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 阳 市

[隆庆]丹阳县志 十二卷/(明)马豸修,丁一道、荆文炤等纂·—明隆庆3年(1569年)刻本;抄本。——编纂者,《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作丁华阴,今据卷首《纂修职名》。

豸,明云中(今山西大同)人。举人,嘉靖45年(1566)任镇江府同知,累官郢州签事,隆庆3年曾任丹阳知县,主修县志,恢复学田,政绩颇著。—道,丹阳县人。嘉靖岁贡,曾任吴川知县,著有《崇基录》、《守令宝鉴》、《台省宝鉴》。文炤,丹阳县人,嘉靖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全志12卷,35门。卷1建置沿革、至到、公署、铺舍、街镇、城池、马厂、乡里保;卷2户口、田赋、土产;卷3山水;卷4学校、书院、学田、书籍、祭器(社学附);卷5职官、名宦、(封爵附);卷6选举、辟举、武胄;卷7人物(高尚附)、流寓、列女;卷8坛、祠庙、陵墓;卷9古迹、祥异、仙释、寺观;卷10~12艺文(赋、诗、诰、疏、书、序)。此志上距正德《丹阳县志》51年。其间,丹阳县所有大事,如修建城垣、运河改道等,书中都有记载,为后世留下珍贵的资料。但对邑民奋起抗倭等事记载不多,可谓美中不足。

(吉宗伯)

[乾隆]丹阳县志 二十二卷/(清)邹廷模、贺祥珠修,荆泽永、贺沈采纂·—乾隆15年(1750)刻本。

廷模,(?—1751),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14年任丹阳知县,廉介自律,严宽得体。祥珠,江西永新人,进士,乾隆16年至21年任丹阳知县。泽永,丹阳县人,康熙59年举人,著有《鸿泥草塘集》。沈采,邑人,举人。乾隆14年,邹廷模到任后,捐俸开馆修志,次年,稿成,未及刻印而廷模卒。同年,贺祥珠来任,踵事增华,复加点次于当年秋告成。共分54门。卷首本志,前代旧志序文及修纂人员名录、凡例、丹阳县总图、县界、山总、水总诸图、目录、卷1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卷2山川;卷3练湖、漕渠;卷4城池、桥梁;卷5公署、学校;卷6风俗、祥异、卷7田赋(明代);卷8田赋(清代)、卷9田赋(芦课、学租)、杂税、驿传、恤政;卷10物产;卷11祀典、坛遗、祠庙、寺观;卷12职官、防汛;卷13名宦;卷14辟举、选举;卷15武科、武职、赐封、恩荫、应例;卷16国系、封爵;卷17乡贤、名臣、儒林、忠节、孝义、高隐、补遗、流寓;卷18仙释、方技、列女;卷19古迹、第宅、亭台、陵墓、摭遗;卷20~21艺文(诏、诰、敕、疏、诗、赋)。其时上距康熙《丹阳县志》已57年。且《康熙志》原定20卷,实际只修成12卷,而至此时即此12卷也已“片板不全,卷帙残缺,”故兹编有意超越前代,规模较大,篇目齐备,内容丰富,版刻清晰,装璜精致。但由于当时“文字狱”屡兴,修纂人员多具戒心,故对明末邑中抗清爱国志士的忠贞事迹,大都语焉不详。如贺王盛,贺向峻等人都未记入。

(吉宗伯)

[光绪]重修丹阳县志 三十六卷首一卷/(清)刘诰、陈丙泰等修,徐锡麟,林福源等纂·—清光绪11年(1885)鸿凤书院刻本;民国16年(1927)重印本;1983午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方志丛书》据光绪11年本影印本。——纂修人,《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有凌焯、姜璘,无陈炳泰,林福源。

