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 江 市

[嘉定]镇江志 二十二卷首一卷/(宋)卢宪纂·—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乾隆《四库全书》本;清思诒堂抄本;清抄本;嘉庆间阮元《宛委别藏》本;道光22年(1842)丹徒包氏刊本;宣统2年(1910年)丹徒朱氏金陵复刻包氏本;民国5年(1916)传抄阮元藏镇江焦山抄本。——案《直斋书录解题》载《嘉定镇江志》30卷。原书久佚,后人从《永乐大典》辑出,止22卷首1卷。

宪,生卒年不详,字子章,浙江天台人。嘉定6年(1213)以从政郎来任镇江府学教授,此志成于他在任期间。卷首郡君表(州郡,县、封爵食邑、官名);卷1~2地理(叙郡、城池、坊、巷、桥梁、津渡);卷3风俗、攻守、形势;卷4田土(屯田、军营、职田);卷5赋税(土贡、钱盐、宽赋、常赋、夏税、秋税、和买、经总制钱、免役钱、均役、课程、坊场河渡);卷6地理(山川);卷7宫室(祠庙);卷8僧寺(寺、院);卷9道院(道观、佛、院);卷10学校(镇江府学、丹阳县学、金坛县学、书院)、兵防;卷11古迹(居宅、陵墓);卷12宫室(楼、台、亭、堂)、公廨(治所、仓、库、驿传、邮传、务、场);卷13~15刺守(晋徐州刺史、晋晋陵太守、宋南徐州刺史、齐南徐州刺史、梁南徐州刺史、陈南徐州刺史、宋齐梁行南徐州事、宋齐梁南东海太守、宋齐梁陈南兰陵太守、唐润州刺守、五代润州刺守、宋太守、参佐(晋宋齐梁陈大小中正以下、长史司马以下、别驾治中以下、宋迄陈郡丞、齐梁典签文学、唐副使行军司马以下);卷16参佐(唐别驾、长史、司马以下、唐知盐铁院、宋通判以下)、将佐(唐桥头以下、宋都统制以下);卷17宰贰(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寓治(总领所、粮科院、干办公事);卷18~19人物;卷20释、道;卷21祥异(天文、虹、地震、火、花木、龙风、鸟兽、虫鱼、器物、谣、谶、纪异、杂录文事);卷22杂录(武事、地理、人物杂记、姓氏类、郡氏类、恤刑、鞫狱、拾遗)。因系辑佚书,故脱文错简比比皆是,其目录于志书体例似亦有未协。阮元在《四库未收书提要》中说,“盖由原本已多讹脱,经后人重加编次,小有抵牾,固所不免。然宋人地志之存于今者,十不得一。而镇江自六朝以后,递为重地,南渡以前之遗文坠典如唐孙处玄《图经》、祥符《图经》、《润州类集》、《京口集》之类,世无传本,藉此以存崖略,另圭碎璧,尤可宝惜。”此志除保存南宋以前大量地方性遗文坠典外,且于六朝侨寄郡县,条分缕析,而于守臣之罢复任迁之年月,稽考尤详,如唐刺史韦损传,参酌《唐书地理志》、《练塘碑》、李华《复练塘颂序》以及《招隐大律师碑》等书籍文献而后定,此皆前此作郡志者所未曾有。对古宅、坟墓也尽可能地详其坊巷乡都所在,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故清代目录学家周中孚在此志跋语中云,“固当与宋人《建康》,《新安》诸志并称也。”

(杨积庆)

[至顺]镇小志 二十一卷首一卷/(元)脱因修,俞希鲁纂·—影抄本;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清嘉庆间《宛委别藏》本;民国5年(1916)传抄阮元藏镇江焦山抄本;抄本;清道光22年(1842)丹徒包氏刊本;同治2年(1863)刻本;1923年丹徒陈庆年墨印本;民国12年如皋冒广生朱印本;1990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点校本。

脱因,蒙古兀罗人,亚中大夫。至顺元年(1330)11月至3年9月任镇江路总管府总管,后以忧去职。希鲁(1279—1368),宇用中,温州平阳人,其父德邻侨寓京口,因家焉。初以茂才任处州独峰书院、饶州长菇书院山长,擢庆元路儒学教授、归安县丞,历官江山县尹、永康县尹。至正16年(1356)以儒林郎、松江府判官致仕。希鲁学识渊博,见闻宏肆,工古文,著有《竹素钩玄》20卷、《听雨轩集》20卷。此志成于至顺3年,原本久侠,此亦为后人辑自《永乐大典》者。其编例大多从《(嘉定)镇江志》。目录:卷首郡县表(州部、郡国、县邑)、官制表(封君、刺史、太守、参佐、宰贰、司属、学职、将佐、寓治);卷1~2地理(叙郡、城池、坊巷、乡都、桥梁、道路、津渡);卷3风俗(岁时)、户口(土著、侨寓、单贫、僧、道);卷4土产(谷、布)帛、饮食、器用、花、果、蔬、药、草、竹、木、畜、禽、兽、鱼、虫);卷5田土(总属、官民、荒熟、输复);卷6赋税(常赋、土贡、商课岁额钞、造作、孳息、宽赋);卷7山水(山、沙、洞、水、河、湖、港、浦、渎、潭、洲、荡、陂、塘、池、泉、井、海、湖);卷8神庙(祠、庙);卷9僧寺(寺、院、庵);卷10道观(宫、观、院、庵);卷11学校(蒙古字学、儒学、医学、阴阳学);兵防(教场、营寨、屯);卷12古迹(园圃、居宅、陵墓);卷13宫室(宫、楼、观、台、阁、亭、堂)、公廨(坛墙、治所、仓、库、务、驿传、院、局、场、囹圄)、廪禄(俸钱、禄米、职田)、公役(胥吏、宅隶、户役、力役、佣役、杂役);卷14封君(汉、后汉、吴、晋、陈、宋);卷15刺守(宋太守、元刺史)、参佐(宋通判以下、元同知以下);卷16宰贰(录事司、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卷17司属(元司狱以下)、学职(蒙古字学、儒学、医学、阴阳学)、将佐(宋都统制以下、元镇守万户以下)、寓治(宋总领所以下、元行大司以下);卷18~19人材(科举、仕进、节义、孝友、隐逸、方外);卷20~21杂录(天文、祥异、地理、郡事、人物、姓氏、文事、武事、刑罚、谈笑、考古、拾遗)。所列目录芜杂,清代目录学家周中孚认为:“此皆传钞者不明体例,误以子目升作大目,以致门类复沓,漫无统摄”。因系传抄,故缺漏所在皆有。如卷7《山水》,并北固、金山而无之。所赖刘文湛,刘毓崧所撰《校勘记》2卷,多为网罗放失,为功不鲜。此志为现存镇江古方志中较完整之一种。体例虽多据宋志,但记事、考证远较宋志精密,对历代兴亡史事,纪载详备。元时镇江路为江南财赋繁富之区,故于《田土》、《赋税》诸门中锱铢备载,而于《物产》、《土贡》门内,遍引《说文》、《广雅》、《方言》、《本草图经》诸书。胪列名状,详解细述。此外且多存民族、宗教史料及地方珍贵文献多种。阮元在《四库未收书提要》中评价它的价值时说:“俾考京口故实者,得以取资也。以之抗行袁桷之志四明,殆无愧焉。”

(杨积庆)

