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南唐

烈祖昇元元年(晋天福二年)十月丙寅,吴主禅位于齐王。甲申,齐王即帝位于金陵,大赦,改吴天祚三年为昇元元年,国号大齐(《通鉴》是年即号唐。今从《南唐书》,先称齐,循《十国春秋》之例)。以十二月二日为仁寿节。乙酉,尊吴主为让皇,上册称“受禅老臣”。诰追尊考为太祖武皇帝。丙戌,以吴同平章事张延翰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吴门下侍郎张居咏、中书侍郎李建勋皆为同平章事,以建康为西都,广陵为东都,改尚书省为尚书都省,东都尚书省为留守院,改齐明门为朝元门。丁亥,封弟知证为江王,知谔饒王。戊子,降吴太子琏为弘农郡公。辛卯,降吴建安王珙、江夏王璘等十一人爵一等,而加官增封邑。诏狱讼未经本处论决者,毋得诣阙诉。甲午,立王后宋氏为皇后。乙未,降吴公主为国君。丙申,封女弟杞国君为广德长公主。丁酉,加宋齐丘为大司空。庚子,遣使如汉、闽、吴越、荆南,告即位。辛丑,封吴历阳公濛为临川王,谥曰灵,以礼改葬。戊申,以皇子景通为诸道副元帅、判六军诸卫事、太尉、尚书令,封吴王。

十一月庚戌朔,改东都旧地为崇德宫。癸丑,改承宣院为宣徽院。乙卯,吴王景通更名璟。丁巳,改辞状司为清讼院。封从子景迈等四十人为郡公,封女五人为公主。戊午,封子景遂为吉王,景达寿阳郡公;以景遂为东都留守、江都尹,帅留司百官赴东都。己未,升东都海陵县为泰州,割盐城、泰兴、如皋、兴化县属焉。以海陵制置使褚规为刺史。丁卯,荆南高从诲表请置邸建康,从之。己巳,吴越使将军袁韬来贺即位。

十二月庚寅,上太祖武皇帝陵曰定陵,武皇帝之配李氏曰明德皇后。

是年八月辛巳,晋武宁节度使安彦威改河东,忠武苌从简为武宁节度使。

二年(晋天福三年)正月己酉朔,日食,帝避殿,停朝贺。德胜节度使、兼中书令周平卒。甲子,荆南使庞守规来贺即位。丙寅,命侍中吉王景遂参判尚书都省。甲戌,诏臣僚三品以上追赠父母,将相赠三世。

二月壬戌,闽使朱文进来贺即位。

四月,让皇屡请徙居,南平王李德诚等亦引汉、隋故事以请。

五月戊午,改润州牙城为丹阳宫,以平章事李建勋为迎让皇使。己未,汉使邹禹谟来贺即位。壬戌,以左宣威副统军王舆为镇海军留后,客省使公孙圭为监军使,亲吏马思让为丹阳公使,徙让皇居丹阳宫。丁卯,广济仓灾,焚米三十万石。作浑天仪。

六月,诏改吴兴阁为异元阁,瓦官寺为昇元寺。甲申,升池州为康化军。是月,高丽使正朝广评侍郎柳勋律来聘(笺式如表不称臣)。帝御武功殿,受之,命学士承旨孙晟宴其便于崇英殿,作番戏以为乐。

七月壬申,以左丞相宋齐丘为平章事。

八月戊寅,升洪州潇滩镇为清江县,不隶州。丁亥,契丹遣梅里袴卢古来聘。

十月丙子,立太学,命删定礼乐。癸未,新罗来献。壬辰,命吴王璟勒步骑八万,讲武铜驼桥,寻徙封璟为齐王。

十二月辛丑,让皇讣闻。

是岁,契丹东丹王亦遣使以羊马来献,别持羊三万口、马二百匹来鬻,以其价市罗纨茶药。翰林院进二丹入贡图。

三年(晋天福四年)正月庚戌,江王知澄、饶王知谔请帝复姓李氏,不许。癸亥,宋齐丘等表请复姓,帝谦抑不敢忘徐氏恩。甲子,下其议百官。乙丑,齐丘等议宜如所请。壬申,-诏曰:“乃者干戈相寻,地茀而不艺,桑损而弗蚕,衣食日耗,朕甚悯之。民有向风来归者,授之土田,仍给复三岁。”

