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 容 县

[弘治]句容县志 十二卷/(明)王僖、杜槃修,程文纂·—明弘治9年(1496)刻本;清抄本;1964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影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王僖作“王僖征’,今据天一阁藏本卷首署名及《江苏通志稿·职官志》。

僖,字太和,浙江长兴人,举人,弘治3年来任句容知县。槃,山西太原人,举人,弘治末来任句容知县。文,字仲昭,明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人,弘治初任句容儒学训导。弘治5年王僖倡修县志,翌年成稿,弘治9年杜槃主持刊刻。书前有序、县治四境图。凡12卷。卷1沿革、邑名、分野、形胜、风俗、疆域、至到、城池、坊镇、街巷、市、乡、村、里;卷2公署类:察院、府馆、县治、儒学、社学、射圃、税课局、云亭驿、龙潭水马驿、巡检司、僧会司、道会司、阴阳学、医学、惠民药局、申明亭、旌善亭、马厂、马场、白土公馆、铺舍、养济院、牌坊;卷3历代衙门官吏、本县官员年表、儒学官员年表、户口、田土、税粮、课程、土产;卷4地理类:山岩、岗谷、洞湖、溪涧、河堰、潭源、沟渎、井泉、圩岸、池塘;卷5坛壝、宫室、楼阁、亭台、寺观、庵院、丘墓、义冢、先贤遗迹、祠庙、桥梁、道路、津渡、裁革衙门;卷6人物类:名宦、师儒、流寓、忠勋、文人、忠节、贤良、进士、乡举、岁贡、吏员、隐逸、义门、孝子、顺孙、义士、节妇、寿官、义官、医术、能书、善画、仙释、方伎、异行;卷7制词类:大观圣作之碑、御制观龙歌、御制嘉瓜赞、历代诏诰敕谕;卷8题咏类:古今杂赋、容山八景、循良六咏、比体十绝;卷9文章类:县治碑刻、儒学碑刻;卷10文章类:祠庙碑刻、寺观碑刻;卷11文章类:节孝传记、墓道铭表;卷12杂录类:序跋、铭、颂、书、祭文。此为现存最早的句容县志。体例基本无大类名称,平列各项事物,细目繁多。对明代城池、坊镇、街巷、市、乡、村、里及桥梁、道路、津渡记述较细。卷3《户口》还载有宋代景定、乾道两部建康府志中句容县户口数及元代的户口数,是县内最早有关人口的资料。然而记沿革失之较粗,并有断线,记山岗河湖甚多,但大多仅录其名,而制词、文章、碑刻、诏诰等占了全书一半篇幅,取舍、详略均有未当。

(刘 青 张晓贤)

[顺治]句容县志 十卷/(清)葛翊宸,丛大为修,胡岳、江五岳纂·—清顺治14年(1750)刻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脱丛大为,书名著录作《重修句容县志》。

翊宸,浙江上虞人,拔贡,顺治10—13年知句容县。大为,山东文登人,顺治13年来任句容知县。岳、五岳,俱邑人,儒学生员。当时,上距万历《王志》之修已60年,旧板又芜灭,葛翊宸遂于顺治12年创修县志,稿成后于14年刊行。全书分地里考、建置考、古迹考、官制考、选举考、典礼考、祥异考、版籍考、兵制考、艺文考等。“考”下再分目,各卷的划分又不拘于“考”的界限。卷1沿革、分野、疆域、形胜、风俗、山川、圩岸、乡都里;卷2土产、学校、公署、社学、坛壝、云亭驿、水马驿、税课局、书院、仓库、铺舍、街坊、市、桥梁路津、寺观、祠庙、丘墓;卷3秩官、官师年表、选举、卷4祀典、恤典、礼仪、义冢,祥异、田赋、户口、土田、赋税、税课;卷5名宦、乡贤;卷6荐辟、孝行、贞节、耆隐、文士、流寓、方伎、兵防;卷7以下为《艺文》。其中《祥异》和《兵防》为《弘治志》所无。《艺文》部分,全是碑记。《风俗》部分比较具体地叙述了清初句容民间的生活习俗、礼仪风尚、时令食品以及各个季节的祭祀活动,较之《弘洽志》文字生动,内容详实,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当时的民间风情。

