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胡文成:江苏琅琊王氏家族,何以撑起半个中国的书法史?

2025-03-03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琅琊王氏家族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显赫的政治地位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代门阀士族的杰出代表。


据《二十四史》记载,从东汉至明清的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览、王导等人为代表的92位宰相、36位皇后、36位驸马和600多位文人雅士,谱写了家族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壮丽篇章,其影响力跨越时空,影响深远。


IMG_256

纪录片《琅琊王氏——孝友传千年》截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权势鼎盛,被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晋代书法艺术迎来里程碑式发展,身为“簪缨世家”的琅琊王氏涌现出“书圣”王羲之与“小圣”王献之这样的书法巨匠。


无论后人怎么以“法”“意”“态”“势”来概括和区分唐、宋、元、明、清朝书艺的时代特征,其风规依然是以魏晋风韵作底蕴、为归宿,从而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魏晋现象”,一千多年来始终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的主流。琅琊王氏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贡献是无法替代的。


IMG_258

王献之《中秋帖》局部


“琅琊”一词始于山名。《水经注·潍水》记载:“琅琊,山名也。越王勾践之故国也。勾践并吴,欲霸中国徙都琅琊。”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琅琊王氏一族的祖先可追溯至东周灵王之太子姬晋,秦末时,第十八世祖王元为躲避战乱,率领族人“迁于琅琊,后徙临沂”。秦设琅邪郡,治所在琅县,东汉改为琅琊国。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爆发,“琅琊临沂”的王氏家族无奈卷入中原汉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那么,南迁后的琅琊王氏定居何处?


IMG_260

衣冠南渡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京称帝,建立东晋。为安置大批流亡的山东琅琊国移民,东晋政权推行“侨寄法”,在南京城郊以东置琅琊郡,琅琊乡,修筑琅琊城。


司马光编著、张大可注释《资治通鉴全本新注》对东晋“琅琊”的注为:“此指东晋侨置的琅琊国,为晋安帝之弟司马德文封地,在江乘县,当今江苏句容市北。”据史料记载,在南徐州侨置的琅琊郡,不但有实地,而且还建立了琅琊城。《太平寰宇记》载,太兴三年侨立的郡,在当时的丹阳郡,地在今南京市北,而所属临沂县的江乘,既在今镇江市所辖句容县北部,这里,就是南渡以后琅琊王氏的籍贯“琅琊临沂”。


IMG_261

北方豪族初到南方新亭对泣


衡正安先生在《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中考证:晋室渡江后直至南朝王氏家的籍贯,虽称“琅琊临沂”,实指侨置江南的“琅琊临沂”。他们的籍贯是侨置于现在江苏句容的“瑯琊临沂”,北方的“瑯琊临沂”则是其祖籍。


时至今日,句容仍然保留“琅琊界”这一地名。直到民国十八年(1929)6月,江苏省颁布县组织法,琅琊乡名才消失。琅琊乡大致位于今句容市北部、宝华镇西北及黄梅街道东北一带。


IMG_262


琅琊乡范围,既在今句容市北部,宝华镇西北及黄梅街道东北一带。如今句容宝华镇的鲍亭、黄墅、杨柳泉,下蜀(原亭子)的华山,黄梅街道的罗家庄、涧西、新塘、赤岗村,都是琅琊乡管辖的范围。


从上可知,琅琊王氏家族南朝时就有封地在现江苏句容等地。其间诞生了一批书法家,如南朝宋时期的王敬弘、王弘、王昙首、王微;南齐的王僧虔、王慈、王志、王俭、王融、王晏、王彬;南梁的王骞、王筠、王规、王藉、王琛、王克等。


IMG_264


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王羲之年仅七岁便随家族过江,因父亲王旷战败下落不明,被堂伯父王导收养在建邺(南京),也在琅琊郡留下了诸多轶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氏士族是尊奉五斗米道即天师道的世家,“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虔诚向道的王羲之与句容道教人士往来频繁(茅山是道教圣地)。


他与东晋句容高道许迈为友,辞官后“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许迈去世后,王羲之为其撰写传记。据《弘治句容县志》记载明代“遗迹尚存”的投笔冢:“在县治东南崇德乡水北村。相传晋王羲之游息于此,乃作字投笔之处也。”


