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蟋蟀盆到金砖砖雕
袁中平,苏州相城区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袁氏堂第五代传承人,中平澄泥堂创始人,中国工艺最高奖“山花奖”获得者,项目被列入省非遗保护示范基地。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州民间工艺家。
《芳华》四条屏
一、祖辈相传蟋蟀盆
1975年,已是一个很遥远的年代了。儿时的记忆,依稀犹在。生活的艰苦不是一个“朴素”能表达的。家中没有一块空闲之地,地上东一块西一块,铺满了泥巴玩意,有的是圈,有的是底,还有盖,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摇摇摆摆。我家是祖辈相传的蟋蟀盆世家。傍晚的瓦棚内暖烘烘的。瓦棚外堆满了柴木,只见父亲头戴草帽,土布围肩,弯着腰正在察看窑灶内的蟋蟀罐出神。
我的叔父袁志良是个和蔼可亲之人,我儿时的空余时间大部分是在他那里玩耍度过。他是个铁匠,手艺一流。有一天,我看到他的铺子里,有一些碎铁块打磨的溜光滴滑东西,像玉石一样,我问这是干什么的?叔父笑笑“回家告诉你。”回到家,叔父拿出那几颗光亮的铁锭往工作台上一放。原来叔父要用它来打光蟋蟀盆。他在搞革新,工具要鸟枪换炮。果然,叔父用铁锭轻轻地有序地在蟋蟀盆体外打磨起来。不一会儿便油光锃亮起来,那时叔父的脸上已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那时我家打磨是用竹片的,如果用上铁锭,效率就大大提升,效果也非常棒。叔父制作各类型蟋蟀盆是一把好手。严格讲,我的第一位师傅就是我叔父。
《百骏图》局部
经过十年的传授与学习,1985年,我已经能独当一面,父母捧着出自我手的蟋蟀盆,很是惊讶,当时许多客户都来订购,供不应求。但就在这一年,我年仅三十三岁的叔父由于深夜劳作用煤炉取暖,煤气中毒走了。我永远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
那一年,我执意要退学,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叔父未完成的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之后的每一年里,我在平时的制作中,都会留意选出最规整的一只,精心修作,作为向叔父的汇报之作。每年一件,贡存一处。其实,那就是有了“创作”的理念。2001年8月,由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带队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其中,我参展的《百子图》蟋蟀盆获得了“山花奖”优秀奖。蟋蟀盆获得“山花奖”开天辟地第一回,时任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俞涌先生为我题了一首诗:“腻润圆莹光鉴影,谁知御玩土泥身。千研百擂细澄出,火炼水磨精气臻,温玉缕冰添雅趣。夜窗促织逐霜晨,半闲堂上几曾见,绝艺吴中数一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见了此件作品欣然题词“诗质画境”。
习字金砖书写板
二、金砖“苏宝”再创新
2001年8月,我参加国际博览会,收获很大,博览会上八仙过海,各路工艺大师神作辈出。皮革绘画、葫芦雕刻、泥塑作品、根雕艺术,千姿百态、无奇不有。我领略到了中国民间工艺的丰富性,那真是山花烂漫。回家后,我决定要重新拜师学艺。经时任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潘君明主席牵线,2002年11月,我拜苏州红木雕刻厂赵凤云先生为师,成为赵凤云先生的第五位学生。从此我便在书法与雕刻上认真学习,博采众雕之长。慢慢地,我发现蟋蟀盆的取材可作为一种练习书法的平板金砖之材。我自幼喜爱绘画书法,我的创作精力就转移到自制的澄泥金砖之上。我把用作蟋蟀盆的泥料研制了一种超级细腻的金砖材料,平板金砖越做越大,直到像报纸一样,完全可以让我想要练习书法时使用的面积,而且还是只用清水就可以在金砖表面书写。夏季温度高,散发极快,可以不停地练习书法,秋冬季,可减小蘸水量同样可书写。经自主研制的超细“米脂”金砖与蟋蟀盆细腻程度相当,作为一种新型金砖的载体,既填补了国内金砖所谓“断之无孔”的神话,又填补了国内对于米脂一样细腻金砖的空白!2004年,此金砖获国家专利,并先后注册了“袁氏堂”“袁中平”“中平澄泥堂”以及“苏宝”四个及实用新型专利300余项。2007年8月,相城区在南亚宾馆举办了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开幕式上,原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周巍峙先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等一行观摩了“相城十绝”,当周巍峙、冯骥才等经过我的展位时,被展位上的金砖书写板深深吸引了,他随即拿起了毛笔,蘸上清水,在桌上摆放好的金砖书写板前面留下了简体的“苏”字。紧随其后的冯主席见状,也提起那支毛笔,略加思索,在“苏”之后填上了一个珍贵无比的“宝”字。此时此刻,我眼疾手快,用手中的相机留住了那寓意深邃的瞬间,“苏宝”一简一繁,饱含两位领导对苏州工艺的希望,蕴含着深深寓意。
琴桌书写板 规格130×45×80cm3
自拜赵凤云先生雕刻学艺之后,我又在金砖上细细琢磨,将学来的雕刻手艺不仅仅停留在了蟋蟀盆之上,走上了金砖雕刻之路。金砖砖雕对于我,同样具有诱惑力。学艺雕塑近二十年,我已将自制的金砖与雕刻艺术完美结合,作品创新,用途广泛。已从小件文玩的摆件、吊件、砚台、书镇、香熏、墨盒、金砖书写板、远红外习字金砖、风泥印章、瓦当复制到大型造壁,用金砖雕刻、书法篆刻等。我在创作路上不断尝试。我认为,传承基于创新,失去创新的理念,传承之路只会越走越窄,我始终记得先辈们自清同治年间辛勤耕耘,制出了第一代蟋蟀盆,也始终不忘儿时趴在那块印有“光绪十八年太祖袁洪德先生”所制的金砖上吃饭,习书法的青葱岁月,不忘初心,在文化艺术的创作之路上甘做孺子牛。
胜战记蟋蟀盆 规格口径14cm 高12cm
- 上一篇:薛家花园的沉浮
- 下一篇:从“明式”到“明意”——“苏作”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