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南宋名臣张守与鸣珂巷的传说

2023-02-28    侍建国

常州鸣珂巷的记忆总跟觅小相连,它是我成长的首阶段。很多伙伴,既是邻里,亦为同窗,上课放学厮混一起。

传说鸣珂巷的荷花池曾是宋代名臣张守“四老堂”的原址,那是常州人民敬仰张守的人品和才能而流传开的。常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人民景仰历代寓居的名人,且引以为邻,遂成美谈。首先,鸣珂巷的名字,在常州的众多弄堂中显得含蓄而文雅。它有二义:一与“鸣珂曲”同,曲指小巷,出自唐《李娃传》——尝游东市还……至鸣珂曲。另一义将鸣珂二字拆开,前字表声响,后字表饰物。窃以为,常州鸣珂巷名称的来源,大概跟它隔壁的玉佩弄有关。玉佩指古代贵族妇女的装饰品,鸣珂正与玉佩呼应。鸣珂巷自得名起,一直是达官贵人的聚居之地,看25、26、36、51、58号院子的格局,它们的主人非同寻常。可惜上世纪末的旧城改造,把整条巷子夷平,仅留头上一截。

薛焕炳著《常州街巷》中的鸣珂巷旧貌

薛焕炳著《常州街巷》中的鸣珂巷旧貌

再说张守的事。南宋名臣张守,崇宁元年(1102年)登进士第,初任监察御史,后拜参知政事,先后知绍兴府、福州、平江府等,绍兴十四年知建康府,次年卒,谥文靖。《宋史》有《张守传》,张守文集《毘陵集》(十六卷)辑入《四库全书》,编纂者在文集《提要》中高度赞扬张的才干:史称守家贫好学,过目不忘,故所为文,具有体干,而论列国家大事,是非利害,如指诸掌,绰有经世之才,尤非儒生泥古者所可及。

张守为官正直,归休后的行为亦受赞誉。南宋光宗年代太常博士娄机给张守“文靖”的谥议中这样评价:公未老即退就闲逸,视中兴之佐,前后几公,功名盛矣,鲜克全备,独公优游里居,身名俱泰,生而望尊,殁而礼崇,平生无一毫之玷,可谓善终如始者矣。钟必万(南宋《会要》总修)所撰的复议,亦有同样赞辞:归休里门,身名俱泰。从这两篇官文看,张守在位时,无一毫之玷;归休常州后,身名仍为人称颂。

鸣珂巷东段7号住宅今貌 陈伟堂 摄

鸣珂巷东段7号住宅今貌 陈伟堂 摄

坊间流传张守所筑“四老堂”在鸣珂巷荷花池。通过对比史料,笔者倾向《毘陵集》中张守自己对居所的表述。现存张守文集《毘陵集》十六卷,经核对201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新版本,张守对自己归休里居的地点描述有七句:

退伏田里,以毕余年。

以养疾于田间。

因君相问为官意,不买毘陵附郭田。

荆溪休老,愿谐退缩之心。

将结庐荆溪之上而老焉。

一派荆溪过枕前,喜从人境得幽偏。直疑身在烟波上,卧送飞帆落照边。

系舟常傍柳堤荫。

前三句跟田有关,第三句“不买毘陵附郭田”表明张守藐视南宋为官置田的风气;当时此风盛行,同朝词人辛弃疾竟作词怒斥儿子以家中田产不足反对自己归休。张守此句表明他未在常州购置田产。

后四句都跟荆溪有关。此外,张守在《和答诸兄弟四首》中描述了兄弟相聚的地方:似闻小筑西湖上,择胜浑输一着先。张守于此句后加注:兄弟各有别墅在滆湖之滨。滆湖在常州城之西南,张氏兄弟常在此泛舟下棋,诗中把滆湖称作西湖,说明他们偏好依水而居。

《毘陵集》收张守散记《四老堂记》,它记录了张守晚年归毘陵私第建造寓所的经过。《四老堂记》对建屋起因和年代表述得很明确:又明年(即1142年)……余以病瘁里居,无复异时惊忧转徒之患,乃于舍西得荒瘠之地,诛茅筑垣,结庐其中。该散记撰于绍兴十三年岁次癸亥,可推断“四老堂”始筑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成于十三年(1143年),时年张守六十。张次年知建康府,数月后病逝建康。从绍兴十二年到十四年,张守闲居“四老堂”前后仅三载。

从“于舍西得荒瘠之地”看,张守是在旧舍的原址进行扩建。“四老堂”占地数亩,平实无华,褊迫简陋常为所过贵公子窃笑。张守这样描述“四老堂”景观:中敞三楹以度暑,东西北各为一室以御冬。南有故池,增植莲芡,鱼游而龟曳。堂之前后杂莳花竹,鹤唳而鹿呦……然地才数亩,东西褊迫,无高山流水之胜,无奇花怪石之玩,无洞户曲室丝竹歌舞之丽。宾客益落,门庭寂然,豪士贵公子往往过之而窃笑也。散记虽引用韩愈《示儿》四句:“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但张守处事谨慎低调,归故后不似韩退之那般“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南有故池表示旧舍有池塘,后人说该池就是鸣珂巷南边的荷花池,并以此推测张守建造的四老堂就在原鸣珂巷荷花池。

鸣珂巷东段7号住宅今貌 陈伟堂 摄

鸣珂巷东段7号住宅今貌 陈伟堂 摄

据《毘陵集》的相关叙述,张守晚年的常州居所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有小片荒瘠之地;二有行舟河道,以便亲友往来。常州城北的鸣珂巷连同荷花池,不具行舟条件。上世纪鸣珂巷已无行舟河道,看清宣统元年的城区绘图,有一小水道沿今西横街向东,经过府西巷、府东巷。市二中(旧府学)西边的城河虽可行舟,但邮电路一段无码头,且河道不宽。如果把这两条狭小水道算作张守颇为自得的“结庐荆溪之上而老焉”的荆溪,不合他为人处世的严谨风格。

再看荆溪所在。古人诗文里常以古地名、河流名、山川名代称居所,如王安石的《送沈康知常州》以荆溪、兰陵互代,二者均指常州。王安石在常州为官时热心水利工程,自然把常州的水道荆溪作为兰陵的别称。

荆溪在今宜兴(自隋朝起属常州),其北边连接滆湖及武宜漕河和常州南运河。南运河边有古毗陵驿,在今弋(驿)桥附近。南运河通荆溪,该驿旧名荆溪馆。张守的晚年居所大概在古荆溪馆附近,亦为“四老堂”所在。张守墓在旧怀德乡黄林,张氏后人葬于今城南西林街道朱夏墅一带。张守所筑“四老堂”大概在常州城南运河畔,确切地点尚待进一步挖掘。

事迹考证看史料,民间承传靠声誉。传说张守在鸣珂巷荷花池修筑“四老堂”,它彰显了常州历代百姓仰慕张守的才能和为官的高风亮节,并将张守的高尚人品世代相传,这是毗陵人弥足珍贵的人文遗产。

作者单位:常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