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唐(一)
高祖武德元年五月甲子,以隋帝侑命受禅即位,改元,罢郡置州,改太守为刺史。壬申,郡县学各置生员。
六月,时天下未定,凡边要之州,皆置总管府,以总统数州之兵。
八月己丑,隋江都太守陈稷求得炀帝之柩,取宇文化及所留辇辂鼓吹,粗备天子仪卫,改葬于江都宫西吴公台下,其王公以下,皆列瘗于帝茔之侧。宇文化及之发江都也,以杜伏威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移居丹阳,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其犯奸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仍上表于越王侗,侗拜伏威为东道大总管,封楚王。
二年,以江都郡之延陵县置润州。
四月丁未,隋将军陈稜以江都来降,以棱为扬州总管。
九月,沈法兴既克毗陵,谓江淮之南指可定,自称梁王,都毗陵,改元延康,置百官。性残忍,专尚威刑,将士小有过,即斩之,由是其下离怨。时杜伏威据历阳,陈稜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俱有窥江表之心。法兴军数败,会子通围棱于江都,稜送质求救于法兴及伏威,法兴使其子纶将兵数万与威共救之。伏威军清流,纶军扬子,相去数十里。子通纳言毛文深献策,募江南人诈为纶兵,夜袭伏威营,伏威怒,复遣兵袭纶。由是二人相疑,莫敢先进。子通得尽锐攻江都,克之,棱奔伏威。子通入江都,因袭击纶,大破之,伏威亦引去。子通即皇帝位,国号吴,改元明政。丹阳贼帅乐伯通率众万余降之,子通以为左仆射。杜伏威请降。丁丑,以伏威为淮南安抚大使、和州总管。
三年六月壬辰,诏以和州总管、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楚王杜伏威为使持节,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道安抚使,进封吴王,赐姓李氏。以辅公柘为行台左仆射,封舒国公。是岁,李子通渡江攻沈法兴,取京口。法兴遣其仆射蒋元超拒之,战于庆亭,元超败死,法兴弃毗陵,奔吴郡。于是丹阳、毗陵等郡皆降于子通。子通以法兴府掾李百药为内史侍郎、国子祭酒。
杜伏威遣行台左仆射辅公柘将卒数千攻子通,以将军阚棱、王雄诞为之副。公柘渡江攻丹阳,克之,进屯溧水,子通帅众数万拒之。公柘简精甲千人,执长刀为前锋,又使千人踵其后,曰:“有退者即斩之。”自帅余众,复居其后。子通为方陈而前,公柘前锋千人殊死战,公柘复张左右翼以击之,子通败走,公柘逐之,反为所败,还,闭壁不出。王雄诞曰:“子通无壁垒,又狃于初胜,乘其无备,击之可破也。”公祏不从。雄诞以其私属数百人夜出击之,因风纵火,子通大败,降其卒数千人。子通食尽,弃江都,保京口,江西之地尽入于伏威,伏威徙居丹阳。子通复东走太湖,收合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大破之。法兴帅左右数百人弃城走,吴都贼帅闻人遂安遣其将叶孝辩迎之,法兴中途而悔,欲杀孝辩,更向会稽。孝辩觉之,法兴窘迫,赴江溺死。子通军势复振,徙都余杭,尽收法兴之地,北自太湖,南至岭南,东包会稽,西距宣城,皆有之。是年,改隋江都郡为兖州,置润州于丹阳郡,及常州于晋陵县。
四年六月乙卯,海州贼帅臧君相以五州来降,拜海州总管,领涟、环、东楚四州。
八月,诏南行台令,仆以下各降京师一等,员数又减焉。
十一月,闻人遂安据昆山,无所属,伏威使雄诞击之。雄诞以昆山险隘,难以力胜,乃单骑造其城下,陈国威灵,示以祸福,遂安感悦,帅诸将出降。是年,置苏州及徐州总管府,领徐、邳、泗、鄫、沂、仁六州。任琅自安抚大使为徐州总管。
五年七月丁亥,杜伏威来朝,延升御榻,拜太子太保,兼行台尚书令,留长安。
八月辛亥,改葬隋炀帝于扬州雷塘。是年,以润州之曲阿县置简州.
六年八月壬子,淮南道行台左仆射辅公柘反。初,杜伏威与公柘相友善,公柘年长,伏威兄事之,军中谓之伯父,畏敬与伏威等。伏威浸忌之,乃署其养子阚棱为左将军,王雄诞为右将军,潜夺其兵权。公柘知之,怏怏不平,与其故人左游仙阳为学道,辟谷以自晦。及伏威入朝,留公柘守丹阳,令雄诞典兵为之副,阴谓雄诞曰:“吾至长安,苟不失职,勿令公柘为变。”伏威既行,左游仙说公柘谋反,而雄诞握兵,公柘不得发。乃诈称得伏威书,疑雄诞有贰心,雄诞闻之不悦,称疾不视事,公柘因夺其兵,使其党西门君仪谕以反计。雄诞不从,公柘缢杀之。雄诞善抚士卒,得其死力,又约束严整,每破城邑,秋毫无犯,死之日,江南军中及民间皆为之流涕。公柘又诈称伏威不得还江南,贻书令其起兵,大修铠仗,运粮储。寻称帝于丹阳,国号宋,修陈故宫室而居之,署置百官,以左游仙为兵部尚书、东南道大使、越州总管,与张善安连兵,以善安为西南道大行台。乙丑,诏襄州道行台仆射赵郡王孝恭以舟师趋江州,岭南道大使李靖以交、广、泉、桂之众趋宣州,怀州总管黄君汉出谯、亳,齐州总管李世勋出淮、泗以讨辅公柘。
九月,戊子,辅公柘遣其将徐绍宗寇海州,陈政通寇寿阳。
七年二月,太保吴王伏威卒。初,辅公柘之反也,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及公柘平,赵郡王孝恭不晓其诈,遽以奏闻,诏追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太宗即位,知其冤,赦之,复其官爵,葬以公礼。是年,徐州总管任瓌迁。(旧传:壤选补官吏,颇私亲故,或依其势,多所求纳,瓌知而不禁。辅公柘平,拜邢州都督。)
三月,丙戌,赵郡王孝恭破辅公柘于芜湖,拔梁山等三镇。辛卯,安抚使任瓌拔扬子城,广陵城主龙龛降。戊戌,赵郡王孝恭克丹阳。先是,辅公柘遣其将冯慧亮、陈当世将舟师三万屯博望山,陈正通、徐绍宗将步骑三万屯青林山,仍于梁山连铁锁以断江路,筑却月城,延袤十余里,又结垒江西以拒官军。孝恭与李靖帅舟师次舒州,李世勋帅步卒一万渡淮,拔寿阳,次硖石。慧亮等坚壁不战,孝恭遣奇兵绝其粮道,慧亮等军乏食,夜,遣兵薄孝恭营,孝恭坚卧不动。后孝恭使羸兵先攻贼营而勒精兵结阵以待之。攻垒者不胜而走,贼出兵追之,行数里,遇大军,与战,大破之。阚棱免胄谓贼众曰:“汝曹不识我耶?何敢来与我战!”贼多棱故部曲,皆无斗志,或有拜者,由是遂败。孝恭,靖乘胜逐北,转战百余里,博山,青林两戍皆溃,慧亮、正通等遁归,杀伤及溺死者万余人。李靖兵先至丹阳,公柘大惧,拥兵数万,弃城东走,欲就左游仙于会稽,李世勋追之。公柘至句容,从兵属者才五百人,夜,宿常州,其将吴骚等谋执之。公拓觉之,弃妻子,独将腹心数十人,斩关走。至武康,为野人所攻,西门君仪战死,执公祏,送丹阳枭首,分捕余党,悉诛之,江南皆平。己亥,以赵郡王孝恭为东南道行台右仆射,李靖为兵部尚书。是年,更扬州为蒋州。改兖州为邗州,置苏州总管府。
