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 州 市

嘉靖惟扬志 三十八卷/(明)朱怀干修,盛仪纂·—明嘉靖21年(1542)刻本;清光绪21年(1695)影抄本;1963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原刻本今存18卷:卷1~3;卷7~12;卷18~22;卷32~33;卷37~38;卷18缺第1页。惟扬即古扬州,因《禹贡》有:“淮、海惟扬州”而得名。

怀干,字守正,明湖州府归安县(今浙江吴兴县)人。嘉靖11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以议皇亲张延龄狱,谪泰州同知。嘉靖20年来任扬州知府,不久因直仵罢官归。仪字德璋,明江都县人。弘治18年(1505)进士,曾任礼部主事、监察御史、山东及湖广按察使、太仆寺卿,以清峻著名,致仕后归江都。该志系其还乡后主持编纂。志前有胡植《叙》、崔桐《叙》。所设门目,卷1郡邑古今图;卷2建革志、疆里志;卷3历代志;卷4分野志、五行志;卷5~6山川志、形胜志、物产志;卷7公署志(宅里附);卷8户口志;卷9盐政志;卷10军政志;卷11礼乐志(风俗附);卷12经籍志;卷13~15秩官志;卷16~18秩官列传;卷19~20人物志;卷21~26人物列传;卷27~37诗文志;卷38杂志。末附盛仪《叙》。所记溯自远古扬州,对唐宋之前的记载,往往包寓江淮南北广阔区域。各门目迄止时间不一,有至明初,有至嘉靖21年。就今存残卷看,取材洽博,编纂严谨,注意考辨甄择,“其荒唐不经纵欲惑之者不录”。书中创设《历代志》,博采诸史传文集,从唐尧时的扬州至明太祖洪武初年,“书其大者,备一郡史”,使古今扬事一览可见其概。《四库全书总目》评论它“以古今关涉扬州事迹,仿《纲目》编年记载,别为历代一志,则体例殊嫌创见。”陈光贻《稀见地方志提要》也谓之“开后世志书大事纪之例”。编纂方法既重存史,又重资政。盐务是扬州要政,因单独设《盐政志》1卷,记述历史上扬州的盐制、盐法、盐务机构以及制盐之法等,还收录了汉至明代有关盐务的诏议奏疏,有裨于扬州盐业经济方面的研究。内容处理详人物、重诗文,对汉晋以后与扬州有涉的政家名宦、学者文人皆有述及。其中往往有不见于正史的资料。如《历代志》对南宋名将韩世忠、岳飞在扬州附近的抗金事迹,宋末李庭芝、姜才在扬州的抗元事迹的记载,及《杂志·外传》所设专篇有关张士诚起兵始末的记述。然隋代以前的“杨州”并非今日扬州之概念,引用此志资料须予分辨。一些门目如《礼乐志》、《人物传》中的一些内容亦失之简略。

(许卫平)

[万历]扬州府志 二十七卷首一卷/(明)杨洵修,徐銮纂·—明万历33年(1605)刻本。

洵,字晖吉,明山东济宁州人,万历20年进土,26年来任扬州知府,29年迁扬州兵备副使。銮,明福建尤溪县人,万历23年进士,24年来任扬州府推官。其时上距《嘉靖志》已60余年。万历26年,杨洵到任之初,有感于“旧志散落,事复残缺”,“于是检故实,参邑乘,……稍稍更其篇目”而成是编。(杨洵《序》)首卷扬州府总图、各州县舆地城池图说;卷1~2郡县志:总论、星野、建置、形胜、气习、山川、城池、公署、祀典、都里、桥梁;卷3~4赋役志:赋役考、正赋、杂赋、马政、户口、芦洲、关税;卷5~6河渠志:河渠考、各州县河渠水利;卷7~10秩官志:历代官制、历代秩官纪、国朝官制、国朝秩官纪、历朝秩官传、国朝秩官传;卷11~12盐法志:盐法考、盐法官制、盐法官纪、盐法秩官传;卷13~14兵防志:兵防考、营伍、卫所、兵防秩官传;卷15~19人物志:历代荐辟科目、国朝荐辟科目、她封、流寓、历代名臣传、国朝名臣传、循吏传、名儒传、文土传、高隐传、义烈传、孝子传、节烈传、笃行传;卷20风物志:风俗、物产;卷21古迹志:古城、宫殿、楼阁、台观、堂院、故宅、堤苑、池井、古冢、遗物、逸事、近迹;卷22历代志;卷23方外志:寺观、仙释、柙异、方伎;卷24~27文苑志:经籍、赋、辞、诗、文、杂著。前有杨洵、祝世禄等《序》。门目井然,采撷繁富,所用文献资料皆注明出处,尤对扬州地区主要河川溯津寻源,详述各县河渠水利情况,保留了不少宝贵的水利资料。《文苑志》中收录了历代名家与扬州有涉的诗文赋辞,其中不乏艺术性、思想性都较好的作品。如元文学家杨维祯乐府《卖盐妇》,生动地描述了广大盐妇悲苦的命运。又,此志既参稽嘉靖府志,可资弥补今本《嘉靖志》之残阙不足。

(许卫平)

[康熙]扬州府志 二十七卷首一卷/(清)雷应元纂修·—清康熙3年(1664)刻本。

应元,清辽东(今辽宁省境内)人。顺治17年(1660)来任扬州知府。该志前有雷应元等《序》。体例一仍万历府志,唯在一些门类所统细目中稍作变易增加。其设目与万历府志不同者为:卷首增扬州府舆地图说,卷1《郡县志》(上)《建置》改作《沿革》,卷4《赋役志》(下)增《草场》,卷5《河渠志》(上)增《五塘议》,卷12《盐法志》增《行盐地方数目》、删《盐法秩官制》,卷14《兵防志》(下)作《武秩官志》、《国朝武秩官考》、《国朝武秩官纪》、《国朝卫所》、《官纪》、《前朝卫所官纪》、《武职列传》、《武科目(附传)》,卷18~19《人物志》(下)作《循良(附忠烈传)》、《理学》、《文学》、《戚畹》、《武勋》、《寓贤》、《义烈》、《隐逸》、《笃行》、《孝子》、《续孝子顺孙》、《节烈妇》诸列传,卷21《古迹志》增《传疑》删《近迹》,卷22增《灾异纪》,卷25~27《文苑志》增《谣》,《谚》。其中《五塘议》集录了对江都上、下雷塘、小新塘、勾城塘和仪征陈公塘的治理与利用的政略;《武秩官志》统摄诸目,详载清代武秩官、清明两代卫所官及武职、武科;《谣》、《谚》保存了许多民俗文化方面的资料。后人亦有责其偏弊的。金镇在康熙14年府志中说:“其间地理讹缺,人物年代乖舛蹐驳者十之三、四。”雍正府志凡例也说它“简略未详”,都有一定道理。