[万历]重修镇江府志 三十六卷图一卷/(明)王应麟修,王樵等纂·—明万历24年(1596)刻本;清康熙间抄本。

应麟,字仁卿,福建龙溪(今属福建省龙海县)人,万历8年进士,万历21年来任镇江知府。樵,字明远,号方麓居士,金坛人,嘉靖26年(1547)进士,历刑部员外郎、山东佥事,尚宝卿、右都御使、刑部侍郎等职,善经学,《易》、《书》、《春秋》皆有纂述,所著《读律私笺》,甚精核。早在正德初年,镇江府推官史宗道重纂《镇江府志》,正德8年知府林魁刊刻,凡32卷。王应麟莅任后,读之,见多残缺放失,于是聘王樵为总纂,历数月而辑成此志。书中记事迄于万历24年,抄本卷14官守志府同知记至清康熙4年(1665),府通判记至康熙9年,当是抄者所增。全书共36卷首1卷,分设9志。卷1郡邑志:建置沿革、坊巷;卷2~3山川志;卷4户口志;卷5~13赋役志:盐钞、均徭、赋役册、马政、驿传、屯田籽粒、征解库藏事宜等;卷14~20官守志:宰贰、学校、武卫、祠祀等;卷21~26士品志:古先贤哲、进士、乡举、贡、隐德;卷27文翰志;卷28~30物产志;卷31~36杂志:古迹、宫室、寺观、祥异、释道、方技、杂记。前有林魁正德8年《旧刻府志序》、王应麟《重修镇江府志序》。卷首为图,叙例。《士品志》设古先贤哲、进士、乡举、贡、隐德等,类似于一般志书的选举志和人物志。其中进士题下注:“即古选士之遗意,而释褐诸科以类附焉”,非明、清狭义上的进士。《文翰志》相当于后来的艺文志。户口与赋役,官守、郡邑等相并列,单立专志,为他志罕见,所附《教民榜文》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若不经由者,不问虚实,先将告人杖断六十,仍发回里甲老人审断”,是研究当时法律和里甲职能的第一手资料。镇江地处南国,上地肥沃,濒临长江,得鱼虾之利,向来是统治者经济剥削的重灾区之一,《赋役志》则以9卷的篇幅,详细记述历代各种名目的赋役状况,内容恰占全书的四分之一,为方志中绝无仅有。各分志记述中,先府治,次丹徒,次丹阳,次金坛,结构井然,纲目清晰。对于历代政治的得失,古今人物的评价,也比较公正。王应麟《序》曾称道说;“诚一郡之信史也”。

(张乃格)

[康熙]镇江府志 五十四卷首一卷/(清)高得贵修,张九征等纂·—康熙13年(1674)刻本;24年重刻本。

得贵,生卒午不详,字崇吾,三韩(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人,康熙10年任镇江知府,九征(1617—1684),字公选,丹徒人,顺治4年(1647)进士,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等职,著有《闽游草》、《艾衲亭稿》等。此志始修于康熙11年高得贵任内,至13年后任知府刘鼎任内初刻,24年、高龙光任内因康熙南巡而重印。卷首世表、宸翰、图经;卷1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卷2~3山川;卷4形胜、城池、风俗;卷5户口;卷6~13赋役;卷14恤政;卷15学校;卷16公署、武卫;卷17秩坛、庙祠;卷18津梁;卷19宫室;卷20寺观;卷21陵墓;卷22古迹;卷23刺守;卷24参佐;卷25宰贰;卷26师儒;卷27军镇;卷28封爵、举辟;卷29进士:卷30乡贡;卷31贡土;卷32武科、恩封、恩荫;卷33国系、名宦上;卷34名宦下;卷35~36名臣;卷37儒林;卷38孝义;卷39高隐;卷40仙释、方伎;卷41列女;卷42物产;卷43祥异;卷4d~53艺文;卷54遗事。选材广征博取,内容丰富。诠注山川,笺疏禽兽,援据亦颇详赡,且于自古战守、兵食、形势险阻,记述尤详。其不足之处,郡县建置沿革、山川派别、府城之修创、铁瓮之命名,以及艺文之收录诸方面或有不精,或有遗漏。邑人陈宗起在其《养志居文稿上·重修镇江府志事宜答赵太守问》中曾有多方面批评,诸如,“《建置沿革趴》:“汉高帝封其从兄子刘贾为荆王,都于此。’而《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作‘荆国都吴’,所谓吴即会稽郡所治吴县是也。自唐杜佑、李吉甫,宋乐史皆误作都润州,而志沿元,宜据《史记》补录,附注于下”;陆游《镇江府驻扎御前诸军副都统厅壁记》等文,《艺文》也应收而未收,等等。

(吴宗海)

[乾隆]镇江府志 五十五卷首一卷/(清)朱霖等纂修·—清乾隆间刻本。

霖,清松山(在今辽宁省锦县西南)入,乾隆15牢(1750)来任镇江知府。早在雍正8年(1730),丹徒县知县冯夔飏以《(康熙)镇江府志》残缺,曾补刻数万字,又以《桐村艺文》1卷附于书末。朱霖来任后,以夔飏所刻“耗蠹为灾,梨枣亦磨灭多不可识”,且雍正8年溧阳县由江宁府来属,而溧阳又于乾隆8年修有县志,于是“以原板之磨灭不可复识与夫溧邑之所应入者纂序编辑,汇成一书,付之剞劂”。(朱霖《序》)《朱序》作于乾隆15年,而卷5户口记有乾隆32年丹徒县编户、乾隆47年丹徒县户口重经编审等事,书中又往往称乾隆为“今”,推测当刻成于乾隆后期。《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有乾隆15年刻本,盖因朱《序》所称开雕之年而误。《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又谓主修人为高龙光,亦误。龙光字紫虹,福建长乐人,康熙19年(1680)来任镇江知府。康熙24年,龙光以康熙南巡,重印张九征志,既未增补,也未重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乾隆志》有康熙24牛刻本,即由此而误。《[乾隆)镇江府志》前有张九征、孙汝谋康熙14年序、高龙光康熙24年重刻《张志》序、朱霖新序。正文凡55卷,前54卷卷目悉依康熙《张志》,原志内容也基本仍旧,唯于大部分卷目之中补入溧阳县的资料,又增加了《康熙志》以后的部分内容;新增第55卷为河工奏疏、坍田疏稿、续丹徒隐逸志、续丹徒节孝志。《河工奏疏》、《坍田疏稿》价值颇高。镇江地处长江、运河交会处,水利至重,且当时长江时坍时复,每当洪涝,生灵涂炭,奏疏、疏稿于此反映颇为生动。如《恤灾记》记雍正2年秋7月大水云:“自大沙、小沙抵滁山关而下百数十里,田庐漂溺,居民率露于坏堤废垾之上,号哭声遍江滨……是岁沿海及江被灾者数十州县”,《河工奏疏》则谓“粮田已坍,额赋犹存”。《丹徒县开垦荒田记》也说“贫民遭官赋,累累相率逃亡”,读之催人泪下。但《康熙志》修成于康熙13年,至乾隆后期此志付刻已逾百年,作为江防重地,财赋之区,可以形诸笔端的内容不可胜记,而书中增补者却了了无几,甚至卷32刺守中知府也只记到康熙19年,此后百余年一无所载,诚为一大憾事。又《溧阳县志》与《康熙志》体例迥异,编者将它肢解后硬塞于《康熙志》有关门类之后,也显勉强。