八年,改蒋州为扬州,废省简州入之,废东南道行台,置扬州大都督府,以赵郡王孝恭为扬州大都督,李靖为长史。上深嘉靖功曰:“李靖是萧铣、辅公柘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阚棱功多,颇自矜伐。公柘被擒,诬稜与己通谋。会赵郡王孝恭籍没贼党田宅,棱及杜伏威、王雄诞田宅在贼境者,并籍没之。稜自诉理,忤孝恭,孝恭怒,遂以谋反诛之。(《太平寰宇记》:昇州,秦秣陵,属丹阳,隋平陈,废为江宁县。唐武德三年,于县置扬州,仍置东南道行台。六年,辅公柘反,七年,贼平,置行台尚书省,改扬州为蒋州,废茅州来属。八年,罢行台,改蒋州为扬州大都督府,九年,移理江都。(按:《太平寰宇记》于唐初扬州置改颇详,兹特录之。)
是年,扬州大都督赵郡王孝恭迁宗正卿,以襄邑王神符检校扬州大都督。(新孝恭传:行台废,更为扬州大都督。孝恭再破巨贼,北自淮,东包江,度岭而南,尽统之。乃筑第石头城,陈庐徼自卫。或诬其反,召还,颇为宪司镌诘,无状,赦为宗正卿。)
十二月,襄邑王神符自丹阳徙州府及居民于江北。(新传:自丹阳渡江,治隋江都故郡,扬人争利之。然少威严,不为下所畏。累迁宗正卿。武士矱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是年,萧颇为海州刺史。
九年,省江宁县之扬州,改邗州为扬州,置大都督府,督扬、和、滁、楚、舒、庐、寿七州。罢苏州都督府。
太宗贞观元年,罢海州都督府。
二年正月,越王泰为扬州大都督,杨恭仁行扬州大都督长史。是年,省郎、邳二州。秋,徐、苏州水。
五年,扬州长史杨恭仁迁。
七年,蒲州刺史李袭誉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八年正月壬寅,命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袭誉等使于四方,观省风俗。
十年二月乙丑,以越王贞为扬州都督,改扬州大都督为都督,督扬、滁、常、润、和、宣、歙七州。徐王元礼为徐州都督。是年,淮海旁州大水。
十一年,江王元祥为苏州刺史。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袭誉以江都俗好商贾,不事农业,乃引雷陂水,又筑勾城塘,溉田八百余顷,百姓获其利。(《新·地理志》在贞观十八年,今从《唐会要》。)
十六年秋,徐州大水。
十七年,扬州都督越王贞,徐州都督徐王元礼均迁(贞迁相州刺史,元礼迁绛州刺史)。霍王元轨为徐州刺史。
是年,罢徐州都督府。
十八年十一月甲午,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帅江、淮、岭、峡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
二十一年八月,长孙无忌领扬州都督,长孙操为扬州长史。戊戌,敕宋州刺史王波利等发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数百艘,欲以征高丽。是年,徐州大水。
二十二年三月庚子,隋萧后卒,诏复其位号,谥曰愍;使三品护葬,备卤簿仪卫,送至江都,与炀帝合葬。是年,徐州大水。
二十三年,湖州刺史窦怀恪为扬州长史。徐州刺史霍王元轨迁定州。
高宗永徽元年,常州大雨。
四年十月,睦州女子陈硕真与妹夫章叔胤举兵反,自称文佳皇帝,攻陷桐庐及睦州。敕扬州长史房仁裕发兵讨之。
十一月庚戌,婺州刺史崔义玄军合房仁裕军,获硕真、叔胤,斩之,余党悉平。是年,滕王元婴为苏州刺史。
六年,道王元庆自滑州为徐州刺史。
显庆三年,长孙祥为常州刺史。
四年七月,常州刺史长孙祥坐与长孙无忌通书,处绞。时高宗、武后杀长孙无忌。
五年七月,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卢承庆罢为润州刺史。
龙朔元年,齐州刺史薛宝积为润州刺史。
九月壬子,幽州都督,沛王贤改扬州都督。
二年十二月辛丑,以扬州为大都督府,沛王贤为扬州大都督(按:不之官)。薛宝积自润州刺史为扬州大都督长史。(《权载之集·浙西观察等使薛公先庙碑》:隋礼部道实生皇,尚书议曹郎德儒生宝积,济、齐、润三州刺史,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宝积生定襄道行军司马待诏,公之曾祖)。尚书右丞柳范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新柳泽传)。
麟德元年,句容令杨延嘉因梁故堤,开置绛岩湖。
总章元年,江淮大旱。
二年四月,高丽之民多离叛者,敕徙高丽户三万八千二百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右肃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卢承业卒(《旧唐书·卢承庆传》)。
咸亨元年,李孝逸为常州刺史。咸亨中,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政尚严肃,人吏惮之,盗贼屏迹,高宗频降书劳勉。后转为灵州都督。寻卒官。
二年八月,徐州山水,漂百余家。
仪凤元年十二月,徐州刺史、密王元晓卒。
调露元年,曹王明为苏州刺史。
永隆元年十月壬寅,苏州刺史、曹王明降封零陵郡王,于黔州安置。
开耀元年,前衡州刺史李敬玄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永淳元年,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敬玄卒。
弘道元年十二月壬午,遣左威卫将军王果、左监门将军令狐智通、右金吾将军杨玄俭、右千牛将军郭齐宗分往并、益、荆、扬四大都督府,与府司相知镇守。以国有大丧,备不虞。是年,李思文为润州刺史,陈敬之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则天皇后光宅元年(按:是年正月甲申。)朔,中宗初次即位,改元嗣圣;壬子,睿宗又初即位,改元文明,九月甲午,始改光宅。今依通鉴书之。
四月辛酉,徙毕王上金为泽王,拜苏州刺史。