二月乙亥,改太祖庙号曰义祖。己卯,帝御兴祥殿,改国号曰大唐,复姓李氏,为考妣发哀,与皇后服斩衰,居庐,如初丧礼,凡五十四日。辛巳,诏国事委齐王璟,惟军旅以闻。庚寅,帝更名昪。下诏议二祚合享礼。辛卯,宋齐丘等议以义祖居七室之东。帝命居高祖于西室,太宗次之,义祖又次之,皆为不祧之主。乙未,契丹使曷鲁来以兄礼事帝。蜀使来贺即位。

三月庚戌,追尊吴王恪曰定宗孝静皇帝,以次至考荣、妣刘氏,皆曰帝后。庚午,作南郊行宫,诏公卿以下议定郊祀。

四月庚辰,朝享于太庙。辛巳,有事于南郊,以高祖神尧皇帝配。癸未,大赦境内,百官进位,将士劳赐有差。民三年艺桑及三千本者,赐帛五十匹;每丁垦田及八十亩者,赐钱二万,皆五年勿收租税。群臣请上尊号,诏曰:“朕以眇躬,托于民上,常惧弗类,以坠高祖、太宗之遗业。尊号,朕甚不取,其勿复以闻。”并拒州郡言符瑞。戊子,进封李德议赵王,徐知证韩王,徐知谔梁王。

五月辛亥,徙景遂为寿王,景达为宜城王。乙卯,镇海节度使、梁王徐知谔卒。诏迁让皇之族于泰州,号永宁宫,防范甚严。康化节度使杨珙称疾,罢归永宁官。乙丑,改杨琏为康化军节度使,琏固辞请终丧,许之。丙寅,以齐王璟为诸道兵马大元帅、判六军诸尉事、太尉、录尚书事、昇、扬二州牧。时帝欲立璟为太子,璟力辞,因有是命。丁未,吴越使沈韬文、荆南使王崇嗣来贺南郊。是月,作北郊于玄武湖西。

七月丙午,放诸州听献珍禽奇兽于钟山。命有司作昇元格,与吴令并行。自五月不雨至于闰七月。

八月,润州留后王舆迁。以金吾大将军马仁裕为镇海留后。

十月丁丑,御后楼,阅战马。是岁,高丽又遣柳勋律来聘。是年,晋武宁节度使苌从简加检校太尉。

四年(晋天福五年)正月,诏罢营造力役,无妨农事。

三月丁未,颁中正历,历官陈承勋所撰。丙戌,汉人、闽人来聘。

四月,枢密使周宗迁。

六月,太师、中书令赵王李德诚卒。

八月,镇海留后马仁裕迁,以天威统军卢文进为镇海节度使。丁巳,立齐王璟为皇太子,璟固让,从之。

九月乙丑,诏中外致笺齐王,如太子礼。戊辰,契丹使梅里掠姑米里来聘,献狐白裘。

十月壬寅,齐王让储位,赦殊死以下,京师赐酺,内外诸军优给,禁表奏言“圣”“睿”二字。乙巳,诏幸东都,以术士言分野有灾,命齐王璟监国。丙午,罢泰州刺史褚仁规为扈驾都部署,光政院使、太仆少卿陈觉以私憾谮仁规在州贪残,因有是命。庚戌,帝自保德门御舟。辛亥,次迎銮镇。甲寅,至东都,入建元门,感念畴昔,泫然流涕。丁已,遣使问东畿士民不能自存者。己未,高丽使广评侍郎柳兢质来贡。

十一月乙丑,宴群臣于崇德宫故第。以听事为光庆殿。庚辰,改东都宫殿名。乙酉,赐东畿高年疾苦、惸独米人二斛。汉、闽、吴越使来贺仁寿节。帝欲遂居东都,以水冻,漕运不给,乃还。

十二月丙申,至自东都。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张延翰卒。契丹主遣使献马百匹。是年七月甲辰,昭义侯益为武宁节度使。

五年(晋天福六年)二月己未,杀前泰州刺史褚仁规。

三月丁亥,侯益改泰州。辛未,泰宁李从温为武宁节度使。

四月,以陈觉、常梦锡为宣徽副使。遣通事舍人、副四方馆事欧阳遇聘契丹,假道于晋,不能达,及境而返。是月,汉遣使约伐楚,中分其地,帝不许。

七月戊辰,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监修目史李建勋罢。吴越国大火,群臣请乘弊可以得志,帝曰:“奈何乘人之灾!”遣使持金帛唁之。

