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赛珍珠故居小考

2018-08-08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的西墙跟下,靠近南京大学西门且紧邻平仓巷,矗立着一座小洋楼,小楼坐西朝东,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包括一层阁楼),是砖木混合结构近代西式建筑,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四周生长茂密繁盛的松树将小楼映衬的古朴而又富有文化气息。这里曾是唯一一个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也是目前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寓所。

始建年代

史料显示:1919年,康乃尔大学校友、金陵大学农林科主任约翰·芮思娄向赛珍珠的第一任丈夫卜凯发出执教邀请,卜凯后任金陵大学农经系主任,他创立的中国首个农业经济系,对当时中国政府各方面政策的制定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过长期实地调查研究出版的《中国农家经济》一书,备受中外学者好评,不仅确立了中国农业调查研究的学术规范,更被誉为国际学术界了解旧中国农业的经典之作。位于平仓巷3号的寓所,就是当年金陵大学分给卜凯的教师公寓。

赛珍珠在其自传《我的中国世界》中写道:移居南京的第一年,我也有了孩子。她的女儿卡洛尔出生于1920年3月20日,故此赛珍珠于1919年来到南京。那么赛珍珠故居的始建年代究竟是什么时候呢?

根据1919年金陵大学校产图,图面上显示“MAP OF ING PROPERTY, PURCHASED BY UNIVERSOTY OF NANKING ON JANUARY 25TH 1919,NANKING CHINA”的字样,下面有“SURVEYED BY A.G.SMALL, SCALE 1”=200’, APRIL 14,1919”的说明。也就是说,这是一份1919年1月25日根据金陵大学校产的实际情况描绘的测绘图。赛珍珠楼的平面已经有实心色块表示,说明1919年1月小楼建筑已经建造完成。

在希拉里·斯珀林所著的《赛珍珠在中国》中提到:1919年秋,赛珍珠独自来到南京,住在农林学院院长芮思娄家。这与前文赛珍珠的记录相互印证。赛珍珠在传记中又提到:回到南京,到了我在那儿的新居后,心中充满了一种想让母亲永生的愿望,于是我开始写她。她的母亲于1921年10月去世,故此推测她于1920-1921年间搬进金陵大学的寓所。赛珍珠自传中提及:“当我发现我居室的窗口刚好对着紫金山时,我真是喜出望外。我为自己选了一间阁楼,从那儿可以清楚地看见院墙外的乡村景色:几个菜园,一些农家砖房和一口大鱼塘。再往前看,左边是大学的带飞檐的层层屋顶,远处是一座宝塔和城墙,再远处便是紫金山。”“我自己的院子里有一座灰砖房,周围是大草坪、小竹丛和菜园。”

综合前文所写:赛珍珠故居始建于1919年,赛珍珠于1920~1921年间搬进该寓所,在此之前寓所的用途有待史料的进一步挖掘。

原址争议

20世纪初期金陵大学校园内建有很多传教士和教职工住宿的小楼,赛珍珠故居地处的平仓巷就有许多同时代的建筑:陈裕光寓所、赛珍珠故居、原金陵大学蚕桑系旧址,Thomson教授旧居、孙明经教授和谢廂教授两家合住的房屋、章之汶教授故居等,是当时金陵大学教职工居住较密集之处。因此赛珍珠故居原址众说纷纭,存在许多争议。其中最有争议的一是位于南京大学西门外小坡上,与赛珍珠故居仅隔“平仓巷”的建筑,现为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的办公楼;另一建筑是位于赛珍珠故居西南方位不远处的一栋洋房,原是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的故居,现为爱德基金会办公所在地,这两幢洋房在一些书籍和报刊杂志中都曾被误认为是赛珍珠故居。在此通过历史文献档案、口述档案、影像档案对故居原址进行了佐证。

民国时期的期刊杂志上发现涉及南京赛珍珠故居的照片共四张:民国二十二年(1933)的《文艺月刊》第4卷第6期——“勃克夫人的创作生活”和民国二十三年的《现代》第4卷第5期——“勃克夫人(Mrs. Pearl S. Buck)访问记”,分别刊登了赛珍珠故居寓所外观图;卜凯的个人网站上发现故居的“冬景”和“夏景”图。根据这四张照片,经过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们的多次比对和研究下,初步证实了赛珍珠故居的旧址就是位于我校西南楼后面的洋房(原南京大学中文系办公大楼)。