诰(?—1878),字朴卿,河南罗山人,进士,光绪2年至4年任丹阳知县。丙泰,山东汝宁人,光绪10年任丹阳知县。锡麟,字天石,邑人,道光岁贡生,同治元年(1862)举贤良方正,孤贫力学,有《巢云山房诗存》。福源,字诒泉,号后湖渔人,邑人,附监生,工书法,有《后湖渔人集》行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主修人首列凌焯而不收陈丙泰,主纂人胪列姜璘而不收林福源。按丹阳于光绪2年11月由知县刘诰创议设立志局,次年5月志稿完成,当时因经费无着未得刊刻。光绪10年,知县陈丙泰以城工余款钱60万、捐钱40万开雕,待光绪11年3月凌璘补任丹阳知县,则该书刊刻已行将就绪,所以连凌璘自己也在《重修丹阳县志序》中说:“焯至官,则开雕已久矣……得以观成而遂附名于后”。准此,则倡修、成稿、刊刻,凌焯均未与其事,而陈丙泰却于志书出版多所贡献。编纂人卷首《县志职名》总纂项下共列徐锡麟、姜声霈、林福源、姜璘4人。据凌焯《序》,此志刊刻前,“因刘君(诰)定稿以来将十年,凡应增续者皆须再事编辑,遂专以属之附监生林君福源,且举前稿由其讨论修饰焉”,可知最终定稿全赖林福源之力。全志36卷。卷首序、旧序、纂修职名、凡例、目录、图式;卷1建置沿革(四境附);卷2山水;卷3水利;卷4城郭(桥梁附)、乡都(镇、铺、厂附);卷5~9赋役:户口、额赋、杂税、驿传、盐法、恤政;卷10学校、兵防(兵事附);卷11祠祀、寺观;卷12陵墓、古迹;卷13职官表、学职表;卷14选举表(武科附);卷15封爵(封荫附);卷16名宦;卷17名臣;卷18~19仕进(武职附);卷20儒林(文苑附);卷21忠节;卷22孝友;卷23隐逸、方技;卷24方外、流寓;卷25义举;卷26列女(殉难列女传附);卷27殉难绅民表;卷28殉难列女录;卷29风俗、土产;卷30祥异;卷31~34艺文:诏、诰、制、敕、表、疏、书、记、序、赞、题、跋、碑、墓表、札、檄、古乐府、五古、五律、五绝、五排、七古、七律、七绝、辞、赋;卷35书籍;卷36摭遗。兹编修于《乾隆志》130余年之后,其间屡经战乱,故于资料搜罗上在丹阳诸志中最为繁富,其中《赋役》一门迤逦5卷,记述尤详,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地方史料。但其《凡例》声言“志乘之例,书善不书恶”、有悖劝善惩恶,秉笔直书的史志原则。

(张乃格)

[民国]丹阳县续志 二十四卷首一卷/胡为和,方书彪修,贺俞纂·—民国16年(1927年)刻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作孙国钧纂,民国15年刻本,不著录方书彪。

为和(1875~1942年),字克之,贵州独山县人,光绪23年(1897)拔贡,民国3至?年任丹阳知县。任职期间,扩建公园,创立蚕桑试验场,开馆修志,多所建树。书彪,生卒年未详,广东惠来县人,原任职于国民革命军,民国16年北伐军克复丹阳,任首任县长,曾于极端困难中筹集经费将志稿付印问世。俞,原名焕章,字赓云,亦作鲠云,丹阳县人。光绪19年恩科举人,后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此为续志,上承《光绪志》下限的光绪11年,下迄宣统3年(1911)。设纲立目略类于《光绪志》,唯于卷首增图说,《建置沿革》增疆域,《城郭》增闸坝、公园,《赋役》增带征、仓储,《学校》增教育会、劝学所、学堂、游学、《兵防》增征兵、警察,《寺观》增教堂,《选举》增学堂、出身,《艺文》增金石,另以卷23增地方自治、交通实业。当时,清王朝被迫“维新”,诸如废科举、兴学校、改行征兵制、实行地方自治等“新政”。同时,一些新生事物开始进入本县,如兴建铁路、小汽轮通航、县城公园的建立,以及邮政、电报局的设置等。对此,稿修者都一一载入志书,从而保留了可贵的地方近代史料。

(吉宗伯)