(许卫平)

[康熙]扬州府志 四十卷/(清)金镇纂修·—清康熙14年(1675)刻本;油印本;抄本。一抄本藏扬州师院图书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镇,字长真,又作长徵,清顺天宛平(今属北京市丰台区)人,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明举人。顺治初授曹县知县,康熙13年来任扬州知府,以善政著名。后擢江宁驿传盐法道副使,兼署盐运司,升江南按察使。著有《清美诗集》。康熙14年,金镇“遵奉宪檄”(《凡例》),搜阅明、清旧志,又令所辖9邑进呈所辑新旧志,验之以清朝因革文献,纂成是书。卷前有李宗孔、汪懋麟、金镇数《序》、康熙3年府志雷应元《序》,并扬州府修志姓氏及《凡例》;卷1舆图:卷2建置;卷3星野(祥异附);卷4疆域;卷5山川;卷6河渠;卷7风俗;卷8城池(兵御附);卷9封建(兵争附);卷10赋役(草场、芦洲附);卷11盐法;卷12物产;卷13~14秩官;卷15选举;卷16公署;卷17祠祭;卷18古迹;卷19寺观(仙释附);卷20冢墓;卷2l~22名宦;卷23~24人物;卷25~27人物(忠节、理学、文学、武勋、隐逸、笃行、孝友、流寓、方技、列女);卷28~40艺文(撰著、赋、诗、诗馀、策、诏敕、奏疏、记、序、书、说、箴、铭、颂、碣碑、杂著、墓铭)。记述范围与前志相同,下限止于康熙14年。所记内容于诗文尤详,卷目几达全志三分之一,其中不乏与国计民生有关的文论,如清宗观的《淮扬上下流说》、《海口说》等。人物收录不本生不立传之遗规,对当朝政绩显赫的“惠泽勋猷者”,“标实迹以永去思”。后雍正府志誉该志“赅详博雅,允称善本。”但以“兵御”附《城池》、以“兵争”附《封建》,颇为牵强。《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曰“是编独能以简卸繁,条目省而文献详,固非能手不辨。惟文艺一门占十三卷,诗之一类,分体列载,似邻于侈矣。”但统观康熙朝扬州3都府志,无论是取材的详博甄辨方面,还是编纂的严谨典雅方面,仍当以该志为上。

(许卫平)

[康熙]杨州府志 四十卷/(清)张万寿修,崔华纂·—清康熙24年(1685)刻本。

万寿,字鹤秋,山西省浮山县人。举人,康熙24年来任扬州知府。华,字莲生,清直隶平山、(今河北省平山县)人。顺治16年(1659)进士,康熙19来任扬州知府,23年晋两淮盐运使,后迁陕西参政。该志卷前有张万寿,崔华等数序。康熙22年,清廷因编会典,檄郡邑补其志缺略上之,因此,增入敕补内容续修是编。其立目大体沿袭康熙14年府志,卷2增年表,卷4增都里、城池,卷5增江防、海防,卷6增水利,卷10增户口,卷11增盐法秩官,卷8改立学校,公署,卷12改立驿传、船政、关税、漕运,卷16改立选举,余一仍其旧。各门所收资料,也相应补入康熙15年至21年有关史事,后又续至康熙24年。盐、河二政前志疏而未备,漕运未经详列,故特意详述,其中尤以河政为详,该志历举扬州境内的河工,间及境外,大至川渎变迁,细若堰闸兴废,皆有所述及。但体例不及金镇原书严密。

(许卫平)

[雍正]扬州府志 四十卷/(清)尹会一修,程梦星等纂·—清雍正11年(1733)刻本。

会一,字元符,清直隶博野县(在今河北省中部地区)人。进土,雍正10年来知扬州府,寻擢两淮盐运使,仍摄府事。生平讲学以程、朱为归,官至吏部侍郎。梦星,字午桥,清江都县人。康熙51年(1712)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工部主事。著有《今有堂集》、《李义山诗注》等。该志卷前有尹会一《序》、原《序》,凡例,修志姓氏,目录。设纲立目仿《康熙金志》,而略作省并补葺。《金志》艺文共13卷,兹只作4卷并《撰述》1卷,另设《都里》(卷6)、《学校》(卷12)、《军政》(卷7)、《杂记》(卷40),为《金志》所无。卷1舆图前说明有22图,但实际只16图。雍正3年,由扬州府分出通州为直隶州,以泰兴、如皋2县属之,故此志中不复入其内容。该志显著特点之一是篇幅鸿富,资料采录较前志详博。如《河渠》、《水利》门类,除详加记述原委外,还将今昔名贤有关的主张附载各条之下。另一特点是注意考订工作。如旧志《秩官》门载两汉扬州刺使魏相等22人、扬州牧马余等7人,斯编则据广陵自汉魏晋至陈周未尝一属扬州,两汉及西晋属徐州、兖州、青州,与当时的扬州皆无涉,而不滥入,最为的当。三是《撰述》收录的一些题碑石刻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如“宋苏轼蜀冈诗石刻”、“唐杜佑八角石柱题名”及赵孟頫书于高邮的“元赵万户墓碑”等等,有补于这些历史人物事迹的研究。《续四库提要》谓称它“繁简较为得中,事备而文不增”。不足之处是将徐州刺使盖豫等11人收录入志,亦有冗滥之嫌。

(许卫平)

[嘉庆]扬州府图经 八卷/(清)阮元修,焦循、江藩纂·—清嘉庆抄稿本;清嘉庆11年(1806)刻本(书名页题《广陵图经》);1981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嘉庆稿本校刊刻印本(书名为《扬州图经》);清抄本。

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清仪征县人.乾隆54牢(1789)进士,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为扬州学派代表人物。曾主编《经籍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著有《畴人传》、《淮海英灵集》、《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揅经室集》等。循(1763—1820),字理堂,一字里堂,清甘泉(今扬州辖域)人,与阮元齐名.著有《里堂学算记》、《易章句》、《易通释》、《孟子正义》、《曲考》、《剧说》、《雕菰集》等。藩,生平见《嘉庆府志》提要。修于嘉庆6年,由阮元私聘焦、江采用辑录体广泛抄撮历代史书、典籍和文集中有关扬州的人物事迹,按朝代沿革之序,分阶段裁接而成。记述范围包括当时扬州府所辖州县各邑。所记时间,起自鲁哀公9年(前486)秋吴城邗沟通江淮,迄于清康熙20年(1681)。卷1事志一:周、秦、汉、三国、晋、宋;卷2事志二:齐、魏、梁、北周、陈、隋;卷3事志三:唐;卷4事志四:杨吴、南唐;卷5事志五:北宋;卷6事志六:南宋;卷7事志七:南宋;卷8事志八:元、明、清。所辑资料除正史之外,尚有杂史、别史、野史、官撰典籍、实录、文集、笔记、年谱、旧志等,凡六、七十种,其中一些古籍今已不可见.记述社会事迹与人物前后照应,记事中述及人物,人物传记中又补充历史事迹。对文献资料的辑录,间附焦、江二氏之“案(按)”,作进一步补正、考辨和说明。该志以编年之体作述,,又以熔裁精当,历来为学界所推重。但名曰“图经”,实质无图。

