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崇宁路上旧书香

—青衿累叶的锡山许氏书香世家

2024-03-07    许树铮

崇宁路在无锡市中心,这里举目高楼林立,入夜则灯火璀璨,一片繁华景象。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这里还是一条河,名曰“六箭河”,河上一座“斜桥”,桥之东,北岸是“小河上”,南岸为东河头巷。桥之西,北岸“大河上”,对岸是师古河。这里是明清两代无锡城人文渊薮之“寸金地”,旧城中秦、孙、王、侯、许诸望族世居之处,雅致考究的宅第鳞次栉比,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1cecec16-d9d6-4b79-adae-c7c1f0b70a12.jpg

许氏故居、原无锡崇宁路38号内砖雕门楼(许树铮 提供)

昔日,小河上隔河为邻住有三个许姓世家。既翕堂许氏,乾隆年间从福建长乐迁徙过来,现今蜚声海内外的史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匹兹堡大学教授许倬云先生即其后人。宝善堂、继善堂为锡山许氏,是清代藏书家、文献学家许仲堪后裔的两处宅第。另有一处名曰“钦使第”,即清末首任驻意大利公使许珏(字静山)家族,康熙十八年(1679)自安徽歙县迁入。四宅三许,同为唐睢阳太守许远后人,有家谱详载,代代都是读书人,青衿累叶,源远流长,故事何其多也!本文根据锡山许氏家谱,爬梳锡山许氏家族的人与文,重温崇宁路上的旧书香。

一、家世渊源——千寻之木,百世之泽

锡山许氏祖籍河南灵宝,汉唐时已为官京城。靖康之难,宋室南渡,北方汉族士大夫随高宗大规模南迁,这一支许氏已先期入安徽徽州,复因任官由祁门转徙扬州泰州,其后子孙落籍无锡南乡。

许氏修谱甚早,惜晋唐谱牒俱已亡佚。今所存者,惟北宋学者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所撰《许氏世谱叙》,追根溯源,考据精确,清楚记载许据一支从汉魏到北宋后任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平的世系及事迹。元人陈高尝言:“近世家乘族谱之作,往往夤缘攀附,忘其先而冒其祖,吾其敢尽信乎?”这是对谱录伪滥之弊的中肯批判。但《锡山许氏族谱》既明载迁锡始祖许旦是许平之孙、进士许琳之子,且从真州迁徙而来,那么托赖王安石所著及欧阳修的《许元传》(见《宋史》)等,锡山许氏的世系从汉魏许据起,就是代代有据的了。

许据十七世孙许远,字令威,唐天宝初进士,安史之乱中与张巡同守城池,食尽,“煮茶纸以食犹坚守”,城陷被执,不屈而死。然此役保障了江淮,使南方免却战乱之苦,大唐王朝因此得以延续一百五十余年。故嗣后朝廷对许远屡有封赠,追念勋烈。史载,仅无锡一地,新中国成立前还有数处庙宇祭祀许远。唐亡,许远后人许儒“不义朱梁,自雍州入于江南”,儒生稠,稠生规,规生遂、逖、迥三子。这个家族颇多故事。逖有子五人:恂、恢、怡、元、平,俱各为官当时。

许元,字子春,宋仁宗时期曾任江浙荆淮制置发运使,官至工部郎中、天章阁待制。许元、许平兄弟与著名文人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等交谊深厚,彼此诗文唱和。王安石为这一支许氏写《许氏世谱叙》,及许平殁,又亲撰《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1983年仪征化纤厂破土动工,五月在曹山乡永丰大队林业队发现两座宋墓,其一为许元之子许宗孟之墓,出土墓志铭曰:“君讳宗孟,字世京,姓许氏,世为宣州宣城人。曾大父规,赠大理评事。大父逖,尚书司封员外郎,赠礼部侍郎。父元,工部郎中,天章阁待制,赠左正议大夫。”铭文由许元女婿滕希雅(滕子京之四公子)撰写,墓志铭对逝者世系的叙述应是确切无疑的。

