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宝应学宫:800年书香墨韵 文化地标照古今

2024-06-12    陆艺玮 王开鸿

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镇小新桥25号,矗立着一座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古建筑——学宫。这里不仅是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更是培育一代又一代英才的摇篮。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499de55f1e4b417ab7645597fe33fca3.jpg

宝应学宫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由南宋名臣贾涉主持修建,明清时期均进行过扩建和重修,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自明永乐十九年高昭考中进士,成为宝应历史上第一位进士以来,明清两朝,宝应共有54位进士、202位举人和502位贡生。据《宝应县志类编》记载,宝应境内先后出状元王式丹、榜眼季愈、探花朱士彦。为纪念这一盛况,公元1802年,宝应人王希伊筹建了鼎甲坊,成为宝应学宫的重要建筑景观。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upload/202406/a55ce4c0662a4a408ef7430e05f69fdb.png

鼎甲坊上,“鹏抟九万”四个字熠熠生辉,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激励无数有识之士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鹏抟九万”牌匾下还有状元、榜眼、探花三块匾额,分别纪念宝应县历史上的状元王式丹、榜眼季愈、探花朱士彦。他们刻苦求学、坚韧不拔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77522ee6e2904263a38d9b46746b14b7.jpg

鼎甲坊西侧有一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学宫的泮池,传说这里是孔子的砚台池,也是学子们洗毛笔的地方。后人称之为“养鱼池”,寓意在这里读书的学子们如同池中的鱼儿,有朝一日将鱼跃龙门,金榜题名。

如今,宝应学宫已经走过了800多年的历程,它像一位智慧的长者,护佑着一代又一代奋发求进的学子。每年高考前夕,许多学子在家人的陪同下,都会来到学宫,祈愿金榜题名,实现人生的梦想。

作者单位:扬州市宝应博物馆 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镇社会事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