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江:1499年科考同学的交集
在苏州湾博物馆举办的《垂虹再现 云雀归来——唐寅和他的江南时代特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展览的主角是唐伯虎,策展人用众多文物和书画还原,还辅以专家讲座,立体展现了才子唐寅的坎坷一生。书画天成,才情纵横,唐寅是吴地的形象,苏州城市的代言,江南精神的再现,传播效果极佳。笔者由此想起了他的一个同年的著名同学,心学大师王阳明。同样的经历,不同的人生。
1499年是明朝弘治十二年,这一年的顺天会试,有两个著名考生,一个叫王守仁号阳明,一个叫唐寅字伯虎。这两人同年同场参考,擦肩而过,当时并未有交集。但生命的造化,让他俩在两件事上,都有关联和用功,当然方向不一样,效果更不一样。500年后,王阳明被公认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圣人,阳明心学历500年不衰,而唐伯虎成为江南文化一个符号,风流才子是他的标签。
王阳明与唐伯虎都出生在15世纪的70年代,也是那个时代的“70后”,唐伯虎大王阳明两岁,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他俩都有很多相似。王阳明出生在宁波余姚一个状元之家,先祖可以追溯到王羲之,既是书香门第,又是富贵人家。唐伯虎出生在苏州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开酒馆,经济条件好,父亲希望唐伯虎参加科考改变人生,实现由富到贵的阶层跃升,而唐伯虎从小就是一个神童,他在苏州府考和南京乡试中,都是力拔头筹,连中两元,人称“唐解元”,少年得志,鲜衣怒马。如果不出意外,极有可能连中三元,光明的前程正在向他招手。两人家乡的直线距离只有150公里,都深受江南文化的孕育,既是同一时代人,还算得上半个同乡。
但是,出身不同阶层家庭的孩子,从小格局就不一样。王阳明幼年在私塾读书时,一次与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居然脱口而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事,是读书做圣贤”,他的父亲听了大为赞叹。而唐伯虎接受父亲的教育,读书就是为了科考做官,目标既明确也功利,那就是光耀门庭,光宗耀祖。
一件事情可以看出两人不同的价值观。王阳明大婚前夜,外出散步,偶遇道士,探讨学问,相谈甚欢,直至黎明时分,居然把洞房花烛夜给忘了,急得新娘家里人满城找新郎官。唐伯虎在南京参加乡试前夜,金榜题名前的关键时刻,本应认真复习,但他却流连风月场。主考官知道后,认为他品德有瑕疵,不准他参加乡试。经人说情,唐伯虎才得以参加乡试,当然神童的实力还是在的,一考就是第一名。
在一件事情上,王阳明与唐伯虎的生命终于有了交集。1499年,唐伯虎要到顺天参加会试,已经名满江南的他,与江阴富豪好友徐经(徐霞客的高祖)结伴赴京赶考,到了北京他俩同去拜会一名高官,此人极有可能成为当年的会试主考官,后其果然成为主考官,于是两人被检举,朝廷一查,事出有因,但查无实据,主考官被革职。唐伯虎不仅受了牢狱之苦,功名还被革除,被发配到浙江做小吏。王阳明虽然没去拜会主考官,但是主考官录取的学生名次都受到了影响,王阳明获得了会试二甲第七名,相当于第十名。一场科场舞弊案,王阳明与唐伯虎双双受牵连,王阳明“躺着中枪”,唐伯虎则因行为不检点、攀援富贵而引祸上身。
在另一件事情上他俩产生的生命交集,影响就更大了,那就是与宁王朱宸濠打交道。受到科场舞弊案牵连的唐伯虎,拒绝到浙江去做小吏,应该是与官场无缘了。但是,他渴望官场的心没有死。心怀不轨的宁王朱宸濠,密谋反叛,企图造皇帝的反,暗地里网罗人才,于是邀请唐伯虎到南昌宁王府。刚开始,宁王让他教娄妃学画画。无巧不成书,这个妃子还是王阳明的学术引路人娄谅的孙女。唐伯虎进入宁王府后发现,府中有不少江湖术士和土匪地痞。他敏锐地意识到,宁王正在网罗各种“人才”,包括招揽他,很有可能意在不轨。没办法直接辞职,唐伯虎先酗酒,再装疯卖傻,甚至使出了“酒后裸奔”的行为艺术。好面子的宁王以为他真的疯了,只能将他解雇。唐伯虎成功逃脱了谋反旋涡,而此时距离宁王造反,还有约5年时间。
就在此时,王阳明也在江西任职,宁王朱宸濠知道他是个人才,多次派人拉拢王阳明,但王都不为所动,以柔克刚,不点破宁王的不轨之心,宁王送给他的财宝,他也一并上交朝廷,没有上宁王的贼船。
明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正前往福建,行至江西丰城,得知宁王叛乱,王阳明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也没有得到皇帝的诏令许可,立即挺身而出,举起反叛乱大旗。他募义兵,发檄文,招募士兵,运用反间计、攻心计,一举占领宁王的老巢南昌城,诱使宁王回师救城。王阳明在鄱阳湖设好圈套,与宁王决战,宁王战败被俘。可怜宁王,谋划了10年的叛乱,在王阳明强大心学及高超的军事才能攻击下,不堪一击,王阳明只用35天,就平定了宁王叛乱,避免了大明王朝内乱乃至分裂的危险。
远在苏州的唐伯虎,得知宁王朱宸濠叛乱,被王阳明一举平定,肯定会惊出一身冷汗。幸亏5年前识时务,溜之大吉,否则他也会成为叛军的一员,被王阳明抓获。
此事后,王唐似乎没有了交集,他俩在各自认准的人生道路上前行,都取得了不俗成就。
两位同学最后在离开人世间的表现也可以看出不同的人生格局。1524年1月7日,唐伯虎在穷困潦倒中告别人间,并作《伯虎绝笔》:“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表面上看他是淡定与豁达,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绝望,也是他一生的回响和写照。
再过5年,王阳明与他同年参加科考的同学,再次相会。
1529年1月9日8时,王阳明在广西剿匪成功后,返回家乡途中时逝世。临终之际,弟子问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内心如此光明,生死更是坦荡,何足言哉!
- 上一篇:新罗坊:淮安海上丝路传奇的见证者
- 下一篇:宋代镇江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