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在传统文化上开出创新之花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展现新作为,着力把江苏打造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地,是江苏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本版聚焦爆款民族舞剧《红楼梦》、昆曲现代戏创排、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江苏文库》、桃花坞木版年画传承四个案例,关注它们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统文化上开出创新之花,讲好发生在江苏大地的中国故事——
舞剧《红楼梦》
昆剧《瞿秋白》
数字化《江苏文库》
桃花坞木版年画
舞剧“红楼梦”,一场经典与当代的对话
红楼一舞,引人入梦。
两年前,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的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横空出世,两年来,舞剧《红楼梦》所到之处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成为中国演艺市场“现象级”顶流作品。
究竟是怎样的“魔力”,让一部《红楼梦》在持续走红两年之后,依然能够点燃观众的热情?
2019年,江苏大剧院一次内部创作讨论会正在热火朝天地举行。下一部作品演什么?意外的是,一群年轻人集体把票投给了《红楼梦》。
决定创排舞剧《红楼梦》,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冒险”。《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耀眼明珠,创作者要将这部内蕴深邃、人物众多、场景繁复的文学作品呈现于舞台之上,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
“敢于吃螃蟹”的江苏大剧院邀请来了黎星、李超两位青年舞蹈家共同执导,主演班底也都是清一色充满青春活力的90后。既要尊重原著,又要融入当代精神旨趣,这考验着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智慧。黎星坦言,面对体量庞大的《红楼梦》,最难的点在于“取舍”。《红楼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和提炼难度极大。黎星和联合导演李超在反复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发现了最能打动他们的“点”,便是十二位姑娘的命运。最终,他们决定从“金陵十二钗”入手,将作品核心锁定在“青春”“情感”“生命”等关键词上,用年轻且有创新的方式重新打开这部文学巨著。
黎星和李超将原著中的“名场面”改编成了十二个舞段,“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元宵”“丢玉”“冲喜”“团圆”“花葬”“归彼大荒”,十二个舞段各自独立又可串联成篇。剧中还加入了很多别出心裁的设计,让观众颇感惊喜的同时也很认同,比如重新演绎了太虚幻境、元春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黛玉葬花,还特别加入了“团圆”的尾声——在繁华落尽后,“十二金钗”的身姿重现于舞台。导演李超表示,在结尾处勾勒出团圆,是想送给《红楼梦》里所有消逝的生命。
“这样的剧我能刷一万次!”“只有看了舞剧《红楼梦》,才能明白什么是极致的东方美学。”“这是传统的《红楼梦》,也是当代年轻人心里的《红楼梦》。”每场演出结束,无数观众同剧中的人物一同屏息、一起流泪,在社交平台上留下了自己的观剧感受。舞剧《红楼梦》更成为了人们“奔赴一座城”的理由,不少外地观众拎着行李直接从机场、火车站赶到剧院,很多人已是二刷、三刷、四刷。
“这部剧能够出圈火爆,收获如此多的热情和厚爱,背后反映的是当代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由衷认同和热爱,这也让我们更有信心为将来的创作开拓广阔空间。” 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说。
“观众之所以在今天的数字时代走进剧场再品红楼一梦,并不仅仅因为舞蹈中呈现的唯美视觉效果,舞剧《红楼梦》借由经典传统文学所展现的艺术张力,唤醒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张紫嫣看来,舞剧《红楼梦》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古典舞蹈的独特韵味,将中国美学的审美意境呈现在舞台之上,彰显了民族特色的同时,又创造性地赋予了原著全新的生命力。
“这是一次富有创造力的改编。”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汪人元感叹,年轻的创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当代化的阐释,并且找到了精彩的呈现方式,有着令人惊喜的创造和独特的表达,带给了观众超出预期的审美愉悦。
尽管导演黎星曾说,在创作民族舞剧《红楼梦》的过程中,他只是尝试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未曾想到会得到这样大的反响,但事实证明,这群年轻的创作者找到了一条走进《红楼梦》的全新路径,实现了经典与当代的对话,完成了当下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
守根与创新,“水磨腔”成“爆款”
在江苏,发端于苏州昆山、传承600年的“百戏之祖”昆曲,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打开历史的深度、时代的温度和世界的广度,让水磨雅韵绽放新姿,带来春色如许。
11月28日晚,2023年江苏省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昆剧《蝴蝶梦》在南京工业大学上演。校园的剧场内,座无虚席,掌声不断。学生们被生动的导赏、细腻的表演、典雅的曲词和婉转的行腔深深吸引了,演出结束后,又将省昆院长施夏明等一众演员团团围住。