十一月,分遣使者按行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为平允。自是江、淮调兵兴役及他赋敛,皆以税钱为率。内侍王绍颜上书,言:“今春以来,群臣获罪者众,中外疑惧。”帝手诏解释,仍令绍颜告谕中外。是岁,吴越水,民就食境内,遣使赈恤安集之。于阗贡瑞玉。

六年(晋天福七年)闰月甲申朔,改天长制置使为建武军使。庚寅,汉使区延保来聘。癸巳,闽使林弘嗣来聘。都下大水,秦淮溢。东都火,焚数千家。

二月,罢侍中寿王景遂判尚书省,更领中书、门下省。己丑,以左丞相、太保宋齐丘知尚书省事。初,齐丘累求预政,许入中书视事;又以两省事多委给事、舍人,剧务多在尚书省,又求知省事,许之。其三省事并取齐王璟参决。

五月丙午,宋齐丘出为镇南节度使,以洪州徐玠为司徒,侍中。

六月,常州大雨,涨溢。汉使萧规来告哀,废朝三日。庚午,契丹使掠姑米里来聘,献马五驷。大蝗自淮北蔽空而至。辛未,命州县捕蝗,瘗之。辛巳,禁节度使、刺史给摄署牒。

八月甲申,汉使公孙惠来告袭位。

九月庚寅,颁昇元删定条。

十月,诏举用儒吏,罢去苛政,与民更始。

十二月,闽、吴越使来贺仁寿节。

是岁,溧水天兴寺桑生木人。

七年(晋天福八年)正月,契丹使达罗千等来聘,献马羊。

二月,帝服方士金丹,疽发于背,秘不令人知,密令医治之,听政如故。群臣奏事,因事发怒。然或有正色论辨中理者,亦敛容慰谢而从之。庚午,疾亟,太医吴廷绍召齐王璟驰入侍疾。是夕,殂于昇元殿,年五十六,谥曰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初,帝濒殂,谓齐王璟曰:“德昌宫储戎器金帛七百余万,汝守成业,宜善交邻国,以保社稷。吾服金石,欲求延年,反以速死,宜视以为戒。”帝在位七年,兵不妄动,东与吴越连和,境内赖以休息。性节俭。建国始即金陵治所为宫,惟加鸱尾、设阑槛而已,终不改作。著令外戚不以辅政,中官不得预事,死国事者给禄三年,皆他国所弗及。

元宗保大元年(晋天福八年)三月己卯朔,唐齐王璟即位,改元保大,大赦。是为元宗。秘书郎韩熙载请逾年改元,不从。百官进位二等,将士均有赐。蠲民逋负租税,赐鳏寡狐独粟帛。尊皇后为皇太后,立妃钟氏为皇后。以镇南节度使宋齐丘为太保兼中书令,奉化节度使周宗为侍中。徙封寿王景遂为燕王,宣城王景达为鄂王,进封长子东平公弘冀为南昌王。闽使来吊祭。升濠州为定远军。

四月,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建勋罢为昭武节度使。

五月,司徒兼侍中徐玠卒。

七月,徙燕王景遂为齐王,鄂王景达为燕王,仍命景遂为诸道兵马元帅。诏示中外以兄弟传国之意,以南昌王弘冀为江都尹、东都留守。

八月己卯,封弟景逖为保宁王。

十月,洪州营屯都虞候严恩等讨擒虔州妖贼张遇贤等,斩于金陵市,以恩为海州刺史。

十二月,以太保、中书令宋齐丘为镇海节度使。齐丘请归九华旧隐,许之。是岁,遣公乘熔航海使于契丹。契丹主复书,言今年正月二十六日贵朝使公乘熔等一行,并诸仪物兵铠已至燕京。

二年(晋开运元年)正月,侍中周宗罢为镇南军节度使,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张居翰罢为镇海军节度使。

三月,左卫上将军、范阳王卢文进薨。

五月,闽朱文进弑其君曦,自称闽王,遣使来告。

七月,楚州刺史刘彦贞迁。

八月,幸饮香亭观兰。

十二月,用师于福建。

三年(晋开运二年)五月,李仁达知福州,诏以仁达为威武节度使、同平章事。

八月,边镐克建州,执闽主王延政归金陵,拜羽林大将军。

十月,皇太后宋氏殂。是月,遣燕王景达召宋齐丘于青阳。

四年(晋开运三年)正月,以宋齐丘为太傅兼中书令,封卫国公,但奉朝请,不预政事。以昭武节度使李建勋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与中书侍郎冯延巳皆同平章事。