(许卫平)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 七十二卷首一卷/(清)阿克当阿修,姚文田,江藩等纂·—清嘉庆15年(1810)刻本;同治13年(1874)补刻本。

阿克当阿,字厚庵,清满洲正白旗人。官内务府护军统军,兼管三山(今江苏南京西南长江东岸地区)事务,督理两淮盐政,嘉庆13年任两淮巡盐御史。曾监刊钦定《全唐文》。文田(1758—1827年),字秋农,清浙江归安(今属吴兴县)人。乾隆54年(1789)中乡举,59年由举人召试一等一名,授内阁中书,寻充军机章京,嘉庆4年入直军机处,是年中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与修《高宗实录》。曾充会试总裁,任广东、河南学政。道光初,擢左都御史,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僖”。主要著述有《邃雅堂文集》、《春秋经传朔闰表》、《易原》、《说文声系》、《古音谐》等,又私纂《广陵事略》7卷。藩(1761—1830),字子屏,号郑堂,清甘泉县人,监生。博综群经,尤熟史学,有江苏经学大师之称。著有《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经师经义目录》、《周易述补》、《隶经文》、《炳烛室杂文》等,又曾参纂《扬州府图经》、《广东通志》。参与此志编纂的还有为数众多的翰林院编修和著名的乾嘉学者,在扬州今存旧志中,纂修队伍规模最大。卷前有嘉庆15年阿克当阿、德庆、张世浣、嵩年4《序》。所设门目:卷首原序、职名、凡例、舆图;卷1~4巡幸;卷5建置沿革志;卷6星野志;卷7疆域志;卷8山川志;卷9~14河渠志;卷15城池志;卷16都里志;卷17津梁志;卷18公署志;卷19学校志;卷20赋役志:屯田、漕运、关税(闸饷附);卷21盐法志:引课、巡缉;卷22~24兵志:形势阨塞、历代设兵、国朝设兵(驿站附);卷25~26祠祀志:江都、甘泉、仪征、高邮、兴化.宝应、泰州、东台;卷27冢墓志;卷28~29寺观志:江都、甘泉、仪征、兴化、宝应、泰州、东台;卷30~34古迹志:江都、甘泉、仪征、高邮、兴化、宝应、泰州、东台;卷35~38秩官志:汉至周、宋、元、明、国朝;卷39~42:辟荐、进士、举人、贡生、武科;卷43~45宦迹志:汉至宋、元、明、国朝;卷46~59人物志、汉至元、明、国朝、忠义、孝友、文苑、儒林、武勋、戚畹、笃行、隐逸、流寓、艺术、释老、节孝;卷60风俗志;卷61物产志;卷62~63艺文志:书目、诏敕、表奏、书状、序记、赋铭、杂体;卷64金石志;卷65~70事略:周至隋、唐、五代、元、明(祥异附);卷71~72杂志。记述空间以嘉庆时疆域为准,其时今扬州所辖泰兴县因划出,故从阙。记述时间则起自远古扬州,止于嘉庆间。在资料采辑上汇集府、州、县旧志及官牍档册、文献典籍,又增之采访资料,其文字篇幅在今存扬州各府志之上。对隋以前所称之杨州慎加考订,按实际地域记述,对异说及舛误之处,分条厘正,间附考辨。瞿宣颖《方志考稿》曰:“本书虽采撷未甚宏博,而语语必有来历,足为传信之作。”明末以后黄河夺淮改道,里下河水乡地区屡罹水患,《舆图》收有下河水利图,图后附案,说明下河的水系及成灾缘由;《河渠志》详述川势水情及节宣疏导之宜,均不失历史资料之价值。所设“事略志”,实为大事记,较详细地反映了扬州的重要史事。

(许卫平)

[同治]续纂扬州府志 二十四卷/(清)方浚颐修,晏端书,钱振伦,卞宝第纂·—清同治13年(1874)刻本。

浚颐,安徽定远县人。进土,同治8年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端书,字彤甫,仪征人。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浙江巡抚、署理两广总督。振伦,字愣仙,清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县)人。进土,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卞宝第,字颂臣,仪征人。曾任福建巡抚。该志始修于同治10年,历3年书成。卷前有浚颐和端书2序、续纂职名、卷末附钱振伦后序。不立凡例,然其基本原则略具各序中。因嘉庆府志“门类精审,无可置辞”,故一仍前例。只是因《巡幸》、《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山川》、《都里》、《津梁》、《风俗》、《物产》等9门无所增补而略去,其余多将嘉庆志卷目归并共分19门,记述嘉庆15年(1810)至同治13年前后60余年间史事。卷1~2河渠志(津梁附);卷3城池志、公署志、学校志;卷14赋役志(漕运)、盐法志(引课、巡缉)、兵志;卷5祠祀志、冢墓志、寺观志、古迹志;卷6秩官志、卷7选举志(辟荐、进士、举人、贡生、武科);卷8宦迹志;卷9~16人物志(忠义、孝友、文苑、笃行、流寓、艺术、节孝);卷22~23艺文志(书目、诗文)、金石志;卷24事略志(附祥异)、杂志。志中先对旧志阙佚者加以补刊,然后增纂新编。于每篇之首,用夹注序其接续原委,可为续志者法。全书内容偏重反映晚清之际水灾兵祸的社会情况。《河渠志》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嘉庆16年(1811)至道光13年(1833)扬州区域的河工成案,对其后的水利工程、增设改建及加高拆除的闸坝、河官的改制等情况亦附记述。《事略志》中较多地记述了太平军在扬州的战事,捻军在扬州的活动,直至赖文光被捕杀的情况。《人物志·节孝》收罗甚详,其相当一部分是被太平军所杀,或为清王朝殉节的清廷将吏,这从反面为太平天国的战绩提供了翔实资料。“赋役志”记述了扬州漕运之制在咸丰初年、同治4年、7年、9年等几度更易情况。《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对它评价较高:“皆以志成硕学主持其事,立名既示谦虚,持论归纯正,凡所引据,亦皆详碻。”然志中各门记述的篇幅悬殊过大,如《人物志》占13卷,其《节孝》类目有6卷,而《赋役志》一门总计才三,四百言。