九月,时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会眉州刺史、英公李敬业及弟盩厔令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皆坐事,敬业贬柳州司马,敬猷免官,之奇贬栝苍令,宾王贬临海丞,求仁贬黟令。求仁,正伦之侄也。盩厔尉魏思温尝为御史,复被黜。皆会于扬州,各自以失职怨望,乃谋作乱,以匡复庐陵王为辞。思温为之谋主,使其党监察御史薛仲璋求奉使江都,令雍州人韦超诣仲璋告变,云:“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居数日,敬业乘传而至,矫称扬州司马来之官,云奉密旨,以高州酋长冯子猷谋反,发兵讨之。于是开府库,令士曹参军李宗臣就钱坊,驱囚徒、工匠,授以甲。斩敬之于系所,录事参军孙处行拒之,亦斩以徇,僚吏无敢动者。遂起一州之兵,复称嗣圣元年。开三府:一曰匡复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扬州大都督府。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之奇、求仁为左、右长史,宗臣、仲璋为左、右司马,思温为军师,宾王为记室,旬日间得胜兵十余万。移檄州县,太后见檄,问曰:“谁所为?”或对曰:“骆宾王。”太后曰:“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敬业求得人貌类故太子贤者,绐众云:“贤不死,亡在此城中,令吾属举兵。”因奉以号令。楚州司马李崇福帅所部三县应敬业。盱眙人刘行举独据县不从,敬业遣其将尉迟昭攻盱眙。以行举为游击将军,以其弟行实为楚州刺史。甲申,以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将兵三十万,以将军李知十,马微臣为之副,以讨李敬业。魏思温说李敬业曰:“明公以匡复为辞,宜帅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响应矣。”薛仲璋曰:“金陵有王气,且大江天险,足以为固,不如先取常、润,为定霸之基,然后北向以图中原,进无不利,退有所归,此良策也!”思温曰:“山东豪杰以武氏专制,愤惋不平,闻公举事,皆自蒸麦饭为粮,伸锄为兵,以俟南军之至。不乘此势以立大功,乃更蓄缩自谋巢穴,远近闻之,其谁不解体!”敬业不从,使唐之奇守江都,将兵渡江攻润州。思温谓杜求仁曰:“兵势合则强,分则弱,敬业不并力渡淮,收山东之众以取洛阳,败在眼中矣!”壬辰,敬业陷润州,执刺史李思文,以李宗臣代之。思文,敬业之叔父也,知敬业之谋,先遣使间道上变,为敬业所攻,拒守久之,力屈而陷。思温请斩以徇,敬业不许,谓思文曰:“叔党于武氏,宜改姓武。”润州司马刘延嗣不降,敬业将斩之,思温救之,得免,与思文皆囚于狱。曲阿令、河间尹元贞引兵救润州,战败,为敬业所擒,临以白刃,不屈而死。丁酉,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发冢斫棺,复姓徐氏。徐敬业闻李孝逸将至,自润州回军拒之,屯高邮之下阿溪,使徐敬猷逼淮阴,别将韦超,尉迟昭屯都梁山。
十一月辛亥,以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讨敬业。韦超拥众据都梁山,诸将皆曰:“超凭险自固,士无所施其勇,骑无所展其足,且穷寇死战,攻之多杀士卒,不如分兵守之,大军直趋江都,覆其巢穴。”魏元忠请先击徐敬猷,孝逸从之,引兵击超,超夜遁。进击敬猷,敬猷脱身走。庚申,敬业勒兵阻溪拒守,后军总管苏孝祥夜将五千人,以小舟渡溪先击之,兵败,孝祥死,士卒赴溪溺死者过半。左豹韬卫果毅渔阳成三朗为敬业所擒,唐之奇给其众曰:“此李孝逸也!”三朗大呼曰:“我果毅成三朗,非李将军也。官军今大至矣,尔曹破在朝夕。……”遂斩之。孝逸等诸军继至,战数不利。……敬业置阵既久,士卒多疲倦顾望,阵不能整,孝逸进击之,因风纵火,敬业大败,斩首七千级,溺死者不可胜纪。敬业等轻骑走入江都,挈妻子奔润州,将入海奔高丽,孝逸进屯江都,分遣诸将追之。乙丑,敬业至海陵界,阻风,其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宾王首来降。余党唐之奇、魏思温皆捕得,传首神都,扬、润,楚三州平。
垂拱元年,苏州刺史、泽王上金迁陈州刺史。
二年,复分晋陵置武进县,属常州。
十二月,敕:四大都督并荆、扬、益,并冲要当路及四万户已上州市令,并赤县录事,并宜省补。
四年,复置,分延陵置金坛县,属润州。
天授元年九月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即载初元年也。
延载元年四月壬戌,常州地震。
证圣元年,楚州宝应县开白水塘,置屯。
万岁通天元年八月,徐州大水,害稼。
神功元年,殿中监、安平王武攸绪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圣历元年,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武攸绪弃官隐嵩山,以张潜为扬州大都督长史(见《旧唐书·苏瓌传》)。
久视元年,阆州刺史於知微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金石萃编·兖州都督於知微碑》:复除恒、阆二州刺史,久视元年,又改授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地总淮海,路兼岭蜀,侨旧相杂,良猾莫分;攘敚为椎,埋所聚公,悬明镜以临照,撝利剑以断割;补张纲之政,绍何武之绩,江氾之歌,于是乎在。)
大足元年七月乙亥,扬、楚、常、苏、润五州地震。
长安二年,於知微迁常州刺史。以苏瓌代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旧唐书·苏瓌传》: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瓌挺身而去)。
长安四年,苏瓌迁。八月甲寅,凤阁鸾台三品韦安石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神龙元年,韦安石迁,杨再思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四月甲戌,杨再思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等官。
五月,越州都督窦怀贞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二年,胡元礼为苏州刺史,中书舍人毕构为润州刺史。
睿宗景龙元年八月,苏州刺史胡元礼迁越州都督。
是年,雍州长史崔日用为扬州长史。(本传:出为扬州长史,历婺、汴二州刺史。邓州刺史姚彝为海州刺史。)
二年二月戊寅,同中书门下三品宋璟为楚州刺史。
是年,申州刺史姚崇为扬州长史兼淮南道按察使(旧传;为政简肃,人吏立碑纪德)。
先天元年,崔铣为润州刺史(孙处元《重修顺祐王碑》)。
玄宗开元元年,刘知柔为扬州长史、淮南道按察使(李邕《刘知柔碑》)。海州刺史姚彝迁光禄少卿(《金石萃编·唐海州刺史姚彝碑》)。
是年,王美畅为润州刺史。
三年,班景倩为扬州长史。