(刘 青)

[乾隆]句容小志 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曹袭先纂修·—清乾隆15年(1750)刻本;清光绪26年(1900)杨世沅重刻本;1974年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光绪重刻影印本;传抄清乾隆15年刻本;传抄清光绪26年重刻本。

袭先,江西新建人,举人,乾隆14年任句容知县。曹袭先来任后,适两江总督署有修志之檄,袭先即如檄成书。凡12卷首1卷、末1卷。卷首序、原序、原纂修姓氏、凡例、图纪;卷1御制诗、舆地志:沿革、星野、疆域、形胜、风俗、乡里、市镇、街坊、路巷、牌坊、物产;卷2建置志:城池、仓库、坛壝、公署。铺舍、营汛、驿站;卷3山川志:山峰、岩、冈、谷、洞、石、湖、河、溪、潭、泉、井、池、桥、闸、渡、沟渎、堰、塘、圩岸;卷4古迹志:名胜、冢墓、祠庙、寺观、宫院、殿坛、庵堂;卷5民赋志:户口、田赋、草场、课钞、均徭、贡输;卷6学校志:学官、书院、祀典、祭器、乐器;卷7秩官志:官制、秩官表、名宦传;卷8选举志:正科表、荐辟、封荫、应例、别进;卷9~10人物志:乡贤、忠节、政治、孝义、儒林、文学、武勋、贞节、义行、隐逸、耆年、流寓、方技、仙释;卷10艺文志:碑文、各体诗文;卷末杂志:轶事、遗书、祥异。该志书与前几部《句容县志》的不同之处,一是每卷篇首小引一概不用,二是凡引文俱注明出处,三是另立《学校志》,不再附于《建置》之内;四是删除《顺治志》的《兵制考》,“以句邑原无卫所,从未设兵也”(《凡例》),五是将《顺治志·版籍》之前的《祥异》移卷末《杂志》内,均较前此诸志中肯,严密。卷5《民赋志·户口》收录乾隆11年以前的人丁数及丁银数,从中可以具体得知该县历代人口状况的动态变化,而《田赋》目下备细记载折色银两,也很有价值。光绪26年重刻本后附《校勘纪略》1卷。据杨士发《重刊序》,重刊本系邑人杨世源据《乾隆志》残抄本重刻,但刊成后发现讹误颇多,又据他书校核而成此《校勘纪略》。

(刘 青)

[光绪)续纂句容县志 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张绍棠修,萧穆等纂·—光绪30年(1904)刻本;民国7年(1918)补刻本;1974年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清光绪30年本影印本。

绍棠,字星五,安徽桐城人,光绪25~26年任句容知县。穆,字敬孚,安徽桐城人,贡生。光绪25年,张绍棠聘萧穆来句容续纂县志,约成于张绍棠离任前后。凡纪2、表2、志16。卷首序、续纂姓氏、凡例、图说;卷1圣泽记;卷2建置、大事记、古迹;卷3祠祀、学校;卷4实政;卷5田赋;卷6水利、风俗、物产;卷7秩官表、科贡表、选举;卷8~12人物;卷13~15列女;卷16~17金石;卷19祥异、兵事;卷20拾补;卷末杂俎。名为续志,系相对《乾隆志》而言,故《秩官》、《科贡》2表,皆起自乾隆,《田赋》只记乾隆15年以后,《祥异》明注“乾隆二十年以上见前志”,甚得详今略古真谛。但又不墨守于此,凡古事之荦荦大者,悉归纳入《大事记》。《大事记》及《水利》、《兵事》,系旧志所无。《水利》后附《南乡水利说》,对当代句容县的水利建设仍有参考价值。《兵事》对太平天国时期发生在句容及周围地区的战事,有较为详细的记述。书中有关咸丰及其以后“荆豫客民”大量拥入句容,以致影响和改变当地土著居民某些生产、生活习俗的记载,是研究晚清时期句容地区人口和社会风情的重要资料。主纂人萧穆为当时古文家,受其乡方苞,姚鼐遗风的熏陶,所以该书具有典则,词亦彬雅。