(张乃格)

[民国]江苏省会辑要 十二章/贾子彝撰·—民国25年(1936)镇江江南印书馆铅印本。

子彝,生平未详。镇江1929年至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9年初曾为国民政府江苏省省会。此书成于民国25年。凡12章。书前有地图、铜版照片;1章总说;2章党政;3章建设;4章教育;5章公安;6章实业;7章交通;8章市政;9章港埠;10章社会;11章捐税;12章名胜。章下各分若干节。全书以类设章,以时为序,以事为纲,以省会为主体,以县为辅体,广搜博采各方面资料,系统记述镇江历史与现状。体裁完备,本末兼赅,且多存故实,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因编写匆促,偶有疏忽简陋之处。

[崇祯)开沙志 二卷/(明)李尉纂·—明崇祯3年(1646)抄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崇祯3年抄本影印本。一一开沙,上自瓜洲,下至圌山新旧各洲的总称,古又名长沙、白沙、大沙,原为镇江东北长江中的沙洲,今已大部坍没。

尉,字豹悬,生卒年月未详,明南直隶丹徒开沙人,万历丁酉科(1597年)举人,甲辰科(1604年)进士。《江苏省通志稿·选举志》卷4《明进士》,卷9《明举人下》作“李蔚”,《明清进士题名碑·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及《开沙志》卷首自序署名作“李尉”。按“豹悬”典出“豹尾”。豹尾即豹尾车,为皇帝属车。古代皇帝巡幸以之殿于属车之后,上悬豹尾。乘豹尾车者,为皇帝侍从。根据名、字间的联系规则,作“李尉”是。据《开沙志序》,编者醉心于开沙胜迹,为免“高雅风流永销沈于荒烟蔓草”之中,在友人鼓励下,“取郡志提其纲,翼以大家名集,旧族家乘,遍访耆硕荐绅”,先后历数年之久,才于崇祯3年蒇事。共上,下两卷。首自序,次图;上卷:总叙开沙藤料沙、形势考,总叙高小沙形势考、总叙顺江南新洲形势考、开沙道里考、诸洲、丘域、津梁、寺观、坊表、祠宇、坟墓、举辟、选举、贡生、学校、国学、武科、恩封、录荫、贤达、乡贤、耆英、散秩、列女、物产;下卷:总叙开沙沧桑变迁始末、历代沿革、赋役志(芦政、徭役)、名迹(附诗、附文)。镇江一带长江江面自古以来变化很大。大约六、七千年以前,长江在镇江东侧入海,隋唐以前,江面宽约20公里,唐代缩至10公里,宋时只有9公里,元,明期间变化更大,江心时淤时开,时坍时现。对此,兹编专辟《总叙开沙沧桑变迁始末》一目予以突出记述。其在述及藤料沙变化时说:“宋明以来藤料为波臣窃去,长沙六十里,广三十里,今仅十余里,则去三之二矣。”其余各目虽未以“沧桑变迁”为称,但也都给予充分反映。如《诸洲》胪列复元洲等15洲后注:“皆系坍而复涨者”,胪列守业洲等23洲后注:“以上俱系开沙崩土复涨……者也”,《寺观》于“五圣庙”下注:“在马沙围。万历三年因坍,迁小沙”,诸如此类。因江心绿州时坍时涨,权属之争相当激烈,由此便生出械斗之风。而在这一方面,《开沙志》也保留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卷下《赋役志·芦政》:“一洲出水,势豪宿猾睥睨其间,相争不已,甚至构(购)亡命挺戈矛私斗公官,争不辍讼。”此外,书中还有不少开沙名胜古迹及其相关诗文的内容,所谓“梁之刹,晋之杏,宋之柏”,古之墓,比比皆是。掩卷神游,尚可于目前一一得之。

(张乃格)

[康熙]开沙志 二卷/(清)王锡极纂,丁时霈增纂,王之瑚删订·—清康熙52年(1713)刻本;清宣统3年(1911)铅印本;民国8年(1919)横山草堂刻本;抄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以初纂,增纂与删订分为二书著录,且康熙52年刻本作康熙51年,均误。

锡极,字建之,里人,游学不仕,五十岁以后归里从事著述.时霈,字澍臣,号卧沧,里人,明末秀才,博学能文,与王之瑚相友善。之瑚,字仲玉,号铁崖,里人,康熙11年举人,21年进士,历官福建道监察御史、礼部仪制司员外郎、临武知县。清初,王锡极纂《开沙志》2卷,康熙中丁时霈增修之,后经王之瑚删其繁芜,补其缺漏,于康熙52年蒇事。书前有镇江知府陈士《序》,《序》末署“康熙52年小春”,可知《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谓“康熙51年”并未刻毕。又,清宣统3年本、民国8年本都收有王之瑚《序》,《序》末署“康熙壬辰冬月谷旦”,康熙壬辰当康熙51年,康熙52年本中收有王之瑚学生温睿所作王之瑚传,其中已言及删订《开沙志》,准此可知《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著录康熙、宣统2《开沙志》实同为一书。此书凡2卷,篇目设置基本依据崇祯《李志》,唯于上卷省祠宇、坟墓、举辟、选举、贡生、学校、国学、武科、恩封、录荫、贤达、乡贤、耆英、散秩、列女、物产诸目,下卷增恤政,不题附诗、附文,只散列各诗、文篇目。书中内容也与崇祯《李志》相仿,而又增益了一些新资料。其中下卷所收诗文,有些史料价值颇高。如《题豁坍江疏》说:‘沙洲早坍于江,有司不以上闻,则用已入江而征粮犹责盈额……小民望江号哭,业无生计……历岁卖妻鬻子,不终,继之逃亡,责其邻里”。既反映了江道的变化,又表现了劳动者的苦难。

(张乃格)

[正德]京口三山志 十卷/(明)张莱撰,顾清订正·—明正德7年(1512)刻本;清宣统3年(1911)横山草堂刻本。——京口,镇江旧名;三山,指北固山、金山、焦山。

莱(1464—1517),字廷心,号心庵,本姓雷。丹徒人。从丁玑游。正德甲戌(9年,公元1514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管理国储诸仓,后任留都宣谕,被委派督粮畿甸,计课浔阳,都很有成绩。教人主张以经学为首务,主敬穷理为根本。其诗文简古冲淡,讲究义理.所著有《心庵集》、《江山钟秀集》,皆不传。《京口三山志》是他受镇江推官史宗道之请,考三山名迹,沿革及历代诗文汇集成编,并经松江顾清裁订,为我国著名的名山志之一。全志10卷:卷1总叙:诸寺、堂宇、田土、祠庙;卷2名贤、住释;卷3~4集诗(北固山、金山、焦山);卷7~8集文;卷9诗话、碑刻;卷10杂记、纪异。书前有华亭(今上海松江县)顾清序,书后有镇江推官史鲁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此志考证典核,颇能订伪正谬。如金山之名,旧云创于唐李畸,莱则谓梁天监4年(505)金山即修水陆会,其名已始于六朝。然未能博征群籍,故每有漏略。如《事物纪原》引宋大中祥符7年(1014)4月诏封焦山大圣祠为明应公,当时并非僻事,而《祠庙》类中却未加收录。

(蒋文野)

[万历]京口三山全志 十卷/(明)许国诚修,高一福纂·—明万历28年(1600)刊本;1983年3月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