四年二月,扬州长史班景倩入为大理少卿。
是月,扬州江都、润州曲阿、江宁、常州晋陵,苏州吴县,升望县。魏州刺史王志愔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按察使。(《旧唐书·王志愔传》:出为魏州刺史,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俱充本道按察使。所在令行禁止,奸猾屏迹,境内肃然。久之,召拜刑部尚书。)崔日用为常州刺史,转汝州刺史(开元七年,特下敕,与实封,见旧传)。
十月辛丑,罢十道按察使。
五年,李杰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新传:迁扬州大都督长史,为御史劾免,开元六年卒)。
六年,颁乡饮酒礼于州县。
七年,汴州刺史狄光嗣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旧传坐赃)。
八年正月,宰相宋璟、苏额建议严禁恶钱,江、淮间恶钱尤甚,璟以监察御史萧隐之充使括恶钱。隐之严急烦扰,怨嗟盈路,上于是贬隐之官。辛巳,罢璟为开府仪同三司,颋为礼部尚书。
十二年,蒲州刺史程行谌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苏额《御史大夫程公碑》:“我后幸朔方为蒲州刺史,本道按察使。又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征拜鸿胪卿,擢御史大夫”)。
十三年,李朝隐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十四年,海州刺史杜令昭筑永安堤(《新·旧地理志》:朐山,东二十里有永安堤,北按山,环城长十里,以捍海潮,开元十四年,刺史杜令昭筑)。起陆象先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新传)。是年,润州大风,自东北,海涛没瓜州。
十七年,李无言为苏州刺史(见头陀寺碑)。
十八年六月壬午,东都水溺扬、楚等州租船。宣州刺史裴耀卿朝集京师,玄宗访以漕运,耀卿条上便宜,曰:“江南户口稍广,仓库所资,唯出租庸,更无征防,缘水陆遥远,转力虽劳,仓储不益。每州所送租庸调等物,以岁三月至扬州,入斗门,四月以后,始渡淮入汴,常苦水涨,六、七月乃至河口,而河水方涨,须八、九月水落,始得上河入洛。而漕路多梗,船樯阻隘,江南之人,不习河事,转雇河师、水手,重为劳费,其得行日少,阻滞日多。今汉、隋漕路濒河遗迹可寻,可于武牢置河口仓,巩县置洛口仓,使江南之舟,不入黄河,黄河之舟,不入洛口,水通则舟行,水浅则寓于仓以待,则舟无停滞而物不耗,此甚利也。”
二十年,润州刺史王琚忧免。韦虚心自潞州大都督府长史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二十一年,前吏部侍郎齐游为常州刺史,唐州刺史张九皋为徐州刺史。
二十二年二月,初置十道采访处置使、淮南采访使,治扬州。是日,韦虚心以扬州长史为淮南采访使;置刘悬为润州刺史,领江南东道采访使。八月十四日,以侍中裴耀卿为江淮转运使,以郑州刺史崔希逸为河南少尹,萧炅为副,三年,凡运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贯<《唐会要》)。(按:《新唐书·地理志》江南东道采访使,此有疑议。按开元、天宝采访使,皆以本道府尹、大都督府长史,州刺史领之,然非专定一府,一州。江南东道采访使,润州,常州,苏州刺史皆可领之,系随人而易。常州刺史齐澣为润州刺史,充江南东道采访处置使。润州北界隔吴江,至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船绕瓜步,多为风涛之所漂损。游乃移其漕路,于京口塘下直渡江二十里,又开伊娄河二十五里,即达扬子县。自是免漂损之灾,岁减脚钱数十万。又立伊娄埭,官收其课,迄今利济焉。数年,复为汴州刺史(旧传)。《嘉定镇江志》:刘晸、徐峤皆以润州刺史领江南东道采访使,在齐澣前。)
李尚隐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采访使。
常州刺史李少康为徐州刺史(《故睢陵太守李公碑》:讳少康,授潞州司马,青州刺史,诏褒异,迁公于常州,复以高第擢徐州刺史。公薄征缓刑,浮游自占至十万,优诏嘉叹,赐帛二百匹。玄宗后元年,公为睢阳太守。独孤及撰)。张宥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采访使。
二十七年,张均自饶州刺史为苏州刺史。
二十八年六月,淮南采访使李知柔奏:县令至考满平,州司不得给假;准格,交户口、食粮,违者量殿三数选。敕旨。依《唐会要》。是年,吴从众为苏州刺史。
天宝元年二月,诸州改为郡,刺史改为太守。扬州曰广陵郡大都督府,楚州曰淮阴郡,润州曰丹阳郡,常州曰晋陵郡,苏州曰吴郡,徐州曰彭城郡,海州曰东海郡。徐州刺史李少康迁睢阳太守。
三月,以长安令韦坚为陕郡太守,领江淮租庸转运使。坚为吏以干敏称。上使之督江、淮租运,岁增巨万;上以为能,故擢任之。刘徽以吴郡太守领江东采访使。
二年,清河太守李憕为广陵长史,卢奂为晋陵太守。
三月,江淮租庸使韦坚引滻水抵望春楼下为潭,以聚江、淮船运,役夫匠通漕渠,发人丘垅,自江、淮至京城,民间萧然愁怨。二年而成。
四年九月癸未,以御史中丞杨慎矜代韦坚江淮租庸转运使。广陵长史李慢转彭城太守,连徙襄阳、河东。(新传,转广陵长史,民为立祠赛祝,岁时不绝。)王翼为广陵长史。
五年七月,广陵长史王翼迁户部侍郎。卢翘为广陵长史(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者有窦崇道、窦庭蕙、皇甫知、常柳、李诚),赵居贞为吴郡太守(见一统志)。
是年,刘同昇以晋陵太守领江南东道采访处置使。(《至顺镇江志》:嘉贤庙,唐武进县主簿赵晋用赛雨记日者。时旸不若我明,太守兼江南东道处置采访使、彭城刘公同昇殷荐明神,肸蠁斯应,油乎!蔚云沛乎?兴雨岂止四境沾沐,固亦千里昭苏。江阴县令窦修睦获兹介祉,润我编氓,爰加绘用,答神祐,大唐天宝五载六月壬午三日记。)
七年,林洋为丹阳太守。
十年,广陵大风雨,沉江口船数千艘。
十二年,严损之自余杭太守为丹阳太守(独孤及《故太子左庶子严公墓志》:公讳损之,中书侍郎挺之母弟,历太原、上谷、弋阳、余杭、丹阳太守。会禄山与当国者交恶,遂移疾)。
十三年,崔巽为吴兴太守(《嘉泰吴兴志》:天宝十五载自吴郡移吴兴)。
