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马头地名的历史由来

2022-03-11    徐业龙 左文东

地名是人们对特定方位、特定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所赋予的专有名称,地名的来源及更迭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轨迹,具有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在新一轮乡镇布局优化工作中,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由原来的14个镇、7个乡调整为9个镇、4个街道,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之下,淮阴历史文化遗产中最具特色的文化记忆,也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积淀的历史印证的一些老地名,如高家堰、王家营、古清口、新渡口等得到恢复使用,而这其中“码头镇”恢复“马头镇”最受各界关注,成为一个坊间热议的话题。

中国大运河的贯通以及漕运和民间商运的兴盛,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增多,商品流通的繁盛,带动了运河两岸城镇的经济发展。“马头”作为大型水工建筑,起到了护堤、控水等作用,其与陆地连接部分面积巨大,因其控扼运口,地当冲要,加之地势高亢,吸引了大量居民前来居住或经商,日久人烟腾茂,市井繁荣,遂为大镇。“马头镇”地名首见于明嘉靖年间,《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第三十三卷)记载: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赣榆倭流劫海州、沭阳、桃园等处,至清河阻雨,徐、邳官兵分道蹙之,歼于马头镇民家,斩首四十一级。此贼自日照登岸,不及五十人,流害两省,杀戮千余人,至是始灭。”由此可知,最迟在明嘉靖年间,马头镇已经成为淮河流域和千里运河线上的著名市镇。

清末民初,马头极盛。当时,鄂、豫、皖等省沿淮而来的船只必经淮、运二水交汇的马头,而后入运河北上南下;江南诸省进京赋粟纳贡的舟楫必经马头惠济三闸(惠济闸、通济闸、福济闸)而北去。马头镇街道格局基本维持原有的总体鱼骨状格局,纵向鱼脊为安澜古街,北起圩门口,南至头坝。与安澜街垂直交叉的“官巷-兴盛街”位于大街南段,西侧通往御码头、东侧通向东岳庙和头闸(惠济闸),历史上这里是最繁华的街区。其它与安澜大街垂直的小巷主要位于安澜街西侧,其中大部分通向与安澜大街平行的临河后街,多有石砌台阶相接。兴盛街有一砖砌门楼,正面刻“安澜马头镇”,背面刻“瑶池西望”,兴盛街门坊为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马头市商重建。安澜街西侧通向御码头的官巷,传说韩信少年时曾经流落于此。明清时期,巷口建有砖砌拱券式门楼一座,1966年拆毁,1983年重修。西面书“襟带河湖”,东面书“韩侯故里”。官巷与安澜大街交汇处设官巷门楼,朝大街一面书“官巷”二字,另一面书“控引淮泗”四字。紧靠万花楼南侧有同庆巷老门楼一处,上有“同庆巷”三个大字。

清朝末年,“马头”为淮阴两个直属乡之一,据《淮阴县志》记载:“清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颁行地方自治章程,清河县(淮阴)改以前以里、图行政管理单位为五市二乡,各置‘董’以管其市、乡事务。”不久改“市”为“区”,所属“马头乡”“老子山乡”为直属乡。

地名是文化的镜像,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从秦始皇置淮阴县开始,今天的马头镇就长期为县治所在,“马头”地名不仅反映了淮阴的自然地理特征,同时也记载了淮阴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痕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马头英才辈出,这方水土养育了韩信、枚乘、步骘、张耒、龚开、丁世美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巨人,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社会的文明画廊增添了光彩,有“兵仙”“神帅”美誉的大军事家韩信就是他们中的最杰出代表。

马头古迹众多,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留下了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韩信故里、漂母墓、甘罗城遗址、淮阴故城遗址、康熙御坝、三闸遗址、御制重修惠济祠碑等等,让马头处处溢彩流光、熠熠生辉。而植根于民间,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片土地留下的历史文化烙印,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

作为千里运河线上最重要的古清口水利枢纽工程遗址所在地,马头被视为运河第一要枢,以清口水利工程系统和高家堰为代表的一系列治理保运的综合水利设施,在治河思想、工程规划和施工技术等方面体现了明、清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最高水平,更反映了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伟大成就、创造精神与集体智慧,共同成就了水利科技史上富有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是工业革命前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类智慧的反映,是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实物资料,将成为展示大运河影响力和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决定了淮阴在中国大运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作者单位:淮阴区政协文史办 淮安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