二月,命建州制的乳茶,号曰京挺腊茶之贡。始罢贡阳羡茶。

九月,淮南虫食稼,除民田税。

十月,以江州观察使杜昌业为吏部尚书,判省事。

五年(晋天福十二年)正月丁亥朔,大雪。帝召齐王景遂等登楼赋诗,立景遂为皇太弟。徙燕王景达为齐王,徙南昌王弘冀为燕王副元帅。晋密州刺史皇甫晖等来归。是日,晋主重贵北迁,契丹主入开封。是月,契丹以灭晋告捷,且请会盟于境上,辞不赴。遣工部郎中张翼聘之。遂请差官如长安,修奉诸陵,契丹不许。

三月,宁国节度使徐知证卒。

四月,诏械陈觉,冯延鲁还都,既至,贷死,觉流蕲州、延鲁流舒州。知制诰徐铉、史馆修撰韩熙载论宋齐丘、冯延巳朋党,帝罢延巳为太子少傅。齐丘谮韩熙载嗜酒,贬和州可土参军。

八月,宋齐丘又罢为镇南节度使。

是岁,契丹主北归,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即汉帝位。

六年(汉乾祐元年)正月,以太子少傅冯延巳为昭武军节度使。

九月,命镇海节度使李金全等援河中李守贞。金全等帅师次沂州。十一月,退保海州。是月,遗汉主书,请通商。

七年(汉乾祐二年)正月,淮北盗起,以神卫都虞候皇甫晖等帅师万人出海,泗招降,纳汉毫州蒙城镇将咸师朗等以归。召大臣,宗室赴内香宴。凡中国、外域名香以至和合煎饮,佩带粉囊,共九十二种,皆江南所无。

七月,杀天威都虞候王建封、户部员外郎范仲敏。

十月,我师渡淮,攻正阳,败绩。

十二月,汉密州刺史王万敢寇荻水镇。

是岁,命仓曹参军王文炳摹勒古今法帖上石。

八年(汉乾祐三年)正月,诏:“灾异频仍,朕甚惕焉。曩者兵连闽、越,武夫悍将,不喻朕意,务为穷黩,以至父征子饷,上违天意,下夺农时。其大赦境内。”停李金全北面行营招讨使。

二月,清淮军将士讹言汉将大举南侵,诏燕王弘冀为润、宣二州大都督,镇润州;周宗为东都留守。

七月,归马先进等于吴越,以易查文徽。

九月,楚武平节度使马希萼来乞师。诏同平章事,赐以鄂州今年租税。命楚州团练使何敬洙帅师援之。

十月,吴越归查文徽。

十一月,汉主遇弑。

是岁,齐王景达改长庆寺曰奉先寺,以资烈祖冥福。

九年(周广顺元年)二月甲辰,马希萼使掌书记刘光辅来贡。

三月壬戌朔,册马希萼为天策上将军,武安、武平、静江、宁远等军节度使兼中书令,楚王;以右仆射孙晟、客省使姚凤为册礼使,以洪州营屯都虞候边镐为湖南安抚使,便宜进讨。淮南饥。

六月,楚静江指挥使王逵执武平节度使马光惠归于金陵,推辰州刺史刘言为武平军留后,来请命。

十月甲辰,镐入潭州,诏以镐为武安军节度使。

十一月,迁楚王希萼及希崇于金陵。

十二月,汉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来乞援师,许之。以镇南节度使宋齐丘为太傅。

是岁,汉亡周代,正月丁卯,郭威即帝位。

十年(周广顺二年)正月甲子,援兖州之师败绩于沭阳,周人执我指挥使燕敬权。

二月,周人归敬权,使来言曰:“尔国助叛,得无非计?”且使颍州郭琼遗我寿州刘彦贞书,言:“自古有国,皆恶叛臣,贵邦何为常事招诱?”帝颇愧其言,命先得中原人皆礼而归之。以翰林学士江文蔚知礼部贡举,放进士王克贞等三人及第。

三月,以太弟太保、昭义节度使冯延巳为左仆射;前镇海节度使徐景运为中书侍郎,及右仆射孙晟并同平章事。

十一月,刘言尽取故楚地。边镐等均遁归,流边镐于饶州,斩宋德权、任镐于太社。平章事冯延巳、孙晟罢为左右仆射。

是岁,大旱,井泉涸,淮水可涉,饥民渡淮而北者相继。

八月,周主诏,唐民以人畜负米者听之,以舟车运载者勿予。

十一年(周广顺三年)闰正月,草泽邵棠上言:“北朝恭俭修德,恐其南征,宜为备。”