在演出市场格外红火的2023年,这样高光的“昆曲时刻”并不鲜见——
春天,施夏明携《瞿秋白》在广州惊艳亮相,成功获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是江苏省绽放的第54朵“梅花”,也宣告昆剧现代戏“爆款”《瞿秋白》的又一次丰收。
夏天,从“梅花奖”到“昆五代”,省昆的演员们在拥有137个座位的兰苑剧院里“周周演”,并辗转上海、内蒙古等全国多地,通过大体量、多类型的不同题材剧目,让“南昆风华”掀起一阵阵传统文化的热浪。
秋天,柯军、孔爱萍、施夏明赴法国参加“文明遇·鉴:中国昆曲江苏周”系列活动,续写了文明互鉴的佳话:舞台上,《牡丹亭》《伯龙夜品》与经典折子戏专场轮番上演,谢幕7次,法国观众掌声雷动;舞台下,互动体验昆曲艺术的四功五法及妆容服饰,以及在卢浮宫、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等地标“快闪”的全球传播,烙印“东方之美”。
初冬,他们带着对古典昆曲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蝴蝶梦》走进各大高校,点燃青春之热爱……
施夏明说,作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他的内心常常被一个个饱满而热烈的现场充盈着、温暖着。而每当此时,恩师石小梅的话语就会穿越时空在他脑海中闪现。“从上场门到下场门只有短短几步路,希望你用毕生精力去走好这几步路。”“你得回来,你得回到昆曲的家门当中来。”前一句是他参加江苏“名师带徒”人才培养计划拜师学艺时老师的谆谆教诲,后一句则是他创排《瞿秋白》时,在传承和创新“尺度”中苦苦追寻时被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
2019年起,省昆陆续创排《梅兰芳·当年梅郎》《眷江城》《瞿秋白》,不仅是近40年来江苏昆剧首次大体量、集中化创作大型现代戏,也用演出的大获成功打破了关于昆曲艺术无法创排出有影响力、有生命力的现代戏之陈见,《瞿秋白》更是入选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剧类优秀作品奖。
“如何把握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度,是我们每一位青年演员都要谨慎思考的问题。”施夏明说,从排演《梅兰芳·当年梅郎》时的“话不会说,路不会走”,到坚持中州韵唱念,创新出传统质感的新程式化动作,呈现出舞台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从观众对昆曲现代戏的天然抵触,到走进剧场后连连击节称赞……每一步都是艰难又幸运的。施夏明说,昆曲之创新,就是用传统“折子戏”的创作原则,赋予新创作品古典美学品格。
“你们遇上了一个好的时代!”这是石小梅老师对施夏明说过很多次的一句话,也是他一路走来最真切的感受。如何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实现古老昆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施夏明看来,这是一个“捏合”过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根脉,通过创新的、生动的载体和形式,将人们的心紧密相连。
新剧目《诗宴·唐才子传》和《世说新语》之“情之所钟”正在紧张地排练中,将分别在2024年初和春季首演。排练场上,施夏明和他的年轻团队内心越来越清晰:“我们将继续坚持两条腿走路,以传承守根,将老祖宗留下的瑰宝传下来、传下去;用创作开拓,在‘南昆传统审美标准’上‘化用创新’,不断丰富昆曲剧目的宝库。”
数字化《江苏文库》,一键通达千年文脉
近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一批观众正兴致勃勃围在江苏展台前,现场观众凭借互动触屏,皇皇726册《江苏文库》珍贵古籍通过数字化“触手可及”。点击任意一个封面,相应的典籍内容就会自动跳出,可谓一键通晓千年文脉。“太震撼了!”现场一位高校老师激动地感慨。
“打造《江苏文库》数据库,就是要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优秀典籍能为普通人所用,形成面向大众的江苏经典文化数字化百科全书,让传统文化走出深闺得到更有效的传播。”凤凰传媒数字化中心副主任蔡立对记者说。
2016年,由江苏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全省性文化发展战略工程——“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正式启动。《江苏文库》由《书目编》《文献编》《精华编》《史料编》《方志编》《研究编》六部分组成。截至2022年底,已出版1002册,收录与整理文献1985种。据介绍,《江苏文库》目前已完成726册图书数字化工作,其中包含影印本557册、排印本169册,年内还将完成260册图书数字化工作。
“《江苏文库》数据库,对我们高校老师来说,真的是一个宝库,很多资料‘信手拈来’。”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王婷经常使用此平台查阅资料,获益良多。“在数据库,可以在线阅读数字版高清图像,既能看到原版,又能放大缩小,精度高。平台的功能强大,使用纪年换算、联机字典、查阅批注这些工具,根本不用切换页面,就能及时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僻字、纪年等疑难问题,这种体验是纸质典籍无法提供的。”
《江苏文库》还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对古籍内容深度数字化进行探索。今年9月,南师大文学院、南农大信息管理学院等高校举办古汉语机器翻译国际评测比赛,比赛的测试语料就选自《江苏文库·精华编》的《金楼子》和《后山谈丛》,共2000句,参赛队伍用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系统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和英语。“我们从《江苏文库》中挑选部分文本作为比赛内容,这样既能尝试人工智能处理《江苏文库》内容的效果,也有助于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对江苏文脉和《江苏文库》进行传播。”蔡立说。
