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漂母与“一饭千金”的千古佳话

2022-03-15    徐业龙 左文东

淮安古称淮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地处苏北腹地,长淮尾闾,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为古代先民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先民们在这里勤奋稼穑,将这里开发成富庶的鱼米之乡,著名的下草湾和青莲岗文化遗址就是首先在这一带发现而命名。商周时期,这里人烟渐趋稠密,民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了东方方国——徐国。春秋时期,淮水岸边诞生一座著名的城市,旧以山之北、水之南为阴,这座城市被称为淮阴。春秋末期至战国,淮阴地处淮泗交汇,南北要冲,是淮河下游地区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为吴、越、楚争霸和会盟之地。秦汉之际,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翻卷出一朵绚丽的浪花,淮阴城下一位普通劳动妇女——漂母,与一个流浪少年——韩信在淮水岸边相识,演绎了“一饭千金”的千古佳话。漂母是我国古代最成功的育人典范,是屹立淮安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文化丰碑,堪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女性代表。

大爱无痕,一言激发英雄志

漂母,姓氏和生卒年不详,是秦汉之际淮阴城下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经常和一群妇女在淮阴城下淮水岸边浣洗丝絮。司马迁将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老妈妈称为漂母,还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她施济韩信的故事。韩信少时家贫,母亲去世以后,韩信的生活便没有了着落,先是在南昌亭长家寄食但却遭遇“晨炊蓐食”,被南昌亭长的妻子想办法赶了出去。韩信流落到淮水之滨临流垂钓,钓鱼也不能填饱肚皮,韩信便经常挨饿。漂母见韩信饿得可怜,便主动将自己带的食物分出一部分给韩信吃。韩信天天来钓鱼,这位老妈妈也天天来漂洗绵絮,老妈妈每天都带些东西给韩信吃,一连几十天,天天都是如此。韩信失去父母的照顾,又饱尝别人的白眼,在饥饿绝望中能得到这位善良老妈妈的帮助真是感激涕零。韩信发誓说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她的恩情,漂母听了却不高兴地回答:“大丈夫当自食其力,我是同情你身为王孙却处境困难才给你饭吃。瞧你现在这个样子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你要认真想一想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好好地去努力才对呀!我这样做哪里是指望你将来的报答?”漂母的话语短情真,不矫不饰,让一个民族深深地感动了两千多年。

知恩图报,千金犹鉴楚王心

漂泊寄食的生活经历对韩信的一生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韩信因贫穷而敏感于恩怨,因恩怨而寻求图报,因图报而更加追求功名。韩信对贫中恩怨的图报心升华为强烈的功名心,构成了韩信人生成长的基本思想轨迹。漂母识英雄于草泽,她用无私的母爱和善良的呵斥激励逆境中的韩信。韩信胸怀大志,养晦韬略,静观时局,蓄势待发。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拉开反抗暴秦的序幕,韩信乘势而起,仗剑从军,加入了“伐无道,诛暴秦”的起义队伍行列。寂寞多年的韩信从此登上历史舞台,其绝世的韬略、智慧、勇气、武功以及忠诚的肝胆发挥得淋漓尽致。韩信立身处世处处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范,他崇尚忠义、有恩必报。他对漂母感恩于心,回报于行;对刘邦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楚汉战争胜利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

厚德载物,千秋俎豆祀馨香

漂母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仁慈善良的典范,是伟大母爱的象征。漂母仁爱善良的形象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心目之中,人们在漂母的身上倾注了无数瑰丽的传说、优美的故事,让她汲足了人间的至真、至善、至美。有许多与漂母有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在群众中广为传诵,寄托了广大群众对这位伟大母亲的无限景仰和爱戴。在漂母的故乡淮安,人们世世代代精心保护与漂母有关的历史文化遗迹,还为她建庙立祠,享祭不绝。

在漂母故里——淮阴区马头镇有多处纪念漂母的文物古迹。《清河县志》记载:“漂母岸:此漂母浣絮布之所,在淮阴故城南。”马头镇“韩信湖”西岸有一组呈品字形立于水面的亭台式建筑就是漂母岸。

和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一样,淮安这片古老而多情的土地养育了迭出不穷的精英人物,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创造出一幕幕异彩纷呈、震撼人心的历史片段。漂母,淮阴城下一位普通劳动妇女,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没有拔山盖世的英雄壮举,但她却用无私的母爱、善良的呵斥和纤弱的双手,将一位落魄的淮阴少年推上历史的峰巅,在她身上所显现的人性的光华,足以令后世的人们顶礼膜拜,俯身再三。

作者单位:淮安日报社 淮阴区政协文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