许平生子许琳,许琳之子许旦(许据廿六世孙)宋末自高邮迁锡,卜居开化乡(现属无锡市滨湖区)之方湖,敕封承事郎,后因孙贵,诰赠通政大夫、太常寺少卿。旦子一,名敦,字希道,号修吾,为乡里宿儒,精于礼乐,因其出生于无锡,被尊为锡山许氏一世祖。敦子四:德之、彻之、御之、衍之。长女嫁给与许德之同年举进士的同邑尤辉。

许德之(1076—1142)原名焕,字振叔,宋绍圣元年(1094)进士,曾任扬州法曹,宋末“维扬四杰”之一,擢司封郎中,迁太常寺少卿,以显谟阁学士知婺州。兄弟子侄,皆登科第,一门四进士。所居方湖鹤溪,因许德之于宋宣和五年(1123)亲撰的一篇《许舍记》,从此改名为“许舍”,无锡人又称“许舍里”。这里的山,也被称为“许舍山”。

锡山许氏第十六世于明成化年间从方湖许舍搬到无锡城内夹城里,康熙四十九年(1710)自夹城徙居谈渡桥缘雪巷,乾隆二十八年(1763)徙居南城门水曲巷北首,后居南门南市桥。清末在东门小河上(今崇宁路)买得王家一块空地,起房造屋,宣统三年落成,府第典雅。另一房子孙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徙居河对岸的东河头巷。

二、种学楼——锡邑第一的万卷善本藏书楼

许明辅为锡山许氏第二十世,字瑞卿,例赠修职佐郎,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卒于清顺治十七年。许明辅之子许涟有“业儒”之称,为国子监太学生,三世单传到其孙许卓然时,家已积古籍善本万余卷,仿刘歆《七略》之目,在宅内建楼藏书,名曰“种学楼”。“邑中老师宿儒遇大典故及奇难字,必质疑于先生(许卓然),先生随口指示,各解颐去。”此时的许家人丁兴旺,卓然有六个儿子:庭坚、仲堪、建封、地典、坦之、光陛,个个专心治学,精研学问。对如此丰富的藏书,卓然是这样教导儿子们的:“汝曹识乃父之志乎?种榖买田,种菜买园,汝曹筋力脆弱不任事,兄弟又多,以千金置田园,析箸添灶,日形不足,且上农之力食九人,无以康济一世。今以‘七略’遗汝曹,避风雨,免徭役,不患脆弱,各以腹笥贮之,而公产自在,不病分析,开不竭之仓,馈贫饷乏,则康济一世而无难。闵子马曰‘学,殖也,不殖将落。’《礼》曰‘陈义以种,讲学以耨。’汝曹师古人意,耕之欲深,培之欲固,壅之欲厚,无摇其根,无伤其心,无助其长而忘其芸,及时而播之,成熟而收敛之。此则吾‘种学’之旨,而即汝曹世守之田园也。”为儿孙深谋远虑,视藏书、读书、治学为万年根本之计。庭坚、仲堪、建封诸公子“感泣受命”,领会也深,父亲去后,他们兢兢业业,更加努力。累世财力加之四代藏书的眼力,许氏藏书在清代中叶的无锡首屈一指,“四方书贾挟善本至锡,必归许氏”(周镐《犊山类稿》)。一时名流硕彦,竞相交攀。

a44afecd-421a-4df5-bb51-10a7e3629906.jpg

乾隆五十七年(1792) 许仲堪手抄本《滹南诗话》卷末的题跋(藏于上海图书馆善本部)

书,非藏之难,是守之难、读之难。那时有的巨室大家,藏书充栋,子孙束之高阁,尘封日积,仅饱蠹鱼之腹,充饥鼠之肠者,比比皆是。败家子甚至成捆出售转让,以偿淫乐之资。庭坚兄弟有鉴于此,录唐人杜暹之言“清俸写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教,鬻及借人为不孝”高悬书楼,以为传世家训。将校勘研究、培养子孙作为第一大事,种学楼的书,不准出卖或借人,否则就是不孝,对不起祖宗。许氏兄弟将藏书事业做到无锡第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锡人以“善承父志”赞誉他们,洵为至论也。