在“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推进中,南京图书馆(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承担了《书目编·典藏志》的编纂,南图不仅借用数字化技术,强化数据库建设,让读者在线阅读各种古籍,还通过视频形式解读古籍之美。
南图历史文献部工作人员史星宇介绍,“江苏古籍珍本欣赏栏目”短视频目前已推出21篇,由南图工作人员介绍珍本的作者及版本来历;“馆员说展品”等短视频,以通俗的语言、丰富的书影,讲述南图藏品,让曾经束之高阁的古籍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为让更多年轻人对古籍产生兴趣,南图还推出情景剧和微电影。南图的两位年轻馆员,一位是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另一位是历史学专业硕士,按照清代袁枚《随园食单》的记载,化身“厨师”,边做菜边讲述此菜的来历、制作方法等。读者通过观看短视频,不仅能够了解《随园食单》,而且可以按照视频介绍的步骤,还原袁枚笔下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人责无旁贷。今年9月,由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文脉里的长江——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青年学者圆桌论坛”上,《江苏文库》的8位青年研究者,从各编不同的角度,提炼和展示长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与大众进行沟通、交流、碰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丁惠平说:“文脉既要传承,更要传播,我们青年学者既是研究者,更应该是翻译者、传播者。”
让“桃花坞木版年画”重返日常生活
11月22日,小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桃花坞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乔麦在朋友圈发了一幅年画,年画中一锅热气腾腾的砂锅鱼头,奶白色的鱼汤冒着泡,不远处茶梅绽放。这是小雪节气,苏州人饭桌上的真实写照。
今年,乔麦以苏州二十四节气美食为主体,辅以花卉和织锦纹样,创作了24幅桃花坞木版年画,记录姑苏的岁时风物。她希望以这样接地气的方式将苏州人的生活铺陈开来,让“桃花坞木版年画”这项传统民艺重回人们的生活。
“无画不年”,曾是苏州人的一句老话。桃花坞木版年画,这项始于明盛于清的传统技艺,继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线条细腻,色彩淡雅,寓意丰富,极具人文气息。2006年,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然而,随着过年贴年画风俗逐渐凋敝,这项技艺几近失传。
出生于1982年的乔麦“入门”时,恰逢这项技艺的“低潮期”,当时,她在学校展览上被年画秀丽雅致的风格吸引,便义无反顾一头扎了进去,前后师承桃花坞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房志达、王祖德大师,如今已有20个年头,谈及当初的选择,乔麦的回答就干干脆脆四个字:因为喜欢!
年画创作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乔麦认为,桃花坞木版年画技艺上一定要原汁原味保留传统,但在内容表达上,必须体现创新性和时代性。
传统年画多以祈福纳祥、趋吉避凶题材为主,乔麦将传统年画中的元素提炼出来,融入了江南风光与自己的心境,创作了《午候》《江南》等系列作品。2023年发布的《姑苏二十四节气食景图》系列版画,分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个部分,人文匠心的风雅精致,张弛有度的忙闲自如,精致的“苏式生活”在一幅幅作品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年创作一幅生肖年画,是乔麦坚持了10多年的习惯,去年《儒虎添翼(亿)》中,构图最中间的是一只老虎,虎背翅膀延伸出“一亿通宝”铜钱,寓意生活上“儒”虎添翼,画面内部的牡丹花、石榴寓意吉祥富贵,外圈的钟表、音符寓意珍惜时间和倾听自我。记者采访她时,乔麦正在构思龙年生肖图,她准备将C919、芯片突破等2023年国家大事记元素融入到龙年生肖年画创作中。
这些年,乔麦一直在尝试拥抱各种可能性,积极地用年画的美好寓意点亮现代生活,推出了丝巾、拎包、桌旗、餐垫、抱枕、保温杯等文创产品。她还开发了年画体验课程,打造年画主题民宿……她希望通过这些“跨界”让年画变得更时尚、更现代。
制作年画是个艺术活,也是个技术活儿。乔麦介绍说,一幅年画的创作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开箱5道工序,“学会画稿要5年,学会刻版要4年,学会印刷要2年……”与其他木版年画相比,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套色印刷,完成一幅年画,通常要刻制10多个版,每个版刻制不同内容,即便是四五年的学徒,也不敢自称熟练掌握了这项手艺。
这两年,乔麦明显感觉到,对桃花坞木版年画感兴趣的人多了,时常有外地团队来预约她的年画体验课,工作室来了新学徒,一位90后,一位00后,他们伏案刻版的样子让乔麦很欣慰。
乔麦的年画工作室位于姑苏区的一条老街上,门面不大但别致,她喜欢泡上一壶茶,打开工作台灯,用拳刀安静地刻版,这个时候,她的内心最踏实。
对乔麦而言,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中国人的纸上理想国,她期待更多人发现它的美好。如今这项技艺已经敞开了心扉,笑眯眯地盼着年轻人进入它的世界,面对越来越多慕名来工作室的年轻人,乔麦都会停下手上的活儿迎接他们,邀请他们体验刻版、印刷等制作过程,“真好,我们又多了位喜欢年画的朋友!”
- 上一篇:江苏丹阳:一场农民队与老战士队的篮球友谊赛
- 下一篇:走出新路子 锡剧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