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增山:20年匠心传承 给皮影艺术“保鲜”
一块幕布、两张方桌、四人戏班。幕布上,几张皮影在艺人吴增山和同事的操控下,随着剧目唱词上下翻飞,演绎人间悲喜、神怪传说。
吴增山(右二)
今年60岁的吴增山出生在高邮的一个老手艺世家,祖上几代都从事着吹糖人、画糖画的营生。在父辈影响下,吴增山从小就开始与老手艺打交道。18岁那年,他随父亲去上海表演,在那里吴增山第一次见过皮影戏。后来,为了学好皮影戏,他在师傅家里一住就是3年。
皮影戏的第一步不是表演,而是雕刻皮影。一张驴皮,得经过加工、落样、雕刻、上色、装订等多道工序,才能变成一个活灵活现的影人。
雕刻皮影
多年的学习和实践,让吴增山的皮影雕刻经验丰富。他雕刻的皮影人物简练明快,线条优美流畅,花纹丰富多样。吴增山说,一个皮影成品通常需要花费3天,刻上2000至3000刀。雕刻好以后,还得压平、晾干、反复上色,这样皮影才算完成。
吴增山在幕后操控皮影
挑、抵、推、拉、抖、捻、揉、拖、摇、翻转……舞台上,在吴增山一系列轻松自如的操纵下,皮影展现出的精彩内容,赢得观众不断鼓掌。不过吴增山却介绍,让皮影动起来容易,“活”起来难。因为皮影没有表情,人物内心世界全部通过丰富的动作来表达。比如伤心就用俯身低头的动作来表示,开心则以仰头之势表达。
吴增山的皮影作品
演了20多年,吴增山见证过皮影戏的兴与衰,他回忆最难的时候半年都没有一场演出。为了将老祖宗的手艺传承下来,他硬是咬牙坚持。为了给古老的皮影艺术“保鲜”,吴增山尝试探索新发展。他在《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统剧目的基础上,专门编写了一系列符合当下时代主题的剧目,如《抗疫情》《钟南山》等。
皮影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江苏扬州乃至高邮地区并不多见,为了丰富家乡传统文化,吴增山将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高邮。今年以来,他陆续通过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等方式向家乡人民展示了皮影的魅力。
作者单位:扬州高邮市融媒体中心