(王乃吉)

[元]茅山志 三十三卷/(元)刘大彬撰·—明正统道藏本;影印正统道藏本;道藏举要本。——茅山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

大彬,道士,号玉虚子,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约于元至大4年(1311)入主茅山,延祐(1314~1320)中袭封茅山45代宗师、洞观微妙玄应真人。据刘大彬自《序》,早在南宋,曾有人修山纪4卷,元至治3年(1323),大彬着手重辑,“又五载而成’,则已当致和元年(1328)。凡12门;诰附墨、二神纪、括神区、稽古迹、道山册、上清晶、仙曹署、采真游、楼观部、灵植检、录金石、金薤编。茅山原名句曲山,“以形似‘己’字,句曲有所容”,故名(《元和郡县志》)。后以传说西汉茅盈与弟衷、固自咸阳来,得道于此,世号三茅君,因名茅山,一名三茅山。茅山为道教名山,有“第八洞天”之称。山中有蓬壶、玉柱、华阳3洞和唐碑、元碣等古迹名胜。大彬于此及道观、道教人物等多所记述。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此志原有明永乐21年(1432)刻本,成化6年(1470)再刻本,嘉靖29年(1550)3刻本,今均未见。

(王乃吉)

[康熙]茅山志 十四卷/(清)笪重光纂·—清康熙10年(1671)刻本;清光绪3年(1871)元符宫刻本。——《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为康熙8年刻本。按卷首编者自序落款虽为康熙8年,但卷5所收碑铭年代最晚者为康熙10年夏,推测成稿于康熙8年,刊行于康熙10年。

重光(1623—1692),字在辛,晚年署名蟾光,别号江上外史,邑人。清顺治9年(1652)进士,官湖广道监察御史,因劾明珠罢官,归隐镇江。中年以后移居茅山学道,自号郁岗真隐,郁岗扫叶道入。精于书法、绘画,著有诗文集20卷、《画筌》、《书筏》等。卷首笪重光自序、茅山全图、原序,明重刻本序、道秩考;卷1三茅真君历朝诰敕;卷2历朝真人敕书;卷3历代真人奏疏书札;卷4历代真人名臣碑记;卷5宫观历代名公碑铭;卷6三茅真君纪系;卷7洞天职仙传;卷8上清嗣宗师四十五代传;卷9茅山高真女仙传;卷10宫观泉洞异产田亩纪;卷11真人著述经忏道书;卷12梁唐宋元名人诗记;卷13明代名人诗记;卷14清名人诗,附道秩考——各宫住持姓氏。书中记录了茅山道教的渊源、发展及沿革。除卷10外,各卷内容多与地理无关,专述道院。其中《天皇太帝授茅君九锡玉册文》、《太上遣赉紫素之书策中君文》、《紫素策小君文》等,显系道家伪托,于史无征。

(刘 青 张晓贤)

