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正月十五民俗
东台是里下河地区繁华城市,也是范公堤沿线核心的地段,自古以产盐出名,境内水网纵横交错,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被誉为“黄海明珠”。东台历史悠久,据考证东台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孕育出光辉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其民俗文化更是有着其独特的一面。正月十五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节日,俗称“元宵节”,东台人对这个节日十分重视,其民俗活动也比较多,有些民俗活动自古以来一直沿袭,而有些民俗活动已经濒临绝迹,下面就讲述一些比较有特点的民俗活动。
炸麻串
在东台元宵节这天,都有“炸麻串”的习俗。“炸麻串”又叫“放哨火”,相传源于明代抗倭。明代中叶以后,被称为“倭寇”的日本海商、海盗,经常到我国沿海武装抢掠,东台属易遭倭患的灾区。为了防备倭寇,人们用柴草扎成火把,里面放入小爆竹,待发现敌情,立即点燃草把,草把通红,并发出噼噼啪啪的炸响声,以引起人们的警觉,大家轮流放哨,把这种草把,称之为“哨火”。有一年正月十五,倭寇马队突袭,有乡民得知立即举起火把示警,大家接警后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迎战,繁星一般的火把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吓得倭寇马匹受惊,四处乱窜,把倭寇从马上重重摔下,大家奋勇追击,杀死不少倭寇。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就形成了正月十五“放哨火”的习俗,因为“放哨火”里的爆竹炸响引起马儿受惊乱窜,人们又称为“炸马窜”,久而久之就因谐音形成“炸麻串”的说法。由于“炸麻串”都在田间等空旷处举行,又因为其在新年之初举行,这一习俗又被人们应用到对农田的丰收期盼之中,每到这一天的晚上,人们就会点燃手中的麻串,在自家的田埂上边舞动边唱着祖祖辈辈传下的歌谣,田间一束束舞动着的精灵,点燃着人们对丰收的期望。
“麻串”把子一般用“草荒田”的红柴草的秸秆做主材料,因这种柴草粗硬,耐火,经得起燃烧。外加糯稻草做箍扎成,一般扎成12节,闰年加一节,扎成13节,在每道草把节里分别插上一颗小爆竹,每燃完一节,就响起一颗小爆竹,增加热闹、欢乐的节日氛围。
炸麻串的时间是在元宵节的傍晚,正是金鸟(太阳)西坠、玉兔(月亮)东升之际,人们从家里点上“麻串”把子,然后喊两声“正月半,炸麻串”,将“麻串”把子舞几下,然后加快脚步,向田里走去。到了自家的田埂上放开喉咙唱起了:“正月半,炸麻串。拾个穗头称斤半,爹爹称给奶奶看,奶奶称给爹爹看,两人嘴咧得像个大洋(瓷)盘。”“正月半,炸麻串。人家的菜,洋钱大,我家的菜,盘篮大;人家的菜,生了癞,我家的菜,上街卖!”“正月半,炸麻串。人家的菜,挑一行,不够老娘尝一尝;我家的菜,挑一棵,全家吃得暖和和”等许多民谣。
这天傍晚的四周田野里,到处是飞舞的火把,“正月半,炸麻串……”的呐喊此起彼落,蔚为壮观。田边照完了,然后再到自家的场头,围绕着场头转一圈,又围着宅地转一圈,最后在麻串就快点燃完的时候,立即把剩下的麻串把子放在天井里,对着菩萨的地方放。据老人说炸过麻串的田块不生害虫,剩下的麻串把子烤米团吃,团被烤黄了,吃起来香味四溢的,相传吃了“麻串”把子烤过的团或馒头腰不疼。人们炸麻串的时候都要看火势,看火色,火势熊熊表示年景兴旺,五谷丰登;火色泛白表示今年是水年辰,泛红表示为旱年辰,其实,炸麻串还是对农田有益的,因为炸麻串可以烧掉一些田边的枯草,这些田边的枯草是害虫的越冬栖息处,将它烧掉,既能减少虫害,又能肥田,民间至今流传这样的农谚:“要想来年虫子少,冬天去掉田边草。”炸麻串正好在田边一路转下来将田边的枯草燃尽,农民们自然乐于这一活动,放眼四野,那上下翻腾的火把,那酣畅淋漓的呐喊,尽显了古代“刀耕火种,治虫肥田”的遗风,让人感受到一种雄浑、粗犷的乡野气势。
上灯圆子落灯面
在东台元宵节期间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一说,正月十三为上灯,正月十八为落灯,意即正月十三要吃圆子,而正月十八落灯吃面条。