肃宗至德元年七月甲子,肃宗即位灵武,改元。玄宗幸蜀。丁卯,玄宗降制……盛王琦为广陵大都督,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等使,以前江陵都督府长史刘汇为之傅,广陵郡长史李成式为都副大使;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是月,以颜真卿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依前河北招讨、采访、处置使,并致赦书。真卿遣人颁于河南、江淮。由是诸道始知上即位于灵武。
九月,贼兵力所及者,南不出武关,北不过云阳,西不过武功。江、淮奏请贡献之蜀、之灵武者,皆自襄阳取上津路抵扶风。
十月,第五琦见上于彭原,请以江、淮租庸市轻货,泝江、汉而上至洋州,令汉中王瑀陆运至扶风以助军。琦作榷盐法,用以饶。
十二月,命崔涣宣慰江南,兼知选举。永王磷领四道节度使,镇江陵。时江、淮租赋积于江陵,璘召募勇士数万人,日费巨万。璘子襄城王玚,有勇力,好兵,有薛镠为之谋主,以为今天下大乱,惟南方完富,璘据四道兵,封疆数千里,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上闻之,敕璘归觐于蜀;璘不从。江陵长史李岘辞疾赴行在,上召谏议大夫高适与之谋。适陈江东利害,且言璘必败之状。置淮南节度使,领广陵等十二郡,以适为之;置淮南西道节度使,领汝南等五郡,以来瑱为之;使与江东节度使韦陟共图璘。甲辰,永王璘擅引兵东巡,沿江而下,军容甚盛,然犹未露割据之谋。吴郡太守兼江南东路采访使李平牒璘,诘其擅引兵东下之意。璘怒,分兵遣其将浑惟明袭李平于吴郡,季广琛袭广陵长史、淮南采访使李成式于广陵。璘进至当涂,李平遣其将元景曜及丹徒太守阎敬之将兵拒之,李成式亦遣其将李承庆拒之。璘击斩敬之以徇,景曜、承庆皆降于璘,江、淮大震。高适与来瑱、韦陟会于安陆,结盟誓众以讨之。陟以季广琛从永王下江非其本意,以表请拜季广琛丹阳太守,兼御史中丞,缘江防反侧。
至德二年正月,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禄山,称帝。
二月,江、淮庸调至洋川、汉中。有诏令韦陟赴行在。陟至历阳见季广琛,且宣旨,劳徕行赏,安其意,即赴行在。戊戌,永王磷败死,其党薛谬皆伏诛。李成式与河北招讨判官李铣合兵讨磷,铣兵数千,军于扬子,成式使判官裴茂将兵三千,军于瓜步,广张旗帜,列于江津。璘与其子玚登城(谓丹阳郡城,即京口)望之,始有惧色。季广琛召诸将谓曰:“……不如及兵锋未交,早图去就。”诸将皆然之。于是广琛以麾下奔广陵,浑惟明奔江宁,冯季康奔白沙。璘忧惧,不知所出。其夕,江北之军多列炬火,光照水中,一皆为两,璘军又以火应之。璘以为官军已济江,遽挈家属与麾下潜遁。及明,不见济者,乃复入城收兵,具舟楫而去。成式将赵侃等济江至新丰,璘使扬及其将高仙琦将兵击之,侃等逆战,射玚中肩,璘兵遂溃。璘与仙琦收余众,南奔鄱阳,收库物甲兵,欲南奔岭表。江西采访使皇甫恍遣兵追讨,潜杀之于传舍;玚亦死于乱兵。
五月甲寅,以永王传刘汇为丹阳太守,兼防御使。
六月,以润州为江宁县,置江宁郡。
八月甲申,以黄门侍郎崔涣为余杭太守、江东采访防御使。
九月,尹子奇陷睢阳,执张巡等斩之。始张镐代贺兰进明节度河南,率浙西节度司空袭礼、淮南节度高适救睢阳,巡亡三日而镐至。
乾元元年三月丁未,改至德三载为乾元元年,复改郡为州。
五月壬午,停采访使,改黜陟使为观察使。
十二月甲辰,置浙江西道节度使,领苏、润等十州,以昇州刺史韦黄裳为之。庚戌,置浙江东道节度使,领越、睦等八州,以户部尚书李峘兼御史大夫,持节都统淮南、江南节度,宣慰、观察处置等使。邓景山为淮南节度。改江宁郡为昇州。
二年五月甲辰,以徐州刺史尚衡为青、密七州节度使。
六月乙未,以饶州刺史颜真卿为昇州刺史。(殷亮《颜鲁公行状》:拜浙西节度,时刘展反状已露,公为水陆战备,都统李峘以为太早,密奏之,肃宗诏追,未至京,拜刑部侍郎。)韦儇为润州刺史。
是年,昇州置江宁军,润州置丹阳军,苏州置长洲军。
上元元年正月辛巳,以杭州刺史侯令仪为昇州刺史,充浙江西道节度兼江宁军使。韦之晋为苏州刺史。
十一月,御史中丞李铣、宋州刺史刘展皆领淮西节度副使。铣贪暴不法,展刚强自用,节度王仲异先奏铣罪而诛之。并使监军使、内左常侍邢延恩入奏:“展倔强不受命……请除之。”延恩因说上曰:“展与李铣一体之人,今铣诛,展不自安,苟不去之,恐其为乱。然展方握强兵.宜以计去之。请除展江淮都统,代李垣,俟其释兵赴镇,中道执之,此一夫力耳。”上从之,以展为都统淮南东、江南西、浙西三道节度使;密敕旧都统李垣及淮南东道节度使邓景山图之。延恩以制书授展,展疑之,曰:“……江、淮租赋所出,今之重任,展无勋劳,又非亲贤,一旦恩命宠擢如此,得非有谗人间之乎?”因泣下。延恩惧,曰:“公素有才望,主上以江、淮为忧,故不次用公。……”展曰:“事苟不欺,印节可先得乎?”延恩曰:“可。”乃驰诣广陵,与峘谋,解峘印节以授展。展得印节,乃上表谢恩,牒追江、淮亲旧,置之心膂,三道官属遣使迎贺,……展悉举宋州兵七千趋广陵。延恩知展已得其情,还奔广陵,与李峘、邓景山发兵拒之,移檄州县,言展反。展亦移檄言垣反,州县莫知所从。峘引兵渡江,与副使润州刺史韦儇、浙西节度使侯令仪屯京口,邓景山将万人屯徐城。展倍道先期至,景山众溃,与延恩奔寿州。展入广陵,遣其将屈突孝标将兵三千徇濠,楚,王陋将兵四千略淮西。
李峘辟北固为兵场,插木以塞江口。展军于白沙,设疑兵于瓜洲,多张火、鼓,若将趋北固者,如是累月。峘悉锐兵守京口以待之。展乃自上流济,袭下蜀。峘军闻之,自溃,峘奔宣城。甲午,展陷润州。昇州军士万五千人谋应展,攻金陵城,不克而遁。侯令仪惧,以后事授兵马使姜昌群,弃城走。昌群遣其将宗犀诣展降。丙申,展陷昇州,以宗犀为润州司马、丹阳军使,使昌群领昇州,以从子伯瑛佐之。
十二月,李峘之去润州,副使李藏用谓峘曰:“……藏用请收余兵,竭力以拒之。”峘乃悉以后事授藏用。藏用收散卒,得七百人,东至苏州募壮士,得二千人,立栅以拒刘展。展遣其将傅子昂、宗犀攻宣州,宣歙节度使郑炅之弃城走,李峘奔洪州。李藏用与展将张景超、孙待封战于郁墅,兵败,奔杭州。景超遂据苏州,待封进陷湖州。展以其将许峄为润州刺史,李可封为常州刺吏,杨持璧为苏州刺史,待封领湖州事。景超进逼杭州,藏用使其将温晁屯余杭。展以傅子昂屯南陵,将下江州,徇江西。于是屈突孝标陷濠、楚州,……所向无不披靡……横行江、淮间。寿州刺史崔昭发兵拒之,峘不得西,止屯庐州。初上命平卢兵马使田神功将所部精兵五千屯任城,邓景山既败,与邢延恩奏乞敕神功救淮南,未报。景山遣人趋之,且许以淮南金帛女子为赂,神功及所部皆喜,悉众南下,及彭城,敕神功讨展。展闻之,始有惧色,自广陵将兵八千拒之,选精兵二千渡淮;击神功于都梁山,展败,走至天长,以五百骑据桥拒战,又败,展独与一骑渡江。神功入广陵及楚州,大掠,杀商胡以千数,城中地穿掘略遍。时浙东节度使杜鸿渐、润州刺史韦儇、苏州刺史韦之晋皆奔洪州,依江西节度使韦元甫。
