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元宵特色风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节日特色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也被人们称为“汤圆”,后因在元宵佳节食用,所以也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而在咱们南通,关于汤圆的叫法,南通餐饮界泰斗巫乃宗指出,一般管米屑汤圆不叫“元宵”,而习惯称作“圆子”。在巫老的记忆中,老南通曾有两家非常有名的汤圆店,一家名为“大块头圆子店”,另一家则叫“桂香圆子店”,且这两家店铺最初的店址均在以前的南大街一带,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两家老店都已经不在了。
据南通民俗专家王宇明介绍,依照南通的风俗,一年当中有四次是约定俗成要吃圆子的日子,那就是大冬(冬至)、正月初一、正月十三“上灯”和正月半“元宵”。南通自古有“上灯圆子落灯面”的说法,有些人家觉得,十三和十五就间隔了一天,怕麻烦又图省事,就把上灯和元宵两次并一次放在正月十五吃。
元宵节又称“灯节”,中国不少节日都有观灯活动,但以元宵节为最。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南通一直沿袭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八落灯,灯期为8天的习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南通的城里、城外大部分的庙,像城隍庙、关帝庙、小关帝庙、华王庙、利民坊、惠民坊、东西龙王庙、南门三官殿,甚至连仓巷里头的天王庙都装过灯,不过灯最多、最好看也最热闹的,要属十字街东边的城隍庙。1986年,市群艺馆首创了“三元庙会”,正月半那天有几万个人涌来看灯,人民路从友谊桥到和平桥路段满满都是人。
据老南通人回忆那时的场面可壮观了。《崇川咫闻录》有记载:“灯以郡庙红球灯为江北巨观。其小者若八角印方。宫壁诸灯或画绢、或贴绒、或饰水晶玻璃,皆为上元节神前供设。至丹阳灯,剪彩镂纸为人物状,则张挂于亭间为玩具。”
除了与全国各地相似的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猜灯谜等习俗外,南通还有一个比较独特、有趣的元宵风俗“放烧火”。
“放烧火”俗称“照毛虫”,也称“照田财”,是希望棉花种植期间除尽害虫,盼望来年丰收之意。每逢正月十五下午,家家户户用芦苇、红草或茅草,扎成碗口粗细、长达数尺的大草把,少则一个,多则三、四个备用。待等日落黄昏时分,人们将火把点燃,手捧火把,沿着自家田岸奔跑,口中高呼:
“正月半,二月半,家家人家放烧火,噢——”;
“我家的菜盘篮大,人家的菜铜钱大,噢——”;
“人家的棉花收到一藩篮,我家的棉花收了一堆栈,噢——”。
语言诙谐风趣,比喻生动形象,虽说稍有褒己贬人之嫌,但家家户户都作如是说,因此非但不会引起邻里争执,相反,比火把亮大、比嗓音高低、比口齿伶俐、比奔跑迅速,场面热烈而又壮观。活动虽然局限于郊县农村,但城里的文人雅士、红男绿女也常为之吸引,不少人专程去南郊狼山(南通最高处),登高远眺。夜空里,大地上火光点点,如火龙游动、似流萤飞舞,加上粗犷的呐喊,此情此景煞是动人。相传,此俗与明代嘉靖年间南通百姓自发抗倭有关,每逢正、二月月半之日,人们就放“烧火”,庆祝抗倭胜利。
作者单位:南通广播电视台报业中心
- 上一篇:俗尚扬州灯会
- 下一篇:从江苏到太空——民歌《茉莉花》60年流行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