国诚,字盂葵,福建晋江人,万历22年任镇江知府,居官廉俭,重士恤民。一福,字时顺,福建福清人,曾为镇江府学训导,受许国诚之托,编撰《京口三山全志》。《京口三山全志》以《京口三山志》为基础,增加了“润州三山图”,辑补了有关金山、焦山、北固山的诗文。仍为10卷,卷目与《正德志》同,唯于卷3增《续志》五言、甘露五言续诗、七言律诗类,卷5《集诗》三(金山)增五言律诗类续集诗、金山五言续诗、金山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类七言续诗,卷6《集诗》四(焦山)增五言古诗类续集诗、五言律诗类续集诗、七言律诗类续集诗、七言绝句类续集诗、七言续诗,卷10裁《纪异》。其中凡正卷之内容多沿用《京口三山志》而卷之中又有“续集”字样者,多为《京口三山续志》的内容,其余则为《全志》重新辑补的。

(蒋文野)

[万历]京口三山志选补 二十卷首一卷附录一卷/(明)霍镇方修,陈明卿纂·—明万历39年(1611)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地方志丛书》1983年据万历所刻影印本。——影印本署名霍镇方撰,今据书前霍镇方《三山志选补序》,王元翰《化鹚国叙》。

镇方,明汝南(在今河南省境内)人,万历中任镇江知府。明卿,字世文,举人,精心佛乘,好山水之游,落笔数千言立就,尤长于古风歌行,时人曾有“李青莲(李白)、苏长公(苏轼)复出”之誉。万历39年,陈明卿读书于三山,每与霍镇方杯酒论文。镇方常感慨于三山文献之不传,明卿遂“慨任铨次,举不传之秘,补有遗之珠,取旧志而去留,退玉卮之无当,校新编而损益,进瓦缶之希音”(霍《序》),后经镇方“手订”而梓行之。卷首游记、国朝宝谟、国朝诰敕、历代御题、历代诏令、表、图、氏籍考;卷1北固山纪迹;卷2北固山选诗;卷3金山纪迹;卷4金山选诗;卷5焦山纪迹;卷6焦山选诗;卷7鹤林寺纪迹;卷8鹤林寺选诗;卷9招隐寺纪迹;卷10招隐寺选诗;卷11扬子江纪迹;卷12扬子江选诗;卷13~14京口述;卷15~16京口纪闻;卷17京口选诗、京口名山选诗(寺宇园亭附);卷18三山杂著、鹤林、招隐杂著;卷19三山诗话、三山观、三山味;卷20京口杂著、附录洞庭山诗、燕山诗、林酒仙诗、清溪堂诗。兹编为三山诸志中最为繁富者。其广泛遴选前贤诗文,邑乘山志中有关资料,每记一事,务必穷形尽相,锱铢必较,如《氏族考》罗列所有和镇江相关的名人,诸如李白、罗隐、杜审言、白居易、孟浩然、苏轼、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岳飞、辛弃疾等等,以“补”旧三山志之“阙”。所收资料,不局限于三山,如《扬子江纪迹》、《扬子江选诗》反映的主体是长江,《京口述》、《京口纪闻》、《京口选诗》反映的主体是镇江,虽与书题未能尽合,但有些资料得以荟萃,保存,却功不可殁。

(王乃友)

[道光]京口山水考 (清)初寯藻纂·—清稿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地方志丛书》1983年影印本。

寯藻(?一1866)清山西寿阳人。字叔颖,又字淳甫,后改实甫,号春圃,晚号观斋。嘉庆19年(1814)进士,咸丰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致仕,同治间复出,以大学士衔为礼部尚书。卒谥文端。有《马首农言》、《亭集》、《勤学斋笔记》等。《清史列传》卷46有传。据本传,寯藻道光17~19年(1837~1839)曾提督江苏学政,推测兹编当为此时所作。全文不分卷,前无序,后无跋,首郡邑(镇江府、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溧阳县),次丹徒山、丹阳山、金坛山、溧阳山,复次丹徒水、丹阳水、金坛水,溧阳水。诸山记其方位,并及山上楼、台、亭、阁、塔、斋、寺、庵、洞、墓、碑等。诸水记江、河、湖、溪、荡、池、泉、井、洲,以及津、港、闸、坝、挞、堰、桥、涵等等。无论山,水,都巨细无遗,悉采并收。惜其贪多务得,反而影响了一些实质性资料的收录。如有些部分仅有山名、水名,无具体说明内容。

(王乃友)

京口山水志 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棨撰·—清道光24年(1844)刻本;光绪21年(1895)刻本;宣统3年(1911)铅印本;1989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重刻本。

棨,字羡门,号蜨庵。丹徒人。道光乙酉(5年,公元1825年)选贡。天资敏悟,博贯古今,善谈名理,尤善征考。孜孜搜集散佚文献资料,手选群书,以等身计。诗文词赋,清雅拔俗。年75卒。著有《蜨庵赋钞》、《蜨庵诗钞》等。《京口山水志》首叙,郡邑山水,以邑为次,一切建置以及艺文分列各山水下,无可列者,附录于卷末。全书正文18卷。卷首郡邑;卷1丹徒诸山(北固山);卷2丹徒诸山(金山);卷3丹徒诸山(焦山);卷4~8丹徒诸山;卷9~12丹徒诸水;卷13丹阳诸山;卷14丹阳诸水;卷15金坛诸山;卷16金坛诸水;卷17溧阳诸山;卷18溧阳诸水;卷末附录、补遗。此书材料丰富,引征确实。三山志、郡邑志旧以《梁书》大监4年(505)梁武帝临金山修水陆会,推定金山之名始于六朝,此据《梁书》、《南史》皆无是语,且当年武帝亦并未至京口,而《通鉴纲目》天监9年书武帝视学,辩论云:梁主清明,尚未溺于寂灭之学,天监4年必无修金山水陆会是显而易见的,便很有可信性。

(蒋文野)

焦山志 二十六卷/(清)吴云撰·—同治甲戌(1874)刊本。

云(1811—1883),字少甫,号平斋,又号退楼,愉庭。浙江归安人。历任镇江知府、苏州知府。善长书画,尤精金石考据。家藏《兰亭》二百本,齐、侯罍两器,故名其室为“二百兰亭斋”、“两罍轩”。著有《两罍轩彝器图释》等。此志是同治2年(1863),作者应常镇道许道身之约,来焦山编撰的。逾年因病携稿回苏,与吴大激进行多次讨论商酌,至同治7年(1865)脱稿,13年(1874)始付梓刊行。全志共26卷,卷首宸翰;卷1山水、建置;卷2~3周鼎;卷4定陶鼎(杂器附);卷5~6瘗鹤铭;卷7~8碑刻;卷9高隐;卷10方外;卷11杂识;卷12~26艺文。卷首之前有凡例及山图。此志作者为金石名家,故于志中特别注重于彝器、碑刻,以7卷篇幅介绍无专鼎、瘗鹤铭及其他金石文字,很是详尽。归安沈秉成称其“断制谨严,体例精善,堪与武功、朝邑两志后先辉映。”

(张铸泉)