三月,复以左仆射冯延巳同平章事。金陵大火逾月,焚官寺民庐数千间。

十月,筑楚州白水塘以溉田,遂诏州县陂塘湮废者,皆修复之。于是力役暴兴,楚州、常州为甚,帝使近侍车延规董其役,发洪、饶、吉、筠州民牛以往。吏缘为奸,强夺民田为屯田,江、淮骚然。帝遣徐铉巡视利害。铉至楚州,悉取所夺田还民。或谮铉擅作威福,帝大怒。

十二月,流铉舒州,白水塘竟不成。命少府监冯延鲁巡抚诸州,右拾遗徐锴表延鲁无才多罪,不宜奉使。铉坐贬校书郎,分司东都。是岁,复行贡举。

十二年(周显德元年)正月,周主殂,晋王嗣位。慕容彦超来乞师以拒周,诏出兵数千应之。至淮北,为北师所败,俘我将校于汴州。已而释之,且谕曰:“归谕尔主,朕诛逆命,何苦来援!”帝亦悔焉。

二月,命吏部侍郎朱巩知贡举。

自十一年六月不雨,至于今年三月,大饥疫。命州县鬻糜食饿者。

七月,契丹使其舅来聘,夜宴清风驿,盗斩其首亡去,捕之不得。或以为周将荆罕儒所迫。于是契丹遂不至。

十三年(周显德二年)二月,以中书侍郎、知尚书省严续为门下侍郎、平章事。

六月,周人侵秦、凤,蜀遣使来告难。

十月,罢缘淮把浅兵,清淮节度使刘仁瞻争之不得。东都留守周宗乞罢,三表乃许之。

十一月乙未朔,周下诏南侵,遣将李榖、王彦超、韩令坤等侵淮南。帝即拜神武统军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趋寿州,奉化节度使、同平章事皇甫晖为北面行营应援使,常州团练使姚凤为应援都监,屯定远。召镇南节度使宋齐丘入朝谋难。以翰林承旨,户部尚书殷崇义为吏部尚书、知枢密院。

十二月,以安定郡公李从嘉为沿江巡抚。

十四年(周显德三年)正月壬寅,周主帅师南侵。我师有正阳之败,刘彦贞死之。(按:周师攻略庐、寿、滁、和等州,皆非苏境,但壤地相接,择重者酌书。)帝欲亲拒周师,中书舍人乔匡舜极谏,贬匡舜于临川,亲行之议亦寝。丙辰,周主至寿州城下,营于巴水之阳,命诸军围寿州,徙正阳浮梁于下蔡镇。庚申,周赵匡胤败我师于涡口。

二月,周师袭清流关,皇甫晖败,保滁州,周师破城,俘晖及姚凤以归。遣泗州牙将王知朗奉书至徐州,求成于周,称:“唐皇帝奉书大周皇帝,愿以兄事,岁奉方物。”不报。己卯,遣户部侍郎钟漠、工部侍郎李德明使周,奉表至下蔡行在,称臣,请罢兵。别贡金器千两,银器五千两,锦绮千匹,及御衣、犀带、茶、药,又奉牛五百头,酒二千石犒军。乙酉,周师陷东都,执留守冯延巳。丁亥,天长制置使耿谦以城降周。遣园苑使尹延范护迁让皇之族于润州,延范杀其男子六十人。命腰斩廷范以谢国人。周师陷泰州,刺史方讷弃城遁。帝遣间使求援于契丹,至淮北,为周人所执;复命陈处尧至契丹乞师,竟不返。吴越侵常州、宣州,静海制置使姚彦洪奔吴越。