(许卫平)

[明]扬州府图说 一卷·—明写本。一《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藏美国国会图书馆。

此书不著撰人姓氏。前为扬州府图,后有府辖城镇江都、瓜洲、仪真、泰兴、高邮、兴化、宝应、泰州、如皋、通州、海门等城镇图,凡12幅。各图之后均附图说1篇,叙述其沿革。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云:“兹以《通州图说》所记年月,并写本字体推之,盖纂写于万历间也。”

(许卫平)

广陵览古 七卷/(清)顾銮辑·—清嘉庆13年(1808)顾氏研经室刻本。

銮,字谢金,清江都县人。曾著《周易名物疏》。该志卷前有嘉庆12年严观序、嘉庆13年周长泰序。卷目为:卷1江都县古迹;卷2甘泉县古迹;卷3仪征县、高邮州、兴化县古迹;卷4宝应县、泰州、东台县古迹;卷5~6江都县、甘泉县、仪征县人物;卷7高邮州、兴化县、宝应县、泰州、东台县人物。内容广采扬州府属8邑内的人文故实,起自周代,断止元代。在编排上,依雍正府志《杂记》之例,古迹以名类相从,人物以朝代为次。对古迹的记述,既详明地点方位,且附名人诗咏题赋,民间传说,并以“銮按”的形式加以考辨叙述。周序中说它“人文碑碣考核靡漏”。其中尤对名物胜迹记述较详,细致隐微,可补官修州县志书遗缺。

(许卫平)

广陵事略 七卷/(清)姚文田辑·—清嘉庆17年(1812)归安姚氏开封节院刻本;清嘉庆至光绪间,归安姚氏刊《邃雅堂全书》本;民国重印本。

文田,生平事迹已见《[嘉庆]重修扬州府志》提要。嘉庆间,姚氏曾应聘参纂扬州府志,分纂《宦迹》、《事略》2志。据阮元《扬州图经》稿本,姚氏于《事略志》博取群书,参互考订,共成5卷,附《祥异》1卷。嘉庆15年府志编成后,他恐后人嫌其繁重而芟摄删改,致使乡邑之事无征,便再辑其所作,又取府志中《建置沿革》门目内容,厘正其舛误之处,列于卷首,合为7卷,单独刊行。卷前有自序。卷1建置沿革;卷2周至隋;卷3唐、五代;卷4~5宋;卷6元、明;卷7祥异附录。其可取之点,卷1《建置沿革》将旧志沿伪袭故,失实舛误之处,分条厘正,并间附考辨,征引宏富,而用笔严简,具有良史之法。(许卫平)

扬州足征录 二十七卷/(清)焦循辑·—清同治真州张氏广东《榕园丛书》刻本;民国2年(1913)重修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循,生平已见《扬州府图经》提要。焦循曾应阮元之约编辑《扬州文粹》,事未遂,而留存了搜集的文献资料。后焦循又与纂《[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进一步搜寻了有关资料,并于嘉庆20年(1815)检取身边文献旧稿,编次而成此书。焦循在《序》中说,“文粹者,存扬人之文,非扬州者不取也;足征录者,存扬州之事;事有关于扬州者,不必扬人之文也。义各有取乎尔。”书中收辑了明末清初名家学者,文人逸士有关扬州事迹的各类文作,卷目所设:卷1~12志、传;卷13~18序;卷19后题;卷20疏;卷21书;卷22纪;卷23碑记;卷24~25记;卷26启、说、证、尉;卷27文、哀辞。内容涉及扬州建置、水利、田赋、学校、人物、灾祥、艺文等方面,为有关学科与历史人物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许卫平)

邗记 六卷/(清)焦循编·—清光绪11年(1885)仪征吴丙湘校刻《传砚斋丛书》本;抄本。——邗系扬州之代称,因春秋时吴王曾在扬州筑邗城而名。《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藏于北京、首都、科学、北师、辽宁、青岛、南京、南大、浙江、福师等图书馆。

清嘉庆14年(1809),焦循(简介见前)曾佐纂《扬州府志》,分任《山川》、《忠义》、《孝友》、《笃行》、《隐逸》、《艺术》、《释老》、《职官》诸门的编纂,翻阅考核旧志典籍时,笔录了有关资料。在府志完成之后,他于嘉庆20年将笔录资料整编成《邗记》。此系汇编性质,反映了自“春秋鲁哀公四年秋吴城邗”,至唐、宋之际有关扬州的地理、人文事迹。虽分卷而未立门目,内容大体为:卷1沿革、建置;古迹;卷2~4秩官、封建、兵事、秩官传等;卷5~6人物传等。其资料除取自正史、《江南通志》、旧府志及扬州府所辖州县志外,尚有《春秋集解》、《禹贡锥指》、《水经注》、《法宛珠林》、《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辍耕录》等多种典籍。卷末附光绪11年吴炳湘《跋》。梁启超在《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中,举焦氏《邗记》为“参与志局事而不能行其志,因自出所见私写定以别传者”之私家良著。

(许卫平)

[清]广陵名胜全图 ·—清刻本。

此书不署编绘者姓名,分上、下2册。上册以竹西芳径为起点,绘图24幅;下册以高咏楼为起点,亦绘图24幅。每图一景,凡48景。其中上页为说,下页为图。书中虽未署明编修年代,但根据图说考之,当在乾隆南巡之后。图说中所记内容,有关康熙、乾隆临幸题咏甚详。图绘极精,刻印也十分精美,其中诸盐商大家迎恩纪事又颇多,推测为淮南盐商所作。图中诸名胜,今大多已不存,对于了解古城扬州的历史和建设新的景点,颇有参考价值。但下卷终之以金山、焦山,而金、焦2山隶属镇江,不在广陵之土,编者勉强凑成48景,未免落入俗套。  (张玉祥)  

邗江三百吟 十卷/(清)林苏门撰·—清嘉庆13年(1808)刻本。——邗江,此指扬州。

苏门,字兰痴,清甘泉(今扬州辖域)人,阮元之舅,且为阮元业师。曾助程雪坪校雠《四库全书》,以学问赅博名于世。此书10卷,每卷1门。卷1播扬事迹;卷2大小义举;卷3俗尚通行;卷4家居共率;卷5周挚情文;卷6新奇服饰;卷7趋时清赏;卷8适性馀闲;卷9名目饮食;卷10戏谑方言。各门下又有子目,并以方言为题,共300目。各目以诗记事,诗前有注。此种形式在方志中极为罕见。书中内容,上自政治,下迄名胜古迹,甚至俚俗琐事,凡与扬州有关者,鲜不详尽。其注文简明,诗亦方雅,颇为时人所称道。