[乾隆]宝华山志 十五卷首一卷/(清)刘名芳撰,释福聚校·—清乾隆间刻本;同治间释圣性重刻本;台北明文书局1980《中国佛寺志》据重刻影印本。

名芳,号十六洞天,生平未详。福聚(1685一?),俗姓骆,号文海,清浙江义乌人,清雍正12年(1734)奉诏入北京主大法源寺席,曾奉命开三坛大戒。乾隆初,住持宝华山隆昌寺,为隆昌寺第7代祖师。宝华山一名华山,在句容县西北部,山势崛起而中凹,群峰环绕其下,寺宇掩映其中,风景秀丽,幽深,相传齐释宝志结庐于此,故名。宝华山志,创始于清康熙29年(1690)释德基,以志局初开,未免芜蔓,有失体裁。乾隆15年(1750)前后,由释福聚主持,刘名芳执笔,将《康熙志》汰繁去谬、删削过半,并新增资料,编为是篇。凡15卷首1卷,正文分24门。卷首御制、总目、凡例;卷1山图序、山图、形胜、星野;卷2山水;卷3建置;卷4古迹、灵异;卷5高僧、律师;卷6碑铭、碑记;卷7塔铭;卷8诏敕、奏疏、公移;卷9记;卷10赋;卷11序;卷12传;卷13~14赞、考、书,启;卷15诗。前无序,后无跋。御制收录康熙、雍正,乾隆3帝“御制文”,《高僧》、《律师》偏于弘法,《碑铭》、《碑记》、《塔铭》为有关建置与高僧传略,《奏疏》系福聚奏请将宝华山律宗5部编入大藏并获准的有关文件,其余《记》、《赋》、《序》等,也都有关建置或高僧行义。其咏唱山水之篇,如专为某山,某水而作,则附见相应的山,水之下,而《灵异》非见诸传记、历有确据,彰彰于人之耳目者,概予摈弃。

(王乃吉)

[光绪]赤山湖志 六卷/(清)尚兆山纂,蒋国榜校一民国3年(1914)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金陵丛书》铅印本。——藏于北京、首都、中国科学院、北大、北师大、清华、上海、复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辞书、天津、辽宁、吉大、陕西、甘肃、山东大学、南京、南大、苏州、安徽、浙江、杭大、福建、湖北、武大、广东、四川、川大、黑龙江、中央民族学院各图书馆。

兆山(?一1882),字仰止,句容县人,廪生。清光绪《续纂句容县志》卷9有传。据本传,兆山“家贫而学邃”,尤好金石,常怀揣干粮“走乱山中,扪葛剔藓,求之荒崖断壁”搜求罕见的碑刻,对句容境内及上(元)、江(宁)、溧(水)几县的山水十分熟悉。国榜,邑人。据蒋国榜卷末《跋》,光绪8年(1882),两江总督左宗堂修浚赤山湖,半途而废,“先生(尚兆山)痛之,乃为是志,以详其原委端末”。并自序其书,题名《赤山湖源委札记》。草稿共7卷,尚氏谢世后,蒋国榜将草稿厘为6卷,改题今名。卷首自序;卷1赤山湖全图;卷2历代源委图及秦淮各乡图、山水全势图;卷3赤山湖源委图说;卷4文;卷5祈年谱;卷6兴作录。卷4收有李白《濑女碑》,杨万里《圩田诗》等。卷5收集了西汉初至清光绪8年2000余年间赤山湖及周围地区发生的水、旱、蝗、风、雹等自然灾害记录100多条。凡涉及湖源、秦淮源的山川泉洞、村落路津、皆记述备细,而“前贤名士、俚说齐谐,可资史乘无关水利者,概不录”(《自序》),颇为严谨科学。

(刘 青 张晓贤)

【佚志】

江乘地记——江乘县,秦置,三国吴废,晋复置,隋开皇初再废,约相当于今句容县等地。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地理部·山》:“《江乘地记》曰:‘城东四十五里竹里山,途所经甚倾险,行者号为翻车坝’。”《艺文类聚》卷81《药香草部上·空青》:“《江乘地记》曰:‘樵采者常于山上得空青。此山一朝出云,零雨必降,民人以为常占’。”《初学记》卷7《地部下·骊山汤·温泉附·攘寒》:“《江乘地记》曰:‘县东南四十里半汤泉,半温半冷,共同一壑,谓之半汤泉’。”均引《江乘地记》。按《初学纪》成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艺文类聚》成于唐高祖武德7年(624),《北堂书钞》成于虞世南担任隋秘书郎时,是此书至迟在隋代即已编讫。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卷6,“《江乘地记》,卷亡,不著录”,以之属隋。后《太平御览》、《[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仍时有引用该书者。引用时,一称《江乘记》。《至正志》所引共3则,其中水庐山1则不见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及《景定志》诸书,推测此书元至元4年(1344)纂辑志书时尚未全佚。由今存佚文看。此书内容着重记述山川,语言简洁。

