唐所取,有别本耶?《祥符》所记疏略甚矣!间有一、二可取。今合二家书,参之传记’,以补其遗。”批评此书疏略,并透露了书中可观之处已为《云间志》收录的信息。

(王乃吉)

(吴郡)图经

《[淳祐]玉峰志》卷上《城社》:按《古图经》云:‘县故有城,在东南三百步’。”同卷《户口》及《[绍定)吴郡志》卷9《古迹·昆山》也引有《古图经》。按《玉峰志》户口所存佚文“祥符间户口”,系转引《[祥符]图经》者,此不称《祥符图经》而曰《古图绎》,是成书在祥符之后。范成大《吴郡志》修于绍熙3年(1192),此为范志所引,当早于绍熙初。今《[绍定]吴郡志》,《[淳祐]玉峰志》所引,内容涉及山、古迹、户口、,语言简略。

(王乃吉)

(吴)郡图经

此书见于《[淳祐]琴川志》。该书卷2《乡都》、卷10《冢墓》、《宫观》,卷12《役》。凡引此图经4则,内容为乡里、赋役、古迹、寺观、碑刻。其《叙县·乡都·九乡十五都》称:“按《郡图经》:旧有十有二乡,有太平、欲行、升平三乡”,政区记至乡,可谓翔实,《叙祠·冢墓·周章墓》称:“按《郡图经》:周章,阖闾长子,墓在海虞山上”,语言也颇经济。

(王乃吉)

[宋]平并府五县正图经 二卷。

《宋史·艺文志》3:“《平江府五县正图经》:二卷,不知作者。”编纂的确切年月亦未详。按《舆地纪胜》卷5:“平江府:政和三年升平江府,旧领县五,后又分昆山置嘉定县,凡领县六。”《宋史·地理志》4:“嘉定:嘉定十年析昆山县置。”此曰平江府五县,成书当在北宋徽宗政和3年(1113)至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之间。记述地域范围为平江五县。五县者,吴县、长洲(今已并入吴县)、昆山、常熟、吴江。

(王乃吉)

[政和](平江)府图

范成大《[绍定)吴郡志》卷3《城廓·开胥蛇门议趴“政和修城,于诸故门虽已塞,然皆刻石于右以识。今刻石俱存,但袭《府图》之误,以蛇门为赤门尔。”卷17《桥梁·城门外》也引有《府图》内容。据“政和修城”刻石”袭《府图》”,知《府图》纂于政和修城之前。又,平江(今苏州)由军升府也在政和期间,时当政和3年(1113),此以“府图”题名,推测当纂于政和元年至3年。由《范志》看,此图经舛误似不在少数。

(王乃吉)

平江府志

《永乐大典》卷2267《六模·湖·鹿湖》:“《平江府志》:‘《舆地纪胜扎》:“《东汉志》: ‘吴县下有鹿湖。’”’”按北术太平兴国3年(978)立平江军,政和3年(1113)升为平江府,此题“平江府志”,当在政和3年以后。又,《舆地纪胜》成于理宗宝庆3年(1227),《永乐大典》所存佚文,系转引《舆地纪胜》,则此志成于宝庆3年以前。

(王乃吉)

[嘉熙]吴郡续志 (南米)赵与纂。

,字德渊,处州人,宋太祖10世孙。嘉定进士,累官淮浙发运使、中奉大夫直敷文阁,南宋理宗嘉熙3年(1239)来任平江知府。《[洪武]苏州府志》宋濂《序》:“纪载于简册者,……迨宋之时,罗处约有《图经》,朱长文有《续记》,范成大、赵与皆撰类成书。”按赵与嘉熙3年4月知平江,淳祐元年(1241)2月除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由史宅之继任,在任不足2年。又,1240年为嘉熙4年,故推断此志纂于嘉熙3、4年之间。当时去范成大《[绍定]吴郡志》仅10余年,且其间再无以“吴郡志”命名者,宋濂《洪武府志·序》又以之与范成大相提并论,故又推测此为《[绍定)吴郡志》的续志。

(王乃吉)

(宋)吴志类补 十三卷/(宋)章悊纂。

《[洪武]苏州府志》宋濂《序》;“迨宋之时,罗处约有《图经》,朱长文有《续记》,范成大、赵与皆撰类成书。厥后有章恝者,病其未完,作《吴志类补》”《[同治]苏州府志》卷139有著录。《[宣统]吴县志》也据徐大焯《烬余录》云;“《吴志类补》,13卷。”章悊,生平未详。据宋濂《序》文,此书系对于范成大《[绍定]吴郡志》等的拾遗补阙,书中分门别类,记述范围为苏州府。

(王乃吉)

[成化]姑苏郡邑志稿 一百卷/(明)丘霁修,刘昌、李应祯,陈欣纂。

《明史·艺文志》著录作《苏州续志》,清同治《苏州府志》150《旧序》有刘昌《姑苏郡邑志序》,载其修纂经过。据正德《姑苏志》王鏊《序》,知书未刊行。

(陆振岳)

姑苏志补遗 (明)蔡昂撰。

《千顷堂书目》5有著录。

(陆振岳)

吴郡考 二卷/(明)刘风撰。

《明史·艺文志》有著录。

(陆振岳)

续吴录 二卷/(明)刘风撰。

《明史·艺文志》有著录。

(陆振岳)

苏志补遗 (明)王世贞撰。

《千顷堂书目》5有著录。

(陆振岳)

[崇祯)苏州府志稿 (明)王志坚纂。

清同治《苏州府志》50《旧序》收有王志坚《重修府志序》详述其修纂经过。未刊刻问世。乾隆《苏州府志·修志凡例》载有:“从书贾购得明崇祯初昆山王提学志坚所纂《宦绩》、《人物》稿十四册。”以后,此稿也失传。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49《著述目录上》有王志坚《苏州府志稿》14册。

(陆振岳)

[附存目]

苏州府志纂修识略 六卷,(明)杨循吉纂,明嘉靖间刻本。—藏山东省图书馆。

[康熙]苏州府志撰抄 (清)汤斌撰·—清康熙43年<1704)抄本。—藏南京地理研究所。《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苏州府志摘录 四卷·—抄本。—藏南京地理研究所。《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苏州小志 王謇撰·—民国抄本。—藏上海图书馆。原无书名,现名为上海图书馆所题。

[万历]浒墅关志 四卷/(明)王之都撰·—明万历34年(1606)抄本。—藏北京大学。书前序文题《榷关录》,卷2~4卷端题“浒墅关续志”。《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苏州报恩寺志 一卷续一卷·—民国20年(1931)刻本。—藏南京图书馆。

沧浪亭志 六卷首一卷附图一卷题咏二卷/(清)梁章钜撰·—清道光7年刻本。—藏南京图书馆。

虎丘山 一卷/王月芝撰·—民国16年(1927)铅印本。—藏南京图书馆、苏州市志办等单位。

吴中灵岩山志略 八卷/(明)黄习远撰·—明/万历刻本。—藏北京图书馆、苏州文管会、苏州市志办。

灵岩纪略 内篇二卷外篇二卷/(明)释弘储述意,释殊致辑·—清初刻本。—藏南京图书馆。

灵岩志略 一卷/(清)王镐撰·—清乾隆间刻本;民国石印本。—石刻本藏南京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