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淮安曾是全国漕船制造中心

2024-01-30    顾文 刘嘉鹏 刘权

“三代以下,国用之资莫大于漕运,漕运之器莫大于舟楫。”漕船对中国古代漕运起着重要作用。在如今的江苏省淮安市的里运河南岸,明嘉靖年间,曾建立起一个绵延23里、有工匠6000余名的“清江漕船厂”。其规模之大、建制之高、产量之多,堪称全国漕运造船业中心。

《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明代漕船式样

《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明代漕船式样

永乐七年(1409年),平江伯陈瑄督漕时,在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清河(今淮安市淮阴区)之间的运河沿岸建起了漕军各卫所造船厂房,“令各卫所官旗鳞次而居,以为造船之所”。

永乐十三年(1415年)起,工部差督水司主事于清江督造漕船,设工部分司和工部厂。工部分司署在今淮安市西大街东段北侧,另有工部厂,即“工部分司别署”,位于大闸口南。该工部主事还兼管征收清江漕船厂造船材料的抽分厂,以及建于清江浦运河上的板闸、移风闸、清江闸、福兴闸、新庄闸五闸和清江东、西二坝。清江提举司在工部厂南,淮安府东河船政、扬州府西河船政等同知公署在工部分司署东北。

在对清江漕船厂的管理上,正统二年(1437年)专设清江提举司进行管理。

当时,与清江漕船厂同时建设的还有位于山东临清的卫河船厂。据《漕船志》记载,二厂所辖区域及造船比例为“南京直隶、江西、湖广、浙江各总里河浅船俱造于清江,遮洋海船并山东、北直隶三总浅船俱造于卫河,大约造于清江者视卫河多十之七”。

嘉靖三年(1524年),卫河厂归并清江厂,并搬迁至清江浦,成为其属下的四总厂之一。此时,清江漕船厂共辖82卫所船厂,大概位置在淮安市清江浦区的里运河南岸,总长共计23里。其中,京卫厂辖34卫厂,卫河厂辖18卫厂,中都厂辖12卫厂,直隶厂辖18卫厂。另外,清江漕船厂还辖有京卫厂、直隶厂、中都厂三处草场,“逐年差拨官军依时打草,苫盖修补”厂房。

《漕船志》是记载明代漕船的一部专志,因所记内容以清江漕船厂为主,又称《清江漕船志》,由此可见清江漕船厂当时在全国的地位和规模。

明永乐年间,清江漕船厂建立之初,还曾打造海船。据《漕船志》记载,“先年,遮洋船多隶清江厂成造。”为此佐证的,还有明代郎瑛《七修类稿》中所记:“淮安清江浦厂中草园地上,有铁锚数枚,大者高八九尺,小亦三四尺者,不知何年之物,相传永乐间,三保太监(郑和)下海所造。雨淋日炙,无点发之锈,视之真如银铸光泽,犹日用于世者。”20世纪50年代初,在拆除清江浦龙汪闸时,刨出过一丈多长的大铁锚,由此可知当时清江漕船厂所造海船之大。

正统之前,清江、卫河船厂分造各省漕船及遮洋海船,但具体数目没有严格的规定。至正统年间,额定天下船数11775艘(多为内河漕船,遮洋海船约500余艘),合用官军12万人以上。每年清江厂额造漕船532只8分,卫河厂147只5分,合计680只3分,所造漕船占全国漕船的近六成。弘治三年(1490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漕船志》对清江漕船厂所造船只数目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每年造船数目400至700艘不等,50余年间造船27031艘。加上嘉靖三年(1524年)卫河厂归并后造的2125艘,半个世纪,清江漕船厂造船近三万艘。

随着时间推移,漕运环境发生了变化。清雍正以后,各卫所漕船不再于清江漕船厂打造,改归各卫所自造,清江漕船厂裁撤,这个叱咤中国造船业近四百年的“巨人”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者单位:淮安市档案馆 淮安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