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张福河,迷离身世延续百年传奇
张福河是淮河的一条支流,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中运河南岸码头古镇西。它南通洪泽湖、北接码头的古运口。仅以河的宽度而言,这条河并不起眼,但其所起的巨大作用却让它在里运河水利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古时每当运口干枯无水,皆是通过这条河引水济运。张福河还与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有关,使其成为运河档案文化篇章中引人入胜的一页。
清康熙后期《运河全图》清口局部,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张福河被“扒”成河流,是商人所为还是河官所请,古今说法不一
据吴宗越编著的《沂沭泗河览胜》一书记载,张福河原系黄河夺淮后水满堤决而形成的张福口。明万历年间,张福口是黄河与淮河相汇处之一。在潘季驯治河前,淮河入黄处有两个口门,东口门即清口,西口门为王简口,两者相距3里。但因王简口进黄河的地理位置偏上,故淮河清水冲黄不力。潘季驯治河实施“蓄清刷浑”后,除筑高堰外,又将王简口堵塞。这样,清口就成了从运河入黄河北上的唯一通道。在往来拥挤的船只中,官家的漕运船只自然优先。有些商人为了追求便捷,便偷偷在王简口堵口处开出一条小河。潘季驯命人堵塞,不久又被扒开。长此以往,这条小河越冲越大,再也无法堵上,形成了一条事实上存在的河流。商人们为图吉利,取张口接福之意,称其为张福河。
《淮阴县志》的记载则与之有所不同。明清时期,因黄河水经常从清口等地倒灌淮河,进而进入洪泽湖,使洪泽湖北部泥沙淤积,逐渐成为陆地,致使湖水在清口滞积,难以排泄。为了把水引走,于是开了张福河等引河。《淮阴县志》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潘季驯任河漕官后,考虑到淮水分流力量单薄,不足以抵抗黄水,便在张福口筑堤堵塞。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张福横堤筑成。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河官张鹏翮独驾小船,直达洪泽湖中流察看水情,提议开张福口等引河以泄淮黄之水,上书皇帝并获得批准,不到一个月,张福河扒成,长4.5公里。
明清小说中张福河为“仙人”所开,据传林则徐还曾凿刻张福道观的图案
明清之际,谈迁所著笔记小说《枣林杂俎》围绕张福河的由来,则叙述了一个神话故事。
张福是明代清河县码头南张家庄人。他原本在当地贩盐为生,为人好勇斗狠,乡民们对他十分惧怕。后来经过高僧点化,转而积德行善,最终竟能修道成仙。传说年轻时的张福十分霸道。某日,他在高家堰关帝庙的树下乘凉,旁边一个老和尚突然打了他三巴掌。周围人看到都为老和尚捏了一把汗。不料张福不但没有发怒,反而“扑通”往地上一跪,边磕头边说:“我理解师父的意思了。”老和尚将张福领到一个小巷中的大树下默坐,一坐就是十来天。最后,老和尚告诉张福:“你过去作恶太多,需改过行善才能挽救性命,也不要再留恋妻子。”摸不着头脑的张福回到家中,意外发现妻子正在与一名青年偷情。他想起老和尚的话,强忍愤怒,将妻子指与青年为妻,并送上田产土地。
后来,张福按照老和尚的指引,投靠当时淮安的军事长官淮安镇守万表,当了一名看门人,屡屡展现出过人的能力,甚至奇迹般地医好了一名病危的吏部侍郎。晚年时的张福婉拒了万表举荐的官职,出门云游四方,临走时将多年积蓄的银两悉数交给家乡的里长,请他用钱修理河道,治理水患。里长便用这些钱开挖了一条小河,取名张福河。
据传张福最后在桐柏山南福仙洞圆寂。清乾隆年间,当地人为了纪念张福,在张福河东高家堰西的张大庄修建了一座张福寺。道光四年(1824年),高堰大堤数处决口,朝廷命江苏布政使林则徐督修,大堤施工墙顶部的封拢条石上还凿刻了张福道观的图案,可见张福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一定的地位。
关于张福河的由来可谓众说纷纭,但扑朔迷离的身世并没有阻碍张福河成为运河水利枢纽中极为重要的一条河流。
明清时期,因里运河运口水位时常干枯,为保漕运畅通,就需要从张福引河、太平引河、天然引河、帅家庄引河、裴家场引河、烂泥浅引河、三岔引河这七条引河为运口引水济运,共计300多次。其它几条引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渐渐湮废,只有张福河历经百年仍然存在,至今仍担负着泄洪、航运和灌溉用水的任务。
作者单位:淮安市档案馆
- 上一篇:《香山小志》:让建造紫禁城的江苏工匠青史留名
- 下一篇:塔山古道:连接南北 观照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