二年正月,张景超引兵攻杭州,败李藏用将李强于石夷门。孙待封自武康南出,温晁据险击败之,待封脱身奔乌程,李可封以常州降。丁未,田神功使特进杨惠元等将千五百人西击王随。辛亥夜,神功先遣特进范知新等将四千人自白沙济,西趋下蜀;邓景山将千人自海陵济,东趋常州;神功与邢延恩将三千人军于瓜洲。壬子,济江。展将步骑万余陈于蒜山;神功以舟载兵趋金山,会大风,五舟飘抵金山下,展屠其二舟,沈其三舟,神功不得渡,还军瓜洲。而范知新等兵已至下蜀,展击之,不胜。更率众力战。将军贾隐林射展,中目而仆,遂斩之。刘殷、许峄等皆死。杨惠元等击破王峘于淮南,峘引兵东走,至常熟,乃降。孙待封诣李藏用降。张景超聚兵至七千余人,闻展死,悉以兵授张法雷,使攻杭州,景超逃入海。法雷至杭州,李藏用击破之,余党皆平。平卢军大掠十余日。安、史之乱,乱兵不及江、淮,至是,其民始罹荼毒矣。丁亥,温州刺史季广琛为宣州刺史,充浙江西道节度使。
二月癸亥,以太子詹事崔圆为淮南节度使。
五月戊戌,以李光弼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都河南、淮南东、西、山东东、荆南、江南西、浙江东、西八道行营节度。(按:江南即浙西,非有二,今姑依《通鉴》书之。)
六月,征李峘、邓景山还京师,加田神功开府仪同三司,徙徐州刺史。
七月,以试少府监李藏用为浙西节度副使。
九月壬寅,制去年号,但称元年,以建子月为岁首。是月,江、淮大饥,人相食。
十月,江淮都统崔圆署李藏用为楚州刺史。会支度租庸使以刘展之乱,诸州用仓库物无准,奏请征验。时仓猝募兵,物多散亡,征之不足,诸将往往卖产以偿之。藏用恐其及己,尝与人言,颇有悔恨。其牙将高干挟故怨,使人诣广陵告藏用反,先以兵袭之。藏用走,干追斩之。崔圆遂簿责藏用将吏以验之,将吏畏,皆附成其状。独孙待封坚言不反,圆命引出斩之。
十一月戊子,以御史中丞元载为户部侍郎,充勾当度支、铸钱、盐铁兼江淮转运等使。载初为度支郎中,敏悟善奏对,上爱其才,委以江淮漕运,数月,遂代刘晏,专掌财利。
是年,废昇州,改江宁复为上元县。并句容还隶润州,当涂、溧水还宣州。濠州刺史张休为润州刺史,殷同泰为苏州刺史,韦幼章为楚州刺史。(独孤及《申王府司马韦公碑》:季子幼章持节典泗、楚二州,咨以屯田瞻军。)
宝应元年正月,租庸使元载以江、淮虽经兵荒,其民比诸道犹有赀产,乃按籍举八年租调之违负及逋逃者,计其大数而征之,择豪吏为县令而督之,不问负之有无,赀之高下,察民有粟帛者发徒围之,籍其所有而中分之,甚者什取八九,谓之白著。有不服者,严刑以威之。民有蓄谷十斛者,则重足以待命,或相聚山泽为群盗,州县不能制。韦损为常州刺史。张休自润州刺史迁江州观察使(独孤及《送宇文协律赴江西序》:复周正之年,天子以润州张公休为豫章太守)。洪州刺史韦元甫为润州刺史。
建己月壬子,楚州刺史崔恍献定国宝玉十三枚,群臣称贺。甲子,制改元宝应,复以建寅为正月。
李光弼至临淮,诸将以朝义兵尚强,请南保扬州。光弼曰:“朝廷倚我以为安危,我复退缩,朝廷何望!……”径赴徐州。兖郓节度使田神功击朝义,大破之。……光弼在徐州,惟军旅之事自决之,自余众务,悉委判官张傪。傪吏事精敏,区处如流,诸将白事,光弼多令与议之,诸将事惨如光弼,由是军中肃然。乙亥,以通州刺史刘晏为户部侍郎兼京兆尹,充度支、转运、盐铁、铸钱等使。吏部郎中萧直为徐州刺史(独孤及《故给事中萧公墓志》)。
代宗广德元年,润州刺史韦元甫为苏州刺史、浙江西道观察使。
二年二月,除光弼东都留守,光弼辞以就江、淮粮运,引兵归徐州。
三月己酉,以太子宾客刘晏为河南、江、淮转运使。自丧乱以来,汴水堙废,漕运者自江、汉抵梁、洋,迂险劳费。始议开汴水。庚戌,又命晏与诸道节度使均节赋役,听便宜行事。时兵火之后,中外艰难,关中米斗千钱,百姓挼穗以给禁军,宫厨无兼时之积。晏乃疏浚汴水,遗元载书,具陈漕运利病,令中外相应。自是每岁运米数十万石以给关中,唐世推漕运之能者,以晏为首,后来者皆遵其法度云。
七月庚子,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临淮武穆王李光弼卒于徐州。
是年,徐州刺史萧直迁润州刺史,韦元甫为苏州刺史、浙西观察使。
永泰元年十一月,前常州刺史韦损为润州刺史,开练塘废堰,以溉丹阳、金坛,延陵之田,民刻石颂之。
大历二年,秋,淮南、浙西水灾。
工部侍郎李栖筠为常州刺史。(《新唐书·李栖筠传》:“进工部侍郎,……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岁仍早,编氓死徙踵路,栖筠为浚渠,厮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保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
大历中,黜陟使李承开山阳常丰堰以溉田。
三年正月,浙西观察使、苏州刺史韦元甫迁尚书右丞。
三月己卯,常州刺史李栖筠为苏州刺史、浙西观察使。(《新唐书·李栖筠传》:“拜浙西都团观察使,……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冲等为之师,……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又奏部豪姓多徙贯京兆、河南,规脱徭科,请量产出赋,以杜奸谋。”)
六月庚子,淮南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赵国公崔圆卒。庚申,以尚书右丞韦元甫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充淮南节度观察等使。萧复为常州刺史。
十二月,先是平卢行军司马许杲将三千人驻濠州,有窥淮南意,淮南节度使崔圆令副使张万福摄潦州刺史;……行营防御使,讨杲。万福至州,杲惧,移军上元,又北至楚州大掠,淮南节度使韦元甫命万福追讨之,未至淮阴,杲为其将康自劝所逐。自劝拥兵继循淮东,而万福倍道追杀之。(按:时崔圆已卒,《通鉴》系追叙,今酌加数字。)
五年三月己丑,罢度支使及关内等道转运等使。
润州刺史韦损迁大理少卿(常衮《韦损大理少卿制》:前润州刺史韦损京江按部,始终六年,勤职爱人,风化一变)。
是年,减淮南租庸、地租、地税。制曰:“淮南数州,独罹灾患,秋夏无雨,闾阎艰食,百货皆震,宜有蠲贷,以安流亡。”
六年八月丙午,以浙西观察使李栖筠为御史大夫。
是年,樊晃为润州刺史。浙江西道观察使徙治宣州,罢领昇州。
七年二月甲寅,以兵部侍郎李涵为苏州刺史、浙西观察使。
八年,淮南节度使张延赏母忧。
十月乙丑,以浙东观察使陈少游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淮南节度使。舒州刺史独孤及为常州刺史。(崔佑甫《故常州刺史独孤公碑》:“拜常州,当全吴之中,据名城沃土。兵兴之后,中华翦覆,吴中州郡此焉称大,公务振人,毓德之吏,不忍欺,余粮栖亩捐馆。时大历十二年四月二十九日”。)
