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施建平:江苏最早的铁路学校:苏省铁路学堂

2025-04-21    

今天苏嘉杭铁路建设如火如荼。其实早在100多年前,江苏人就开始考虑建设这条线路,还专门创办“苏省铁路学堂”。“苏省”即与“宁省”相对,当时江苏有两个省治,“苏省”包括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等江南地区,由驻苏州的江苏布政使管辖;“宁省”包括江宁、淮安、扬州、徐州、海门、通州等地,由驻江宁(今南京)的江宁布政使管辖,同时江宁也为两江总督办公驻地。苏省铁路学堂创办者为张謇、王清穆、王同愈等时代名流,学堂于1906年筹备、1907年春季招生,是江苏最早培养铁路人才的学校。



纵观苏省铁路学堂的办学历程,其实为反帝爱国的产物。《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中国进一步陷入了帝国主义侵略的泥潭。各地纷纷掀起救亡图存的反帝爱国运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20世纪初兴起的收回路权爱国运动。它几乎波及全国,蔚然成风。


江浙一带自古水网纵横、商业发达,但行船和火车比起来,速度要相差10倍。如从苏州乡下的东山到苏州城,摇船要1天时间。从苏州坐小火轮到上海也要半天时间,如果坐火车只要3个小时就到了。火车带来的巨大便利,使人们明白了其对于商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1905年,汤寿潜率浙江名流巨贾成立浙江铁路公司,争取路权。1906年2月,受浙江争夺路权运动的影响,江苏布政使、护理江苏巡抚濮子潼,马上命令苏州士绅及商人潘祖谦、张履谦、蒋炳章、王同愈、尤先甲、彭福孙等在商界和教育界讨论此事,筹办苏省铁路。此事得到苏州各界支持,苏州商务总会创始人之一的王同愈、商务部右丞王清穆、商务部头等顾问官张謇等遂着手筹建苏省铁路公司,拟与浙江一起兴办沪宁铁路,遂发行股票,开办学校,这便有了苏省铁路公司学堂。正式办学时,“公司”二字去掉,成了苏省铁路学堂。


由于张謇事务繁忙,具体办学事宜大多为苏州商会操办。学校设置在苏州城区清静之地,借用苏州辖区吴县、长洲、元和三县闲置的粮食储备库(当时称积谷仓,专门用来储备丰年的余粮,以供灾荒之年急用)作为校舍,即今西中市路与新桥巷交界处的“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开办苏省铁路学堂,与当时的沪宁线开通有关,也与张謇的个人身世有关。其1853年出生于南通海门,1894年考中状元。因目睹列强的入侵和统治者的冷漠,张謇毅然放弃仕途,走上实业救国道路。1895年他在南通唐家闸创办了大生纱厂。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建立起以轻纺工业为主、工农业兼顾的民族工业集团。他秉持教育救国的理念,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的口号,创建了南通纺织、通州师范等多所学校;曾担任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等多所名校的校董。民国后曾任实业总长等职,著有《张謇日记》《啬翁自订年谱》等。清末张謇在苏沪一带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力,时称“状元实业家”。


据《张謇日记》载, 1906年6月18日,张謇写信与王清穆、王同愈等人协商学堂之事。王清穆(1860—1941),江苏崇明城内(今上海市)人,近代著名实业家,曾任清末商务部右丞,担任过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一任校长。王同愈(1856—1941),吴县(今苏州)人,曾任驻日公使参赞,后被推举为江苏教育总会副会长,创办苏州著名的草桥中学,是上海图书馆馆长、著名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的亲外公,也是202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歼8之父”顾诵芬院士的外曾祖父。


查《啬翁自订年谱》,张謇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丙子54岁这年,有“出任苏路公司协理”(副总经理)和“创办铁路学堂于吴县”的记载,说明张謇是学校的主要创办人之一,且张謇在1906年6月已参与苏省铁路学堂筹建。


1907年初,苏省铁路公司花费23695两银子,使学堂的牌子终于在新桥巷挂上了。招生广告在《申报》《时报》等各大报纸上刊登,数百名学生报名考试,录取了30多名学生,分(铁路)建筑科、业务科、测量科三个专业。当时参加入学考试的学生,不仅要家世清白、有志于献身铁路事业,还要请苏州本地有户籍的市民或社会名流作担保,才能入学。