(王乃吉)

[宋]句曲志 (宋)张侃纂。——句容县有茅山,其山形似“己”字,故一名句曲山。句曲,此指句容县。

张侃,南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字直夫。官上虞县官。其父岩为南宋宁宗时权臣,而侃独志趣萧散,浮沉末僚。所与游者,皆恬静不争之士。著有《拙轩集》。此志编纂始末及卷数未详。《[至正]金陵新志》卷前《新旧志引用古今书目》:“《句曲志》,宋张侃。”《永乐大典》卷2261《六模·湖·绛岩湖》今有佚文1则口:“《句曲志》:‘在县西有三十里。灌溉句容、上元两县五万亩。旧收岁课二百二十贯,咸平三年正月奉敕除放’。”不仅记述了湖的方位,还记述了湖的作用,受益范围和税收情况,地域涉及现在的江宁县,句容县、记事时间为北宋神宗咸平3年,当公元1000年。

(王乃吉)

[宋]句容县志

《[景定]建康志》卷43《风土志·诸墓》引《句容县志》1则,《[至正]金陵新志》卷8《民俗志·风俗》、卷11《祠祀志·祠庙》、卷12《古迹志·陵墓》、卷13《人物志·仙释》,也引《句容县志》凡6则。纂修人、编纂始末、卷数均不考。《景定志》的《风土志》、《至正志》的《地理图》、《疆域志》、《学校志》等,并多处引用此书。内容涉及建置沿革、地理、坊巷、学校、风俗、祠字、古迹、人物、碑刻等。其《景定志·风土志·风俗·句容县》所引云:“句容县在江南卑湿之地,火耕水褥,民食鱼稻,以渔猎伐山为业。果蔬赢蛤,食物常足,故呰窳偷生,亡千金之家”。反映了当时句容县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语言也朴素、简洁、明瞭。

(王乃吉)

[宝庆]句容志

《[至正]金陵新志》卷7《田赋志·历代沿革》引府志诸属县各类土地面积统计情况,下注:“宝庆句容、嘉定溧阳二志,与二郡志又不同”。是宋有《[宝庆]句容志》。宝庆为南宋理宗赵昀年号,当1225~1227年,此志当成于这一期间。纂修人及编纂始末、卷数未详。《至正志》卷11、12又引是书凡4则,一为武烈帝庙,一为崇明寺,一为唐人诗,一为义和寺《颂》。据诸佚文推测,此志内容至少包括赋税、祠庙、古迹、艺文等方面。

(张修银)

[宋]句容新志

《永乐大典》卷2261《六模·湖·赤山湖》91有《句容新志》资料1则。按明代句容志首修于弘治。弘治为明孝宗年号,当1488—1505年,永乐为明成祖年号,当1403~1424。此为《永乐大典》所引,知是志早于明代。引文称:“自赤乌二年,到今已七百余年。”赤乌为东吴大帝孙权的年号,赤乌2年为239年。“七百余年”以730年计之,赤乌2年下延730年为969年,时当北宋太宗至道2年,是此志约当成书于北宋初。据《大典》引文,“江宁府上元、句容两县临泉、通德、湖熟、崇德、丹阳、临淮、福祚、甘棠、旧额九乡,今并入丹阳、临泉、福祚、甘棠四乡,百姓自来共贮水绛岩湖浇灌田苗,下有百冈堰捺水。其湖上接九源山,其堰下通秦淮江。……东至数堰,西至雨坛,南至赤岸,北至青城。旧日春,夏贮水深七尺,秋,冬贮水深四尺。”并记有豪民于湖滩围垦及官府严禁侵耕以利蓄水、防洪、抗旱有关文件的全文。资料繁富,记载详明,内容涉及赤山湖(一名绛岩湖)的规模、周边地区的建置沿革、受益范围、水利设施、蓄水情况,以及水利纠纷、有关碑刻、文件等。其禁止围湖垦田的措施,即使在今天的水利建设中也有不可轻忽的积极作用。