(张修银)

扬州风土记略 三卷/徐谦芳撰·—民国4午(1915)初稿本;民国34年定稿本。——初稿本题名《扬州风土小记》,2卷,民国8年改题《扬州风土记略》,并增补为3卷,民国27年—又作补充,民国34年最后定稿。

谦芳,宇益吾,号羡于。清江都县人。曾应童子试,不售。后肄业仪董中学。生平嗜聚书,著有《文史评冣》、《藏书辑述》、《江都徐氏藏书目录》、《文字古今通假集解》等。该志所记范围包括其时扬州所辖江都、泰县、高邮、兴化、宝应、仪征、东台7县,时间起自古代,迄至民国20年。卷前有真州陈含光《序》、邑人王汝许、季可甫《序》、徐谦芳自《序》(附“再识”);卷末附徐谦芳民国34年作“六十自述”及其子壮猷、硕猷等《跋》。凡10编。卷上述地势(天文附)、述古迹(建置、名胜附);卷中述河渠、述学术(学校附)、述风俗(方言附)、述宗教;卷下述交通、述物产、述岁时、述杂缀。徐《序》自谓记述内容“大抵地理历史十二三,习惯十四五,迷信十一二。”此系扬州旧志中成书最晚的志书。可弥补扬州府志在清末民国间记述之缺空。志书编撰前后历30余年,操觚勤恳谨奕,记述广博精湛,当属扬州私志之上乘。取材方面致力博采详搜,内容上加强考辨,记述笔法寓政教于史,文字表达刻意求工,对于扬州历史的记述,主要突出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如对历史古迹的记述,超过总篇幅的四分之一,对文化典故的记述尤详,于本地区的多种文化艺术,诸如学术、曲艺、医学、塑刻、琴、棋、书、画等等皆有涉及,同时还记述了外地文化对扬州文化的影响。

(许卫平)

扬州画舫录 十八卷/(清)李斗撰·—清乾隆60年(1795)自然庵初刻本;清嘉庆间刻本;清同治11年(1872)方浚颐重印石印本;1960年中华书局铅印本;1984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铅印点校本。

斗,字艾塘,又字北有,仪征人。少时好游山水,历足甚广,后定居扬州,与扬州著名学者多有交往。著有《永报堂诗》、《艾塘乐府》、《奇酸记传奇》、《岁星记传奇》等。此书系李氏居扬期间,根据“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积30多年时间直至乾隆60年才陆续写成的,实际是对扬州城城厢范围的记述。体裁为笔记式。书前内容中华书局本有编校说明、嘉庆2年阮元《序》、谢榕生《序》、乾隆58年袁枚《序》、乾隆60年李斗自《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本增有阮元道光14年、19年所作2《跋》、同治11年方浚颐《后序》和众多题词。卷1~2草河录;卷3~5新城北录;卷6城北录;卷7城南录;卷8城西录;卷9小秦淮录;卷10~11虹桥录;卷12桥东录;卷13桥西录;卷14冈东录;卷15冈西录;卷16蜀冈录;卷17工段营造录;卷18舫扁录。仿《水经注》之例,分地区予以记述。以上方寺至长春桥一带为“草河录”;以便益门地区为‘新城北录’;以北门地区为‘旧城北录’;以南门地区为‘城南录’;以小东门地区为‘小秦淮录’;以虹桥一带为‘虹桥录”;分莲花桥外一带为‘冈东录’、‘冈西录’、‘蜀冈录’。记述内容相当广泛,诸如扬州城池沿革、城市区划、河道变迁、园林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民情、书院学宫、梨园酒肆、文人传记、词章学说、工艺商业、轶事遗闻等等。对了解和研究17~18世纪扬州社会,乃至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生活状况颇有价值。其资料来源多系“考索于志乘碑版,咨询于故老通人,采访于舟人市贾”(阮元《序》),故凡郡县志及一些私家小志所未载者,咸纪于志中所作图31幅,分附于各卷所述内容之间,便与文字对照。同治间方浚颐将其比作《荆楚岁时记》、《桂林风土志》、《东京梦华录》等,称它“庶几撮方隅之要,不殊《越绝》;成书助文献之征,较胜《齐谐》。”评价可谓允当。

(许卫平)

平山堂图志 十卷首一卷/(清)赵之壁纂·—清乾隆间刻本;光绪9年(1883)欧阳利见重刊本。——平山堂在扬州城北郊大明寺内,系宋庆历8年(1048)欧阳修守扬州时所建,因该堂与江南诸山相对,立槛前若可攀跻诸山,故名。

之壁,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市)人,清乾隆间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关于平山堂,清代曾有汪应庚《平山堂揽胜志》、程梦星《平山堂小志》。赵氏“纲罗载籍,汰旧志之繁冗,变其体裁,而益以未备,因平山堂以及蜀冈,因蜀冈以及保障湖,因冈与湖以及诸园亭祠寺,窃仿古人左图右书之义,勒成一书,曰《平山堂图志》”(赵《序》)。此系扬州平山堂风景区域小志。成于乾隆30年(1765)。卷前有赵《序》、凡例、目录,书后有光绪9年欧阳利见《跋》。卷首宸翰、图;卷1~2名胜;卷3~9艺文(赋、诗、诗馀、记、序、铭);卷10杂讽。全志4册,图占1册。图总谓名胜全图,分为蜀冈保障河全景,由城闉清梵至蜀冈三峰,再由尺五楼至九峰园、迎恩河东岸、迎恩河西岸诸图。其图2系由114书页组成的巨幅条图,绘制甚精细,扬州城郊沿途十数里地的建置景物,尽收其中,在志图中,实属罕见。《名胜》对扬州各名胜古迹、景点述录之详尽,胜过府县志。所引旧志今已多佚,诸如宋《(宝祐)惟扬志》、明《(洪武)扬州府志》、清《平山堂小志》等,由此可见一些佚志之崖略。《艺文》中收录历代名流显仕游记之作甚多,如以登临栖灵寺塔为题的诗作中,就收有李白、高适、刘禹锡、白居易等一代名人之作,以平山堂之游为题的诗作中,诸如宋之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苏轼、秦观,明清之文征明、施润章、曹寅、厉鹗、孔尚任等大家的名著佳作也都有所收录,而《杂识》收录方言、诗话、轶事遗闻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广耳目,长见识。

(许卫平)

