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南京钟山书院的建筑布局与花木种植*
清代江苏书院具有明显的梯级结构,省会书院、府城书院、州城书院、县城书院及其他书院构成了较为完善的书院体系。书院所在地的行政级别成为影响书院规模的首要因素,并从各方面制约着书院的发展。作为江苏的政治中心,清代南京的书院发展达到鼎盛阶段,共有书院29所。这些书院当中,以钟山书院名声最著、影响最大。
一
雍正元年(1723),钟山书院由两江总督查弼纳直接奏明雍正帝而正式创立,作为省会书院,其办学条件优良,经费相对充裕,院长多由名家担任,生徒来源较广,迅速成为享誉全国的书院。钟山书院位于南京城内明代旧钱厂原址(今南京市户部街与太平南路交接处,太平南路西侧,与郑和公园隔路相望)。至清代,钱厂虽被废弃,但其地仍为官有。书院建于此地,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这里属于官地,在此建造书院不致扰民;二是该处平衍开阔,符合堪舆学的风水之说。
钟山书院建成后,南北开阔,其建筑呈东西对称型。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分别为照壁、头门、二门、大厅、讲堂、内门楼、后楼等建筑。其中,大厅内悬挂着雍正帝亲笔御书的“敦崇实学”匾额。讲堂为书院讲学之所,每月初一、十五在此会讲。讲堂之上设有云板,便于传集诸生。内门楼即掌教公署,为掌教办公场所。掌教又称山长、院长,乾隆三十年(1765)以后,官方统一改称院长。后楼中间为高阁,两旁为厢房,高阁内供奉有至圣先师牌位,专门祭祀孔子。这些建筑在钟山书院中是极为重要的,亦是书院的核心建筑群,因此坐落于中轴线上。
书院其他的建筑按照中国传统古建筑东西对称的原则,分列于中轴线两侧。享堂,位于讲堂之左,专门祭祀与书院有关的重要人物,包括名宦和书院院长。名宦如两江总督查弼纳、德沛、尹继善,巡道方昂等;书院院长有杨绳武、夏之蓉、钱大昕、卢文弨、姚鼐、胡培翚、任泰等。读书厅房,书院东西两边各建读书厅房8进,通共16进。每进各有1厅4房,并设有墙门、腰窗,腰窗之外,另有院落。诸生宿舍,书院设有房间,供诸生住宿,房间也较为宽敞。一般情况下,定制两人一间,人少之时,也可一人一间。房间内设有木床2张,书架2座,桌凳陈设一应俱全。
此外,钟山书院还有大厨房10间,建于东西两边正屋墙外,所有师生饮食皆取于此,士子可以独锅治爨。书院内亦凿有水井,供师生取水之用。
有趣的是,钟山书院大门外西首空地上插一古铁锚,此铁锚形制巨大,“整露于外,有根在土,凡过者可以摩挲,虽多人亦不能拔移”。很多人并不知铁锚的来历,故而当地人称之为“飞来锚”。《钟山书院志》的纂修者当时也发出疑问:“头门外右手略前有空地,插古铁锚二大枝,乃大船所用以镇压波浪者,不知何为存此?”至嘉庆、道光年间,南京的一些文人怀疑此物与郑和下西洋有关,如甘熙在《白下琐言》中就认为:“钟山书院大门右空地有大铁锚,二叉陷于土,一叉在上,相传是马三宝下西洋故物,不知何从至此。盖其地本东护龙河,水出昇平桥,数百年前尚通舟楫,未可知也。每中秋,游人蚁集。妇人摸弄之,可以生子,呼为‘摸秋’,令人绝倒!”需要说明的是,钟山书院基址为旧钱厂,而旧钱厂附近一带可能为当年郑和的府邸—马府,至今南京仍有“马府街”地名。因此,“飞来锚”极有可能为郑和下西洋的遗物。
钟山书院四周环以高墙,皆以砖砌成,墙外缭以潮沟。照壁之外,也为潮沟,并有路相通。书院之左,潮沟之外,统名“钱厂街”。有桥,名“钱厂桥”。书院之右,有水池名“方塘”。这里也是明代钱厂旧地,清朝年间在此设立义学。书院之后,为官路花牌楼大街。
书院创立以后,多有兴修,尤以道光年间为最。道光九年(1829),江宁布政使贺长龄筹款修建钟山书院,新建院内学舍,东西各5重,每重排列5间,皆为平房。尽管如此,钟山书院的整体布局仍未改变。
二
槐树是钟山书院的主要树种之一。“吴中七子”之一的王昶曾亲赴钟山书院拜访院长姚鼐,并作《访姚姬传钟山书院》,诗曰:“绿槐高馆驻征舆,把臂相看更起予。六代江山依讲席,廿年风雨叹离居。性情恬澹先辞禄,经义纷纶早著书。闻道门墙多俊侣,莫教寂寞伴樵渔。”该诗首句即描写了钟山书院所植槐树苍翠茂盛之景,是书院花木种植的真实写照。
书院大量种植桂树,风景优美,成为不少文人作诗的素材。清代诗人朱黼曾作《补咏钟山书院桂花十月再放二首》,其一:“淮南一树小山幽,两度花成两季秋。自是先生无隐尔,故应雪案有香浮。”其二:“梅花岭上记先开,那解嫦娥另样载。小试阳春真法力,此中金粟拜如来。”当时肄业于钟山书院的严长明所作《钟山书院桂树下独坐成韵》也说:“苍苍桂之树,烟月相参差。凉云灯自耿,清风帘半垂。幽人澹无语,独坐方床欹。落落送归意,悄悄凉秋思。惜此偃蹇质,日为尘堁羁。遂使青玉骨,瘦削不可支。我来欲招隐,怊怅无其辞。但祝西风来,莫向枝间吹。”烟月相依,树影婆娑,潇潇凉秋,愁肠其思,书院的苍苍桂树俨然成了作者寄情于怀的诗引。