(张修银)

句容县志

《永乐大典》卷7513《十八阳·仓·下蜀仓》:“《句容志》:‘县旧志曰:“唐世置盐铁转运司,在扬州,宋都大发运使,在真州”。”明代句容县志首修于弘治,晚于永乐,知《永乐大典》引文中的《句容志》及“县旧志”最迟均不会晚于元。又,此志既有‘宋”字样,则该书不得早于宋。按北宋太宗时设发运使,负责由江淮地区向京师运送米粟,正、副使之外,还设都大发运使。篇中记及都大发运使,是此志成于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之后。而以志中直称“宋”不称“大宋”,则成书似在宋之后。又,《句容志》称引该书为“县旧志”,推测此志本名应该作“句容县志”。

(张乃格)

[嘉靖]句容县志 (明)周仕纂。

《(乾隆)句容县志》卷首《原序》所收明万历31年(1608)茅一桂《万历句容县志序》:“当弘治之丙辰年,而长兴王公来令,志之,至嘉靖之庚子年,而庐陵周公者又增辑之:大较草昧创定,裨谌之与世叔而已。……嘉禾礼原丁公令句,读二志,叹曰:某志,而前者核矣,第惧其有遗珠也。”庐陵周公”即周仕。据茅一桂《序》,此志纂于嘉靖15年(1540),系在王僖《弘历志》基础上“增辑”而成。由“大较草昧创定”及“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论语·宪问》)的典故推测,是编较为粗疏。万历中,丁宾、茅一桂纂修《[万历]句容县志》时,曾经较多地参考了书中的资料,可见其时尚未亡佚。

(张乃格)

[万历]句容县志 十卷/(明)丁宾,茅一桂纂修。

宾,字礼原,明浙江嘉善人,隆庆5年(1571)进士,万历初任句容知县,在任7年。历官御史、南京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为官清正,每遇旱潦,辄请赈贷,并出家财佐之。崇祯时卒,谥清惠。一桂,字万州,明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万历26年(1598)来任句容知县。丁宾来任后,以上距弘治《王志》已近百年,嘉靖《周志》也已数十年,遂取2志严加芟订,厘为10卷,将付刻,因内转作罢。茅一桂来任后,于万历31年刻成。凡10卷,设地理考、建置考、古迹考、外纪考、版籍考、选举考、典礼考、官制考、艺文考、祥异考等12门,门下设有细目。其中《官师年表》始自晋代刘超。具体内容不考,亡侠之年当在清顺治13年(1656)以后。茅一桂《万历句容县志序》今存于《[乾隆]句容县志》中,此书在句容县志编纂史上地位颇高,葛翊宸曾许之为“善本”(《顺治句容县志序》),《[顺治]句容县志》就是以它为底本,“一循故法”而稍作变更纂辑成篇的。

(张乃格)

[清]宝华山志 十卷/(清)释德基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76:“《宝华山志》,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国朝释德基撰。宝华山在句容县北六十里。……是山以道场显,故首志开创兴起,而次及山水梵宇各门。与他山志书体例稍异,固亦各因其地耳。”德基,清休宁人,俗姓林,出家宝华山定庵,生于明崇祯7年甲戌(1634年),卒于清康熙39年庚辰(1700年)。高士奇撰有塔铭。蒋维乔《佛教史》作乾隆25年庚辰(1760)卒,生卒年相差一个甲子,误。德基曾于康熙18年至39年住持宝华山隆昌寺,为隆昌寺第三代祖师。此志辑于康熙29年,乾隆末《四库总目》写定时应尚存,佚于何时未详。卷数《四库总目》著录为10卷,或谓12卷。篇目设置不考。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76《史部》32《地理类存目》5:“是山以道场显,故首志开创兴起,而次及山水、梵宇各门”。书中内容大多保存在《[乾隆]宝华山志》中。按《乾隆山志》,德基所撰“庆祝之篇,酧赠之什,绮语谀词”颇多,资料谬误也间或有之。

(张晓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