(清)平山堂小志 十二卷/(清)程梦星编纂,汪立德、汪秉德校·—清乾隆16年(1751)刊本。

梦星,字午桥,清江都人,康熙进士,选庶吉士,丁艰归,不复出。好朋友,喜著述,著有《李义山诗注》、《平山堂志》、《茗柯词》等。程氏搜集“名贤题咏”以补图经之未全”而成《平山堂小志》一书,共12卷。卷1~7平山堂;卷8蜀门、蒙谷、浊河、砲山河、第五泉、下院井、周小城、宝裙城、平山堂城、茶园、茶园桥、大明寺桥、红药桥、清平桥;卷9御书亭、春贡亭、美泉亭、万松亭、水亭、昆邱台、行春台、真赏楼、晴空阁、时会堂、谷林堂;卷10栖灵寺、西阁、司徒庙;卷11观音寺、西阁、司徒庙;卷12范公祠、胡公祠、五烈祠、陆征君墓、汪比部墓、诗人闵宾连墓、诗人潘雪帆墓、卓氏四烈墓、五烈墓、郭烈妇徐氏墓、诗僧远村墓。全书以平山堂为主,而堂之左右散见者,如蜀冈等,亦附于斯堂之后。通过44首文、793首诗、71首诗馀、使斯堂之“兴废之由,阅六七百年,了如指掌”。所收文、诗、诗馀,于此堂皆极尽赞美之能事,其卷一洪迈《平山堂后记》赞此堂“声压宇宙,如揭日月’,而亦述其遭兵革而“禾黍离离”之惨状。如此汇录诗文而使堂及左右别墅名园、琳宫、梵刹等连类纂附,兴废之象跃然纸上。沈德潜称此书“博而不支,简而不漏”,可与“《洛阳伽蓝》、《建康宫殿》诸书并传无疑也。”并誉“是篇洵足兼吴越之胜观,增艺林之掌故也”。

(黄 静)

北湖小志 六卷首一卷/(清)焦循撰·—稿本;清嘉庆13年(1808)扬州阮氏刻本;清嘉庆、道光间江都焦氏雕菰楼刊《焦氏遗书》本;清光绪2年(1876)衡阳魏氏刊《焦氏遗书》本。——焦,魏二氏所刊《焦氏遗书》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北湖,在今扬州市广陵区北部和西北部一带,周围百里之地,多水泽。

循,生平已见《(嘉庆)扬州府图经》提要。焦氏世居北湖,该志系其整理旧闻,搜访遗籍撰成。卷首(阮元序)、焦循撰写说明、图。图凡16幅,其中北湖图6幅,旧迹名胜图10幅。卷1叙水(上、下)、叙地、叙农、叙渔、叙旧说;卷2开元寺记、畲芳社记、梓潼祠记、诵芳庄记、锥坝记、黄珏桥东岳庙记、傲姑寺记、沙香洲记、珠湖草堂记、六湖记;卷3王铨部传、忠节高佥事传、忠臣梁钦光传、王螺山传、陈欧村传、徐慧庵李梅舟传、范石湖传、孙柳亭传、徐坦庵传、二吴传;卷4阮将军传、文施毕赵传、郭谢常周张王传、王郭谢常李常传、吴千为传、孝子传、程翁传、裔烈娥传、贞节传、王夫人郭母传、私传;卷5书人瑞、书天时、书物异、书金石、书诗话、书轶闻、书鬼神、书疑义;卷6家述(上、下)。全志记载了北湖区域的历史与现状。其中6篇叙尤有特色。《叙水》篇对北湖的方圆、河湾水道的分布及各方水源的由来、水路、流入湖渡等记述甚详,《叙农》篇详述北湖地区多种田地的栽作情况,介绍了当地诸多的农俗农谚;《叙渔》篇,详载当地15种捕鱼之法及取蟹、取虾、取野禽水鸟诸法。志中对古迹的记述,不但言其方位,建置状况,而且道其来龙去脉以及有关的遗闻轶事。每篇人物传后,皆有焦氏短论,或阐述论见,—或增补逸事。《私传》一篇,名私实不私,内容乃是记述焦氏自幼成长中印象殊深的亲人、尊长,他们或德高行懿,或勤勉好学,或不恤劳苦。卷6《家述》专记焦氏世系大事。阮元曾赞此志说:“此书数卷,足觇史才。”该志向被人称为清代区域小志之佳构。

(许卫平)

北湖续志 六卷/(清)阮先辑·—清道光27年(1847)扬州阮氏刻本;清光绪2年(1876)重印本;民国23年(1934)陈恒和书林刻《扬州丛刻》本。

先,字慎斋,清甘泉县(今扬州市辖域)人,阮元从弟。著述甚丰,惜多散佚。该志始辑于道光23年,成于道光27年。时距焦循作《北湖小志》已40年。前有阮元道光27年《序》。卷1山川、疆里、水利;卷2冢墓;卷3形胜;卷4人瑞;人物、孝友、节孝;卷5岁时、金石、经籍;卷6艺文。门目体例较《焦志》较有条理。志中所辑,主要系当时《焦志》未撰入和续增其后之内容,故所记时间起始不一,有述自先秦,有始自嘉庆。内容注重辑录诗文,在门目内容之后,或在门目中某一事物之后,均附录文人名士有关诗文。但志中有些记述尚欠推敲,如《山川》中“扬州运河以西,郡城以北为北湖”之语,其论不及焦志所述精当.

(许卫平)

北湖续志补遗 二卷/(清)阮先辑·—清咸丰10年(1860)刻本。

阮先于道光27年(1847)作《北湖续志》后,尚有未采及者。其从兄阮元退官归里殁后,清帝赐谥“文达”,并赐碑文、祭文,阮先将其抄录,并更及续志所未及者以补遗,作成此志。卷首恩纶;卷1水利、桥梁、疆里、祠祀、冢墓、形胜、人物、选举(举人、贡士)、节孝;卷2艺文(传、记、序、引、诗、词)、杂录;卷末有咸丰10年邑人王开益跋。卷首辑录内容,系道光30年(1850)所赐“御制晋加太傅衔致仕大学士阮元祭文”,其中历数阮元生平的政绩懿行及学业成就。全书引用书籍凡十数种,或为方志,如府、县志,私撰小志《甘棠小志》、《西山樵唱》(即《扬州西山小志》)等;或为私家笔记著述,如《南野堂笔记》、《雨般秋雨庵随笔》、《云庄诗话》、《望湖杂录》、《蘧园笔记》、《蓉舫诗话》等等,其中一些今天已不可见。志中辄以“按”作考辨说明,如《水利》中于“江运厅册言:西岸分泄湖水入运各港有露筋小河”之后,作“按”曰;“此河口今堵闭”,使人不但知其历史,而且晓其现状。