三、雪泥鸿爪—从史籍看许氏藏书及成就

居移气,养移性,身出这样的诗文礼乐之家,许氏兄弟个个是出类拔萃的文人雅士。老大许庭坚,字麟石,恩贡生。为人怡雅简夷,与物无竞。无论寒暑,日夕沉潜学问中,“诗古文辞,一以昌黎为宗。时文则法戚蘧庵、王墙东,鉥目刿心,不惊人不已。”“吐属旧,妙似魏晋间人。”夫人是山东陵县知县施立亭的独生女,一生夫妇唱和。庭坚著作等身,但落拓不自收拾,散佚过半。其存者有《捶琴阁集》《忍古斋稿》《吴门记游记》等各若干卷。庭坚又以笔墨丹青名重当时,“画得董、巨神髓,人皆珍藏之。”他的山水画与鲍汀、俞瑅并称于时,曾与名画家、姻亲邹一桂合作字画。今《中国艺术家人名辞典》列有许庭坚条目。

老二许仲堪,字美尊,别字眉岑,太学生。“自六经子史,旁及九流百家,靡不窥究。诗文以气胜,伸纸染翰,疾若风雨,下笔数千言,不屑点窜,时出绪余,习绘事,摹古篆刻,无弗工以神者。”著有《种学楼诗》《放翁诗注》《宋诗寸锦》《本朝咏物诗》《螺蛤集》《读书分类随录》《印史会要》《雕虫馆印谱》及《杂谱》四卷。夫人系出名门鸿山杨氏,是国学生杨效溥之女,仲堪中年后绝意科举,不问生产,闭门读书治学。杨氏掌管内外,总理一切,使这个食指浩繁的家,“五十年隆盛如昔”,保证了子弟们心无旁骛,专心读书求学。

老三许建封,字桐叔,太学生,“专肆力于六经诸子,证坠辩妄。有郑樵范谔昌之遗体。”(周镐《建封传》)为人冲和而坚确,于世无忤,“性习静,有洁癖,绳床棐几位置,彝鼎、茗椀、觚勺之属,必清必整。好树艺,佳木异卉,罗列阶除,花时洒扫。闲轩抽架上宋元明诸公卷轴,焚香展玩,兴至,酌酒咏诗以为乐……平生好古求是,不近名誉。著有《咍奤集》《已幸稿》二书。”

老四许地典,字司大,自号竹香,别号红鹅主人,邑庠生。“年十七,以文授知郡侯潘峩溪先生,擢置第二。越一载,与仲兄同补博士弟子员。性英敏疏朗,自喜好读书,尤好猎说部言。家故富藏本,取前代裨野经志传记,涵濡其间,翰墨名画及狗彘草木、祥眚艳异,苟有益于世,横竖钩贯,手口弗倦。”“工为书,得平原、渤海遗意。诗极淡夷。所著《竹香稿》一卷,《志异新编》若干卷,《芝蒫杂录》一卷。”(许庭坚《司大地典传》)

老五许坦之,字履吉,国学生。人以“书痴”目之。幼聪颖,涉猎辄能记诵。内敏外疏,洒落自任,平日潜心博览兄长们的著述,识微见远,众兄长都叹以为不及。

老六许光陛,字觐阳,号秋湖,太学生,与太学生、盐提举衔顾鸿逵(顾毓琇先生之祖上)为儿女亲家,直至民国,这一房书香亦很足。

许仲堪长子许镛“少颖敏,善读书,……家有种学楼,积书万余卷,……君悉意研究,靡所不窥。故其文淹雅贯通,为近今罕觏。岁己未,受知邑宰姚半塘先生。姚故知名士,不轻许可人者,一见以国士目之,拔取冠军,是岁遂游庠。”