[民国]丹阳县志补遗二十一卷附一卷/孙国钧纂·—民国16年(1927)刻本。

全书26门。卷首序,目录;卷1山水;卷2水利;卷3城郭(附桥梁、闸坝、堰埭);卷4兵防(兵事附);卷5祀祠、寺观;卷6陵墓、古迹;卷7职官(教职附);卷8选举(武科附);封爵(荫袭附)、名臣;卷9仕进(武职附);卷10儒林(文苑附);卷11忠节;卷12孝友;卷13隐逸、方技;卷14方外、流寓;卷15义举;卷16列女;卷17咸丰殉难表;卷18~19艺文;卷20书籍。卷末附有《考证》,邑人周桂荣撰。此志内容是补正光绪《丹阳县志》中的不足与讹误之处。大都取材于前乾隆《丹阳县志》、历代《镇江府志》,以及其他史籍、公牍、家谱等,颇多可取之处。

(吉宗伯)

[嘉庆]练湖志 十卷增辑一卷/(清)黎世序,刘会恩撰,(民国)胡为和增辑·—民国5年(1916)刻本。

世序,字湛溪,河南罗山县人,进士。嘉庆15年(1810)任镇江知府。会恩,丹阳县人,著有《曲阿山房诗文集》、《钱币考》、《丹阳文献考》、《曲阿诗综》。为和,生平已见《[民国]丹阳县续志》提要。原志10卷,9门。卷前有序、目录、练湖图、纂修姓氏、凡例、宸翰;卷1图考;卷2兴修;卷3奏章;卷4~5公牍(明代、清代);卷6论说;卷7书叙;卷8碑记;卷9赋咏;卷10轶事。民国5年,胡为和重刊是志时,对除卷1,卷4外的各卷,搜集嘉庆以后的有关资料,另编《增辑》,以续前卷。

(吉宗伯)

[宣统]延陵九里庙志二卷 ·—清宣统2年(1910):抄本。——有缺页,今存丹阳市档案馆。

全志上,下两卷。上卷为内纪,其目录为:故实、敕封、碑、碣、论辨。下卷为外纪。现有2个版本:其一目录为疆域、九里、泉源、祠墓、桥梁、官守、祥异、四贤、八景、诗文、琐摭、总传、建修;另一增出乡村、南史、附录、而删九里、琐摭、修建。前版对当时庙辖4个乡只作略记,后者则作详载。其中述记有延陵县废置划分情况,颇有存史价值。此志原散失民间,鲜为人知。1983年,丹阳县志办成立,广征民间遗书,始得—此志。

(吉宗伯)

【佚志】

丹阳图

《太平寰宇记》卷90《江南东道》2《升州》:“《丹阳图》云:‘自旬容以西属鄣郡,以东属会稽郡,后寄理(治)不定’。”编纂人未详。《太平寰宇记》纂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4)年间,此为《太平寰宇记》所引,成书当早于太平兴国。从今存佚文看,内容涉及建置沿革和疆域、郡治等方面。

(王乃吉)

[咸淳]丹阳县志 (宋)蔡逢纂。

逢,丹阳宋代有二。一于孝宗乾道间,一于理宗淳祐、宝祐涧。此为后者。《(至顺)镇江志》卷8《祠庙·丹阳县》:“灵顺庙二,一在县东一里漕渠之西,宋淳祐中戊申邑士蔡逢建”,“梓潼”帝君庙,在县东灵顺庙西,宋宝祐己未邑士蔡逢建”。是蔡逢为理宗时邑人。同书卷6《赋税·常赋·夏税》夹注:“蔡逢《丹阳志》云:嘉定间中书舍人俞建锦《照亭诗》谓,浙西田税之重,皆钱镠横敛之过。”《(乾隆)丹阳县志》卷4《桥梁·太平桥》,亦有“蔡逢《丹阳县志》字样”。是蔡逢编有《丹阳县志》。而镇江、丹阳等旧志中屡有引用“宋咸淳志”者。如《(光绪)丹阳县志》卷4《城郭》,“又,《咸淳志》云:(故城)周回三里。上多古木,东门在斜桥,西门在县前,南门在草堰,北门在观音山,久废。”按咸淳为南宋度宗年号,时当1265—1274年,而1275年即有焦山之战,宋师大败,镇江为元人所有,不久赵氏王朝即告灭亡,按照县志编修规律,丹阳于南宋“咸淳”之后再有新志,实属绝不可能。另,据《(隆庆)丹阳县志》马豸《序》:“润丹阳有志旧矣,经始宋蔡逢。”蔡逢之志既为丹阳县志之祖,则兹编与咸淳志同为一物不言而喻。查《(至顺)镇江志·赋税》引《比咸淳志》税绢、和买绢资料,后人于其下夹注:“咸淳志,宝祐四年五月修”。由此可以推断,是志始修于宝祐,成稿于咸淳,佚于何时未详。内容可从前人的引用中约略得之。《(至顺)镇江志》卷7《山川·丹阳县》:“市河,源出练湖酉斗门”,夹注;“蔡主学述《丹阳志》:市河者,湖之弦带也。经圜圚之中,处风气之会,而粪壤充塞,胡公、土地桥尤甚,至于(与)桥平。”对于市河的方位、走向、河况的历史,壅塞的原因等,一一胪列,可见记述具体,内容亦颇充实。