(许卫平)

扬州西山小志 一卷/(清)林溥撰·—抄本·—扬州师院图书馆收藏。西山,在今扬州市广陵区西部、江苏仪征市、邗江县、六合县和安徽天长县接壤的丘陵地区,方圆约二百余里。

溥,清甘泉县陈家集(今属仪征市)人,详无考。据江都徐谦芳抄写此志后附笺说,“此为外曾祖林少紫先生所作”,则少紫或为林溥的字或号。该志书端无题名,卷首有林溥“西山樵唱题辞”。其中说:“余家居西山陈家集三百余年,其间轶事极多,素无记载,强半遗忘。今年避乱家居,搜索旧阅,已百无一,二,仅就记忆所及,编为韵语,略当西山小志云。”主要记述当时公廨所在地陈家集一带有关情况。其文体形式别致,前以韵句作唱,后有详述作解。具体内容依次为:形势6首;沿革7首;古迹13首;名胜19首;人物18首;轶事12首;异闻11首;农事18首;岁时20首,市肆11首;嘲俗13首。着重反映丘陵山地农村的风土人情。《农事》18首记述当地农民从播种裁插至收获登场、谷物进仓的劳作情况。《嘲俗》反映了当地衣、食、住、行的乡风习俗。如咏吃道:“莫笑山乡肉食多,山肴野蔬妙如何?漫夸玉鼓金莼妙,佳味应输豆腐酡。”接着记述:“山中以豆腐作丸,杂和肉食,名豆腐酡。”这些记述有裨于对该地区民俗与社会的了解与研究。《轶事》中还记述了雍正、乾隆间书画名家诸如郑板桥、李蝉、颜峄、李仙榜、周慤斋、戴礼等辈曾较长时间寄留于此,并在当地遗存书画名迹的情况,为研究有关书画名家提供了补充资料。但唱词部分受韵文形式所限,不如解述具有较翔实的资料价值。不过唱词中的方言俚语,却提供了研究当地方言俗语的宝贵资料。

(许卫平)

[道光]扬州营志 十六卷/(清)陈述祖修,郑余堂。李北山撰·—清道光11年(1831)刻本;扬州古籍丛书刊本;1961年扬州古旧书店油印本。——扬州营,系清廷在扬州府设置的地方军事机构。

述祖,字云门,清甘肃宁夏县人,寄籍江南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道光11年来任江南江北扬州营游击。陈氏莅任后欲究本营建置之原委,得赵孔传旧辑营志稿本16卷,惜其记事止于乾隆17年(1752),而此后80余年来扬州营更易变动情况空缺,乃委托赵氏再传弟子郑余堂、李北山钩核存署档案,删取要略,续载于原书各卷之末而成志。卷前有陈述祖《序》、目录、营志职名。卷1敕谕(传敕、上谕、印信);卷2舆图;卷3建置志;卷4经制志(外辖附);卷5疆域志(形胜附);卷6岁额志;卷7征款志;卷8军器志(岁需附);卷9署舍志;卷10信地志;卷11城守志;卷12漕政志;卷13鹾务志;卷14祀仪志;卷15秩官志(列传附);卷16艺文志(杂记附)。志中记述扬州营及所辖11汛之事迹,时间迄于道光11年。《舆图志》绘制镇营辖属形胜全图、扬州营辖属总图、三江营图以及扬州营所辖扬州府城守、钞关、西南、便北、马家桥、北坝、僧道桥、高邮州城守、高邮州水南北、宝应县、衡阳镇等11汛图,还有扬州营的旧教场基制图、现操西教场图、游击府署原图、营参将府署图。《疆域志》详述扬州营各汛汛防分派之疆界,《建置志》记叙历代地方武职机构设置,尤详于清代汛防设置各级官兵配备之数,《岁额志》凡官俸、兵饷、船工、马价以及公费养廉、差盘赏恤等项,悉为汇列,《祀仪志》记述清代营、汛军中祭仪典礼制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为研究清代地方守备的区域布防、古代官制、兵制、经济制度,以及军旅礼仪制度,都颇有助益。

(许卫平)

【佚志】

[汉]广陵郡图经 (东汉)王逸撰。一汉晋广陵郡,隋初曰扬州,后改江都郡,唐曾改南兖州、邗州,寻复为扬州,宋因之,明清曰扬州府,府治江都县。

逸,字叔师,汉南郡宜城人,元初中为校书郎,顺帝时为郎中,《后汉书·文苑》有传。此书为今可考最早的扬州郡志。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3,顾怀三《补后汉书艺文志》5、姚振宗《后汉艺文志》2,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考6,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6等均著录。《文选·芜城赋》注有此书佚文,曰:“王逸《广陵郡图经》曰:郡城吴王濞所筑”。

(谷 音)

[晋]广陵烈士传 一卷/(晋)华鬲撰。

《唐书·经籍志》上《杂传》:“《广陵烈土传》一卷,华鬲撰。”《唐书·艺文志》2,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2《杂传》、章泉源《<隋书·经籍志>考证》13《杂传》均著录,“《广陵烈士传》一卷,华鬲撰,不著录,见《唐志》。”详无考。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本》辑有佚文,华鬲作华融。

(谷 音)

[晋]广陵耆老传

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2《杂传》:“《广陵耆老传》”。《太平御览》867《饮食部·茗》曾据陆羽《茶经》下转引《广陵耆若传》1条。

(谷 音)

[隋]江都图经

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6:“《江都图经》,卷亡,不著录。”《文选·为曹公与孙权书》注引《江都图经》:“江西寿春属魏,魏扬州刺史镇寿春。”

(谷 音)

[唐]扬州记 (唐)曹宪纂。

宪,江都人,仕隋为秘书学士。唐贞观中荐弘文馆学士,召不至,即家拜朝散大夫。曹氏曾在扬州讲学,此志即于此期间纂成。宋《[绍熙]广陵志》郑兴裔《序》:“唐曹宪始创《扬州志》,五代丧乱之余,残编断简,无复存者。”今在一些古籍中尚可见零星引述,如《舆地纪胜》卷6《常州·景物》上《洞庭》引《扬州记》1条,《[至正]金陵新志》卷5《山川志·江湖·夏驾湖》引“曹宪《扬州志》”1条。《蒲圻张氏大典辑本》据《永乐大典》2260《六模·五湖》引《扬州记》1条。

(谷 音)

(扬州)旧经

《舆地纪胜》卷38《真州》州沿革:“在春秋为吴楚二国之境”引《旧经》1条。

(谷 音)