学堂虽然建立,但是苏州通往浙江和上海的铁路权利,乃至江苏和浙江地区的其他修筑铁路的权利,能否争回来,还是未知。当时任大清铁路总办的盛宣怀早已平步青云,借着办电报局、开招商局、修成京汉铁路的东风,红极一时,又因借贷洋人巨款修建的沪宁铁路即将完工,被慈禧太后认为是“不可少之人”而赏了黄马褂,一时风头无两。他也不知不觉地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沪宁铁路的建设,虽然是件好事,但费用高达2954.7万银元,每公里造价约9万银元,是同一时期建设的沪杭铁路每公里造价的3倍。像铁轨、枕木等原材料,都是从国外进口,外国技师的薪水也高得离谱。坊间传言,不仅洋人在沪宁线上大发横财,盛宣怀家族也吃回扣、中饱私囊,赚了至少一两百万两银元。商务部右丞王清穆,江苏教育总会会长张謇、副会长王同愈等人,都觉得与其让洋人来盘剥国人,不如夺回本省的铁路建设权,先修筑一条从苏州经嘉兴至杭州、宁波的铁路(苏杭甬路)。江浙一带纷纷发起了争取铁路利权的活动。


1907年,“苏杭甬”铁路由苏、浙两省绅民集资开工后,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暴跳如雷,要清政府勒令停工。后软弱的清政府与英国订立《中国国家沪杭甬铁路五厘利息借款合同》,议定借款150万英镑,聘用英国总工程师,将苏杭甬铁路的起点改为上海,铁路名称改为“沪杭甬铁路”。苏州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地位大大削弱,而且用“借款筑路”的名义,把沪杭甬铁路的主权出卖。噩耗传来,激起江浙人民的愤怒。浙江铁路学堂学生邬钢,修路的副总工程师汤绪,听闻路权被卖极度悲愤,或绝食或吐血而死(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汤寿潜为激起民愤,故意在报纸上散布这样的消息)。浙江抗争的事迹传到江苏,苏路公司的董事和苏省铁路学堂的学生们也纷纷行动起来。蔡望之、周亮才、朱复、朱文鑫、叶家源、包伯英等人在苏省铁路学堂,成立了苏州拒款会。9月24日,他们先上街散发传单,向老百姓宣传。周亮才、蔡望之等向绅商学各界发送《警告书》:


江浙路权将入英人范围,两省命脉千钧一发,东南大局岌岌可危。我同胞盍思之……英人欲张长江势力范围,强外部迫我借款,借款成则路权失,商民病,而个人之财产生命亦将趋于消灭之地;至已认之股归于乌有,更无论矣……今路权尚未被夺,外侮尚可抵制,我苏命脉尚有一线可延,乘此成败一瞬之时,力图挽回,未始无补……


此外,他们还大量印制《拒款意见书》,面向社会大声疾呼:呜呼!路事急矣!国脉危矣!


9月25日,在苏州姑苏区草桥堍的江苏教育总会召开有八九百人参加的特别大会,上海也派6位代表前来发表演说,大家一致认为:江苏只要筹足1500万银元,就可以夺回属于我们的路权!抵制清政府和洋人的盘剥和勒索。他们致电苏路公司:


借款议成,路权扫地,生等对此颇为不平,他日学成为异国驱使,殊不甘心,请竭力挽回,始终勿怠。


学生们走向社会,在大街上散发传单、大声疾呼。这些呼声得到了苏州高等师范游学预备科、东吴法政学堂、苏州府中学堂、公立中学堂、陆军学堂、巡警学堂等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联合致函江苏拒款会,提出如下要求:


一是派干事员至各府州县开会演说,广劝民众入股;并广设分会,俾远处同志可就近入股;


二是召开国民大会,召集绅商学界当场认股。


1907年10月29日,苏州初等第十五学堂开父兄恳谈会,通过演讲向民众说清楚路权丧失之害处,10多个学生当场认购20余股,学校烧饭的伙夫蔡松云亦用其半年的薪水当场认购了1股(1股为5元)。可见当时苏州上下群情激奋,民众在外强的逼迫下已渐渐醒来。


苏州燃起的这波保路风潮在省内其他地区迅速蔓延开来。江苏金山县朱泾镇明强学堂的学生和太仓学会纷纷致电当时的都察院,要求当局收回成命,以维持苏省铁路自办的大局。1907年11月,南京“洋学堂”的学生们在鸡鸣山寺召开省垣学界拒款大会,当场认购4000股,其他各州县学界亦积极参与拒款斗争。


江苏妇女也不甘落后。上至富商太太、大家闺秀,下到寺院尼姑、青楼女子,都热心宣传,积极认股。苏州振华女中校长王谢长达、吴县蒋振懦、元和县沈孟渊等人发起成立女国民拒款公会,她们在公告中用通俗的方言鼓动民众:“阿呀呀!弗好哉,弗好哉,大祸要来哉!我伲女同胞快快行动起来吧!”