作为金陵大学教授,当时孙明经一家也住在平仓巷,正好住在赛珍珠楼斜对面。为此,建筑研究院的两位学生专程拜访了孙明经的后人孙健三和孙建秋,并分享了采访内容。根据孙健三的回忆,因为当时经常被父亲(孙明经先生)罚抄书,被关在他们家二楼的房间里,有窗户对着赛珍珠家的院子,所以他“看这个院子是很清楚的”。他对赛楼外面的院门记忆尤为深刻,并且画了一张当时平仓巷沿线的平面图。还特别放大画了赛珍珠家院门的部分。这些口述档案为赛珍珠故居的原址考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005年赛珍珠养女Janice访问中国,参观了各地的赛珍珠故居,Janice在美国被赛珍珠夫妇领养后,就与他们一起回到中国并居住在这栋房子内,是唯一在世的曾居住过故居的人。本校刘海平教授作为国内赛珍珠研究的专家学者,陪同参观并作翻译。他为我们提供了当时Janice参观的影像资料,就是这份珍贵的影像资料提供了最有价值的讯息。原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的女儿陈佩洁女士也陪同参观了赛珍珠楼。金陵大学时期,他们两家都住在平仓巷,陈家住在赛珍珠家对面,那里现在是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办公小楼。录像中,Janice在小楼门前即开始回忆起小楼内各个房间的情况,她指出,赛珍珠与卜凯家当时的门牌号是平仓巷3号,而陈裕光家的门牌号是平仓巷5号。一进故居,她就认出包括客厅,客厅、餐厅与门厅、卧室等细节……

通过对上述历史档案的有效利用,我们最终确定了赛珍珠故居的原址,也理清了故居内部的空间布局以及各房间的功能。

历史变迁

1920~1934年间,赛珍珠与卜凯居住在这幢小楼中,在此期间,赛珍珠笔耕不辍,创作了《大地》等描写中国农民生活面貌的作品,并获得了普利策奖和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写道:“我在南京的房子,由于大女儿的离开而显得空荡荡的,就连我朋友们和家里人也不能填补。这时,我觉得,我该坐下来真正开始写作了。一天上午,我整理了一下我的小阁楼,把我那张宽大的中式写字台摆在窗口,正好面对紫金山。每天上午做完家务后,我便坐在打字机前,开始写《大地》。故事是久熟于心的,因为它直接来自我生活中种种耳闻目睹的事情,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正是为自己直到今天仍热爱和景仰的中国农民和普通百姓而积郁的愤慨,驱使我写下了这个故事”,“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写《大地》,前后共花了三个月,自己用打字机把稿子打了两遍。”

1934年之后,赛珍珠与卜凯离婚,回到了美国,房屋由卜凯居住直至1937年。193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里,日军攻占南京并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据史料记载,赛珍珠故居成为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智囊所在地”。 1937年10月7日,杭立武、米尔士、贝德士、魏特琳等,为争取对中国抗战的国际支援,成立了一个“宣传委员会”。 10月14日后,史迈士、贝德士、米尔士、威尔逊等入住于此故居,为南京安全区的发起和创立创造了条件。12月1日上午9时30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平仓巷3号(赛珍珠故居)开会讨论人员的分工。南京大屠杀时期,有8位从事安全区工作的美籍人士曾居住于此,他们分别为麦卡伦、米尔士、费吴生、史迈士、宋煦伯、威尔逊、贝德士、林查理。此外,国际安全区委员会会议、国际红十字会会议也经常在此举行,委员会的很多重要文件也是在此拟定及签发的。1938年国际安全区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离开中国前的招待会也在此举办。此外,南京大屠杀期间,故居也收容了部分难民,史迈士于1938年致朋友函中写道:“一些美国朋友的房屋都遭到日本士兵的洗劫——不错,我们在阁楼里抓住他们正在翻箱倒柜,在藏有妇女的地下室将他们撵走——但我们的房屋挤满了难民,他们掩盖了我们的大部分物品!”“我们八个人住在这所房子里,白天我们却没有一个人能留下保护逃难者。”

由此推测赛珍珠故居在1937年至1946年间一直被用作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成员的居住及办公用房,同时也收容部分难民。1946年金大复校,故居闲置。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金陵大学原址改建南京大学,赛珍珠故居被用作中文系办公楼。1990年前后中文系迁出,这里又被用作南京大学资产管理公司的办公楼,直至2011年故居修复工作开始。

1998年,美国第41任总统乔治·布什探访了赛珍珠故居,当时的报道援引老布什总统的话说:“我当初对中国的了解,以至后来对中国产生爱慕之情,就是受赛珍珠的影响,是从读她的小说开始的。”两年后的2000年5月,南京大学正式给赛珍珠故居挂牌,2006年6月5日,南京赛珍珠故居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起,南京大学着手开始修缮故居,经过反复商讨,采用故居复原与生平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情景再现、复原当时赛珍珠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另一方面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观者娓娓道来赛珍珠与中国的不解之缘。2012年5月19日,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南京大学赛珍珠纪念馆正式揭牌,赛珍珠故居修缮后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编辑:郁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