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的状元文化
在江苏淮安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中,以明代嘉靖年间两位状元沈坤、丁士美为代表的状元文化,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沈坤(1507年-1560年),字柏生,号十洲,明朝南直隶淮安府大河卫人(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祖籍苏州府昆山。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谕德、南京国子监祭酒。1557年起,守丧居家期间,倭寇来犯,沈坤变卖家财,组织抗倭义军,取得巨大胜利。1560年,被诬陷入狱,受酷刑折磨而死。
沈坤状元府 王昊 摄
沈坤一生最显著的事迹是为国纾难,抗击倭寇。他在国家有难时散尽家财,组织义军;他在百姓遭殃时不畏牺牲,挺身而出;他在面对强敌时有勇有谋,英勇善战。他的一生不以官显,不以文名,而是以一个铮铮铁骨、赳赳硬汉的“武状元”和“抗倭英雄”形象名垂后世。
丁士美(1521年-1577年),字邦彦,号后溪,谥号“文恪”,明朝淮安府清河县人(含今淮安市淮阴区、清江浦区)。1521年出生在清河县城(即今淮阴区马头镇),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侍读学士、掌翰林院事、太常寺卿、国子监祭酒、东宫侍班官、经筵日讲官、视篆翰林院兼教习庶吉士、礼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曾主持纂修国史、实录及襄校重录传世瑰宝《永乐大典》;主持多次重要科举考试,为国选材;主持国子监、翰林院,整顿学风,革除弊端;担任隆庆、万历的经筵讲官和日讲官,善于教导,敢于建言;在礼部、吏部任主要职位,忠于职守,勇于改革。1575年回乡守孝,1577年病逝。逝后赠礼部尚书,谥文恪,赐祭葬,祀乡贤。
首届丁士美状元奖学金发放 赵启瑞 摄
丁士美在其一生备受称道的品行操守以及史料记载的诸多事迹中,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他为学勤奋笃志,虽出身寒门而不坠青云之志,矢志于学、坚持不懈,终于走上科举的顶峰;他为官忠于职守,勤勉务实,公正刚直,敢于建言,清正廉洁;他为人敬谨谦恭,睦亲厚友,忠孝两全。他几近完美的一生,堪称为学、为官、为人的典范,史称丁士美“淹贯经史,正直忠厚,朝野共欤”,并有“缜密端重,以道义自持”“居家廉谨,许国忠贞”“纯孝见称于乡曲,雅操推重于朝端”“砥行植名,甘贫乐道”“高维谊凤,清操振世”等评价,万历皇帝称其为“师儒之范”。
作为淮安乃至苏北地区历史上仅有的两名状元,沈坤、丁士美身处同一时代、同一地区,一武一文,恰如双子星座,闪烁在历史的浩瀚星空中。
作者单位:中共淮阴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