九年五月乙丑,诏:“……西戎无厌,独阻王命,不可忘战,尚劳边事。顷以兵革之后,军国空耗,躬率节俭,务勤农桑。上玄储休,仍岁大稔……而边谷未实,戎备犹虚。因其天时,思致丰积,将设平籴,以之馈军。此以中都所供,内府不足,……其在方面荩臣,成兹大计,共佐公家之急,以资塞下之储。每道岁有防秋兵马,其淮南四千人,浙西三千人……恐路远往来增费,各委本道每年取当使诸色杂钱及回易利润、赃赎钱等,每人计二十贯。每道据合配防秋人数多少,都计钱数,市轻货送纳上都,以备和籴,仍以秋收送军。”
十一年八月,汴、宋留后李灵曜叛,淮南节度使陈少游等击之。十月,灵曜败,入汴城潜遁,汴州平。
十二年二月,润州丹徒、常州武进、无锡升望县。
七月戊午,罢润州丹阳军、苏州长洲军。
是年四月,常州刺史独孤及卒,萧复为常州刺史,李洧为徐州刺史。是年,句容令王昕复置废绛岩湖,周百里为塘,立二斗门,以节旱潦。开田万顷,故名赤山。
十三年三月己丑,以前浙西留后李道昌为苏州刺史、浙西观察使。乙丑,以前浙西观察使李涵为御史大夫。
是年,有司差天下刺史治最,润州刺史萧定、常州刺史萧复为第一。
十四年五月,德宗即位。庚寅,常州刺史萧复迁湖南观察。
六月己未,罢扬州每年贡端午日江心所铸镜。丁酉,以吏部尚书刘晏判度支。先是晏与韩滉分掌天下财赋,晏掌江南、山南、江淮诸道,滉掌关内诸道。至是,以滉为太常卿,晏始兼之。至德初,第五琦始榷盐以佐用,及刘晏代之,法益精密。初岁入钱六十万缗,末年所入逾十倍,而人不厌苦。大历末,计一岁所入总一千二百万缗,而盐利居其大半。以盐为漕佣,自江、淮至渭桥,率万斛价七千缗,自淮以北,列置巡院,择能吏主之,不烦州县而集事。
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息,至是乃绝。
十一月丁丑,以晋州刺史韩滉为苏州刺史、浙西东观察使,浙西李道昌罢。(李翱《柏公碑》:尝至京师,宰相杨炎召之,语公,因言两河有职,税所办者,惟在江东。李道昌无政,宜速得人代之。炎许诺,遂并宣、越与浙西为一,而以晋州刺史韩滉代道昌焉。是年,润州刺史萧定迁吏部侍郎。)
德宗建中元年正月朔,大赦,改元。始用杨炎议,命黜陟使与观察使、刺史,约百姓丁产,定等级,改作两税法。比来新旧征科色目,一切罢之,二税外辄率一钱者,以枉法论。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罢刘晏转运、租庸等使。其江淮米转运入京者,及诸军粮储,宜令库部郎中崔河图主之。
三月癸巳,以金部郎中杜佑权江、淮水陆转运使。
七月初,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汴、滑、唐、蔡之东,皆食海盐,晏主之。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始江、淮盐利不过四十万缗,季年乃六百余万缗,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
二年六月庚寅,以浙江东、西观察使、苏州刺史韩滉为润州刺史、浙江东、西节度使。滉既移镇,安辑百姓,均其租税,未及逾年,境内称理。
十月,徐州刺史李洧以州来降,加御史大夫,充招谕使。
十一月辛巳,李纳将王温会魏博将信都崇庆共攻徐州,……大破之于七里沟。……乘胜逐北,至徐州城下,魏博淄青军解围走,江、淮漕运始通。甲申,淮南节度使陈少游遣兵击海州,其刺史王涉以州降。
三年四月,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奏,本道税钱每千请增二百。
五月丙戌,诏增他道税钱皆如淮南,又盐每斗价皆增百钱。
八月戊辰,以江淮盐铁使、太常少卿包佶为汴东水陆运两税盐铁租庸使。
九月,户部郎赵赞上言,曰:“旧制置仓储粟,名日常平。军兴以来,兹事浸废,臣商量,请于两都并扬、苏等州,各置常平。轻重本钱,上至百万贯,下至十万贯,随其所宜,量定多少。惟置斛、斗、段、麻,候物贵则减价出卖,物贱则加价收籴,权其轻重,以利疲民。”从之。
十一月己卯朔,加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同平章事。
四年十月丁未,泾师乱于长安,上幸奉天。
十一月,侍御史万俟著开金、商运路,转江、淮财赋以至奉天。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将兵讨李希烈,屯盱眙。闻朱泄作乱,归广陵,修堑垒,缮用兵。浙江东、西节度使韩滉闭关梁,禁马牛出境,筑石头城,穿井近百所,缮馆第数十,修坞壁,起建业,抵京岘,楼堞相属,以备车驾渡江。少游发兵三千大阅于江北;滉亦发舟师三千耀武于京江以应之。盐铁使包佶有钱帛八百万,将输京师。陈少游以为贼据长安,未期收复,欲强取之。佶不可,少游欲杀之;佶惧,匿妻子于案牍中,急济江。少游悉收其钱帛;佶有守财卒三千,少游亦夺之。佶才与数十人俱至上元,复为韩滉所夺。李希烈攻逼汴、郑,江、淮路绝、朝贡皆自宣、饶、荆、襄趋武关。
兴元元年正月,以给事中杜黄裳为江淮宣慰副使。戊子,命同平章事萧复充淮南、江东等道宣慰安抚使。
五月,盐铁判官王绍以江、淮缯帛来至,上命先给将士,然后御衫。韩滉欲遣使献绫罗四十担诣行在,幕僚何士干请行,滉喜曰:“君能相为行,请今日过江。”士干许诺,归到家,则家之薪米储待已罗门庭矣;登舟,则资装器用已充舟中矣,下至厨筹,滉皆手笔记列,无不周备。每担夫,与白金一版置腰间。又运米百艘以饷李晟,自负囊米置舟中,将佐争举之.须臾而毕。艘置五拿手以为防援,有寇则叩舷相警,比至渭桥,盗不敢近。
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加检校司徒,镇海军韩幌加检校右仆射。癸酉,徐、沂、海团练使高承宗卒,以其子明应加徐州事。乙未,李晟收京城,朱泄等遁。
七月,车驾回长安。
十一月,议者言:“韩混闻銮舆在外,聚兵修石头城,阴蓄异志。”上疑之,以问李泌,泌曰:“滉公忠清俭,自车驾在外,贡献不绝。且镇江东十五州,盗贼不起,皆况之力也。……”又曰:“滉之用心,臣知之至熟。愿上章明其无他,乞宣示中书,使朝众皆知之。”……上曰:“卿竟上章,已为卿留中。虽知卿与滉亲旧,岂得不自爱其身乎?”对曰:“……臣之上章,以为朝廷,非为身也。”上曰:“如何其为朝廷?”对日:“今天下旱、蝗,关中米斗千钱,仓廪耗竭,而江东丰稔。愿陛下早下臣章,以解朝众之惑,面谕韩皋使之归觐,令滉感激无自疑之心,速运粮储,岂非为朝廷耶!”上曰:“善!”即下泌章,令韩皋谒告归觐,面赐绯衣,谕以“卿父皆有谤言,朕今知其所以,释然不复信矣。”因言,“关中乏粮,归语卿父,宜速致之。”皋至润州,滉感悦流涕,即日,自临水滨发米百万斛,听皋留五日即还朝。……自送至江上,冒风涛而遣之。既而陈少游闻挽贡米,亦贡二十万斛。刘洽克汴州,得《李希烈起居注》,云某月日,陈少游上表归顺。少游闻之惭惧,发疾。