关于这样的食俗,东台的老人们的解释是,吃元宵象征“圆圆满满”,吃面条象征“顺顺畅畅”。这里的“圆子”,也就是“汤圆”。东台人把实心的小糯米圆子叫“天竺果”,把有馅心的糯米圆子叫“汤圆”。《真州竹枝词引》中说:“元宵者,搓糯米粉,包桂花卤于中而为团,所以像月圆也。”煮熟的汤圆浮在汤中玉白圆润,宛如一轮明月,东台人就连做汤圆的糯米粉也叫做“月粉”,可见东台人很早时候就把汤圆比作月亮,寓意着团团圆圆。正月十三吃汤圆也就是期盼着元宵节到来之际,一家人能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而吃面条是在正月十八落灯的晚上,《真州竹枝词引》也云:“十八日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亦家自为宴,以志庆。十九日拜藏影像,洗除欢乐,欢乐俗名挂乐,谚曰:家家撕挂乐,人人寻下落。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肆,而年事以毕。”这一段话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正月十八落灯要吃面条,但答案已经隐含其中:正月十八“年事以毕”,从今以后要“人人寻下落”,“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肆”,吃上一碗面条,是预祝人们在即将开始的生涯中,诸事都能像吃面条一样“顺顺畅畅”。
吃汤圆也好,吃面条也罢,都是东台人对元宵节过后日常生活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安排。
酒酿天竺果
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东台民间还有吃酒酿天竺果的说法。
为什么要有这一习俗呢?相传宋代,江苏东台西溪盛行佛教,素有九庙十三寺七十二庵堂之说。寺庙里的出家人每次做佛事的时候,都要吃一种用糯米粉做的桂花小圆子,作为腰点,民间俗称“天竺果”。北宋天圣四年(1026),范仲淹曾在这里主持修筑挡海大堤。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民工们在海边筑堤冻得浑身直抖,工程进度很慢,眼看元宵将到,工程难以结束,范公愁得夜不能寐,坐在灯下苦苦思索。驻地的一位老人家看到范公这样为民操劳,于心不忍,特地热了一壶家酿的糯米陈皮酒,炒了两个菜,煮了一碗天竺果,给范公做夜宵。范公喝了几口酒,突然大笑道:“有办法了!”范公想到酒能取暖,但喝多了又会误工,而酿酒用剩的酒糟,既不会醉人,又可取暖,将它和天竺果一起煮食,既当饱又能取暖岂不两全其美。于是,范公命人找来酒糟和天竺果,煮了满满一大锅,第二天大早,分给民工每人一碗,民工吃过这又烫又甜,酒香扑鼻的早点,浑身热乎乎的,精神大振,工程进度加快,大堤很快就完工了。因为吃酒糟天竺果的这天正逢元宵节,东台人为了不忘范仲淹对东台人民的恩德,每到元宵节到来之际都要吃上一碗热气腾腾带有深情寓意的酒糟天竺果。不过,酒糟天竺果已不再用酒糟,改用酒酿,并以果仁作馅,使其味更加香甜爽口。
元宵节吃酒酿天竺果,在其它地方很少能看到,它说明东台人能从简单的食品渊源中寻找出吉庆和感恩的含义,这也是东台人的独到之处。
闹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流传到寺庙之中。
东台有江苏历史上最早的寺庙——汉广福寺,据《西溪遗志》第五章载:“东广福寺,在镇东,相传建自汉武时,名承福院。唐武德中重建,名永安寺。宋改圣寿寺。绍兴间改今名。内有星居院十区,亦为潜轩院。西广福寺,在镇西,相传建自汉章帝永和中,名奉孝寺。唐亁元间废。后与东广福寺同赐名永安寺。宋治平四年,同赐名圣寿寺。绍兴间,更名曰西广福寺。今则与东广福寺合并称广福寺。俗称宝塔寺。”又据清嘉庆《东台县志》第三十五卷《寺观》载:“西广福寺,在西溪镇西。相传建自汉章帝永和中,名奉孝寺。唐亁元间废。后与东广福寺同赐名永安寺。宋治平四年,同赐名圣寿寺,绍兴间更今名。”由于佛教文化的盛行,东台也就最早开始搞赏灯活动了。
东台历来就有元宵张灯观赏的风俗,元宵节也称“灯节”或“上元节”,“闹元宵”是其高潮,过去花灯均为群众自发,经费自筹。东台街上的提灯游行办得很具特色,曾驰名于泰州、扬州、南通、盐城等市,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来东台观灯,有龙灯、九狮图、八骏马、七巧灯、锣鼓棚、河蚌精、荡湖船、挑花担、踩高跷,以及古老的张荷花、八仙过海、舞龙灯等等。后来,灯会中又加入了打莲湘、打腰鼓、吹拉弹唱乐队。花灯游街既具有东台本土风情又体现时代特色的节目,给群众的春节文化娱乐生活营造了祥和、喜庆的氛围。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如今,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已经演变为连续举办了5年的“正月初二民俗踩街活动”,深受城乡居民的欢迎。过去用于观赏的灯会,主要集中在彩衣街、马公桥一带的商铺,灯会的彩灯五光十色、形态各异,从大年后就热闹起来。上灯以后,大街小巷,满城是提的、举的、拖的、推的、跨的灯。以前孩子玩灯上街,可以到熟人家换蜡烛。现在有塑料的灯,用电池,能放音乐,随着时代前进了。
正月十五的民俗是东台民间生活的缩影,随着时代的变革与进步,一些良风美俗得到了传承和发扬,而一些旧风陋俗逐渐被摒弃。了解家乡民俗,我们似乎聆听到历史的足音,触摸到时光辗转的痕迹。在喧嚣、纷繁的现代生活中,这些民俗也能还原我们心灵深处温馨、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