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镇的谢氏记忆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罗溪镇,是一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江南小镇。全镇行政区域面积53.5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1万人。在常住人口中,谢氏是罗溪镇的第一大姓,在罗溪镇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占到全镇人口的80%以上。
从谢氏的起源说起
“系承申伯,源出洛邑。”说起谢氏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周宣王封舅父申伯于谢,子孙遂以邑为姓,姜姓谢氏距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第二个说法是,谢姓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任姓建有十国,其中一国为谢国,子孙以国为姓,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关于谢氏起源的另一说法来自外族改姓,据《旧唐书·文苑传》记载,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扩展到四川和贵州并汇容到当地的少数民族。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
常州历史上的第一个谢姓人氏,是南宋初年的谢广。公元1128年,他随康王宋高宗南渡后,任武进县尉,入籍常州。后子孙在安善乡定居,当时的安善乡即现在奔牛、罗溪、汤庄一带。
现位于罗溪镇的南村谢宅始建于1905年
“招亲祠”引领风气之先
明朝永乐年间,谢能二迁居至罗墅湾街,并在街上建造了规模宏大的谢氏大宗祠。原祠堂共建有房屋四幢80多个房间,为前厅后楼结构。其中第三幢是楠木厅,设计更为精致,祠堂大门口有一对大石狮,厅上悬金字匾8块,柱上挂有金字对联。后大宗祠几经风雨,变得破败残缺。
据传,罗溪境内曾有谢姓大小祠堂72个。每个支族祠堂都有堂名,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祠堂叫“招亲祠”。过去,每年的十月初一,是大宗祠设宴祭祖的日子。只要是族中男人,皆可进祠堂,跪拜过祖宗神位后,便一同入席吃祠堂酒。罗溪谢氏宗祠因其族人多,便立下规矩,进大宗祠吃祠堂酒的,必须是年满50岁的男人。而在“招亲祠”,不但允许招进的女婿进祠堂,同样允许娶进的媳妇进祠堂吃祠堂酒。“招亲祠”的出现,可以说是封建制度中的一股“清流”,引领了风气之先。
小镇望族人才辈出
谢氏作为罗溪的第一望族,几百年来人才辈出,走出了不少名流大家。世居罗墅湾谢庄的谢应芳,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诗人、学者、教育家。“故国春来晚,孤城草木寒”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就出自谢应芳之笔。他还致力于教授乡学子弟,提倡德智同进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闻名乡里。
元末明初诗人、教育家谢应芳(资料图)
在罗溪还有一位名人叫谢霈。他自小聪明好学,被乡里赞为神童。在光绪三十年科举考试中,一举获得进士。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谢霈中进士后,被朝廷分配在陆军部任职,先任陆军部主事,后晋升为陆军部员外郎,位居四品衔。辛亥革命后,他结束了7年的官场生涯,租房寓居在北京葡萄园,以卖文鬻字为生。谢霈精于古文诗词,名震当时文坛词场,并兼擅书法,融颜、柳两家之体,自成风格,其字苍劲朴雅,雄健端庄,宽博舒展,凝聚有力,时称谢霈体,许多人争相效仿,但无人能及。
谢氏进士第
时光流转,物是人非。如今的谢氏进士第原有的四进房子几十间屋,仅剩一半不到。人们从门前走过时,已无法想象100多年前这里的人声鼎沸、车马喧嚣。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政府新闻办 罗溪镇
- 上一篇:从罗致焕到谷爱凌,中国人的世纪冬奥之梦
- 下一篇:先有“苏徐州”,再有“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