三月,帝复以右仆射孙晟为司空,与礼部尚书王崇质如周,请比两浙、湖南奉正朔。别进金千两、银十万两,罗绮二千匹,宣给军士。周主犹未许。光州兵马都监张延翰以城降于周。丁酉,周行舒州刺史郭令图陷舒州,刺史周弘祚死之。蕲州降周。戊戌,和州降周。舒州人逐郭令图,铁骑都指挥使王审琦遣轻骑夜袭舒州,复取之,令图乃逃归。周遣供奉官安弘道遣李德明、王崇质归,其诏书略曰:“朕擅一百州之富庶,握三十万之甲兵,农战交修,士卒乐用。苟不能恢复内地,申奏边疆,便议班旋,直同戏剧。至于削去尊号,愿输臣节,孙权事魏,萧詧奉周,古也固然,今则不取。但存帝号,何爽岁寒。倘坚事大之心,必不迫人于险。”又曰:“俟诸郡之悉来,即大军之立罢。言尽于此,更不烦云。苟曰未然,请从兹绝。”又遗将相书,期熟议以复。帝复上表谢。庚戌,周主遣中使以孙晟诣寿州城下,且招谕之。节度使刘仁赡戎服拜于城上。晟谓仁赡曰:“君受国厚恩,不可开门纳寇。”周主闻之,甚怒,晟曰:“臣为宰相,岂可教节度使外叛耶!”周主使李德明盛称周主威德及甲兵之强,劝割江北之地,唐主不悦。宋齐丘以割地为无益,德明轻佻,言多过实,国人亦不之信。枢密使陈觉、副使李征古素恶德明与孙晟,使王崇质异其言,因谮德明于唐主曰:“德明卖国求利。”帝大怒,斩德明于市。吴程攻常州,破其外郭,执唐常州团练使赵仁泽,送于钱塘。帝以吴越兵至常州,恐其侵逼润州,以宣、润大都督弘冀年少,恐其不习兵,征还金陵。部将赵铎言于弘冀曰:“大王元帅,众心所恃,逆自退归,所部必乱。”弘冀然之,辞不就征,部分诸将,为战守之备。龙武都虞候柴克宏,再用之子。至是,有言克宏久不迁官者,帝以为抚州刺史。克宏请效死行阵,帝乃以克宏为右武卫将军,使将兵会救常州。壬子,径薄吴越营,趋吴程帐,大破吴越兵,程仅以身免,吴越悉夺其官。乙卯,以克宏为奉化节度使,复请将兵寿州,未至而卒。是月,命诸道兵马元帅齐王景达将兵拒周,以陈觉为监军使,边镐为应援都军使。

四月甲子,周以武宁节度使武行德为濠州城下都部署。唐右卫将军陆孟俊自常州将兵万余人趋泰州,周兵遁去,孟俊复取之,遣陈德诚戍泰州。孟俊进攻扬州,屯于蜀冈,韩令坤弃扬州走。周张永德将兵救之,令坤复入扬州。周又遣赵匡胤将兵屯六合,令曰:“扬州兵有过六合者,折其足!”令坤始有固守之志。己巳,周主自寿春循淮而东。乙亥,至濠州。陆孟俊兵败于扬州城东,被擒,令坤杀之。齐王景达将兵二万自瓜步济江,距六合二十余里,设栅不进。居数日,趋六合,周赵匡胤奋击,大破之,杀获近五千,余众尚万余,争舟走,溺死者甚众。五月戊戌,周主自涡口北归。

六月壬申,周赦淮南诸州系囚,除唐非理赋役,事有不便于民者,委长吏以闻。帝命驾部员外郎朱元将兵复江北诸州。

七月辛亥,朱元取周舒州,李平取蕲州,以元为舒州团练使,平为蕲州刺史。初,唐入以茶盐强民而征其粟帛,谓之博征,又兴营田于淮南,民甚苦之,及周师至,争奉牛酒迎劳。而将帅不之恤,专事俘掠,视民如土芥;民皆失望,相聚山泽,立堡壁自固,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谓之“白甲军”。周兵讨之,屡为所败,先所得诸州,多复为有。援寿州之兵营于紫金山,与寿春城中烽火相应。淮南节度使向训奏请以广陵之兵并力攻寿春,俟克城,再图进取,诏许之。训封府库以授扬州主者,命扬州牙将分部按行城中,秋毫不犯,扬州民感悦,军还,或负糗糒以送之。滁州守将亦弃城走,皆引兵趋寿春。诸将请据险以邀周师,宋齐丘曰:“如此,则怨益深。”乃命诸将各自保守,毋得擅出击周兵。由是寿春之围益急。齐王景达军于濠州,遥为寿州声援,军政皆出于陈觉,景达署纸尾而已,拥兵五万,无决战意,将吏畏觉,无敢言者。

