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陆羽与丹阳
陆羽(约733—804年),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被尊为“茶圣”、誉为“茶仙”、祀为“茶神”,唐代著名茶学家,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创作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陆羽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三岁时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法师在西湖边拾得,并抱回寺中收养。从小在寺中长大的陆羽,不但学会了识字,还学会了烹茶事务。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进逼长安,中原士人多避乱江南。二十四岁的陆羽加入难民队伍逃亡,过江流落至太湖流域的吴兴(今湖州)、无锡等地,由此与太湖流域的丹阳结下了不解之缘。
结交丹阳挚友
陆羽初到江南,结识了时任无锡县尉的丹阳籍大诗人皇甫冉。皇甫冉,丹阳皇甫庄人(今属丹阳导墅镇),比陆羽大十七岁,状元出身,是一位多才多艺,怜才重友之士。皇甫冉也是陆羽初来江南结交的第一位挚友。两人一见如故,友谊殊深。
陆羽在皇甫冉寓所逗留期间,还经常到周边县市茶山进行考察,皇甫冉也为陆羽的茶事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皇甫冉写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诗:“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该诗记述了陆羽的采茶活动和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陆羽寓居丹阳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二十七岁的陆羽选择润州丹阳县(今丹阳市)作为旅居地,开启为期一年多的丹阳旅居生活。
从过江避乱开始,这一年是陆羽来到江南的第四个年头。陆羽寓居丹阳可能是受到了好友皇甫兄弟的鼓励与关照。他在丹阳运河畔,选择距云阳古驿不远处的“鱼竿村”建造寓所居住。期间,他除了遍访丹阳的山川寺观外,还游历周边扬州、镇江等地,考察长江两岸名山大川、古刹茶园,品鉴井泉、比较水质。陆羽的《水品》中记载,当时考察内容包括了丹阳观音寺水、扬州大明寺水、镇江金山扬子江南零水等名泉佳水。
唐上元元年(760年),陆羽离别丹阳,隐居太湖南岸的湖州山间。
品评玉乳泉水
陆羽寓居丹阳期间,曾多次拜访位于丹阳城北郊的惠山观音寺,并品尝位于观音寺大殿前著名的玉乳泉水。观音寺初建于西晋太康年间,规模宏大。寺中殿宇庄严,香烟缭绕;寺院内外,岩松偃盖,竹篁萋萋。寺后有座读书楼,是陆羽的挚友著名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俩当年读书治学之处,自古就是丹阳著名的文化古迹。玉乳泉,晋太元时凿。由于是好友皇甫冉兄弟家乡的名胜,陆羽对丹阳观音寺及玉乳泉早就耳熟能详,因而来此拜访更感熟悉与亲切。
陆羽对各地名泉好水有着独特的鉴赏能力。他认为好茶应配甘泉,香茗才更淳美。自二十四岁渡江离开家乡后,陆羽对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江河山川、风物特产,尤其是茶园、名泉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并进行鉴别比较。陆羽在《茶经》中向品茶人推荐了天下二十名泉,其中就包括了丹阳观音寺玉乳泉,虽仅列第十一位,但也属名泉上品。而与陆羽同时代的另两位茶道专家张又新与刘伯刍,则将丹阳玉乳泉评为“天下第四泉”。南宋陆游在《入蜀记》中形容玉乳泉“名列水品,色类牛奶,干冷熨齿”。
避乱丹阳延陵
唐宝应元年(762年)秋,浙东台州发生袁晁兵乱,并蔓延至湖州。三十岁的陆羽只得离开湖州,移居茅山脚下的延陵县避乱。这里交通闭塞,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避乱的好去处。陆羽的好友刘长卿写有《送陆羽之茅山,寄李延陵》诗:“延陵衰草遍,有路问茅山。鸡犬驱将去,烟霞拟不还。新家彭泽县,旧国穆陵关。处处逃姓名,无名亦是闲。”诗中李延陵为延陵县令李挚。
重访丹阳探友
唐大历五年(770年)春,三十八岁的陆羽重访丹阳,探望在家乡养病的挚友皇甫冉。两人相聚十多日后,陆羽再赴越州(今浙江绍兴)谒鲍防,皇甫冉抱病写《送陆鸿渐赴越》诗并序相赠。
挚友的来访,给病中的皇甫冉带来了欢乐,当时他羸弱的身体连开门都觉得吃力,可是好友重逢,顿觉精神振奋,喜悦无比。十数日的相聚,宴谈永日,交流学问。陆羽不仅精通歌赋韵律之学,还深明儒学要旨和佛学真谛。他渊博的学识,令皇甫冉很是感佩。正当雅兴犹浓,却又分手在即,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岁月沧桑,“茶圣”陆羽寓居丹阳距今已过去了1260多年,当年的寓居地“鱼竿村”已不知所踪,但古运河遗迹还在,云阳古驿及观音寺遗址犹存,陆羽当年品鉴过的玉乳泉也保存尚好……这些都是千年古城丹阳历史文化的珍贵遗存,是丹阳永久的乡愁记忆,希望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作者单位:丹阳融媒体 丹阳市委办 丹阳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