钟山书院门前遍植桃树、李树,春闻花香,夏有阴凉,秋可食果,一举多得。曾国荃在《复林颖叔》中说:“重到江南,每过钟山讲舍,门前桃李,夏可得阴,秋得食果。墙屋完好,高风自在。”信中的“林颖叔”指林寿图,曾担任钟山书院院长。曾国荃曾任两江总督,与南京渊源颇深,其在给林寿图的回信里所说钟山书院种植桃树、李树的情况应当较为可信。
书院内还有紫薇数十株,为嘉庆末年院长秦承业所栽种。甘熙《白下琐言》载:“秦易堂先生,嘉庆戊寅主讲钟山书院,于庭之左右种紫薇数十株,取薇省丝纶之兆。课试即以‘讲院树薇’命题,不拘体格。”甘熙为嘉庆、道光年间南京名士,其所言钟山书院栽种紫薇之事应该是真实的。
萱花也是钟山书院内不可忽视的重要植物。每值秋日,萱花盛开,其景令人神往。朱黼《瑞萱诗》曰:“玉露迎秋湛,金萱映日辉。草分通德里,花灿老莱依。延寿先黄菊,钟灵应紫薇。数枝同杖屡,千里俨庭闱。春旭随时共,欢心到处依。香瓷承蔼蔼,讲席对霏霏。树北遥堪献,如南近不违。方知纯孝意,征瑞读书帏。”诗前有序云:“钟山书院秋日萱花盛开,足征太师母北堂之庆,爰承命赋诗。”
书院花木之盛,直接促成了《钟山书院花木记》的问世。曾于乾隆年间担任上元知县的张五典,在看到《钟山书院花木记》后欣然赋诗,其《书<钟山书院花木记>后,因怀卢抱经山长》载:“通经笺疏到虫鱼,梨枣多传善本书。成市分明随所在,担囊杂沓忆当初。烦公曾下留宾榻,许我长停问字车。草木森然皆可敬,窗前绿满肯教除。”
实际上,钟山书院的花木并非随意种植,而是有着一些别具匠心的深入考量和整体布局,具有丰富的人文意蕴。槐树,被视作科第吉兆;桂树,意在激励士子刻苦攻读,以便参加乡试时能够“折桂”而归;桃树、李树是对书院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的希冀。种植紫薇,是取“薇省丝纶”之兆,更是对书院士子仕途通达的期盼。萱花则代指母亲,所谓“椿萱并茂”就是形容父母健康的用语。前引朱黼的《瑞萱诗》序,也正是因此而作。钟山书院首任掌教宋衡制定的教条中,第一条便是“敦躬行,以忠孝为本始”。他还作《孝悌讲义》,以教书院生徒。钟山书院学风虽时有变化,但科举之魂从未消失,“棘闱夺帜”始终是书院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槐树、桂树、桃树、李树、紫薇、萱花等植物广泛分布于书院内外,便显得理所当然。
三
院舍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为钟山书院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整体氛围,是书院建设中较为成功的做法。乾嘉时期,钟山书院被誉为“海内四书院之冠”,成为清代书院中的佼佼者。
太平军攻占南京,钟山书院被毁。同治三年(1864),清军攻占南京后,两江总督曾国藩等人即着手恢复钟山书院。曾国藩选择门东旧漕坊苑街东花园(今南京市白鹭洲公园一带)作为钟山书院的新地址,其地在回光寺故址之南。当年冬季,重建工程便已展开。次年二月,钟山书院重建工程告竣。和原址相比,书院新址缺陷颇多,不仅位置偏居南京城东南一隅,而且占用了民间产业,遭到许多诟病。光绪七年(1881)八月二十日,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就筹款重建钟山书院之事奏明皇帝,他在奏折中毕陈钟山书院新址的弊端,并将书院回迁方案以及经费问题逐一汇报。对于这一奏报,清廷表示认可。取得朝廷支持后,刘坤一旋即展开书院回迁工程。当年年底,钟山书院顺利回迁至城内原址。清末,钟山书院改为江南高等学堂。
*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明清江南科举与城市变迁研究”(AHSKQ2022D19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孟义昭,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顾问。)
- 上一篇:别争了!“淮扬”从来不单指淮安和扬州
- 下一篇:傅抱石这样描绘南京地标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