(扬州)图经

《太平寰宇记》卷123《扬州·江都县》蜀冈、舆浦、张公城各引《图经》3条。《太平寰宇记》基本完成于北宋初年太平兴国间,故与徽宗大观间刘彦悼所纂《扬州图经》非一书。

(谷 音)

[大观]扬州图经 (宋)刘彦惇纂。

《[嘉靖]惟扬志·经籍志》:“《扬州图经》,大观间江都尉刘彦惇撰”。查府志大观间无刘彦停。按《[乾隆]江都县志·秩官》:宣和间“刘良惇,预修《扬州图经》”,疑刘良惇即刘彦惇,未知确否。《舆地纪胜》卷37《扬州·景物上·江阴》、《景物下》“文选楼”、“白獭河”,曾引《图经》3条,《[万历]扬州府志》卷21《古迹》“汉吴王濞钓台”、“盘古冢”,引《[大观]图经》2条,清《平山堂图志·名胜·法净寺》引文注:“见于《大观经图》。”

(谷 音)

[绍熙]广陵志 十二卷/(宋)郑兴裔修,郑少魏,姚一谦纂。

兴裔,字光锡,初名兴宗,显肃皇后外家3世孙,孝宗时自庐州移知扬州,历官江东路钤辖、均州防御使、保静军节度使,卒赠太尉,谥忠肃。少魏,字明举,成都人,元祐进士,官朝请郎·—谦,会稽人,曾任江都尉。《[嘉靖]惟扬志·凡例》“宋有《[绍熙]广陵志》”。《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8、《文献通考·经籍考》32、《文渊阁书目》卷19等均曾著录。今郑兴裔《序》尚存,收入《郑忠肃奏议遗集》下。《舆地纪胜》卷37亦有收录。《舆地纪胜》卷37《扬州》风俗形胜古迹(陈公塘,南柯太守墓),引《广陵志》7条,卷45《庐州》州沿革引《广陵志》2条;《大明一统志》卷12《扬州府·形胜》引《阳广陵志》1条;《[万历]扬州府志》卷1《附旧志》“历代形胜”引《广陵志》1条,“历代风俗”引绍熙《广陵志》1条。

(谷 音)

[嘉泰]广陵续志

明《(嘉靖)惟扬志·凡例》:“宋有《(嘉泰)广陵续志》”。《舆地纪胜》卷74《归州》“兴山县诗”引《广陵续志》1条,《(万历)扬州府志》卷1《附历代风俗》引《(嘉泰)广陵志》1条;《蒲圻张氏大典辑本》据《永乐大典》3527《九真》迎恩门、7237《十八阳》十贤堂、七贤堂、19791《一屋》祭服共录《广陵续志》4条。但《大典》所引有“嘉定”、“宝庆改元”、“宝祐元年”等字样,都是嘉泰以后的年代,推测当系《续志》成书后为后人递补。

(谷 音)

[宝祐]惟扬志 三十六卷。

《文渊阁书目》卷19,《(嘉靖)惟扬志》卷12中有目。《(万历)扬州府志》卷1《附旧志》历代形胜,21《古迹志》引宋《宝祐》(此书亦曰《宝祐志》)9条。清《平山堂图’志》卷1《名胜》门有:观音寺“宋《宝祐志》作摘星寺”等引文,卷10《杂识》门也曾引录《(宝祐)惟扬志》中记载的庆元间右司郎中糜师旦游平山堂及移柳寄诗的详细事迹。《蒲圻张氏大典辑本》据《永乐大典》2261《六模》(黄寺湖)、2516《六模》(提壶)、2744《八灰》(崔帅、崔某)、2808《八灰》(绿萼梅、红梅)、3141《九真》(陈良、陈升之)、3143《九真》(陈瑾)、3526《九真》(水门、水门)、3527《九真》(台门)、7514《十八阳》(平籴仓)、7516《十八阳》(大军仓、新仓、都仓)、12044《二十有》(罚酒)、13139《一送》(梦龙出腋下、梦虎来噬)、13135《一送》(梦姨教曲)、14609《六暮》(县主簿)、20353《二质》(凝香小集即席)、23054《二质》(元夕)、凡引《维扬志》24条,其中7514“平籴仓”条为宝祐元年,可知是宝祐元年以后所修。

(谷 音)

[宋)扬州事迹

详无考。《舆地纪胜》卷37《扬州·景物下》(争春馆),曾引《扬州事迹》1条。

(谷 音)

[洪武]扬州府志 十五卷。

《[嘉靖]惟扬志·经籍志》:“《扬州府志》,十五卷,国初洪武间修,不著姓氏。中有王云,陈良、史正志等传,盖尝见《宝祐志》者。”清《扬州平山堂图志》摘引其记述,如卷1《名胜》“门蜀冈”条:“洪武《扬州府志》:‘扬州山水以蜀冈为首。’”

(谷 音)

(成化)扬州府志

康熙3年《扬州府志》雷应元《序》:“因考府志一编,自前朝成化纂修而后,垂六十余年,而一修之嘉靖。”康熙14年《扬州府志》金镇《序》:扬州府志“自明初以及万历辛丑则四经修葺矣。’按以《洪武志》、《成化志》、《嘉靖志》、《万历志》计之,恰是“四经修葺”,与此相合.

(谷 音)

(明)惟扬郡乘正要 八十卷/(明)赵鹤纂修.

鹤,字叔鸣,明江都瓜洲(今属邗江县)人。弘治9年(1496)进士,授户部主事,正德初升建昌知府,擢山东提学副使或以其约士过严为蜚语谤之,即上疏乞致仕归。著《具区文集》若干卷。《(万历)扬州府志·人物传》有传。传中记述:“尝编《惟扬郡乘》”。《(嘉庆)瓜洲志·人物》门中,记述赵鹤曾编纂《惟扬郡乘正要》。《嘉靖惟扬志·经籍志》也著录:“《惟扬郡乘正要》八十卷,嘉靖间按察副使江都赵鹤撰。”

(谷 音)

(明)惟扬新志 十二卷/(明)高宗本纂。

《明史·艺文志二》:“高宗本《扬州府志》十卷。”《(嘉靖)惟扬志·经籍志》:“《惟扬新志》十二卷,江都寓贤高宗本撰”.该志卷目从《嘉靖府志》之说。清《平山堂图志》曾引录该志记述,如卷1《名胜》门中“观音寺”条:“明高宗本《维扬志》云,‘即古摘星亭址’”。此《维扬志》当即《惟扬新志》。

(谷 音)

[附存目]

扬州休园志 八卷首一卷/(清)郑庆祐纂·—清乾隆38年(1773)察视堂刻本。——藏南京图书馆。

(王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