十月,帝闻周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悦,以蜡丸遣重进,诱以厚利,其书皆谤毁及反间之语;重进奏之。初,唐使者孙晟,钟谟至大梁,周主待之甚厚,每朝会,班于中书省官之后,时召见,饮以醇酒,问以唐事。晟但言其主畏陛下神武,无二心。及得蜡书,周主大怒,召晟,责以所对不实。晟正色抗辞,请死。问以其国虚实,不对。

十一月乙巳,周主命都承旨曹翰送晟于右军巡院,更以周主意问之,翰与之饮酒数行,从容问之,晟终不言。翰乃言曰:“有敕,赐相公死。”晟神色不变,索袍笏,整衣冠,南向拜曰,“臣谨以死报国。”乃就刑,并从者百余人皆杀之,贬钟谟耀州司马。既而周主怜晟忠节,悔杀之,乃拜谟卫尉少卿。是岁,诏淮南营田害民尤甚者罢之。遣兵部郎中陈处尧持重币浮海诣契丹乞兵,契丹不能出兵,而留处尧不遣。

保大十五年(周显德四年)二月乙亥,周主复帅师南侵。

三月庚寅,齐王景达用监军使陈觉言,谋夺朱元兵。辛卯,元遂举寨降周,裨将时厚卿死之。壬辰,周师尽破寿州城下诸寨,执许文稹、边镐、杨守忠,余众悉奔溃,景达遁归金陵。是役也,丧士卒殆四万人。诏诛朱元妻、子。戊戌,周以淮南节度使向训为武宁节度使、淮南道行营都监,将兵戍镇淮军。丙午,清淮监军使周廷构、副使孙羽等以寿州城降周。戊申,周主大陈甲兵,受降于城北。廷构等舁清淮节度使、侍中刘仁赡出城,仁赡卧不能起,周主慰劳赐赉,令入城养疾。四月,周主北还。(按,寿州不在苏境,惟南唐割淮南江都、楚、泰等府,实以寿州之失,故特录之叫

五月,郭廷谓水军断涡口浮梁,又袭败周武宁节度使武行德于定远,行德仅以身免。诏以廷谓为滁州团练使,充上淮水陆应援使。

七月丁亥,周武宁节度使武行德罢为左卫上将军,以定远之败故。

十一月,周主复南侵。

十二月,濠州郭廷谓、泗州范再遇皆降周。水军自洞口退保清口。辛酉,周师败我师于楚州,应援使陈承昭被执。周所获战船烧沉之余,得三百余艘,士卒杀溺之余得七千余人。战船在淮上者,于是尽矣。壬戌,周主济淮,至楚州,营于城西北。乙丑,唐雄武军使、知涟水县事崔万迪降。戊辰,周主攻楚州,克其月城。庚午,周主遣铁骑左厢都指挥使武守琦将骑数百趋扬州,至高邮。帝知东都必不守,遣使悉焚官私庐舍,徙其民于江南。后数日,周兵至,城中余癃病十余人而已,癸酉,守琦以闻。周主闻泰州无备,遣兵袭之,丁丑,拔泰州。

中兴元年(周显德五年)正月,改元中兴。丁亥,周右龙武将军王汉璋奏克海州。己丑,周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权扬州军府事。周主欲引战舰自淮入江,阻北神堰,不得渡,欲凿楚州西北鹳水以通其道,遣使行视,还言地形不便,计工甚多。周主自往视之,授以规划,发楚州民浚之,旬日而成,用工甚省,巨舰数百艘皆达于江。壬辰,周拔静海军,始通吴越之路(静海军,周置通州)。先是周主遣左谏议大夫尹日就等使吴越,语之曰:“卿今去虽泛海,比还,淮南已平,当陆归耳。”已而果然。周兵攻楚州,逾四旬,楚州防御使张彦卿固守不下。己巳,周主自督诸将攻之,宿于城下,丁未,克之。彦卿与都监郑昭业犹帅众拒战,矢刃皆尽,彦卿举绳床以斗而死,所部千余人,至死无一人降者。以天长为雄州,以建武军使易文赞为刺史。