焦山续志 八卷/(清)陈任旸撰·—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

任旸(约1841—1911),字宾谷,号耐叟,宜兴人,诸生。博学躬行,不乐科举。隐居焦山,办救生红船40年,并常受官府委托,办理南北各地灾荒救济,以工代賑,兴修水利。著有《孙子十三篇直讲》等。此志卷首为凡例,卷1山水;卷2建置;卷3碑刻;卷4方外;卷5杂识;卷6~8艺文。全书资料丰富,论证精严,颇与前志相同。唯陈氏志在经世,讲求实用,故《续志》着重于水利,武备等问题,可与前志互为补充。

(张铸泉)

[道光)北固山志 十二卷/(清)释·了璞纂·—道光刻本。——北固山在镇江市北,三面环水,下临大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一名北顾山,相传梁武帝登临久望,叹为京口壮观而改。

了璞,号韫庵,清代象山寺僧。是书基本上以明代张莱的《京口三山志》为参照物,凡是与北固山有关而张莱合志又未收录的,辄书之笔端,闻有碑刻,则不辞劳苦,前往制作拓片,前后历经8年,志稿方成。较《京口三山志》北固山部分,内容约增3倍。全书首冠宸翰,下分7门:形胜、建置、古迹、碑刻、人物、杂识、艺文。旧志于北固山考证多有疏失,而此编则以严密著称.如甘露寺,向来都说创自孙吴,而编者据曾《丹阳类集》“熙宁中,寺僧应夫因治古殿基,并获李文饶手记,云:‘宝历间创甘露刹,以资谛皇之冥福”的资料,推断创建于唐代,颇令人信服.此外,该志还十分注意动态地记述历史。如前人谓凤凰池通甘露寺,春夏水满,舟泊绝壁下,《南史》所谓“三面临水”,即此。而据书中所载,康熙7年(1668)移建演武场官厅,导致河塞,“三面临水”的景象,遂不复存在。再如苏轼《登甘露寺诗》有‘古郡山为城”之句,可知镇江曾经依山筑城,颇类今日之长城。但据书中提供的资料,元朝统一全国后,凡诸郡之有城郭者,统统予以拆除,于是镇江外城也就成了历史的遗迹。

(张修银)

[乾隆]金山志 十卷首一卷/(清)卢见曾撰·—清乾隆27年(1762)雅雨堂刻本;清光绪26年(1900)重刻本;1980年台北《中国佛寺志》据光绪重刻影印本。——金山在镇江市京口区西北。

见曾(1690一?),字抱孙,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康熙60年(1721)进士,历安徽蒙城知县、六安,亳州知州,雍正3年(1725)任四川洪雅知县,13年擢江宁府知府,乾隆元年(1736)、18年两任两淮盐运使。爱才好客,喜校勘古书,刻有《雅雨堂丛书》等,著有《出塞集》等。金山古名泽心山,氏父山、获苻山、伏牛山、浮玉山、龙游山,金峰、金岭等,原屹立江中,清道光中始渐与长江南岸陆地相连,风光秀丽,景色优美,上有金山寺,妙高台、“天下第一泉”等名胜。金山志书,始于明永乐间寺僧惠凯之《金山志》,明正德间,张莱以金山,北固山,焦山合撰《三山志》,笔虽雅洁,而失之太简,正德时又有郝于高、释智宜、胡经同撰《金山志》,略嫌繁芜,清康熙20年(1681),住持释行海撰《金山游龙禅寺志略》,内容不仅于释,也多涉山,康熙59年,寺僧明诠、实雄又撰《金山新志》16卷,诠次向称明晰,乾隆初年,刘名芳也曾撰有山志,务在增广。乾隆27年,卢见曾于两淮盐运使政务闲暇之际,取裁诸志,核证群书,补缺订讹,编成是篇。卷首序、凡例、宸翰、金山图;卷1山水;卷2碑刻;卷3方外;卷4杂识;卷5~10艺文(赋、诗、诗馀、敕谕、碑记、序跋、书、赞、铭、文、状、志)。《宸翰》收录清圣祖、清高宗的诗、文,书、画等;《山水》于所记古迹、胜地、寺宇,凡今昔改易者,悉详加证验,备考兴废之由;《杂识》载方言、诗话、佚事、异闻,上稽史乘,旁采说部;《方外》所收高僧,有事迹可传者方予登采;《艺文》非可以表现山水之胜、古今异观者,概不问津。所录文献,各据原文,并注出处。如有异说,又附考证。体例较谨严,搜罗也颇宏富。

(彭金林)

[光绪]续金山志 二卷/(清)释秋崖撰·—清光绪26年(1900)刻本;1973年释悟一台北影印本;1980年台北《中国佛寺志》影印本。

秋崖,号隐行,同治、光绪中金山江天寺住持。清康熙、乾隆间,圣宗、高宗南巡驻跸金山,新建行宫,整修殿堂。咸丰中,太平天国兵兴,崇台杰阁、琳宫绀宇,颇有破毁。同治10年(1871),曾国藩、李鸿章等集资重建江天寺。同治初,秋崖住持江天寺,历30年。秋崖以《卢志》去当时已130余年,虑年久之后其间种种史事湮没,遂博采群书,搜罗碑碣,以5年之力续成此编。凡上、下2卷。上卷形胜、建置、碑考、联、额、藏宝、诗文;下卷禅宗、考异。前有味幻居士翁曾荣《序》、杨鸿发《叙》。《形胜》因江天寺屡经烽火,地易沧桑,今昔殊观,制度亦异,乃详记当时实际情形。《建置》也以“详今”为本,仅记现存之殿、阁、堂、楼、塔、台、轩、室、亭、门、岭、径、桥、祠、寺等。碑文、记、叙、塔铭、诗、词等艺文,皆近百年之新作。《禅宗》记由梁及清历代住持高僧行谊,广采史籍,卓卓可信.《卢志》所载住持止于法乳(大清临济下第33世),续志则增补以下各住持,而止于显然(大清临济下第42世),可补旧志之不足。后附《考异》,系有关旧志疑误的考证。编者治学严谨,考证精审。如旧志引《元和郡县志》谓氏父山在当时丹徒县西北10里,晋破苻坚,获氏俘置此山下,一名获苻山,而书中以为事在淝水之战,与金山相去甚远,必不在此,其说甚当。1973年影印本书名作《金山寺志》,作者为杨鸿发,均误。

(彭金林)

[康熙]金山龙游寺志略 四卷首一卷附录一卷/(清)释行海撰·—清康熙间刻本;民国25年(1936)金山江天寺影印本;1980年台北《中国佛寺志》据民国本影印本。——龙游寺在镇江金山上。民国影印本改书名为“行海金山志略”。

行海,俗姓蒋,号铁舟,清新安人。生于明万历35年(1607)。生3岁,失母,甫冠,父殁。遍叩名蓝,潜心佛法。著有《心经说通》1卷、《语录》、《宗门统要》各若干卷。龙游寺旧名泽心寺,或曰始于东晋,或曰肇自梁天监4年(505),自古为海内名刹、江南名胜。北宋时,宋真宗赐改“泽心”为“龙游禅寺”,并赐大藏经一部,清康熙中,圣祖赐寺额,改名江天寺。龙游寺俗称金山寺,周围有白龙、法海等古洞和慈寿塔、中泠泉等名胜古迹。顺治、康熙中,行海主寺30余年,因感旧志简略,遂于禅余之暇,手辑志略,以历代宗乘法脉及名贤达士高风逸韵,于康熙20年(1681)后集为此编。卷首张总《序》、金山图、行海《金山志略缘起》;卷l形胜、建置、祖堂法系、记、纪游、碑、赋、敕书;卷2高僧、题赠、记迹、记异、汇纪、序、说、解、铭、辨、僧诗、联对、咏江唐句;卷3~4选诗;末附《金山铁舟海禅师行繇》、《金山扛天寺铁舟海和尚塔铭》、《影印本跋》、《校勘记》。记事最晚者为康熙23年(1684)12月8日西堂僧明真记录募刻事。其中《高堂法系》、《高僧》详考各代住持与其他高僧,博采《五灯》诸录,参考高僧志传,一一考其法系,所撰小传,偏于弘法,略于行事,《记迹》记金山史事。全书偏重释氏文献,搜罗也颇完备。