苏省铁路学堂学生在保路运动中起到了组织作用,一些学生的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比如江浙保路运动中,江苏省的拒款会最早是由苏省铁路学堂发起,开会时全体学生担任干事,负责招待各方人士。在后来举行的苏省铁路劝股特别大会上,学生们多次承担各种会务工作。苏省铁路学堂业务科学生朱文鹏在保路运动中担任主席。毕业后,他任胶济铁路营业、编译两课课员(相当于科员),后任安徽蚌埠商埠督办公署采运股主任等。


在英国人的步步紧逼和清廷的周旋下,江浙路权运动慢慢平息下来。英国的借款后用来修筑徐州到开封的铁路,江浙人民争取的“苏杭甬”路权基本保住。在江苏境内自行修筑“沪杭甬”的第一段,即上海(南)站经松江至枫泾的沪嘉铁路,全长61.2千米,又称苏路、沪枫铁路(上海在1927年提升为“特别市”之前,一直归江苏管辖),由著名铁路建筑专家詹天佑进行验收,他在验收书中写道:“统计造桥四十八座,涵洞六十三处,桥之大者曰‘北姚泾’一百尺一孔,曰‘六吊湾’一百尺两孔,又曰‘斜塘’曰‘圆洩泾’均二百尺两孔,其斜塘桥之两端各有二十尺环洞一个,询悉水深各一二丈至三四丈不等,潮涌溜急操作甚难。”可见,詹天佑对江苏人民自行修筑的这段铁路评价很高。


苏省铁路被称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史上筹集资金最丰、工费最低、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商办铁路”。在清末收回利权、铁路商办的浪潮中,“拒款、废约、护路”的斗争贯穿了苏杭甬铁路建造的全过程。



1910年8月,清政府将“苏浙路潮”运动的领袖汤寿潜革职,并下令其不得再参与铁路建设事宜。而苏省铁路建设因内部意见不一、建设资金捉襟见肘等原因而举步维艰。对此,早有预感的管理层只得在1910年4月9日(宣统二年二月三十日)的《申报》上,发布了停办苏省铁路学堂的公告:


(丁)报告 铁路学堂龚子英君报告:苏州(应为“省”,作者注)铁路学堂业已停办。所有学生,除派至公司及各车站外,余拟送至京师学堂,俟将来有事再行调回。


就这样,由于英国政府的强势介入、清政府在外交上的软弱,以及邮传部尚书盛宣怀的铁路国有政策,以宣扬地方自治精神的“苏浙路潮”运动随着汤寿潜的隐退、张謇等人的妥协而偃旗息鼓。


辛亥革命后,随着局势的逐渐安定,苏省铁路学堂学生陆聿贵等7人到江苏都督府(今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三元坊校区)发出复校的呼声。1912年5月,在江苏省民政厅厅长黄炎培的努力之下,经都督程德全批准,苏省铁路学堂与苏州公立中等工业学堂合并,成立了“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校址定于文庙附近的三元坊,1923年正式升格为“江苏省立专门学校”,成为中国第一所开办建筑科的高等院校。


苏省铁路学堂只存在短短的5年,但培养出不少杰出人才:如数学史家钱宝琮(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恩师),治黄水利专家潘镒芬,还有中途辍学、改习文史的学部委员郭绍虞以及一大批中国铁路建筑的先驱等共70多人。他们的身影遍布陇海线、江南铁路、粤汉铁路,乃至云南的个(旧)碧(鸡)铁路、滇缅铁路,为近代中国的铁路、公路和桥梁事业,以及江南一带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做出不朽贡献。东南大学图书馆至今藏有苏省铁路学堂1910届学生徐恩湛先生100多年前修筑个碧铁路的档案资料。苏省铁路学堂学生实习期间,为昆山测绘了最早的近代城市地图——《昆(山)新(阳)城厢图》。从地图中可以看出清末的昆山城,沪宁铁路从城厢镇的西南边穿过,城内的民房、道路、桥梁等标识得十分清晰,城西北的马鞍山还是巍然屹立、树木葱茏,山下皆为坟茔。地图题记如下:


昆山为人才渊薮,前有震川,后有亭林,更相兴起,震烁古今。固吴中名胜地也。及沪宁路路通,又为东西要衢,交通利便,贸易振兴,设学堂,开商会,举办蚕叶收垦等业,几至邑无余地。故智识开通,为苏属先导。吴地大三千六百有三亩(合华),城西隅有山曰“马鞍”,高二百四十五尺九寸(合华),气象清幽,形势突兀,若野猪,若牛马,若醉翁,为状不一。山下之古冢垒垒,龙洲刘先生墓在焉,百杨衰草,徒增人感叹耳。


己酉秋,同学二十余人计测十日竣事,归制是图等为之记。苏省铁路学堂测绘科志。


(作者简介:施建平,苏州市职业大学编审,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


栏目编辑:张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