二月甲寅,文赞降周。戊午,周主发楚州。丁卯,至扬州。命韩令坤发丁夫万余,筑故城之东南为小城以治之。

三月壬午,周主如泰州。丁亥,复次扬州。是日大赦,改元交泰。太弟景遂前后凡十表辞位,且言,“今国危不能扶,请出就藩镇。燕王弘冀嫡长有军功,宜为嗣,请奉上太弟宝册。”齐王景达亦以败军辞元帅。封景遂为晋王,加天策上将军、江南西道兵马元帅、洪州大都督、太尉、尚书令,以齐王景达为浙西道元帅,润州大都督。已而,又改抚州大都督。立燕王弘冀为皇太子,参治朝政。辛卯,周主至迎銮镇。壬辰,周耀兵江口,遣枢密使陈觉奉表贡方物,请传位太子弘冀,以国为附庸。周主始采唐回纥故事,答我玺书,称“皇帝致书敬问江南国主”。帝遣阎门承旨刘承遇上表,称唐国主,尽献江北郡县之未陷者,鄂州汉阳、汉川二县在江北者,亦割献焉,岁输土贡数十万,而乞海陵监南属,不许,后岁给赡军盐三十万石。庚子,周贻书于我,允奉正朔,罢兵,而止其传位。甲辰,遣同平章事冯延巳、给事中田霖使周,献银、绢、钱、茶、谷共百万,以犒军及买宴。

五月,下令去帝号,称国主,去交泰年号,称显德。几天子仪制皆从降损,改名景,以避周庙讳。遣官告于太庙。丁未,左仆射、同平章事冯延巳罢为太子太傅,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严续罢为太子少傅,枢密使、兵部侍郎陈觉罢守本官。己酉,周遣我使臣太仆卿冯延鲁、卫尉少卿钟谟饷国主御衣、玉带、锦、帛、羊、马及犒军帛十万,并今年钦天历,士卒俘于周者皆追还,凡五千七百五十人。赠刘仁赡太师,封卫王,孙晟太傅,追封鲁国公,刘彦贞牛书令,张彦能侍中,其余将士死国难者,追封有差。

八月,始置进奏院于大梁。辛丑,冯延鲁、钟谟复至周,国主手表谢恩。又乞比藩方,赐诏书。

九月丁巳,遣吏部尚书、知枢密院殷崇义使周,贺天清节。

十月甲午,周归我冯延鲁、许文稹、边镐、周廷构,国主皆不复用。

十一月己亥,暴宋齐丘、陈觉、李征古罪,放齐丘归九华山,觉安置饶州,征古削官爵;觉、征古寻皆赐死。

十二月,异元初括定民赋,每正亩一斛,别输三斗于官廪,授盐二斤,谓之盐米。至是淮甸盐场皆入于周,遂不支盐,而输米如初,以为定式。是月,兵部侍郎陶榖来聘。

显德六年(唐交泰二年)正月,唐宋齐丘至九华山,唐主命锁其第,穴墙给饮食。齐丘叹曰:“吾昔献谋幽让皇帝族于泰州,宜其及此!”乃缢而死。唐主赠常梦锡左仆射,以梦锡平生欲杀齐丘故。淮南饥,上命以米贷之。

六月,唐主遣其子纪公从善与钟谟俱入贡,上问谟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备乎?”对曰:“臣事大国,不敢复尔。”上曰:“不然。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归语汝主,可及时完城郭,缮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计。”漠归,以告唐主。唐主乃城金陵,凡诸州城之不完者葺之,戍兵少者益之。

七月壬戌,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为淮南节度使。是月,唐主议徙都洪州,曰:“建康与敌境隔江,今吾徙都豫章,据上游而制根本。”群臣多不欲,惟枢密使唐镐赞成之。用钟谟言,铸大钱,以一当十,文曰:“永通泉宝”,与旧钱并行。已,又铸“唐国通宝”钱,二当“开通”钱之一。

九月丙午,唐太子弘冀卒,有司引浙西之功,谥曰武宣。以句容尉全椒张洎上言,改谥曰文献,擢洎为上元尉。唐礼部侍郎,知尚书省事钟谟恃世宗及唐主优待,骄横于其国。李德明之死,唐镐预其谋,谟闻镐受赇,尝面诘之,镐甚惧。谟与天威都虞候张峦善,数于私第屏人语至夜分,镐谮诸唐主曰:“谟与峦气类不同,谟屡使上国,峦北人,恐其有异谋。”又言:“永通大钱民多盗铸,犯法者众。”及文献太子卒,唐主欲立其母弟郑王从嘉,谟尝与纪公从善同使于周,相厚善,言于唐主曰:“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才主。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唐主由是怒。寻徙从嘉为吴王、尚书令。

十月,钟谟请以张峦兵巡徼都城。唐主乃下诏暴谟侵官之罪,贬国子司业,流饶州,贬张峦为宣州副使。命御厨使张廷范吊祭唐太子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