这样日事治学,独善己身的家族,“遇大义力任不辞”。乾隆五十年(1785),江南大旱,赤地千里,太湖湖底朝天,灾民流离失所,惨不可言。许氏兄弟由老二仲堪出面,出谷平粜,又捐资助赈,饥民存活无数。地方官吏上报朝廷时,庭坚、仲堪兄弟相互推让,后以仲堪名应,“再辞不获,奉恩诏给予州佐,授登仕佐郎。”

四、清香留人间—当时及后人之评说

清代除了官办书院,对“敦崇实学”的私塾义学的设立也予以鼓励。因之,无锡望族普遍建有义学、私塾,作为振兴家族、培养人才之途径。许氏家塾即为其中之一,历官漳州、衢州知府的清代贤吏、著名学者周镐就是从许氏家塾中走出来的。他自幼与许卓然的儿子们同窗共读,手足情深,后与许仲堪结为儿女亲家,中举后因久未授官,还曾数年授徒许氏家塾。其所著《犊山类稿》记载了不少与许家有关的诗文、传记,使我们今天犹能窥见许氏之学及诸多有关他们的情况。其《庭坚传》曰:“余束发负笈许氏家塾。昆季皆秀发颖异,而君与美尊,尤为秀出。诗文之会,美尊风发泉涌,辄先脱稿,君则寂坐凝神如入禅定。及其成也,缒幽凿险,迥异恒蹊。尝谓君昆季之文如斗水火,相胜而各不相借。余观摩其间,兼收而并取焉。至今稍识文义者,君与美尊力也。”周镐对许氏兄弟的人品学问十分赞赏,得益良多,旧谊至死不渝。

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叶昌炽汇藏书家于一编的名著《藏书纪事诗》第264诗:“浦见龙起潜,许仲堪眉岑”,其注释云:“其乡许氏富藏书。有许眉岑仲堪者,注放翁诗甚详。眉岑与鲍若洲汀交善,乾隆、嘉庆间人也。”仲堪乃乾隆时人,锡山许氏宗谱载,君生乾隆十年,卒乾隆五十九年,未入嘉庆朝也。

吴晗所著《江浙藏书家史略》(刊载于1932年《清华周刊》)及近年出版的郑伟章著《文献家通考》(中华书局1999年版)中,均有许仲堪、许庭坚之名,并介绍许氏兄弟的藏书楼“种学楼”“忍古斋”。然而作者均不谙庭坚、仲堪乃嫡亲昆仲,且庭坚为长。当时人评无锡藏书家谓:“吾锡藏书家推许氏,邑中往往称三许云。”这“三许”就是庭坚、仲堪、建封三兄弟。庭坚、建封曾参与其师刘执玉选编《国朝六家诗钞》工作,此书由邹一桂、沈德潜作序,乾隆三十二年(1767)出版。

有清三百年,明辅这一脉,代代都是太学生、国学生、恩贡生……书香门第,名不虚传,他们都不忘自己是“许舍里”人,许庭坚常用的一方藏书章即是“许舍山人”,慎终追远,不忘其根本。

f30b4217-2468-4ae8-9e84-46827cab4111.jpg

许士熊(左三)与北洋政府总统府政事堂参议及日美法制顾问合影(许树铮 提供)