(王乃吉)

[明]丹阳县志 (明)张刚,王庸纂修。

《[光绪]重修丹阳县志·旧序》所收清《(康熙)丹阳县志》吴之彦《序》:“爰取邑志考之,如所云宋蔡逢、明张刚、王庸……诸本,既已无可稽考……”。《(乾隆)丹阳县志》马豸《序》:“润丹阳有志旧矣,经始宋蔡逢,历国初张刚,王庸,迨……始克成编。”张刚,字正中,号竹溪,此志主修。王庸,字德常,记览博洽,此志协修。据乾隆志马《序》所称“国初”,合永乐间曾有通令全国修志之举,推测纂于永乐年间。另按马《序》“始克成编”及《康熙志》吴之彦《序》“无可稽考’等语,可知志书成稿后并未付刻,康熙22年(1683)前即已亡佚。

(王乃吉)

[明]丹阳县志 (明)朱密纂修。

《(光绪)重修丹阳县志·旧序》所收清《(康熙)丹阳县志》吴之彦《序》:“取邑志考之,……明张刚、王庸,朱密诸本,既已无可稽考……。”朱密,生平未详。按丹阳《贡氏家谱》朱密《序》,题署时间为正统,推测明正统间尚在世,此志也可能纂于正统前后。另据光绪《刘志·旧序》所存《(正德)丹阳县志序》:“问询于境内,得邑人朱密旧所编志,鸠工摹刻。继而,病其附载文繁,卒难毕工。矧数蒙催取,恐致迟误,故予忘其疲老,取其未刻者删其繁芜,补其缺略,续而刊之。”可知正德间曾经刊刻未毕,旋罢,内容牵连所载者过于繁冗,但凡有较高价值者均已为《[正德)丹阳县志》采摭.

(王乃吉)

[正德]丹阳县志 朱方修,汤礼敬,马致远纂。方,浙江永康人。正德9年(1514)进士,13年来任丹阳知县。礼敬,字仁甫,丹阳县人,弘治9年(1489)进士。因疏劾刘瑾,罢官家居,著有《礼记纂注新义》、《谏垣遗稿》。致远,邑人,正德11年举人。正德14年,朱方倡修县志,聘汤礼敬主共事,礼敬等遂以朱密《丹阳县志》为依据,“删其繁芜,补其缺略,续而刊之”。据《(光绪)重修丹阳县志·旧序》所收《(康熙)丹阳县志》吴之彦《序》,康熙22年(1683)纂辑县志时此书尚存。佚于何时未详。书前有汤礼敬《序》,今存于乾隆、光绪等志中。

(王乃吉)

[康熙]丹阳县志 二十卷/(清)吴之彦纂修。

此志修成于清康熙22年(1683)。此时距明隆庆《丹阳县志》的修成已115年。未能终篇,刊行亦少。据乾隆《丹阳县志·凡例》:“阳邑志书修于康熙二十二年,卷刊二十。因知县吴之彦离任,刻至十二卷《乡贤》而止。查此十二卷中,版片不全,卷帙残缺。”看来在乾隆时已残。吴之彦《(康熙)丹阳县志·序》今存《(光绪)重修丹阳县志·旧序》中。

(吉宗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