(张修银)

[万历)鹤林寺志 一卷/(明)释明贤撰·—明万历间刻本;1980年台北《中国佛寺志》影印本。——鹤林寺在镇江市京口区南郊磨笄山下。

明贤,明鹤林寺僧,生平未详。鹤林寺旧名竹林,创于东晋大兴4年(321),宋武帝刘裕改“鹤林律院”。唐开元、天宝间,玄素禅师法照得法于牛头山,后归主其地,僧徒日众,始改为禅寺,又名古竹院。南宋绍兴中,改名“报恩光孝禅寺”,明永乐中毁于火,弘治中僧了心始建殿宇,万历间吏部尚书陆光祖重建天王殿。此志撰于万历间,不分卷,凡设14门;山川、建置、山界、田土、碑铭、古碣、高僧、人物、纪异、记、序、疏、文、说、诗。鹤林寺尚喜堂、天雨宝华堂、圆音堂,自来为高僧讲经之处,积弩堂、濂溪祠,陆秀夫祠、丹徒宫、爱莲池、米芾宅、亦为远近闻名之古迹,《建置》等门于此记述颇详。寺内原有“古墨林”(今已移焦山“碑林”),藏有许多著名碑刻,《碑铭》、《古碣》于此收录尤丰。鹤林寺明万历28年(1600)许国诚,高一福纂有《京口三山全志》,其第12卷为《鹤林寺志》。以2《鹤林寺志》相比勘,明贤所撰较许,高资料搜罗较为完备,但也有许、高已收而明贤未收者,如《黑漆光菩萨传》、《殷天祥传》以及《法语》门等,且所录文字2志也间有出入,推测2书虽修于同时,但却各自为编,并未互为依据。

(张修银)

京口八旗志 二卷/(清)钟瑞、善连、文禄修,春元纂·—光绪5年(1879)版。——《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钟瑞,京口驻防八旗左翼协领。善连,右翼协领。文禄,道光23年(1843)举人,镶蓝旗佐领。春元,道光23年举人,候选直隶州知州,光禄寺署丞。生卒年均不详。清顺治16年(1659),圈城区西南文昌、儒林、黄佑,怀德4坊为旗营,此后遂成地方官管辖不到的特区。《京口八旗志》与光绪《丹徒县志》同时修成,原拟附在县志后面,后来不知何故分为两书。有关旗营的事都由本志记载,县志则从略。《京口八旗志》分6目。卷上营制志(建置沿革、额官、额兵、户口、俸饷、米石、马政、营地、官署、公所、兵房、教场、炮台、军队、祠庙)、职官志(历任副都统、名宦)、学校志(学额、附义学、附月课)、选举志(科目、武科)、人物志(荫袭、忠节、宦绩、孝义、文苑附书画、方技附武勇);卷下列女(贞节、孝烈、坊表)。记事自顺治16年(1659)起,但内容则祥于乾隆28年(1763)蒙古旗移驻镇江以后。保存了镇江旗营的历史资料,是县志的补充部分。但从篇目上可以看出,对于旗营内的街道、房屋及旗民的宗教、语言、习俗等方面缺少反映。

(张铸泉)

【佚志】

南徐州记 二卷/(刘宋)山谦之纂。久佚,今有金谿王氏《汉唐地理书钞》辑本、蒲圻张氏大典辑本、叶昌炽稿本一卷收入《淡庐丛稿》之一,藏上海图书馆。——两晋时,徐州,兖州等地居民纷纷南徙,东晋于镇江侨置“徐州”,南朝宋时改称“南徐州”。南徐州,即今之镇江。

谦之,生平已见《丹阳记》提要。是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南徐州记》二卷,山谦之撰。”《史通·书志篇》曰:“帝王建国,本无恒所,作者记事,亦在相时。远则汉有《三辅典》,近则隋有《东都记》,于南则有宋《南徐州记》、《晋宫阙名》,于北则有《洛阳伽蓝记》、《邺都故事》,尽在是矣。”是可见此书由来久矣。惜原书久佚,断简残篇多散见于《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嘉定镇江志》、《景定建康志》、《咸淳毗陵志》、《至正金陵新志》以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世说新语刘注》、《史记正义》、《草堂诗笺》诸书之中。

(杨积庆)

[宋]京口记 二卷/(刘宋)刘损撰。久佚,今有金谿王氏《汉唐地理书钞》辑本。——“京”的本义是高,镇江居高临江,放古称“京口”。

刘损,或作刘桢,刘损之,生卒年未详。宋子骞,沛郡萧<今安徽省萧县)人,家于京口。宋文帝元嘉中历官义兴太守,吴郡太守。此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机》:“《京口记》二卷,宋太常卿刘损撰。”《唐书·经籍志》上则著录,“《京口记》二卷,刘损之撰。”然《北堂书钞》、《太平御览》以及宋、元二志所引均作‘刘桢《京口记》”。刘文淇《嘉定镇江志校勘记》引戴宋梧云,“‘之’字衍,‘损’字当作‘桢’。”未知孰是。

(杨积庆)

(润州)图经

《六朝事迹编类》卷3《城阙门·金城》“按古《图经》:‘晋中宗于金城立琅琊郡,温(桓温)尝为琅琊内史,至咸康七年出镇金城’。”《舆地纪胜》卷7《镇江府·古迹·庆封井》也曾引有。“最古图经”一条。按《舆地纪胜》引孙处玄所纂图经称“润州图经”,而此处引用却称“最古图经”,可知是图经早于孙处玄之作。孙处玄为唐武则天时人;则此编至迟也不会晚丁武周。《六朝事迹编类》所引金城即金陵,东晋谢安劳谢玄凯旋之师于金城,即此.

