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泰州学派:盐运河畔的文化高地

2024-11-13    严勇

王艮,作为泰州盐运河畔走出去的伟大的平民哲学家,其开创的泰州学派,也成为盐运河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艮作为一位泰州安丰场的盐民,注定了他的目光与别的哲学家不一样。他的一切出发点都是围绕着盐民的日常生活和新兴市民阶层的要求,这使得他和他开创的泰州学派的哲学底色更为亲民,更加接地气,更具有早期资本主义启蒙性质。

王艮不是无师自通、横空立派的。他是经过刻苦研习儒家经典,走进盐民之中宣讲,走出故乡师从王守仁,苦学八年,才逐渐开创出泰州学派这一新的哲学流派。纵观王艮及其弟子著作,可以清晰看到他们对哪些先贤哲学思想的借鉴与发挥,从而厘清泰州学派思想的精髓所在。

王艮讲学图(小雨 摄)

王艮讲学图(小雨 摄)

师承守仁 淮南格物

王艮人生最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当是师承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幼名云,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守仁是当时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和哲学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主张“良知说”,讲究以顿悟的方法作道德修养,不同于朱熹主张循序渐进、拘泥儒家章句之学。王艮,27岁才开始治学,对于顿悟很迫切,特别不喜欢儒家章句之学,因而王守仁的学说对他很有吸引力。王艮是带着自己的“格物说”,前去与王守仁争辩的,后来发现自己的学说与王的学说有相似的地方,且需要进一步完善,于是才留下潜心学习王的“良知说”。最终,他用王阳明的“良知说”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格物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淮南格物说”。

取法孔子 教育至善

孔子私下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了落魄的贵族,但并不是说农民的孩子都可以来学习。孔子的有教无类更多意思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而王艮倡导的有教无类则更多指不因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真正做到了没有等级制度的平等教育。然而,女子依然不在教育之列,这也是王艮有教无类的局限性。直到近现代,女子可以上学,才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

王艮弟子师承表

王艮弟子师承表

孔子对于“止至善”,只是达到“明德”“亲民”。王艮认为,“格物即是止至善”。“止至善”,就是要区别事物的本与末。“格物”的“物”,也有本末。为了治“末”,先要立“本”。立吾身,以为天下国家之本。王艮和他的泰州学派进一步丰富了“止至善”的内涵。

取法诸家 安身日用

对于孟子思想的吸收。孟子提出“守身为大”思想,王艮和泰州学派坚持此说,认为“身与道”才是世界本源。“不知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国家?”无“身”也就无所谓“道”。“身与道,原是一件”“须道尊身尊,才是至善”。“道尊”与“身尊”,才是“止至善”核心内容。总之,安身立命,可以看作是王艮和泰州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

对于程、朱一派的改革。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创立新儒学,传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天理”取代“天命”。主张“灭人欲,存天理”。后来,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心学思想,与理学对立。王守仁主张心学,创立“致良知”说。王艮在此基础上,将心学思想发挥到极致。他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满街都是圣人”的心学新思想,将受众扩大到贩夫、走卒、盐民、村夫。这样,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为贤为圣。这是泰州学派最突出的地方。

太谷学派 发扬王学

值得一提的是新泰州学派。新泰州学派,即指周太谷创立的太谷学派。

周太谷,安徽石埭人,原名周毅,字星垣,号太谷,又号崆峒子。周太谷主要生活在道光年间,生于地主家庭,父母去世后,将田产悉数分出,四处讲学。与王艮一样,学生不分贵贱,受众很多。后归老仪征,葬于龙山。培养了张积中、李光炘、陈一泉、韩仰瑜等一大批优秀弟子。李光炘,太谷学派南宗领袖,讲学于江浙一带。“黄崖教案”发生后,他主动采取对策应对,使太谷学派度过危机,并发扬光大。李光炘去世后,其弟子黄葆年等人,又组织苏州讲学。黄葆年去世后,其弟子李泰阶、黄寿朋继续讲学,直到抗战爆发才停止。

泰州学派著作

泰州学派著作

太谷学派主要解决心学中关于“命尽之日,如何久存人心”的问题。太谷学说继承和强调泰州学派关于“安身”的重要性,继承王艮不迷信儒家经典章句之学,要在实践中寻求真理,进一步发展了王艮的心学,也从王艮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来。

泰州学派,作为一个哲学流派,广泛吸收前人理论。王艮和泰州学派一个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接受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辩证思想,使其哲学更具深层意蕴。泰州学派弟子众多,影响深远,其倡导的“主体意识”“个体意识的觉醒”,让哲学走向民间,成为晚明最民主最清新的一股风,吹彻了淮南大地。该学派著作有《王心斋先生全集》《王东崖遗集》《韩乐吾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