IMG_265

王羲之《兰亭序》


可见,“书圣”王羲之并非孤立的存在,他是琅琊王氏这个书法世家历经数代沉淀后涌现出的杰出代表,琅琊王氏代代皆有诸多擅长书法之人。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句容的王氏家族书法名家辈出,父子争胜、兄弟竞较、夫妻比试、姻亲相学,传承之风盛行,构成一幅蔚为壮观的文化图景。在此,仅列举几位出生在侨置江南“琅琊临沂”的王珣(王导之子、王羲之之侄)一脉的书法巨子。


IMG_266

王珣


王弘(379-432)——王珣长子,“字休元,琅邪临沂人也……弘少好学,以清恬知名”(《宋书列传·卷四十二》)。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因辅佐之功被封华容县公,晋升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元嘉初年,凭借拥立文帝之功,加授使持节、侍中,晋升为车骑大将军,进位太保,兼任中书令,谥号文昭公。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其“工于书翰,人皆法之”。


IMG_267


王昙首(394-430)——王珣之子,“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宋书列传·卷六十三》)。官至侍中、太子詹事,封豫宁县侯,谥号文侯,擅长行草书。《宣和书谱》评价:“其作草字虽未足以与古人方驾,要之,是一代宗臣而人物典刑(型)千古如在。况其行笔痛快,亦自有可观者。”并提及御府藏有其草书《馀念帖》(又称《服散帖》,收录于《淳化阁帖》卷三),写得流畅、痛快,虽为草书,但字字独立不连而又流美、通畅。


IMG_268

王铎草书《临王昙首昨服散帖》


有史料记载,王弘、王昙首死后葬于句容。“三月甲戌,行幸江乘(现句容境内),遣祭故太保王弘、光禄大夫王昙首墓。”《宋书》卷六十三,《南史》卷二十二皆有传。


王僧虔(426-485)——王昙首之子,“琅邪临沂人也…昙首兄弟集会诸子孙,弘子僧达下地跳戏,僧虔年数岁,独正坐采蜡烛珠为凤凰。弘曰:‘此儿终当为长者’”(《南齐书·卷三十三》)。官至尚书令,自幼展露出书法天赋。


IMG_269

王僧虔


王僧虔在宋、齐两朝为官,凭借超凡的书画技艺与独到的理论见解备受赏识与推崇。他擅长隶书,深得宋文帝赏识 ,为避免书法锋芒盖过帝王,曾经多年“不敢显跡”,只用“拙笔书”。他深谙书法“藏锋”之理并运用到为人处世之中,足见其睿智、练达,是有大智之人。王僧虔是琅琊王氏善书之人中难得的以“正书”闻名并颇具书法理论思考之人,《宣和书谱》赞其“喜文史,善音律,作正书颇工”。同时,他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主要著作有《书赋》《笔意赞》《论书》等。


IMG_270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王慈(451-491)——王僧虔长子,字伯宝,祖籍琅琊临沂。官至冠军将军、东海太守,行南徐州府州事,谥号懿。宋陈思《书小史》谓其:“善行书”;唐张怀瓘《书断》云:“(王慈)亦善隶书”。王慈草书运笔圆浑,含蕴凝重,然体态十分灵动,纵横恣肆,使人联想到王献之书作风格。现存墨迹三帖《桂阳帖》《尊体安和帖》《柏酒帖》,用笔果敢、提按强烈,是难得的六朝墨迹。


IMG_271

王慈《柏酒帖》

                  

王志(460-513)——王僧虔子,字次道,琅琊临沂人。南齐时,历宣城内史、东阳太守;入梁后,授丹阳尹,转授中书令,累官至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谥号安。《梁书》本传云:“志善草隶,当时以为楷法。齐游击将军徐希秀亦号能书,常谓志为‘书圣’。”现存行草《雨气帖》(又称《一日无申帖》),是王志仅有的一件传世墨迹,它一改南朝书法蕴藉、典雅的总体书风,给人以迅疾、感情饱满、痛快淋漓之感。


作者:胡文成

江苏省句容市史志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