(张银修)

[唐](润州)图经 二十卷/(唐)孙处玄纂。

处玄,一作处立,唐润州(今镇江)人。善属文。武则天长安中,征为左拾遗,后弃官归里。开元初,荐征不起。《[嘉定]镇江志》有传。《旧唐书·经籍志》上:“《润州图经》,二十卷,孙处玄撰。”《新唐书·艺文志》2著录作“润州图注”。《太平寰宇记》卷89,《舆地纪胜》卷7,《[景定]建康志》卷16,张国淦《蒲圻张氏大典辑本》引此图经凡8则。其中金山泽心寺、焦山、铁瓮城、瘗鹤铭、甓桥、丹徒县云阳东、西城各1条,内容涉及城池、祠庙、山、桥、碑铭等方面。

(张修银)

京口续志

《永乐大典》卷7237《十八阳·堂·堂名二十三·友贤堂》:“《京口续志》:‘《友贤堂诗》: ‘史君胸次妙难穷,期会纷纭肯计功。厚德巳绥千里远,高怀犹寓一堂中。颜徒想合居前席,哙伍应惭拜下风。华榜巍峨瞻睇久,了然心目忽疏通’。”按南朝·宋有刘损《京口记》,此以“京口续志”为题,推测应为踵续刘损《京口记》之作。就《永乐大典》今存佚文看,《友贤堂诗》合于七律规则,是一首严格的近体诗,估计此续志纂于中唐或以后。

(张乃格)

润州志

《(至正)金陵新志》卷11《祠祀志·祠庙》引《润州志》1则,张国淦《蒲圻张氏大典辑本》据《大典》嘉定《镇江志辑本》卷6《地理·山川》引旧志1条,据《大典》至顺《镇江志辑本》卷1《地理·叙郡》、卷2《城池》、《坊巷》、《桥梁》、《津渡》、《闸》、卷4《土产》、卷7《山水》、卷11《学校》、卷12《陵墓》、卷13《公廨》、卷17《司属》、卷19《人材》又引此书凡12条,另同书卷19《方外》再引《润州旧志》1条。按旧志,润州旧志与此志实同为一书。据今存诸佚文看,是书内容丰富,涵括建置沿革、城池、公署、职官、选举、人物、古迹、水利、交通等各个方面,已经具备了明清时期成熟方志在分类立目上的基本特点。成书年代当早于宋嘉定(1208~1224)。

(张修银)

(五代)(润州)图经

《太平御览》卷170《州郡部》16《润州巩》:“《图经》曰:‘其城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尔雅》曰:“丘绝高为京”,因谓之京口’。”又说,“《图经》曰:‘丹阳,本汉曲阿县也”。又说;“《图经》曰,‘唐垂拱四年立金山县,后改名金坛,取邑界句曲之山金坛之陵以为号”。3则引文均隶润州条下,可知为润州图经。末则引文不直称“垂拱四年”而冠以“唐”字,又不曰“大唐”,知非唐代所作。又《太平御览》成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且宋初改润州为镇江军,据此推断此书当成于五代期间。

(张乃格)

[祥符](镇江)图经

《舆地纪胜》卷7《镇江府》景物,古迹,仙释引《祥符图经》4条,《(至正)金陵新志》卷4《疆域志·桥梁》又引此图经1条,《蒲圻张氏大典辑本》据《大典》嘉定《镇江志辑本》卷1《地理·叙郡》、卷3《风俗》、卷4~5《田赋》屯田、夏税、秋税、卷6《山水》、卷8《寺院》、卷10《学校》、《兵防》、卷12《公廨》、《治所》、卷13《康禄》、卷14《刺守》引《阳祥符经》凡17条,据《大典》至顺《镇江志辑本》3卷《户口》、卷4《土产》、《器用》、卷8《神庙》、卷9《僧寺》、卷12《古迹》、《园囿》等,引《祥符图经》共25条。按《祥符经》、《祥符图经》,即《(祥符)(镇江)图经》。据以上各书引文,此图经记有建置沿革、公署、城池、山川、田赋、土产、风俗、学校、职官、人物、军事、户口、寺庙、古迹、园林等许多方面的情况。

(张修银)

[宋](镇江)图经

《舆地纪胜》卷7《镇江府·景物》下引此图经2则,一为北固山,一为金山寺。《蒲圻张氏大典辑本》据《大典》至顺《镇江志辑本》卷6《山水》、卷8《神庙》、卷9《僧寺》、卷11《兵防》、卷12《宫室》引此图经凡6则。就今存佚文看,内容涉及山水、军事、宫室、祠宇、人物、艺文等方面。《镇江志辑本·兵防》所引为史弥坚《止戈亭记》,《宫室》所引为陈天麟《北固楼记》。按史弥坚嘉定6年(1213)9月来知镇江府,去大中祥符(1008~1015)200余年,陈天麟《北固楼记》作于乾道5年(1169),其时去大中祥符也已一百五、六十年,可见此图经和《(祥符)(镇江)图经》并非一书。

(张乃格)

[乾道]镇江志 十卷/(宋)熊克纂。

克,坐卒年不详。字子复,建安(今福建省建安县)人。乾道8年(1172)任镇江府学教授。在任受镇江知府宋贶之托,集开宝以来诗文六百余篇,编为《京口乾道集》20卷,后又补80馀篇为《京口续集》2卷。惜此已刻、未刻之书,均已久佚,唯宋、元2志中时有所引。此志《宋史·艺文志》著录:“熊克《镇江志》十卷。”按《(嘉定)镇江志》卷6“地理·山川·井泉·中泠泉”条下引,“前志,昔人取中冷泉,用油纸覆瓶,长竿深探,度至井底,则别用一竽撞破油纸,使水入瓶满,然后引出。”“前志”当指熊克此志。

(杨积庆)

[嘉定]镇江续志 (宋)赵善湘修,何纂。

善湘,生卒年不详。字清臣,宋宗室。嘉定14年(1221)以朝散大夫直龙图阁知镇江府,17年召还,宝庆2年(1226)再任镇江府。,生卒年不详。从政郎,嘉定15年(1222)任镇江府学教授。此志不见著录,唯《(至顺)镇江志》卷2“城池·子城”注有云: “(西)门有二石狮,邦人遂以‘狮子门’呼之,庳隘玩弛,循袭不治。宋嘉定癸未,郡守赵善湘乃补筑旧城甓以固之,上创谯门,下严关钥,晨昏启闭,与昔大异。见《嘉定续志》”又云:“北城门在府治后,即古子城,岁久不修,颓垣毁堞,漫无防御。宋嘉定癸未,郡守赵善湘始板筑而甓之,设门施钥,又于其上创飞桥,以通万象亭、阆风阁,往来殊得其便。见《嘉定续编》。”是元志所引二条,皆出自《(嘉定)续志》无疑,然监修者职名无考。清代乌程人张(字秋水)在校勘宋、元2志时考订谓:续志成于善湘时,按以上2条所引《(嘉定)续志》屡言“嘉定癸未”(嘉定16年,1223),正是赵善湘初知镇江府之时,是时善湘多有鼎新、修建之绩。至于具体纂修者,刘文淇在《(嘉定)镇江志校勘记》中云:“虽无可考,然据方逢辰《咸淳志序》云: ‘逢辰答以图志盖属郡博士,赘丞非所职也。’则前此修志者,均用教授可知,况《乾道志》为教授熊克所修,《嘉定志》为教授卢宪所修,疑亦当时教授所修也。《元志》卷17‘教授伺’注云;‘嘉定十五年七月至。’实与善湘同时,癸未,甲申二年,正在任之日,然则监修者为善湘,而纂修者疑即也。惜《续志》原书久亡,无明文可证,今姑存此说,以备考焉”。

(杨积庆)