许氏兄弟虽才学出众,俱为诸生、太学生,却都因科举劳形而早逝,始终功名不就。“上天妒良才,文章憎命达”,一个个身后传记,均出名家手笔,也真实反映了一个时代。仲堪科举屡受挫折,“如君之才,可以大显于世,而顾十困省试,庚子科仅一膺房荐,而卒不遇,人亦莫有窥其蕴者。履吉死,君益多病,进取之志顿衰。遂键关著书,绝意贡举。”建封“素羸,中岁得疾而读书益力。卒年五十一。”地典“殊不屑事场屋,而举业师日以此督之。灯昏掷卷,中夜彷徨,辄悲愤谓‘大丈夫务为不朽盛事。华盛时荣名不立,耄矣无能为也。’怅然者久之……既籍名诸生,戊子岁应金陵试,道出江上,以疾归,寻卒。”鄙薄功名,然终为之折,年仅十九。坦之“年过三十,犹局蹐童子科,庚戌春,以病不能赴试,甚怏怏疾亟。时又举一女,家人故秘之,以男告,君跃起大笑,命治宾筵,作汤饼会。后询得实,乃长叹不言,数日而瞑。”

到了卓然先生的孙辈,仍举业无望,时人视为“其文淹雅贯通,为近今罕觏”的仲堪长子许镛,邑庠生,被教师、名士姚半塘目为“国士”,然三次落榜,“省试不售”。“君自伤”,嘉庆十一年(1806)秋“竟以疾卒”, 年仅三十四岁。

五、太平天国战争后的书香绵延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占无锡,以及同治二年(1863)清军攻克无锡,都打得十分惨烈,一城瓦砾遍地,人亡三分之二。“东南处处有啼痕”,苏南地区路行二三十里,不见人烟。昔日温饱之家,大半成为饿殍。从万历到道光,隆盛二百五十年,藏书四代之久的许氏学统之链,经此巨变,从此环断链失。从家谱看,太平天国战争中,子孙死难多人。庭坚兄弟六人,本来惟三家有后,太平军过后,大房许庭坚男丁独存士熊,二房许仲堪只剩孙子毓清,小房许光陛家宅第烧毁……可谓创巨痛深。

人既伤亡,书何以存?多少珍贵藏书,名人字画,子孙世守数百年之物,毁于一旦。以一部《桐阴论画》享誉天下的名画家秦祖永在同治元年看到许家珍藏的一幅明代名臣杨继盛的墨迹,感叹道:“是卷向藏同里许氏,余于十年前见之,不胜钦羡。许固饶于资,好藏书,多蓄名人旧迹,已二百年矣。沧桑后均已散失,是卷独存……”种学楼藏书除少量流入瞿氏铁琴铜剑楼和张氏爱日精庐等处,大都散失。遗世独存者,今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香港以及日本等处,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值得庆幸的是,光绪二十年(1894),七世治学之家,方有庭坚四世孙许士熊中举,名登科甲。许士熊历官管理英、德、法三国留学生事务,考察宪政大臣编译,驻日使馆参赞。及入民国,为总统府政事堂参议,国务院参议,水利局副总裁,审计院副院长,外交委员会委员,是北洋政府八名国务委员之一。光绪二十八年翻译出版《欧洲各国变法史》,光绪三十三年译英国高尔顿著《英国通典》,颇有影响。士熊子三,长子许坤,美国康奈尔大学机电系毕业,归国后任大学教授,并担任北平电车公司总工程师。这一房民国初年移居北京,其后人三分之二在美国。

士熊之女许淑彬(原名许璘,曾任北京女师大附中法语和音乐教师),夫婿为科学家李四光(英国伯明翰大学理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其独生女李林,1949年与同在英国留学的无锡人邹承鲁结婚。一门三院士(李四光、李林、邹承鲁)堪称佳话。

许仲堪嫡孙许毓清于清末徙居乡绅人家集中、有“寸金地”之称的小河上(今崇宁路)。青衿不改旧家风,直至“文化大革命”前,这座宅第仍有专门的书房,小桥流水的荷池花园,及举目斋匾、陈设雅致的厅堂;大厅高悬“宝善堂”,起坐间悬挂金匾“养心斋”,熠熠生辉,三进是黑底绿字的“静观自得”匾额,均出名人手笔。世守文化传统和人文氛围浓郁的家居环境,时时熏陶着家族后人,这正是书香世家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许树铮,清代藏书家许仲堪直系后人,江苏苏美达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南京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