十二月乙亥,陈少游卒。淮南大将王韶欲自为留后,令将士推己知军事,且欲大掠,韩滉遣使谓之曰:“汝敢为乱,吾即日全军渡江诛汝矣!”韶等惧而止。上闻之喜,谓李泌曰:“滉不惟安江东,又能安淮南,真大臣之器,卿可谓知人!”庚辰,加滉平章事、江淮转运使。滉运江、淮粟帛入贡府,无虚月,朝廷赖之,使者劳问相继,恩遇始深矣。庚辰,以刑部侍郎杜亚为扬州长史、淮南节度使。
贞元二年正月,罢水陆运使、度支巡院、江淮转运使等,诸道租赋悉委观察使、刺史遣官部送诣京师。
三月,关中仓廪竭,禁军或自脱巾呼于道,上忧之甚,会韩滉运米三万斛至陕,李泌奏之,上喜……遣中使渝神策六军,军士皆呼万岁。
六月,淮南江河溢。
七月,以度支员外郎元友直为河南、江淮南勾勘两税使。
十一月乙未,韩滉入朝,江淮运米大至,上嘉韩滉之功。
十二月丁巳,以滉兼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
三年二月戊寅,镇海节度使、同平章事、充江、淮转运使韩滉卒。分浙江东、西为三道:浙西,治润州;浙东,治越州;宣、歙、池,治宣州;……以果州刺史白志贞为浙西观察使。
四月,扬州大水,漂民庐舍。
七月乙巳,浙西观察使白志贞卒。
八月壬申,以给事中王纬为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
四年二月,元友直运淮南钱帛二十万至长安,李泌悉输之大盈库。淮南节度使杜亚复开爱敬陂水门。(萧通《爱敬陂水门记》:岁在戊辰,扬州牧杜公新作西门通水,庸致人利十有二月,土木之功告毕。贞元初,公由秋官之贰出镇兹土,既下车,乃验图考地,相川原,度水势,自江都而西,循冈之右,得浸曰句城湖;又得浸曰爱敬陂,方圆百里,图以上闻,帝用嘉允。乃召工徒修利旧防,节以斗门,酾为长源,直截城隅,以灌河渠,漕挽以兴,商旅以通,夹堤之田,旱得溉,霖得归,不知其几千万亩。)
十一月,征徐州刺史高明应为金吾将军,以寿、庐、濠团练使张建封为徐、濠节度使,镇徐州。(《通鉴》:李泌言于上:“江、淮漕运以甬桥为咽喉,地属徐州,邻于李纳,刺史高明应年少不习事,若一旦李纳复有异图,窃据徐州,是失江、淮也,国用何从而致!请徙张建封镇徐州,割濠、泗以隶之。……”)
十二月二十八日,楚州山阳升望县。
五年十二月辛未,以淮南节度使杜亚为东都留守。度支盐铁转运使奏:“比年,自扬子运米皆分配缘路观察使差长纲发遣,运路既远,实为劳民。今请当使诸院自差纲,节级搬运,以救边食。”从之。
是年,尚书左司郎中李选为常州刺史。
六年春,淮南、浙西大旱,井泉竭,人肠且疫,死者甚众。齐抗为苏州刺史。
七年,扬、楚等州旱。
八年,诏东南两税财赋,自河南、江淮、山南东道至渭桥,以户部侍郎张滂主之。
六月,淮水溢,平地七尺。
七月,江淮大水,徐州水深丈余。
八月,诏曰:“诚不勤,政或多阙,阴气作沴,暴风渐臻;郡邑连有水灾,城郭多伤,公私为害,损坏庐舍,侵败田苗;或亲戚漂沦,或资产沉溺,言念及此,当食忘餐。宜令京兆少尹韦武往扬、楚、庐、润、寿、滁、苏、常、湖等州抚恤。百姓被水不能自存者,委宣抚使赈给,死者各加赐物,在官为收理埋瘗。其苗所损,委宣抚使与所长吏,速具闻奏。”
十月,同平章事陆贽奏:“……近岁关辅屡丰,公储委积,足给数年。今夏江、淮水潦,米贵加倍,人多流庸。关辅以谷贱伤农,宜加价以来而无钱;江、淮以谷贵人困,宜减价以粜而无米。而又运彼所乏,益此所余,斯所谓习见闻而不达时宜者也。今江、淮斗米值百五十钱,运至东渭桥,僦值又约二百,米糙且陈,尤为京邑所贱。据市司月估,米粜三十七钱。耗其九而存其一,馁彼人而伤此农,制事若斯,可谓深失矣!顷者每年自江、湖、淮、浙运米百一十万斛,至河阴留四十万斛,贮河阴仓,至陕州又留三十万斛,贮太原仓,余四十万斛输东渭桥。今河阴、太原仓见米犹有三百二十余万斛,京兆诸县斗米不过值钱七十,请令来年江、淮止运三十万斛至河阴。河阴、陕州以次运至东渭桥,其江、淮所停运米八十万斛,委转运使每斗取八十钱于水灾州县粜之,以救贫乏,计得钱六十四万缗,减僦值六十九万缗。请令户部先以二十万缗付京兆,令籴米以补渭桥仓之缺数,斗用百钱以利农人,以一百二万六千缗付边镇,使籴十万人一年之粮,佘十万四千缗以充来年和籴之价。其江、淮米钱、僦值并委转运使折市绫、绢、纯、绵以输上都,偿先贷户部钱。(按:贞元初,关辅荒而江、淮稔,今未十岁江淮荒而关辅稔,民食为国大事,陆贽列传颇详录之。)
是年二月,苏州刺史齐抗迁湖南观察使。
九年正月癸卯,初税茶。凡州、县产茶及茶山外要路,皆估其值,什税一,从盐铁使张滂之请也。滂奏:“去岁水灾减税,用度不足,请税茶以足之。自明年以往,税茶之钱,令所在别贮,俟有水早,以代民田税。”
十年十一月,以浙西观察使王纬为诸道盐铁转运使,代张滂。
十二年二月乙亥,淮南节度使杜佑加检校尚书左仆射,浙西观察使王纬加检校工部尚书。
十四年七月甲午,浙西观察使王纬卒。
九月乙卯,以浙东观察使李若初代之。
十二月,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入朝。
十五年二月乙酉,以常州刺史李铕为浙西观察使、诸道盐铁转运使。(《资治通鉴》:锜,国贞之子也。闲厩、宫苑使李齐运受其赂数十万,荐之于上,故用之。铕刻剥以事进奉,上由是悦之。《唐会要》:李锜盐院津堰,供张侵剥,不知纪极。私路小堰,厚僦行人,多自锜始。)
十六年五月,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镇彭城十余年,军府称治,病笃,请除代人。辛亥,以苏州刺史韦夏卿为徐、泗、濠行军司马。敕下,建封已卒。徐州判官郑通诚知留后,恐军士为变,会浙西兵过彭城,通诚欲引入城为援。军士怒,壬子,数千人斧库门,出甲兵擐执之,围牙城,劫建封子前虢州参军情,令知军府事,杀通诚及大将段伯熊等数人,械系监军。上闻之,以吏部员外郎李为徐州宣慰使。
直抵其军,召将士宣朝旨,谕以祸福,脱监军械,使复其位,凶党不敢犯。愔上表称兵马留后,
以非朝命,不受,使削去,然后受之以归。丙戌,徐州乱兵为张愔表求旄节,朝廷不许;加淮南节度使杜佑同平章事,兼徐、潦、泗节度使,使讨之。佑大具舟舰,遣牙将孟准为前锋,济淮而败,佑不敢进。泗州刺史张
出兵攻蛹桥,大败而还。朝廷不得已除愔徐州团练使,以
为泗州留后,濠州刺史杜兼为潦州留后,仍加佑兼濠泗观察使。
九月癸亥,以张愔为徐州留后。
十七年六月,李锜既执天下利权,以贡献固主恩,以馈遗结权贵,恃此骄纵,无所忌惮,盗取县官财,所部官属无罪受戮者相继。浙西布衣崔善贞诣阙上封事,言宫市、进奉及盐铁之弊,因言锜不法事。上览之,不悦,命械送锜。锜闻其将至,先凿于道旁。己亥,善贞至,并锁械纳阬中,生瘗之。远近闻之,不寒而栗。铕复欲为自全计,增广兵众,选有材力善射者谓之挽强,胡、奚杂类谓之蕃落,给赐十倍他卒。转运判官卢坦屡谏不悛,与幕僚李约等去之。
十八年七月,淮南节度使杜佑屡表求代。
十月丁亥,以刑部尚书王锷为淮南副节度使兼行军司马。
十九年二月甲申,杜佑入朝。以佑检校司空、同平章事,王锷为淮南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