[景定]镇江志 (宋)陈均、赵汝谋、陈梦斗,赵与可修,方逢辰,黄国用纂。

均,生卒年不详。以中奉大夫直焕章阁,景定4年(1263)任镇江知府。汝,生卒年不详。善湘子。以中大夫总饷,景定5年权知镇江府。梦斗,生卒年未详。淳祐12年(1252)以朝议大夫知镇江府,景定5年,再以中大夫,右文殿修撰知镇江军府事。与可,生卒年未详。以承议郎试将作监总饷,咸淳元年(1265)权军府事。逢辰,生卒年未详。字君锡,号蛟峰,淳安人。景定4年(1263)以朝散郎任西厅通判,累官兵部侍郎,国史修撰。国用,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淮海书院山长。此志久佚,唯方逢辰《咸淳志序》1篇,载存《(乾隆)镇江府志》之首。方序综述此志修纂始末,最为详备。盖方逢辰以景定4年官镇江府西厅通判,其时镇江知府为陈均,命方氏与淮海书院山长共修此志並咨访于邑中耆旧艾庆远、黄开,创始于景定5年春,至是年夏陈均去任,继任知府为赵汝谋。此志脱稿以后赵汝谋又去任,继之者为陈梦斗,志稿未及刊刻而陈又去任,直到赵与可兼任军府事始为付梓。故此志虽刊于咸淳元年,实修于景定5年,督刊者虽为赵与可,而监修者却为前后4任知府。

(杨积庆)

[永乐]镇江府志 (明)罗观修,丁礼纂。

观,字彦宾,江西南昌人。初为丹徒令,治绩称最。永乐初,擢知镇江府,声绩益著。学宫等颓圮,悉加完茸。据《[乾隆)镇江府志》卷34及《(光绪)丹徒县志》转录《[康熙)丹徒县志》“罗观传”,罗观知镇江时“郡志久散佚”,他曾“纂辑梓行”。按旧志《职官志》未记罗观在任之年,而继任者郑桓以永乐5年(1407)来任。据此推测,《(永乐)镇江府志》当修于永乐5年之前。实际编纂者为丁礼。《(乾隆)镇江府志·旧志序》所收明丁元吉《(成化)镇江府志序》:“(镇江府志)胜国俞用中《至顺志》,例加精密,而国朝永乐中先伯考兰室先生续修之者,于兹百年,卷帙亦散逸矣。……(元吉)深惧一郡可传之事泯灭,于编残简脱风声消歇之余,慨然欲续先人之遗书而未及也。”元吉之“先伯考兰室”即丁礼。礼,字思敬,号兰室,明丹徒人。耽吟咏,工书札,以耆年辟知南阳府。著有《周礼补注》、《三馀集》、《兰室吟稿》。据丁元吉《序》,《永乐志》系续修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之作,成化后期熊佑,丁元吉重新纂修府志时虽然“编残简脱”、“卷帙”、“散逸”,但尚有残本,还没有完全亡佚。

(张乃格)

[成化)镇江志 (明)熊佑修,丁元吉等纂。

佑,字良佐,明山东博兴人,成化5年(1469)进土,16年来任镇江知府,历任湖广、四川布政使。元吉,字无咎,明丹徒人,礼从子。嗜学,才思宏远,尤精于《易》,学者称易洞先生。教授乡里,不仕。著有《陆右丞蹈海录》等。乾隆、嘉庆、光绪诸《丹徒县志》有传。《(成化)镇江志》久佚,书前丁元吉《序》今存于《(乾隆)镇江府志·旧志序》中。据元吉《序》,熊佑来任后,“政平讼理之暇,文献是征……而属元吉以草创……乃假馆寿丘僧舍,取旧本证以史志、图经、传纪、文集诸书,旁摭断碑残碣,询于父老,为重定其凡例,提其纲要……增其新事,参以巽闻……又为附录于后,总若干卷。录以归于公,公重加精校以成是书”。另按清刘文淇《(嘉庆)丹徒县志·校勘记附录》:“丁元吉……修《镇江志》在成化末,……又得名儒俞桂以为之助。”俞桂,字时芳,明丹徒人,亦精于易学。

(张乃格)

正正德)镇江府志 三十二卷/(明)史宗道纂修,林魁等增补刊刻。

宗道,名鲁,字宗道,明蒲州(今山西永济等地)人,正德3年(1508)进士,同年任镇江府推官,正德7年擢南京给事中。魁,字廷元,号白石,明龙溪(今属福建省龙海县)人。弘治15年(1502)进士,正德7年8月以户部郎中来任镇江知府。历官山西督学副使、广东参政等,为官方正,敢于直谏。著有《白石稿》、《归田录》等。早在宗道莅官镇江期间,曾以成化《熊志》为基础重纂府志,旋因考绩寓京师,以所定稿9卷就正于镇江耆宿,镇江耆宿遂以之付刻。正德8年初,林魁就史宗道请原稿其余23卷,命刻工开雕,连同首刻合为32卷,终成完帙。内容涉及疆域、函管、学校、人物、杂记等。其中人物部分林魁与府推官黎乾德间有增补,其余则悉为史宗道旧观。佚于何时未详。书前林魁《序》今存《(乾隆)镇江府志·旧志序》中,序末题“正德癸酉九月之吉”,癸酉为正德9年。

(张乃格)

(隆庆)京口三山续志 四卷/(明)徐邦佐,陈朝用、朱文山纂。

邦佐,号雁洲,明浦城(今福建省境内)人,隆庆前后官镇江府学教授。朝用,号南湖,明宁都(今江西省境内)人,隆庆中官镇江府学训导。文山,号仰泉,明常宁(今湖南省境内)人,隆庆中亦官镇江府学训导。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76《史部·地理类存目五》,是书成于隆庆中,“续志”者,“以补史宗道《三山志》(指[正德]《京口三山志》)之阙,故以续志为名。”收录范围,系当时人的游览诗赋。但编纂过程中,徐邦佐等人自己的作品附骥过多,故《四库总目》讥其“意在钓名,于三山考订无涉”。

(王乃友)

[正德)重修金山志 (明)释智宜,胡经撰。

智宜,号味泉,明常熟人,能诗。经,字用甫,号前冈,明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嘉靖进士,著有《胡子易演》。正德中,武宗曾驻跸南京,有司虑其巡幸金山,遂将题咏在墙屋者撤洗无余,而山志旧刻深藏于郡斋,亦且漫灭。由于是,太学生郝子高倡修新志,寺僧智宜广为采摭,精心编辑,最终成于胡经。稿成后,智宜以之请蒋山卿、文征明校订,文征明“为铨次先后,正其讹误”,并为之作序。据文征明《金山志后序》:“味泉宜公裒录古今诸诗,虽妍媸工拙不能皆同,然莫不各有意义……况酸咸异嗜,可以一人之见私之耶?”所收大都古今诗词,且风格也多种多样。此志成于正德16年(1521),佚于何时未详。文征明《金山志后序》、施儒《跋金山志后》、蒋山卿《书金山志后》、朱彝尊《正德重修金山志跋》,今并存于《[乾隆)金山志》卷10《序跋》中。

(张乃格)

[附存目]

[清]北固山志 十五卷/(清)周伯义编,陈任旸订·—清光绪30年(1904)刻本。——藏于台湾省。1981年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曾据光绪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清]金山志 二十二卷/(清)周伯义编,陈任旸订·—清光绪三十年(1994)刻本。——藏于台湾省。1981年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曾据光绪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清]金山志 十六卷/(清)刘名芳撰·—清乾隆17年(1752)刻本,1937年据原刻影印本。——藏于镇江市图书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

[清]续金山志 二十卷/(清)曾燠撰·—清道光4午(1824)刻本。——藏于镇江市图书馆。全帙共6册,镇江所藏缺1,2两册。燠,字庶蕃,一字宾谷,江西南昌人,乾隆辛丑(46年,公元1781年)进士,官至贵州巡抚。

(王德成)

[清]焦山志 (清)刘名芳撰·—抄本。——藏于镇江市图书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